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时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时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6 15:0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1.据史书记载,“1587年,京城疫气盛行,(帝)命选太医院精医,分拨五城地方诊视给药,每家给予银六分,钱十文”。一个月左右,“不但贫民得生,且与平民之家更益普济,此天地生成之仁也”。这反映出明代防疫措施 ( )
A.提高平民的生活水平 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C.受到民本思想的影响 D.成为后世防疫的典范
2.19世纪末,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中针对需乱等瘟疫的爆发及其应对说:“我国人谓疫有神,故设法以驱之,西人谓疫有虫,故设法以防之。神不可见,而虫可见。微生物乃天地间一大种类,终日与人争战,虫败则人生,虫胜则人死。”这一论述
A.总结了中医药学的成就 B.传播了现代医学卫生观念
C.指出了瘟疫流行的原因 D.说明了西医开始传入中国
3.15世纪以前,天花病主要爆发于欧亚大陆、西非、北非及一些毗邻地区。16—18世纪,每隔十几年,美洲就会爆发一次大规模的天花病,感染者死亡率高达25%—30%。这一现象告诉我们 ( )
A.美洲人的卫生观念薄弱 B.疫病需要人类共同应对
C.世界联系加强弊大于利 D.早期殖民主义罪恶累累
4.唐承隋制,中央设太医署,隶属于太常寺,是主管医政管理和医学教育的机构。唐太宗诏令在地方州一级设医学院;玄宗即位后,“令天下诸州,各置医学博士一员”;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敕:“十万户已上州置医生二十人,十万户已下置十二人,各于当界巡疗。”这些做法( )
A.推动了医疗体系的发展 B.反映了医学教育的完备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D.拓展了民本思想的内涵
5.晋代医学家葛洪青年时修习道教经典,中年时游历行医,收集民间药方,整理为《肘后备急方》,又著有《抱朴子》,包含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与时政得失,晚年时隐居罗浮山炼丹。葛洪的经历可以反映出( )
A.道教经典是医学研究的基础 B.宗教活动与行医济民相互影响
C.中医中药的探索具有偶然性 D.迷信风俗对传统医学损害巨大
6.《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根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离不开政府力量的支持
C.得益于商品经济发展 D.受到宋明理学的推动
7.公元前5世纪,雅典暴发瘟疫,且出现饥荒,造成大量死亡。时人认为这是神灵对人类的惩罚,修昔底德则认为瘟疫源于埃塞俄比亚,是通过海洋传播而来的,而伯利克里的错误政策又使雅典城内人满为患,空气污染严重,导致瘟疫大规模暴发。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
A.强调个性自由 B.具有理性精神
C.反对直接民主 D.集文化之大成
8.《灵枢·师传》有云:“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李时珍在谈及医术时指出:“夫医之为道君于用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这反映出( )
A.中医推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B.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医学的影响
C.医学伦理推动儒家思想传播 D.政府重视规范医者的职业道德
9.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被疯狗咬过后的治疗方法,“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该方法与近代巴斯德的狂犬疫苗大体相近。这可以说明( )
A.当时我国已掌握使用疫苗防疫的方法 B.中医在防疫治病上具有一定迷信色彩
C.中医注重借鉴和采纳西医的治疗方法 D.中西医部分诊疗原理和做法有一致性
10.中医药,是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下列学生搜集的有关中医药知识的信息正确的有:
①针灸是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的治疗方法 ②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③《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④《神农本草经》是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医学工作者积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救治病人,充分证明了中医的巨大魅力。为后世中医临床学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九章算术》
12.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项目 材料 结论
A 《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
B 《本草纲目》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 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
C 《伤寒杂病论》以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进行辨证施治 奠定中医基础理论
D 《肘后备急方》提到了防治狂犬病的方法 对西汉防疫起到积极作用
A.A B.B C.C D.D
13.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由此可知这次瘟疫( )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D.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14.《本草纲目》一书包含了丰富的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内容,并且大量运用化学、物理学、农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理学等领域的知识对药物进行记载分析。达尔文创立进化论时,曾从此书中引述了不少有关植物和动物的资料。该书( )
A.总结了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B.影响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进程
