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交通的变迁
1.扬州在古代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清道光五年,黄河泛滥,黄河至长江一线的运河被泥沙淤为平地;翌年,运粮船改由海道抵达京师,扬州从此衰落。这说明 ( )
A.扬州失去政治中心地位 B.交通影响城市的发展
C.大运河退出了历史舞台 D.黄河泛滥使经济衰退
2.1870年,英国公使威妥玛声称,拟铺设粤至沪途径闽浙等地的海底电线,并表示不会危及中国权益。对此恭亲王回复:“中国沿海内洋亦可听其在水底安放,唯线端不可上岸,俾与通商口岸陆路不相干涉,庶界分明或可免生祸端。”这反映了( )
A.清政府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近代外交无法与国际接轨 D.西方对外侵略方式的变革
3.1830年英国拥有人工运河4000米,1870年英国铁路里程已达2.5万千米。与此同时,欧美国家逐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水路运输网。欧美各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
A.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 B.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经济发展
C.表明工业化已经完成 D.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
4.宋熙宁年间,“太守李士燮以古便县基据郴江上,舟楫往来,贸易相通,可建邑居而设场市,乃更徙治焉,名曰永兴”。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在( )
A.经济功能是城市治所变迁的决定因素 B.交通条件推动永兴治所的迁移
C.永兴县治所变迁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D.区位优势使郴州城市规模扩大
5.清末上海的租界规定行车不能“雷轰电掣疾流星”,因为“车行太快本违章,竭力奔驰易溜缰”,同时要求“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表明( )
A.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 B.沿海城市已经普及汽车
C.交通工具改进加强了沟通 D.规则意识促进近代文明
6.《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得益于( )
A.构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
B.构建了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的交通网
C.构建了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水陆交通网
D.构建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7.从古至今,人们铺设道路,开凿运河,发明和改进车、船和飞机,不断拓展陆上、水上和空中的路线,这些活动( )
①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②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④密切了世界的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公元前三千纪末期,伴随着乌尔第三王朝的建立,苏美尔人兴建了为因公出行人员旅途中提供食宿补给的场所即驿站。驿站内有明确的分工以及完善的运营流程,大部分的驿站旁常年停靠着骡子以及车辆,以应对一些快速旅行及重要官员出行的需要。驿站的建立(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了苏美尔人统治范围
C.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D.促进了西亚商品经济发展
9.京杭大运河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兴修,它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时期,取直于元,疏通于明清时期。下列属于运河萌芽阶段沟通江淮水系的是( )
A.邗沟 B.灵渠 C.永济渠 D.通济渠
10.清代东北的粮食运路,从义州,经山海关,直通永平府,还可达京师,与运河相通。北边的粮食运路,分别经喜峰口、古北口,至直隶,达京师,也与海河水系和运河相接;或经杀虎口至山西,或从河套至陕西,粮食运路与黄河水系相通。这说明( )
A.大运河贸易崛起 B.区域化粮食贸易发达
C.北粮南运成为主流 D.区域性商帮贸易发达
11.中国的运河建设历史悠久,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下列关于我国古代运河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最早的运河开凿于战国时期
B.秦始皇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黄河水系
C.隋朝的大运河以开封为中心,沟通南方与北方
D.元朝的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
12.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 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 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 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3.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交通运输不断发展
C.洲际物种交流的影响 D.政府均田成效显著
14.《隋书》认为,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高丽战争运输兵马物资;后世学者认为,其主要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巡幸江南的娱乐需求;当代史学家认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根本原因。据此可知,关于隋朝大运河开凿原因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
C.说明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后世学者研究比古代观点可信
15.唐代之前商人奉行“千里不贩籴”的行规,因为远距离运粮成本高昂。至宋代,“富商大贾,自江淮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并涌现出一批商业重镇,包括临清、聊城、济宁、徐州、淮安、扬州、镇江等。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 B.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C.地域性商帮开始兴起 D.运河交通作用凸显
16.如表为1934年全国汽车使用情况统计表(单位:辆)。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
普通汽车 公共汽车 运货汽车 机器脚踏车 共计
各省 7373 8679 1544 685 18281
都市 23734 1505 5521 1982 32742
共计 31107 10184 7065 2667 51023
注:都市包括下列各地:南京、上海、广州、北平、天津、汉口、青岛、济南、旅顺、大连、澳门、广州湾。A.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B.半殖民地特征日益明显
C.区域经济的差异日益明显 D.社会生活呈现不平衡性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6年,英商在沪擅自修筑吴淞铁路,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共建铁路干、支线170余条,长2.71万公里(含台湾铁路)。这些铁路的所有制,含外国资本、国营、商办及官商合办四种。旧中国国家分裂,战乱频仍,帝国主义又发动两次世界大战,这极大地恶化了中国的筑路环境。许多铁路筑筑停停,成了“胡子工程”;有些仅作了规划,而未开工;有的开了工,又中辍;有的建成了,后被拆除。由于多头修路,依赖外国,旧中国铁路的技术标准、设备型号和管理制度等无法统一,五花八门。
——摘编自陈晓东《旧中国铁路业的缩影》
材料二 1957年10月,中国建成了贯通南北、具有世界水平的武汉长江大桥,结束了长江上没有铁路的历史。1958年元旦,成都火车站举行了宝成铁路通车仪式,“蜀道难”从此成为历史。青岛四方厂仿制国内现有机车,造出“解放型”蒸汽机车,随后自行设计出“胜利型”“和平型”蒸汽机车及内燃电力并重的“东方红型”机车。
