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有观点认为,在医学、历法、习俗、音乐等方面,印第安与中国古代十分相似。另外,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国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西海岸海底发现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以下推论,合理的是( )
A.美洲文明与中国有关联 B.美洲文明源于中华文明
C.中华文明优于美洲文明 D.美洲文明在发展中迷失
2.印第安人中的阿兹特克人来到墨西哥的特斯科科湖畔,并在湖中的小岛安家落户。他们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促进了人口的增长。由此推断,“浮动园地”的用途是( )
A.居住用地 B.城市道路 C.农业种植 D.桥梁设施
3.2018年,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北部发现复杂的高架道路网,连接这一区域所有的玛雅城市,就算是雨季也能方便通行,而且路幅够宽。专家还发现“惊人的防御设施”,包括围墙、防御墙和堡垒。这说明当时玛雅( )
A.商品经济非常发达 B.车辆人员往来不绝
C.城市之间战争频繁 D.形成中央集权国家
4.14、15世纪南部非洲最强盛的国家是( )
A.阿克苏姆王国 B.摩加迪沙 C.马里 D.津巴布韦
5.非洲南部的大津巴布韦遗址曾出土了一些青花瓷,它们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进行分析,它们的出现表明( )
A.郑和下西洋到访了非洲 B.麦哲伦船队曾抵达此地
C.中非间存在着贸易往来 D.非洲制瓷业受中国影响
6.“他们的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发明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立法纪年,并采用20进位制,也知道‘零’的概念。”“他们”是( )
A.班图人 B.玛雅人 C.印度人 D.埃及人
7.美洲的印第安人,勤劳智慧,早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就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是,由于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在近代以前还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这反映了,印第安文明( )
A.内部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B.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
C.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D.因地理环境导致衰落
8.1324年,马里国王曼萨·穆萨到麦加朝圣,途中他私下赠送黄金和大量礼物。朝圣归来时他带回了一批虔诚的学者和传教士,一些重要的商业区就这样成为重要的教育中心。据此可知,曼萨·穆萨朝圣( )
A.旨在宣扬马里国力强盛 B.使马里财政上不堪重负
C.导致马里商业中心衰落 D.促进马里文化教育进步
9.随着人口的增长,岛屿变得非常拥挤,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浮动园地”是一些在湖底丛生的杂草上面铺垫上湖土、由生长的杂草固定在湖底的浮岛。直到今天,某些地区仍在使用这种耕作方法。“浮动园地”( )
A.解决了粮食需求问题 B.有效改善了土壤质量
C.源于人口增长的压力 D.是现代农业的发源地
10.在古代美洲,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并知道了“零”的概念的是( )
A.班图人 B.玛雅人 C.阿兹特克人 D.印加人
11.欧洲人踏上新大陆以前,安第斯山中部地区的印加帝国和中部美洲地区的阿兹特克帝国南北而立,环加勒比地区则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酋长国。这表明( )
A.美洲文明独立发展,特色鲜明 B.两大帝国压制环加勒比地区发展
C.美洲大陆各区域发展程度不一 D.环加勒比地区仍未进入文明时代
12.“浮动园地”是一些在湖底丛生的杂草上面铺垫上湖土、由生长的杂草固定在湖底的浮岛,直到今天,某些地区仍使用这种耕作方法。15世纪,阿兹特克人就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阿兹特克人这一做法( )
A.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政治进步
B.导致阿兹特克人耗尽了土地的肥力,很快衰落下去
C.加速了庄园的衰落瓦解
D.促使阿兹特克人的人口和财富剧增
13.一般认为,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国家、文字和城市等的出现。但是前美安第斯山脉的文明是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埃及文明和玛雅人文明则没有通常所说的城市。这表明人类早期文明呈现( )
A.共生性 B.多元性 C.一体性 D.交融性
14.12世纪,印加人建立了国家。印加王被称为太阳之子、神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他以库斯科为中心,通过各级神使和祭司,牢牢地控制着全国。这说明印加帝国( )
A.是崇拜宗教的国家 B.是中央集权国家
C.是君主立宪制国家 D.是一统美洲的国家
15.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博物馆里陈列着4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其中两块大的可以辨认出是青瓷大花瓶的底座部分,底圈中央有用青釉绘制的“大明成化年制”6个字。据此可知( )
A.郑和下西洋到访了非洲 B.中非间存在贸易往来
C.津巴布韦文明高度发达 D.非洲制瓷业技艺精湛
16.在一次学术论坛上,某学者认为,古代印第安诸文明与亚非欧诸文明在所处地理位置上有明显差异,这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山地高原型文明的发展条件,亦即地理环境远比其他类型文明更为恶劣,故其文明的进化程度极为缓慢和艰难。这一观点( )
A.旨在强调美洲文明的落后性 B.反映了欧亚文明与非洲文明的根本差异
C.强调了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的进程 D.说明自然条件决定文明程度
17.