C.推动了中国医药学的近代化 D.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
15.中医有一种认识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其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该过程体现的原则是( )
A.天人感应 B.药食同源 C.辨证施治 D.望闻问切
16.1928年,针对染坊及制革厂“所用制染药质随即与水混合,城市河道浅狭尤易沉淀”的问题,浙江省民政厅下令“各市县长严于取缔染坊及制革厂,限令迁移至距离城市较远、河道宽广处所”。这说明浙江省政府( )
A.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B.着力应对民族危机
C.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D.重视公共卫生问题
17.中国自古便饱受疫病之苦,同时在几千年的抗疫史中总结了许多抗疫的经验,对今天的疫情防控有重要借鉴意义。
材料一 与近现代隔离机制相比,尽管中国古代的隔离措施、隔离方法、隔离观念还比较落后,但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尽管明清时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隔离治疫事务有所衰落,但是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隔离治疫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官绅协同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隔离治疫的发展,并为近现代隔离治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杨银权《被忽视的传统:中国古代隔离治疫发展述论》
材料二 随着疫情的频发,从民间到官方皆竭力治疫,但由于医学技术水平所限,往往效果有限,直到清末才略具规模,民国时期较有进步。据1911年7月11日上海《时报》载,当年安徽遭受特大水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皖北灾后患疫百姓众多。在上海华洋义振会会长福开森的号召下,该会于7月初成立救疫队赴皖救治,就诊者纷至沓来,一时应接不暇。该会除施医外,还择极贫病重者再施钱、米,并备牛肉干、牛奶等滋补之品,以助患者速愈。民国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临时时疫所,免费收治疫病患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慈善团体、民间社团每年均成立时疫救治医院,有上海时疫医院、普善山庄时疫医院等近20家。
——摘编自周利成、左力《近代中国的防疫、验疫与治疫》
材料三 在疫情防控的链条上,密接人员正是最脆弱也是至为关键的那块“木板”,要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目标,就要精准防控、快速出手,第一时间做到应隔尽隔、不漏一人,而这离不开隔离人员对防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对隔离人员来说,他们是用自己一时的不便换取更多人的安全与方便,对这种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我们理当心怀感恩、深表敬意。
——摘自《隔离也是战“疫”同样值得尊重》潇湘晨报(2022年4月1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隔离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采取的防疫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隔离制度有哪些进步之处。谈谈你对疫情防控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摘编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之《大医精诚》
(1)根据材料,归纳“大医精诚”思想的具体内通。
(2)结合所学,指出上述材料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1.C
【详解】材料信息告诉我们,在1587年的京城,疫气流行期间皇帝让太医院精选医生,“五城地方诊视给药,每家给予银六分,钱十文”。一个月左右,贫民得以生存下来,平民之家更是得到了普遍的救济。由此可见,这种诊视给药、金钱救济的方式体现了一种民本思想,C项正确;只是防疫期间的临时救济措施,不会提高平民的生活水平,排除A项;防疫措施与地方的控制强化无关,排除B项;明代防疫措施是否成为后世防疫的典范问题,材料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西人谓疫有虫,故设法以防之。神不可见,而虫可见。微生物乃天地间一大种类,终日与人争战,虫败则人生,虫胜则人死”可得出这一论述有介绍了西方医学中有关疫病的内容,有利于西医在中国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西医对于疫病的不同看法,并不是总结中医,排除A项;材料没有指出疫病流行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不能证明这一时期开始传入,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5世纪以前,天花病主要爆发于欧亚非地区,16世纪随着新大陆的发现和欧洲对美洲的殖民扩张,天花病传入美洲,造成了土著的大量死亡。天花病的传播表明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在应对疫病威胁方面,全世界应当团结合作,B项正确;16—18世纪天花在美洲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美洲人对天花病毒缺乏免疫力和防疫手段的不成熟,而非美洲人的卫生观念薄弱,排除A项;世界联系加强虽然引发了疫病传播等问题,但仍然利大于弊,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殖民活动造成了美洲天花疫病流行,而是论述天花疫病的历史,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根据材料“中央设太医署,隶属于太常寺,是主管医政管理和医学教育的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政府设置太医署以及州级的医学院,推动了医疗体系的发展,A项正确;完备一词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官僚的廉洁,排除C项;材料没有拓展民本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葛洪人生中重要的经历就是宗教活动和行医活动。