1978年,铁路客运和货运的需求开始激增,铁道部采用社会融资的方式修建铁路。截止2006年底,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达到7.6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四,中国成为了真正的铁路大国。1997年起,中国铁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干线大提速。2007年第6次提速后,中国迈入高铁时代。 截止2020年底,中国已经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展铁路规划、设计和建造,技术装备输出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经通过铁路、公路深度链接“一带一路”大发展战略下的沿线国家,蒙内铁路、亚吉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等一条条互联互通的繁荣之路不断崛起。
——摘编自李京航《中国铁路百年史——从动荡岁月到崭新纪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业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业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中国铁路业发展的启示。
18.漕运是封建王朝通过水路(或附以陆路)向都城或其它指定地点大规模输送粮草的一种经济活动,围绕这种经济活动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漕运体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阶段表
朝代 发展阶段(据漕粮来源地划分) 漕运中心 主要运道 漕运量(单位:万石)
平均量 最高年份
秦汉 关东之漕 长安、洛阳 渭河、漕渠、黄河、汴渠 400 600
魏晋 隋唐 从关东之漕到江淮之漕 长安、洛阳 漕渠、黄河、 汴河、江南运河 200-300 400
两宋 江淮之漕 开封、杭州 汴渠、江南运河 600 700
元明清 江南之漕 北京 京杭运河 300-400 675
(注:渭河,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漕渠,汉唐时自长安东至黄河的运渠;汴河、 汴渠,隋唐两宋时期自开封至徐州的运渠;江南运河,隋唐时期北起镇江南至杭州的航道。)——摘编自王明德《论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1)根据材料,指出古代漕运方向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漕运方向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漕运发展的影响。
1.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曾经是大运河“南北交通的枢纽”的扬州,在清朝道光年间因运粮船改由海道抵达京师而衰落,说明交通影响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扬州是政治中心,排除A项;仅凭扬州的衰落,不能得出“大运河退出了历史舞台”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代运粮船因黄河泛滥而改道,无法体现黄河泛滥使经济衰退,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对于英国公使铺设海底电线一事,恭亲王基本同意,但是不允许电线上岸,以避免引起祸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中国近海铺设海底电线,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犯,但清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可见当时的清政府国家主权观念淡薄,A项正确;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而主要矛盾仍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这一时期,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方式以商品输出、掠夺原料为主,1895年甲午战后开始变为资本输出,此时并没有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欧美各国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即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经济发展,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当时处于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排除C项;材料与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太守李士燮以古便县基据郴江上,舟楫往来,贸易相通,可建邑居而设场市,乃更徙治焉,名曰永兴”可知,太守李士燮因为古便县地理位置方便舟楫往来,贸易相通,于是迁徙治所到此,表明交通条件推动永兴治所的迁移,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经济功能是城市治所变迁的决定因素,排除A项;材料信息反映永兴县治所变迁受到交通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交通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城市规模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车行太快本违章,竭力奔驰易溜缰”“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可见想要保证安全、维持秩序,需要认清红绿灯,清楚交通规则,这说明中国交通设施走向近代化,规则意识促进近代文明,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排除A项;“普及汽车”表述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交通工具改进加强了沟通,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材料中外交往频繁和交通发达,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得益于构建了以大都为中心的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D项正确;秦朝的都城是咸阳,排除A项;汉朝的都城是长安,排除B项;隋朝东都是洛阳,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古至今交通运输不断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密切了世界的联系。①②③④都对,D项正确;ABC项均缺少一个作用,不完整,排除AB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苏美尔人兴建驿站并制定了管理规则,服务于政府人员使用。结合所学可知,驿站是古代政府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设立驿站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A项正确;驿站不能扩大统治范围,排除B项;驿站的建立与君权的加强无关,排除C项;驿站是政府传递信息,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北征齐国争霸中原而调集人力开凿的邗沟,沟通江淮水系,A项正确;灵渠沟通的是湘水和漓水,排除B项;永济渠、通济渠开凿于隋朝,排除C、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东北、北边的粮食运路有陆路和水路,区域化粮食贸易发达,B项正确;“崛起”一词错误,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北粮南运,是否成为主流无法从材料中推出,排除C项;区域性商帮贸易发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京杭大运河,全长约1800千米,为世界之最,D项正确;我国春秋时期已开凿运河,排除A项;秦始皇开凿了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排除B项;