历史学家 所著史籍的内容提要
希罗多德(古希腊,约前480-前425年) 古希腊先民的历史意识被神话传说所笼罩。而希罗多德《历史》记述的希波战争各城邦同仇敌忾,终于击败波斯帝国,揭示出拯救希腊的是人而不是神。该书涉及的范围主要从地中海到波斯地区。
奥托 (德意志,1114 1158年) 著《双城编年史》,以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的宗教思想统摄全书。他认为“世界分三部分:亚洲、非洲和欧洲”,书中所述的“东方”仅仅是十字军东征所及的区域,古罗马和日耳曼是他主要的关注点。
伏尔泰 (法国,1694-1778年) 著《风俗论》,从远古中国讲起,涉及欧、亚、非、美各洲的历史,但缺乏对东方民族历史的深入分析。作者力图说明,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摆脱偏见、迷信和奴役,向理性、公正、文明的方向前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上述欧洲历史著作中对“世界”的认识。
18.
14世纪,世界黄金的三分之二来自于西非,绝大多数都要从廷巴克图转运至北非、欧洲,廷巴克图就是一个转运黄金的中转站。巨大利润吸引了众多商人参与“黄金一盐”贸易,经过廷巴克图的驼队成百上千,进城门就要花上一整天时间。桑海帝国时代,廷巴克图的经济有了更大的发展,并于16世纪达到最高峰,是帝国的经济首都。
14世纪末,廷巴克图兴建了著名的桑科尔大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讲学交流,使这座城市声名远扬。若论社会公共机构的稳固、道德纯洁、人身安全、对外邦人的体贴和同情、对学生和学者的谦恭有礼,没有哪里能与廷巴克图相比。故而有“盐来自北方,黄金来自南方,知识和文化来自廷巴克图”之说。
廷巴克图的居民十分富有,谷物与牲畜充足。人民天性平和,他们习惯在夜间漫步于城中,弹奏乐器,载歌载舞,这里储备了大量的医生、法官、教士和其他有学问的人,这种储备是靠国王慷慨地支付种种费用来维持的。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14-16世纪的廷巴克图在西非文明史上的地位。
1.A
【详解】根据材料表明,美洲文明在某些方面与中国古代文明相似,同时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可推断美洲文明与中国有关联,A项正确;材料内容可推断美洲文明与中国有关联,但不能仅据此得出美洲文明源于中华文明,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文明的优劣,排除C项;材料是在说明美洲文明与中国有关联,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来到墨西哥的特斯科科湖畔,并在湖中的小岛安家落户”、“形成‘浮动园地’,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可以看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岛屿变得非常拥挤,于是因地制宜,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促进了人口的增长,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建造“浮动园地”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道路的建设,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材料表明玛雅城市有复杂的高架道路网,且路幅够宽,可以连接这一区域所有的玛雅城市,同时存在防御设施,说明出于防范战争的需要,玛雅城市修建了便利的交通网络,C项正确;交通便利不代表当时商品经济非常发达,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不能得出车辆人员往来不绝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材料也未强调所有的玛雅城市是否有统一的中央领导,因此不能得出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班图人建立的津巴布韦文明,11世纪末,建立津巴布韦国家。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统治之下,D项正确;14、15世纪南部非洲最强盛的国家是津巴布韦,AB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非洲南部的大津巴布韦遗址曾出土了一些青花瓷,它们原产于15世纪左右的中国。”可得出非洲出现了中国的商品,这能够说明中非间存在着贸易往来,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证明就一定和郑和有关,排除A项;麦哲伦船队是否抵达此地,与有中国商品没有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的文物是中国的瓷器,并不是非洲的瓷器,不能证明受到中国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根据“城内有300 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并采用20 