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时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6 15:0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在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中,第42至52条是租借田地而出现的各种情形的规定;第114至119条是对各种债权债务的规定;第242-243条对牛的租赁价格做了明确规定。 这些法律规定有利于( )
A.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B.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
C.规范社会经济行为 D.加速社会阶层的分化
2.在约公元前2000年至前1600年的古巴比伦时期,掌管世俗事务的国王和负责宗教事宜的祭司已经分离,但国王在颁布政令、法典之前仍要强调是神赋予自己权力,自己是“神虔诚的供奉者”,祭司群体在诸多领域依然有很强的影响力。这表明,古巴比伦( )
A.宗教中心的政治观念影响巨大 B.借用敬奉神明来强化王权统治
C.宗教和世俗权力得到空前加强 D.形成以宗教为主导的社会等级
3.法国路易九世登上王位后成立了国王法院,规定叛逆、矫诏、铸假币等重要案件均必须经由王室法庭审理。在王室领地之外实行“国王40日”制度:地方诸侯在遭受侵害后,40日内不得实施报复,必须上诉王室法庭,由国王裁决。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封君封臣制度破坏
C.王权的逐渐强化 D.民众民族意识觉醒
4.西欧封建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这些都反映了西欧庄园经济的特点是( )
A.农业繁荣 B.自给自足 C.手工业发达 D.商品经济发展
5.恩格斯曾如此描述:在中世纪每一个西欧国家,“国王是整个封建等级制度的最上级,是附庸不能撇开不要的最高首脑,同时他们又不断地反叛这个最高首脑”。中世纪西欧的这一现象( )
A.容易造成国家政治上的分裂 B.表明国王是最高专制统治者
C.打破了基督教会的精神独裁 D.促进了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6.对于中世纪欧洲国王的权力,有学者认为:“他的司法行政主权力只限于自己的直领地之内,而其他封建主在其领地内也具有与国王几乎同样的权力。"这说明当时的欧洲( )
A.城市自治倾向明显 B.欧洲国王的权力削弱
C.封建国家主权分散 D.三权分立现象严重
7.中世纪欧洲教会法主要是关于教会本身的组织制度和教徒个人的品德、生活守则的一些宗教规则、章程和法规。同时,教会法对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以及土地、婚姻家庭与继承、刑法、诉讼等都有所涉及。这反映了( )
A.神权与王权矛盾尖锐 B.教会注重维护社会秩序
C.公正司法贯穿全社会 D.基督教伦理法律化趋势
8.恩格斯说:“中世纪完全是从野蛮状态发展而来的。 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可知中世纪欧洲( )
A.神权与王权矛盾尖锐 B.基督教的影响广泛而深入
C.封建贵族的腐朽统治 D.基督教只是影响了司法
9.下图为16世纪中后期伊凡四世在位期间的部分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未经特许,王公不得将自己的领土出售或馈赠给教会。凡未经报批而转让给教会的土地,一律没收。 将莫斯科及邻近各县的优质土地分给在莫斯科附近没有领地的1000余名小贵族。 颁布《兵役条例》,推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凡占有150俄亩土地者,必须提供一名全副武装的骑兵,自备马匹、大刀、弓箭等。
A.实现富国强兵 B.进行土地改革 C.加紧对外扩张 D.加强沙皇权力
10.在中世纪,授予外人公民权是城市很不情愿做的事,除非它迫切需要增加人口。1345年,在黑死病过后不久,威尼斯允诺授予任何愿意到它那里定居的人公民权……有机会的时候,在“新”“老”公民之间也要做出区分。1386年的一个法令规定,只有“老”威尼斯人才可以与扎根于此城的德意志商人进行交易。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城市( )
A.开放性有待提高 B.具有锐意改革的基本精神
C.世俗人群与教会矛盾深重 D.政治上向周围乡村开放
11.从13世纪起,西欧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封建主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甚至把庄园内的自营地几乎全部出租。这表明当时西欧( )
A.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B.封建庄园制度强化
C.价格革命影响扩大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2.中世纪西欧的国王和世俗政府被置于上帝和神法之下,逐渐形成了国王要在法律下统治的观念。学者们不断总结阐述这一观念,最终在中世纪形成了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这一传统( )
A.来源于中世纪神法权威
B.旨在推翻西欧的封建专制
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
D.为政治制度转型奠定基础
13.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在等级君主制下的三级会议( )
A.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体现了国王与教会的对立
C.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D.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
14.中世纪早期,西欧的教育主要教授教义、赞美歌和一般的读、写、算等知识;11世纪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以研究法学著称,而12世纪西欧各地新兴大学教授内容更加广泛。这反映出( )
A.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B.文艺复兴开始兴起
C.罗马法学得到复兴 D.人才培养与时俱进
15.“拜占庭文明并非一个孤立的历史和文化现象。一方面它是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延续;另一方面它又影响了近代西方文明尤其是斯拉夫文明的形成。”以下能够印证此观点的有( )
① 骑士文学 ②《罗马民法大全》③《吉尔伽美什》 ④ 俄罗斯圆顶多塔建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11-13世纪,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以契约的方式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有证明人共同签署生效。这种契约关系( )
A.强化了专制王权 B.不利于庄园经济的发展
C.削弱了教会特权 D.影响了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意即“中间的时代”,是古代和近代之间的一个时代。古代史已经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结束,在那之后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而这一历史时期到现在又已经结束了。在这千年“中世纪”之中,人类的意识处于梦寐或半睡半醒状态,意志消沉,无所事事,缺乏独创精神,愚昧无知的教士控制着社会,是一个“黑暗的时代”。
——比昂多(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学家)《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
材料二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公元600年的欧洲和公元1100年或1400年的欧洲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中世纪早期(约500—1000年)指成形时期。这段时期动荡不安,变化不断,从西罗马帝国的分崩离析,延续到较为稳定自信的西欧文明的出现。中世纪中期(约1000—1300年),人口逐渐增长,财富得以汇聚,城市得到发展,教育得到振兴,疆域也在扩张。中世纪晚期(约1300—1500年)则见证了可怕的灾难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在1500年时,欧洲的生产技术、政治结构和经济组织的发达却使之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神比,具有绝对优势。
——朱迪斯·本内特(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欧洲中世纪史》
(1)概括材料一、二中关于欧洲中世纪的两种不同观点,并选择一种观点加以论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两种观点产生差异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位学者在总结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黑暗时代/充满变化的时代"
