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时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课时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6 15:0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1.1892年德国爆发霍乱,不来梅地区通过建立专门医院,关闭市场和舞会等一系列防疫措施,基本没有受到霍乱的冲击。汉堡市政当局则拒绝承认本地霍乱并隐瞒上报,最终付出了死亡8594人的代价。上述现象表明当时( )
A.德国防疫制度有待完善 B.两地疫病带来的威胁不同
C.德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 D.官员素质决定防疫的效果
2.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分科完备,凭借医疗设备对各种疾病作出诊断,并将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引进中国。这些医院的建立 ( )
A.推动了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 B.意在加强西方殖民统治
C.逐渐取代了传统中医的地位 D.消除了国民疾病的发生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尤其是北欧国家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随后,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单位大量出现。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肺结核等重大传染病。这反映了二战后( )
A.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意识增强 B.医疗卫生不平衡现象获得缓解
C.现代医疗保障制度的普遍推广 D.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进步
4.近代早期的英国政府将枢密院作为最高防疫领导机构,全盘指导国家的防疫工作。在16、17世纪的防疫斗争中,英国投入的经费总计约为33800英磅,远高于同期欧洲其他国家。这表明英国( )
A.防疫措施极其严密 B.公共卫生体系完善
C.政治经济实力强大 D.医疗卫生技术先进
5.《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我国推行计划免疫,注射疫苗有效控制很多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据材料推知,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
A.着力构建完善的防疫体制机制 B.重视培养全民的公共卫生意识
C.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 D.加强社会生活中公共卫生监督
6.1958年2月,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在流行区已基本被消灭。由此可见,当时医疗卫生工作取得巨大成功( )
A.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B.得益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C.使半农半医乡村医生大量涌现 D.是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结果
7.1848年,英国通过颁行《公共卫生法》,成立卫生总署;1858年创建枢密医务部;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从而最终构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这( )
A.折射出转型时期的英国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 B.表明英国丰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C.从侧面表明英国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有所扩张 D.改善了英国城乡的公共卫生状况
8.1953年,江西省通过宣传、调查和预防实验,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1955年冬天,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至此,全江西省防治血吸虫病的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这反映了新中国( )
A.搭建了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 B.主动推进公共卫生服务
C.有效缓解医疗资源匮乏状况 D.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9.1958年2月,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在流行区已基本被消灭。由此可见,当时医疗卫生工作( )
A.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B.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得益于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 D.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10.1910年东北爆发鼠疫,留英归来的伍连德奉命处理,他突破传统观念对病人尸体进行解剖,对感染者进行分级处理,同时对疫区严格封锁和管制,最终成功消灭东北疫情。这主要得益于( )
A.科学的防疫观念 B.良好的医学教育
C.健全的医疗体系 D.强烈的爱国精神
11.由如表内容可知( )
年份 爱国卫生运动
1941 陕甘宁边区成立防疫委员会,开展以灭蝇、灭鼠和防止鼠疫、霍乱暴发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
1952 毛泽东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各地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高潮,并成立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1981 全国总工会、中央爱卫会等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开展“五讲四美”活动
2015 政府开展“厕所革命”,并倡导文明旅游,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①爱国卫生运动消除了困扰民众的重大疾病
②群众性运动促进了卫生管理机构发展
③爱国卫生运动与城市环境治理相结合
④爱国卫生运动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下图为北京市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进行业务培训的情景,是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成就的缩影。下列选项中与此有关的是( )
A.我国在规划免疫上取得巨大成就 B.我国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
C.医院为患者服务的意识日趋强化 D.政府对城乡居民的健康教育加强
13.1958年,苏联提议发起一项由世界卫生组织领导的“根除天花项目”,1959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该提议。随后,美国不甘落后于对手,表示希望支持该项目。1980年,世卫组织正式宣布消灭天花。材料表明( )
A.美苏力量的变化影响抗疫成效 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C.天花蔓延弱化意识形态对立 D.疫情防控需要跳出冷战思维
14.下面为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节选)。这些措施反映出当时
时间 具体措施
1941年11月 《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1942年4月 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
1942年5月 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的报告和防治制度
1944年7月 开办了规模庞大的卫生展览会,历时八天,参观者万余人
A.陕甘宁边区疫病泛滥 B.探索建设近代医疗卫生体系
C.近代卫生体系更加成熟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
15.下面为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节选)。这些措施反映出当时
时间 具体措施
1941年11月 《解放日报》开设“卫生专栏”,重点介绍传染病的预防和一些卫生保健知识
1942年4月 边区设立防疫总委员会,分区、县先后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
1942年5月 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的报告和防治制度
1944年7月 开办了规模庞大的卫生展览会,历时八天,参观者万余人
A.防疫抗疫已经成为全国的中心工作
B.中国共产党重视保护人民健康
C.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体系已完善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的壮大
16.下表为近代以来英国颁布的一系列法律。
1875年 1866年 1945年 1946年 1947年 1949年 1952年
《公共卫生法》 《环境卫生法》 《工业分布法》 《新城法》 《城乡规划法》 《国家公园和乡村通道法》 《城镇发展法》
据此可知,英国A.“城市病”问题的严重 B.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重视
C.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D.城市化助推工业化发展