结合所学可知,道教主张济世救人,葛洪的经历可以反映出宗教活动与行医济民相互影响,B项正确;医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而非宗教,排除A项;葛洪是在长期坚持行医的背景下取得了医学上的突出成就,并非是偶然的,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迷信损害传统医学,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依据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唐朝、宋朝、明代政府都对药学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项正确;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对药学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但不是根源,排除A项;C项从材料信息看不出来,材料强调的是政府作用,排除C项;宋明理学不仅与材料信息关系不大,且不能说明唐朝药学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时人认为这是神灵对人类的惩罚,修昔底德则认为瘟疫源于埃塞俄比亚,是通过海洋传播而来的”可知,修昔底德看到了瘟疫并不是“神灵对人类的惩罚”,而是由其他地区传播而来的,这说明修昔底德具有理性精神,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信息均无法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8.B
【详解】考查古代医学。根据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的医药学讲究服务民生,济世救民,这实质上是受到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儒家思想对中医伦理思想产生影响,而非医学推动儒家思想传播,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重视医生的职业道德,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了被疯狗咬过后的治疗方法,‘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该方法与近代巴斯德的狂犬疫苗大体相近”可知,中西医部分诊疗原理和做法有一致性,D项正确;“当时我国已掌握使用疫苗防疫的方法”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是中西医部分诊疗原理和做法有一致性,“中医在防疫治病上具有一定迷信色彩”、“中医注重借鉴和采纳西医的治疗方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针灸学在中医治疗中发挥很大作用,它建立在经络学说基础上,治疗效果显著;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①②项正确,A项正确;张仲景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③项错误;④《唐本草》是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④项错误,排除BCD项 。故选A项。
1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编著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A项正确;《本草纲目》涉及的主要是药物知识,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农学著作,排除C项;《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草纲目》总结千百年来中药学的经验,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B项正确;《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著作,排除A项;《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排除C项;《肘后备急方》是东晋葛洪所著,不可能影响西汉,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中叶即文艺复兴时期,“黑死病”席卷欧洲,其高致死率震撼了人们心灵,促使人们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人文精神复苏等,说明这次瘟疫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C项正确;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排除A项;摧毁天主教会精神独裁的是欧洲的宗教改革,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 “黑死病”与欧洲社会转型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本草纲目》一书中大量运用化学、物理学、农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理学等领域的知识,这显然有助于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D项正确;本草纲目是药物学著作,并不能代表中国整个古代的科学成就,排除A项;影响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本草纲目》仍然属于传统医药学,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辨证论治,又称为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因此根据材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其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可知体现的是辨证施治,C项正确;天人感应强调的是天意与人事交相呼应,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望闻问切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城市是人口密集区,“取缔染坊及制革厂,限令迁移至距离城市较远、河道宽广处所”,可以减少水源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体现对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视,D项正确;这只是搬迁污染企业,不能体现压制民族工业,排除A项;这与民族危机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排除C项。故选D项。
17.(1)特点:隔离措施、方法、观念等比较落后;隔离观念起源早;不断发展完善;明清时期民间力量推动隔离制度发展;具有官民协同并进的特点;影响深远。