进位制”、“也知道‘零’的概念”可知,这些属于玛雅人的文明成果,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玛雅人的文明成果,A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印第安文明大多起源于峡谷盆地和高原地区,交通不便,内部之间也交流很少,因此发展相对缓慢”可得知,印第安文明的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C项正确;印第安文明内部之间基本没有交流,不等于没有任何交流,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印第安文明内部之间的战争频繁,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是强调印第安文明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麦加朝圣时带回一批虔诚的学者和传教士,促使一些重要的商业区成为重要的教育中心,反映出曼萨·穆萨朝圣促进了马里文化教育进步,D项正确;曼萨·穆萨旨在宗教朝圣而非宣扬马里国力强盛,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将学者和传教士带回加重了马里的财政负担,排除B项;导致马里商业中心衰落与“重要的商业区就这样成为重要的教育中心”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阿兹特克人为解决人口增长使“岛屿变得非常拥挤”的状况,建造“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说明“浮动园地”源于人口增长的压力,C项正确;解决了粮食需求问题夸大了“浮动园地”的作用,排除A项;有效改善了土壤质量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用“浮动园地”增加耕地面积的做法并非现代农业的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并知道了“零”的概念,B项正确;材料指的是玛雅人的文明成就,班图人属于非洲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并没有取得材料中的成就,A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欧洲人踏上新大陆以前,安第斯山中部地区的印加帝国和中部美洲地区的阿兹特克帝国南北而立,环加勒比地区则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酋长国。”可以看出,美洲不同区域的文明程度不一样,有的建立了帝国,有的还处于较原始的部落时代,因此反映出发展的不平衡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独立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帝国对其他地区的压制,排除B项;从“环加勒比地区则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酋长国”可得出已经进入文明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依据材料“浮动园地”,“阿兹特克人”等信息可以看出,古代美洲文明中的阿兹特克文明,建立“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促使人口和财富的增加,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政治的推动,排除A项;“很快衰落下去”表述错误,排除B项;古代美洲文明并没有庄园,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前美安第斯山脉文明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发展起来,埃及文明和玛雅人文明有文字没有城市等,表明人类早期文明呈现多元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早期文明的共生性,排除A项;一体性与人类早期文明的发展各具特色不符,排除C项;交融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印加王被称为太阳之子、神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他以库斯科为中心,通过各级神使和祭司,牢牢地控制着全国”可知印加帝国是中央集权国家,B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崇拜神,强调对全国的控制,排除A项;不可得出君主立宪,排除C项;没有说明统一了美洲,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维多利亚博物馆陈列着4块中国明代瓷器碎片”“大明成化年制”可知,古代的中非之间存,在着贸易往来,B项正确;材料无法直接证明这些瓷器与郑和下西洋有关,排除A项;材料与津巴布韦的文明发展程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外销的瓷器而非津巴布韦制作的瓷器,无法论证非洲的制瓷业,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该学者以古代印第安文明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比亚非欧文明进化程度缓慢和艰难为依据,强调了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欧亚文明比印第安文明更先进,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欧亚文明与非洲文明的根本差异,排除B项;D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故选C项。
17.示例:古代文明的扩展,使不同文明相互连接,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述了地中海到波斯地区,是古希腊文明扩展所及的已知区域,也是对不同文明碰撞的记述。希罗多德用理性的方式理解世界,《历史》的记述体现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体现了人文的精神。