1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生”一词最早出自于《庄子》,意为保卫生命,与饮食、静思、秘制方剂等养生方相连。到了近代,有外国传教士向中国人宣传化学才是保持个人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基础。1872年,日本医生长与专斋关注到欧美国家都致力于建立一个将工业化、教育和实验室与个人的健康相联结的网络(sanitary),形成国家的健康,于是选取中文“卫生”来翻译sanitary。这一具有全新含义的词语“卫生”在20世纪初伴随帝国主义的入侵传入中国,被很多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加以传播。他们希望通过提升“卫生”观念来把中国塑造成一个强健的现代国家。同时,卫生成为了衡量一个地区或民族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据(美)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健康与疾病的意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医疗资源贫乏,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威胁人民生命健康。1949年11月,国家设立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传染病、交通检疫、环境、食品、学校与劳动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工作。1952年,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麻风病等得到有效治理。之后,逐步组建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体系。1955年,卫生部发布《传染病管理办法》。60年代中期,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均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
——据李玉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经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卫生”含义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新中国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措施和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的医疗需求急剧增长,但英国传统的医疗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城市下层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此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英国城镇的大规模发展,成倍地增加了对健康的威胁。药房的兴起是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向医疗市场领域扩散的产物。社会有识之士对健康问题日益关切,而医疗慈善的实际目的就是使勤劳的穷人恢复健康并重返劳动。与此同时,宣扬启蒙运动社会政治观的思想家们热衷于促进世俗福利、健康和国家财富,他们也非常重视人道主义和慈善事业。药房的出现既丰富了英国下层民众的医疗服务供给,也促进了英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元鹏成《论近代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建立了各级卫生行政组织。为了及早掌握疫情,建立了传染性疾病的疫情报告制度。针对各种传染病疫情,还积极开展防控工作,一方面构建完善的传染病防治网络,另一方面加强和改进传染病治疗技术方法,坚持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防疫工作方式。饮水、食品、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预防和控制疫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环节。为此,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饮用水卫生安全,加强水源保护、水井改良和城乡饮水消毒工作。
——摘编自扶小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医疗卫生事业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慈善药房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西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给你带来的启示。
1.A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德国地区政府因为采取不同的措施,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政策并不统一,说明德国防疫制度有待完善,A项正确;疫病带来的威胁都一样,排除B项;德国早在19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C项;材料与官员素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凭借医疗设备对各种疾病作出诊断,广受欢迎。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被引进中国。这些医院的建立推动了近代中国医学的发展,A项正确;“意在加强西方殖民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近代中国西式医院的设立并未取代传统中医的地位,排除C项;“消除了国民疾病的发生”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二战后,北欧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欧洲的医院和专业卫生机构、基础医疗单位大量出现,世界卫生组织大力倡导疫苗接种,有效控制了一些重大传染病。这些成就表明二战后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步,D项正确;A项只涉及材料中的医疗卫生机构,没有全面反映材料的意思,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医疗卫生不平衡,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欧洲的医疗保障制度,不能得出普遍推广,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题干材料强调英国政府全盘指导国家防疫工作,且投入经费远远高于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体现了英国政府政治经济实力的强大,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防疫措施,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公共卫生体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医疗卫生技术,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等承担了传染病的防治工作,A项正确;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重视培养全民的公共卫生意识,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B项;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表述片面,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提及社会生活公共卫生监督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各地结合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高潮,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至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在流行区已基本被消灭”信息可得出,当时各地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防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经完成,排除A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在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的,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半农半医乡村医生大量涌现”发生在1965年毛泽东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重要指示要求之后,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有了很大发展,加之缺乏相应的治理经验,以及自由放任思想的影响,公共卫生状况随之不断恶化,使得英国社会问题不断突出,为此,英国被迫政府采取了材料中所述的种种措施加以应对,A项正确;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不等于社会保障体系,内涵不同,且材料无法体现“率先”排除B项;C项并非材料主旨,且材料无法充分体现推理,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改善了英国城乡的公共卫生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江西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运动,反映了新中国主动推进公共卫生服务,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医疗网络的建立、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排除AD项;“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全江西省防治血吸虫病的运动,无法体现医疗资源匮乏状况 是否得到有效缓解,排除C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鼓足干劲……苦战三年,加速消灭血吸虫病”“至11月,流行近百年的血吸虫病,在流行区已基本被消灭。”可得出当时在防疫等方面充分发动群众,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D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完成,排除A项;材料中的防疫方式符合当时的生产水平,排除B项;健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他突破传统观念对病人尸体进行解剖,对感染者进行分级处理,同时对疫区严格封锁和管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伍连德学习了西方的医学知识,在治疗病人时,有着科学的防疫观念,并最终消灭了疫情,A项正确;B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当时并没有健全的医疗体系,排除C项;D项并不是消灭疫情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①爱国卫生运动消除了困扰民众的重大疾病,表述太绝对,排除①;根据材料“各地掀起群众性卫生运动高潮,并成立各级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可分析出群众性运动促进了卫生管理机构发展,②正确;材料“全国总工会、中央爱卫会等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可分析出爱国卫生运动与城市环境治理相结合,③正确;根据材料“并倡导文明旅游,推动我国旅游业迈上新台阶”可分析出爱国卫生运动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④正确。