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与北方,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据材料可知,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说明了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而是强调扬州、余杭等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开凿前的隋王朝,就是一统一的王朝,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大运河是国内运河,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粟主要种植于北方,稻米主要种植于南方,汉武帝和唐玄宗时期的国家政治中心都位于北方,汉唐太仓的储粮由单纯的粟到粟和稻米相结合,说明南方的稻米大量运输到北方,体现了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粟和稻不是洲际物种交流,排除C项;均田制的实施与农民选择种植粟还是稻无关,且唐高宗以后,均田制又逐渐被破坏,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土地还授实际上已不能实行,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解读材料可知,不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对于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有着不同的历史解释,各位历史学家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采用多角度,多元化的方式来分析历史问题,结合史学研究方法可知,关于隋朝大运河开凿原因的认识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多面性,B项正确;“只能有一种正确观点”不符合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提及的历史学家只是处于不同的时代,无法判断他们的立场是相同还是不同,排除C项;后世学者的研究不一定古代研究观点可信,只是所处的时代不同,判断历史研究观点是否可信,主要依靠历史史料佐证,而不是研究人员所处的时代,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到宋朝,商人由“千里不贩籴”到“自江淮贱市粳稻,转至京师,坐邀厚利”,是因为当时运河交通的发展,使得远距离运输成本下降,D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抑商政策松弛,排除B项;明清时期,地域性商帮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1934年全国汽车使用情况统计表”可以看出1934年全国汽车使用情况,其中各省以及都市使用汽车种类不同,数量也不同,得出中国社会生活呈现不平衡性,D项正确;“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相关半殖民地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日益明显,排除C项。故选D项。
17.(1)特点:起步晚、发展慢、水平低;受制于西方国家;铁路权多样化;发展不平衡。
原因:近代化水平低,技术相对落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帝国主义控制;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思想观念落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等。
(2)变化:实现独立自主修建;由仿制到自主研发;铁路里程逐渐领先世界;技术开始向外输出。
影响: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适应了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等。(4分,答出两点即可)
(3)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走对外开放的道路;要与其他国家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等。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 1876年,英商在沪擅自修筑吴淞铁路”可知起步晚、发展慢、水平低;受制于西方国家;根据材料“这些铁路的所有制,含外国资本、国营、商办及官商合办四种”可知铁路权多样化;根据材料“旧中国铁路的技术标准、设备型号和管理制度等无法统一,五花八门”可知发展不平衡。
原因:结合近代中国的落后面貌可知近代化水平低,技术相对落后;根据材料“旧中国国家分裂,战乱频仍,帝国主义又发动两次世界大战,这极大地恶化了中国的筑路环境”可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帝国主义控制;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结合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可知思想观念落后;结合近代中国经济基础可知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特征可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2)变化:根据材料“自行设计”可知实现独立自主修建;由仿制到自主研发;根据材料“截止2006年底,中国的铁路总里程已经达到7.6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四,中国成为了真正的铁路大国”可知铁路里程逐渐领先世界;根据材料“ 截止2020年底,中国已经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展铁路规划、设计和建造”可知技术开始向外输出。
影响:结合铁路交通对经济、人们生活、国际战略、国际贸易等的影响可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适应了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等。
(3)结合近代到现代中国铁路发展的历程从独立自主、开放合作等角度分析可知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要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走对外开放的道路;要与其他国家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等。
18.(1)方向:由自东向西逐渐转变为自南向北。原因:秦汉时期政治中心在西北(长安),经济重心尚在北方;魏晋以后,经济中心南移;明清时期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
(2)影响:维系中央政府的正常运转;满足封建王朝军事活动需要;推动救灾救济的实施;调控市场和物价,促进商品流通;促成沿线城市繁荣;促进地区间文化交流;同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影响了自由市场发展;延迟了海洋意识和海洋资源的开发。
【详解】(1)方向:根据材料中“秦汉时期关东之漕以长安、洛阳为中心”“两宋时期,江淮之漕以开封、杭州为中心”“元明清时期,江南之漕以北京为中心”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漕运方向由自东向西逐渐转变为自南向北。原因: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和国家治理等方面分析可知,导致中国古代漕运方向发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政治中心在西北(长安),经济重心尚在北方,魏晋以后,经济中心南移,明清时期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
(2)影响:根据材料中“漕运是封建王朝通过水路(或附以陆路)向都城或其它指定地点大规模输送粮草的一种经济活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社会和国家治理等方面分析可知,古代中国漕运的发展,有利于中央政府的正常运转,满足封建王朝军事活动需要,推动救灾救济的实施,调控市场和物价,促进商品流通,促成沿线城市繁荣,促进地区间文化交流,同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影响了自由市场发展,延迟了海洋意识和海洋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