受丝绸之路和十字军东征影响,西欧人形成了对欧亚非世界相对宽广的认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断了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中世纪欧洲形成了教权和王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基督教会控制了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史学沦为神学的附庸。《双城编年史》以宗教思想统摄全书。
文艺复兴后西方社会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兴起以及地理大发现打破了东西方世界相对隔绝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这使《风俗论》对全球历史有进一步的叙述。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进步史观更加笃定,相信人类能够不断完善和进步。
综上,欧洲历史著作中的“世界”从局部逐渐扩展到整个世界,从神的历史走向了人的历史,反映了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以及理性主义发展的影响。
【详解】示例:根据“古希腊先民的历史意识被神话传说所笼罩。而希罗多德《历史》记述的希波战争各城邦同仇敌忆,终于击败波斯帝国,揭示出拯救希腊的是人而不是神。该书涉及的范围主要从地中海到波斯地区。”可得出古代文明的扩展,使不同文明相互连接,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述了地中海到波斯地区,是古希腊文明扩展所及的已知区域,也是对不同文明碰撞的记述。希罗多德用理性的方式理解世界,《历史》的记述体现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体现了人文的精神。受丝绸之路和十字军东征影响,西欧人形成了对欧亚非世界相对宽广的认识。根据“世界分三部分:亚洲、非洲和欧洲”可得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中断了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中世纪欧洲形成了教权和王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基督教会控制了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史学沦为神学的附庸。《双城编年史》以宗教思想统摄全书。文艺复兴后西方社会的重大变革、资本主义兴起以及地理大发现打破了东西方世界相对隔绝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这使《风俗论》对全球历史有进一步的叙述。根据”从远古中国讲起,涉及欧、亚、非、美各洲的历史,但缺乏对东方民族历史的深入分析。作者力图说明,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摆脱偏见、迷信和奴役,向理性、公正、文明的方向前进。“可得出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进步史观更加笃定,相信人类能够不断完善和进步。最后总结得出,综上,欧洲历史著作中的“世界”从局部逐渐扩展到整个世界,从神的历史走向了人的历史,反映了世界联系日益紧密以及理性主义发展的影响。
18.14—16世纪,位于尼日尔河岸的廷巴克图,处于撒哈拉商路之上,在马里和桑海帝国时期,官方注重对外贸易发展,使得廷巴克图成为经济贸易的中心。
随着经济的繁荣,马里和桑海帝国重视学校建设,吸引各地学者,鼓励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使得廷巴克图成为西非地区的文化知识中心。
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使得廷巴克图的居民生活安逸,形成了良好社会秩序的风俗。也使得这座城市人才汇聚,欣欣向荣。
总之,14—16世纪,廷巴克图作为西非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西非地区的经贸交往与文明进步。
【详解】根据“廷巴克图,位于撒哈拉商路上的“尼日尔河之岸”“绝大多数都要从廷巴克图转运至北非、欧洲”可得出西非地区(撒哈拉商路上)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根据"尼日尔河之岸”可得出位于尼日尔河岸,农业发展较好;处于撒哈拉商路,贸易兴盛;根据"廷巴克图兴建了著名的桑科尔大学”可得出修建大学,吸引各地学者,扩大了影响力;根据"这里的居民十分富有,谷物与牲畜充足。人民天性平和,他们习惯在夜间漫步于城中,弹奏乐器,载歌载舞”可得出经济繁荣,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俗。具体可以论述为14—16世纪,位于尼日尔河岸的廷巴克图,处于撒哈拉商路之上,在马里和桑海帝国时期,官方注重对外贸易发展,使得廷巴克图成为经济贸易的中心。随着经济的繁荣,马里和桑海帝国重视学校建设,吸引各地学者,鼓励文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使得廷巴克图成为西非地区的文化知识中心。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使得廷巴克图的居民生活安逸,形成了良好社会秩序的风俗。也使得这座城市人才汇聚,欣欣向荣。总之,14—16世纪,廷巴克图作为西非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中心,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西非地区的经贸交往与文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