根据材料,结合5—15世纪的西欧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租借、债权债务和租赁的内容反映了古巴比伦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法律有助于规范社会经济行为,C项正确;古巴比伦是君主专制国家,排除A项;古巴比伦宣言君权神授,但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阶层的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国王在颁布政令、法典之前仍要强调是神赋予自己权力,自己是‘神虔诚的供奉者’”可知,国王在本质上是在借用敬奉神明来强化王权统治,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王借用敬奉神明来强化王权统治,不是强调宗教政治观念的影响巨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王借用敬奉神明来强化王权统治,而非宗教和世俗权力都得到空前加强,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形成以宗教为主导的社会等级,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路易九世成立的国王法院强化了国王的权力,而“国王40日”又限制了地方诸侯的报复能力,加强了国王对诸侯的控制,这显然都有助于加强王权,C项正确;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国王、诸侯,与市民阶层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封君封臣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民众民族意识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等信息说明西欧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欧庄园自给自足的特点,而农业繁荣、手工业发达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C两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欧庄园的自给自足,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恩格斯的这番话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在封君封臣制度下,虽然国王是国家领导者,但是封建领主却不断反叛这个最高首脑,这容易造成国家政治上的分裂,A项正确;依据题干可知,封建领主不断反抗国王,由此表明国王并非最高专制统治者,排除B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打破了基督教会的精神独裁,而且题干也未涉及教会的问题,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下封建领主与国王的关系,没有体现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他的司法行政主权力只限于自己的直领地之内,而其他封建主在其领地内也具有与国王几乎同样的权力”可知,材料内容体现出过往的权力和其他封建主一样只在自己领地内具有权力,这说明当时欧洲的封建国家主权分散,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欧洲的封建国家主权分散,没有体现欧洲城市治理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内容只是体现封建国家主权分散,不代表欧洲国王权力削弱,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三权分立的信息,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中世纪欧洲教会法既包括规范教会组织和教徒个人的规定,也涉及土地、婚姻家庭与继承、刑法、诉讼等内容,教会法内容丰富,渗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教会法内容,不能直接反映神权与王权矛盾情况,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教会法执行情况,“公正司法贯穿全社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根据材料,教会法内容不仅包括基督教伦理,还包括很多关于社会生活的内容,“基督教伦理法律化”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法学等社会生活的一切,都要按照神学原则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还是政治信条,圣经具有法律效力等,反映出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广泛而深入,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矛盾,排除A项;封建贵族的腐朽统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基督教只是影响了司法与“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伊凡四世通过限制王公对自己领地的支配权、拉拢小贵族、颁布《兵役条例》等手段与大贵族进行斗争,经过他的改革,大贵族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巩固和强化了沙皇权力,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伊凡四世富国强兵的改革政策,排除A项;土地改革只是材料中的部分措施,并不是伊凡四世改革的主旨,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伊凡四世的对外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授予外人公民权是城市很不情愿做的事”“也要做出区分”等信息可得出中世纪的欧洲城市较为封闭,开放程度较低,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欧洲城市固守传统,并不提倡改革,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矛盾,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城市不想对外开放的一面,而不是政治上开放,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封建主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甚至把庄园内的自营地几乎全部出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地租逐渐成为主要地租,封建主为此将自营地出租,冲击了自然经济,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封建庄园制度的弱化,排除B项;价格革命发生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形成的法律限制王权的传统,被近代资产阶级所借鉴,为政治制度转型奠定基础,D项正确;有限王权的思想来源于中世纪西欧素有法律传统,排除A项;资产阶级旨在推翻西欧的封建专制,排除B项;天主教会腐败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兴起,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世纪初,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C项正确;14世纪法国等级君主制下的三级会议只是国王加强王权的工具,并不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利机关,排除A项;14世纪法国等级君主制下的三级会议,体现了国王与教会的合作,而非对立,排除B项;三级会议由由教士、贵族、城市市民代表组成,并非只能成年男性公民参加,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欧的教育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由主要教授教义、赞美歌和一般的读、写、算等知识到研究法学再到新兴大学教授内容更加广泛,反映人才培养与时俱进,D项正确;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15世纪,排除A项;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排除B项;罗马法学得到复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民法大全》 和 俄罗斯圆顶多塔建筑可以用来印证东罗马即拜占庭文明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明,影响了近代西方文明尤其是斯拉夫文明的形成,说法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骑士文学属于西欧而非拜占庭文明,《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留下的史诗,与拜占庭文明无关,说法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根据材料“11-13世纪,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以契约的方式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有证明人共同签署生效。”