综上,②③④正确,B项正确;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北京市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进行业务培训的情景,是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成就的缩影”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我国的医疗体系的建立,B项正确;材料与规划免疫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而不是服务意识,排除C项;材料与健康教育无关,与医疗体系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依据材料“1959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该提议。随后,美国不甘落后于对手,表示希望支持该项目”,可以看出虽然处于冷战时期,但是美苏两国就“根除天花”达成了一致的协议,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美苏对根除天花所作的努力,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表格中的防疫措施随着时间的推进不断发展完善,这体现了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呈现的是陕甘宁边区对疫病的预防,并未提及疫情,排除A项;近代卫生体系包含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仅由陕甘宁边区的疫病预防工作无法反映这一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么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的群众防疫工作,措施具体、方式多样、全面细致、注重实效,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重视保护人民健康,B项正确;仅有陕甘宁边区的情况介绍,不能得出防疫抗疫已经成为全国的中心工作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陕甘宁边区的“医疗卫生体系”已完善,排除C项;防疫工作的展开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壮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英国政府就公共卫生、工业分布、城乡规划和公园、乡村通道等问题颁布一系列法律,体现了英国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重视,B项正确;“城市病”问题的严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只有一系列立法,不能说明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排除C项;城市化助推工业化发展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变化:个人健康的理论基础从道家的养生方转向现代化学(或科学知识)从个人健康转为国家健康,即保护个人健康不仅是个人职责也是国家政府的义务;卫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背景: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帝国主义入侵带来的强势话语权;疾病和瘟疫的传播;部分国人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
(2)措施: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全国统筹协调;积极动员群众,开展卫生运动;注重法律法规建设等;防疫、医疗、预防、保健并重(公共卫生机构体系)建立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意义: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改善了城乡的卫生环境;减少了传染病等疾病的发生,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等。
【详解】(1)变化:从材料中的健康理论来看,个人健康的理论基础从道家的养生方转向现代化学;从材料中关注的重点来看,从个人健康转为国家健康,即保护个人健康不仅是个人职责也是国家政府的义务;从材料中卫生的地位来看,卫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背景:根据材料“在20世纪初伴随帝国主义的入侵传入中国,被很多知识分子所接受并加以传播”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入侵带来的强势话语权、疾病和瘟疫的传播及部分国人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等角度进行分析。
(2)措施:根据材料“国家设立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传染病、交通检疫、环境、食品、学校与劳动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工作”可知,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全国统筹协调;根据材料“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可知,积极动员群众,开展卫生运动;根据材料“1955年,卫生部发布《传染病管理办法》”可知,注重法律法规建设等;根据材料“60年代中期,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可知,防疫、医疗、预防、保健并重(公共卫生机构体系)建立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意义:根据材料“农村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均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建立较为完整的公共卫生体系、改善城乡的卫生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增强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及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等角度进行分析。
18.(1)原因:人口增加,特别是城市人口激增,公共卫生状况恶化;传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足;工业革命的开展,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慈善事业的扩展;有识之士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
(2)主要措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机制,构筑疾病防控的制度屏障;构建国家卫生防疫体系,奠定医疗卫生事业的坚实基础;动员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预防和减少疾病;综合治理公共卫生,全面防控和阻断疾病源头。启示:政府在维护公共医疗卫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注重发动群众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科学研究。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的医疗需求急剧增长,但英国传统的医疗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城市下层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可知,人口增加,特别是城市人口激增,公共卫生状况恶化;传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不足;根据材料一“此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英国城镇的大规模发展,成倍地增加了对健康的威胁。”可知,工业革命的开展,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根据材料一“药房的兴起是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向医疗市场领域扩散的产物。”可知,慈善事业的扩展;根据材料一“社会有识之士对健康问题日益关切”可知,有识之士的推动;根据材料一“宣扬启蒙运动社会政治观的思想家们热衷于促进世俗福利、健康和国家财富,他们也非常重视人道主义和慈善事业。”可知,启蒙思想的影响。
(2)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建立了各级卫生行政组织。为了及早掌握疫情,建立了传染性疾病的疫情报告制度。”可知,新中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机制,构筑疾病防控的制度屏障;根据材料二“一方面构建完善的传染病防治网络,另一方面加强和改进传染病治疗技术方法,坚持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可知,构建国家卫生防疫体系,奠定医疗卫生事业的坚实基础;根据材料二“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防疫工作方式。”可知,动员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预防和减少疾病;根据材料二“饮水、食品、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预防和控制疫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环节。为此,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饮用水卫生安全,加强水源保护、水井改良和城乡饮水消毒工作。”可知,综合治理公共卫生,全面防控和阻断疾病源头。启示: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分别从政府在维护公共医疗卫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注重发动群众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科学研究等方面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