原因:古代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中医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传染病的本质和传播方式认知深化;统治者为稳定统治,重视防疫工作;商品经济发展,民间力量壮大。
(2)措施:成立救疫队深入灾区救灾治病;对贫困者实施物资援助;疫情高发时期成立临时救治所免费收治患者;民间力量广泛参与疫病救治。
(3)进步之处:防疫体系化、制度化;防控更加迅速、高效、精准化、科学化;民众理解支持,积极配合;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认识:政府要发挥疫情防控的主导作用,发动民间力量的参与;以民为本,构建科学合理的防疫体系;深刻、完整、全面认识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自觉承担防控责任和义务,筑牢群防群控防线;坚持并严格落实“依法防疫治疫”不动摇。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的“尽管中国古代的隔离措施、隔离方法、隔离观念还比较落后,但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可得出“隔离观念起源早,方法措施比较落后”;根据材料一中的“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可得出“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一中的“尽管明清时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隔离治疫事务有所衰落,但是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导的隔离治疫却得到了长足发展,这种官绅协同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隔离治疫的发展”可得出“明清时期民间力量推动隔离制度发展”;根据材料一中的“并为近现代隔离治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得出“对以后的疫病防控影响深远”;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早在秦汉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存在的避疫思想、隔离观念……它历经秦汉时期的萌芽、西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到两宋时期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医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传染病的本质和传播方式认知深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政治、等方面进行概括。之所以方法措施落后,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所导致的;明清时期民间力量推动防疫发展则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民间力量的壮大;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则是由于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重视防疫工作。
(2)防疫措施:根据材料二中的“该会于7月初成立救疫队赴皖救治”可得出“成立救疫队救治灾区民众”;根据材料二中的“还择极贫病重者再施钱、米,并备牛肉干、牛奶等滋补之品,以助患者速愈”可得出“对贫困者实施物资援助”;根据材料二中的“民国初期,每到七八月份,各大城市纷纷成立临时时疫所,免费收治疫病患者”可得出“疫情高发时期成立临时救治所免费收治患者”;根据材料二中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慈善团体、民间社团每年均成立时疫救治医院”可得出“发动民间力量广泛参与疫病救治”;根据材料二中的“有上海时疫医院、普善山庄时疫医院等近20家”可得出“建立时疫救治医院”。
(3)进步之处:根据材料三中的“密接人员正是最脆弱也是至为关键的那块“木板”,要尽早实现社会面清零的目标,就要精准防控、快速出手,第一时间做到应隔尽隔、不漏一人”可得出“防控更加迅速、精准化、科学化”;根据材料三中的“这离不开隔离人员对防疫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可得出“民众理解支持,自觉维护隔离制度”;根据材料三中的“对隔离人员来说,他们是用自己一时的不便换取更多人的安全与方便,对这种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我们理当心怀感恩、深表敬意”可得出“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认识:根据前两小问的内容以及材料信息,结合古代、近代政府的统治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性质等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18.(1)内涵:医术“精”,要博学精勤,不断追求医术精湛;医心“仁”,要做到仁慈恻隐,偏重于内在的信仰及精神追求;医德“诚”,立誓诚心济事,对事笃诚敬业,对人真诚恳切;偏重于外在的真诚救人的行为规范。医济“慎”,医者要克已慎独、慎言慎行,偏重于对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任答3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
(2)史料价值:《备急千金要方》之《大医精诚》,不仅是我们是研究的“药王”孙思邈个人思想历史的一手史料;也是研究唐朝及其之前我国医学人文思想发展演变的重要文献史料,具有极高史学价值。(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
【详解】(1)根据材料“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可知医术“精”,要博学精勤,不断追求医术精湛;根据材料“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可知医心“仁”,要做到仁慈恻隐,偏重于内在的信仰及精神追求;根据材料“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可知医德“诚”,立誓诚心济事,对事笃诚敬业,对人真诚恳切;偏重于外在的真诚救人的行为规范;根据材料“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可知医济“慎”,医者要克已慎独、慎言慎行,偏重于对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
(2)《大医精诚》选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作为文献史料可以用来研究药王孙思邈的个人思想,同时对应研究唐代医学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