可知,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以契约的方式约定,蕴含了自由民主思想,影响了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D项正确;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不利于王权的加强,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度下,西欧形成庄园经济,排除B项;王权的削弱有利于教权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7.(1)观点不同:以意大利历史学家比昂多代表的学者认为中世纪是介于罗马帝国黄金时代到文艺复兴新黄金时代之间的中间期,是历史发展的低谷,充满着黑暗、迷信和愚昧。而美国史学家本内特等人认为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中世纪孕育着社会进步的因素。
示例1:我认为中世纪是“黑暗时代”。
论述: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和教权高于王权的现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经济上,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束缚人身自由,基督教会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广袤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不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示例2:我认为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中世纪孕育着社会进步的因素。
论述:政治上,中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上,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文化上,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自治城市发展起来。
(2)观点差异的原因:比昂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家,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需要冲破中世纪的思想束缚,因此对文艺复兴之前的社会持批判态度。而美国史学家本内特为现代历史学家,对文艺复兴前的历史,能够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发现中世纪的进步因素及中世纪与近代的内在联系,因此能够看到中世纪的进步性。
【解析】(1)
不同观点:据材料一“人类的意识处于梦寐或半睡半醒状态,意志消沉,无所事事,缺乏独创精神,愚昧无知的教士控制着社会,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可知以意大利历史学家比昂多代表的学者认为中世纪是介于罗马帝国黄金时代到文艺复兴新黄金时代之间的中间期,是历史发展的低谷,充满着黑暗、迷信和愚昧。据材料二“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可知而美国史学家本内特等人认为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中世纪孕育着社会进步的因素。
选择及论述:两种观点任选其一,如示例1:我认为中世纪是“黑暗时代”。然后从“黑暗”的角度展开论述:政治上,封君封臣制度和教权高于王权的现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经济上,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束缚人身自由,基督教会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广袤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不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也可以选择第二种观点,如示例2:我认为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中世纪孕育着社会进步的因素。然后侧重其进步因素论述:政治上,中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上,随着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文化上,一些城市兴办大学,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自治城市发展起来。
(2)
观点差异的原因:结合两位史学家的身份和所处的时代可知比昂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家,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需要冲破中世纪的思想束缚,因此对文艺复兴之前的社会持批判态度。而美国史学家本内特为现代历史学家,对文艺复兴前的历史,能够站在相对客观的立场上发现中世纪的进步因素及中世纪与近代的内在联系,因此能够看到中世纪的进步性。
18.论述:该标题概括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黑暗时代: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教权高于王权。经济上:实行庄园制度与农奴制度,相对封闭独立;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农奴主的超经济的强制剥削。文化上;基督教神权至上,束缚人性。(答出其中 2点即得满分。)
充满变化的时代:政治上:西欧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早期议会的出现;市民阶层壮大。经济上: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赢得一定自治权。文化上:大学出现,教育与文化不断发展。(答出其中2点即得满分。)
综上所述,5—15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中世纪)的历史,一般被认为是长达千年的文化衰落,甚至"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和"文化倒退"的原因归咎于基督教会的统治。但这一时期的西欧也孕育出向近代过渡的诸多因素。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依据材料“5—15世纪的西欧历史”、“黑暗时代/充满变化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标题概括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然后结合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从黑暗时代和充满变化的时代两个角度进行论述。黑暗时代从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制度,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教权高于王权;经济上实行庄园制度与农奴制度,相对封闭独立;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农奴主的超经济的强制剥削;文化上;基督教神权至上,束缚人性等角度分析;充满变化的时代从政治上西欧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早期议会的出现;市民阶层壮大;经济上城市工商业经济发展,赢得一定自治权;文化上大学出现,教育与文化不断发展等角度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对中世纪的西欧进行全面认识,得出结论是5—15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一般被认为是长达千年的文化衰落,甚至"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和"文化倒退"的原因归咎于基督教会的统治。但这一时期的西欧也孕育出向近代过渡的诸多因素。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