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6 15:0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1.蔗糖起源于亚洲,1430年,葡萄牙与意大利商人将蔗糖种植引入到马德拉群岛(非洲西海岸),随后扩展到其他大西洋岛屿。16世纪初蔗糖被引入到巴西,从而使其在整个近代早期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商品。这反映出( )
A.新航路开辟促进早期全球化发展 B.物种的跨洲际传播具有单向性
C.物种交流改变了殖民地经济结构 D.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市场
2.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荷兰商人先后创建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簿记体系,把阿姆斯特丹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贸易( )
①促成了贸易中心的转移 ②导致了货币信贷的出现
③使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④形成欧洲主导的商业格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7 世纪初,英国驻威尼斯大使注意到:威尼斯曾称霸于东方贸易,但如今却毫无竞争力;曾经有无数艘千吨级的大船来回运载货物,但如今却连“一艘都看不见”。威尼斯 “毫无竞争力”的原因在于( )
①东西方商贸联系中断 ②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③意大利处于分裂状态 ④受到拿破仑战争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4.16世纪末17世纪初,墨西哥的一些印第安人、黑人、穷人也能穿上中国丝绸做的衣服,甚至制成了流行至今、融合中国纺织品艺术风格的墨西哥民族服装。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A.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欧洲贸易中心的逐渐转移 D.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形成
5.研究者发现,16世纪20年代以前,墨西哥地区的真实工资(注:实际买到的各类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水平很低。但在16世纪20年代之后,真实工资开始上升,并在17世纪中期上升至收入与最低生活开支大致相当的水平。这一转变主要是源于( )
A.墨西哥银矿的发现与开采 B.西欧的早期资本主义扩张
C.拉美地区原工业化的发展 D.商业革命推动了外贸繁荣
6.1575年,哥伦比亚的考卡山谷开始种稻。17世纪初,巴拿马每年向秘鲁运去数量不少的稻米。之后,委内瑞拉及巴西也开始种稻,供当地食用。美洲水稻的种植主要得益于( )
A.新航路的开辟 B.中美间的朝贡贸易
C.黑奴三角贸易 D.美洲农业科技进步
7.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这些现象反映出(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资本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 D.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8.马铃薯于16世纪中后期从美洲传入爱尔兰,到17世纪末,“醋蘸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的主食,养活了大量的爱尔兰人。同一时期,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逐渐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种类繁多,风格迥异。此现象可以佐证( )
①世界联系的加强②洲际物种的交流④生态环境的恶化③贸易中心的转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文中的“新天地”是指( )
A.新航路开辟 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中国 D.商品贸易的发展
10.随着地中海变成交通闭塞的内陆海,德意志南部城市与北部城市的发展命运出现了反转,这次南部城市成了嘲讽对象。这一状况的形成,实际上反映了( )
A.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B.价格革命影响不均衡
C.德意志民族意识不强 D.德意志经济日趋衰落
11.16世纪前,原产于东南亚地区的胡椒售价昂贵,在葡萄牙用胡椒入菜只是少数人的特权。而17世纪后,胡椒价格却逐步走低,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这种变化是因为( )
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B.商业革命冲击西欧传统市场
C.威尼斯香料垄断地位被打破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2.15世纪前欧洲人仅把棉织品用作装饰品、桌布等,从16世纪开始,印度实用、舒适、色彩斑斓的棉纺织品源源不断运到欧洲。到17世纪中期,印度莫卧儿帝国生产了占世界1/4的棉纺织出口品,年获利甚至达到数百万两白银。这可以用来佐证( )
A.海路贸易得到蓬勃发展 B.印度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
C.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D.欧洲产生价格革命的根源
13.有西方学者写道:“在人口密集并极易受到疾病侵袭的中美和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口数量有代表性地下降了90%”“殖民当局的慈善态度也无济于事。没有一个帝国政府像西班牙在新大陆的殖民当局那样,持久而徒劳地立法保护天花感染者。”这表明( )
A.病毒是印第安人口减少的主因 B.西班牙重视保护印第安人健康
C.该学者极力淡化殖民主义罪行 D.气候环境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14.格劳秀斯认为,人民完全可以为了更良好的政府和更可靠的保护起见,而完全将他们的主权权力转让于一个或多个人,而自己不保留任何部分;他还认为,一些民族能够在征服者的统治下愉快地生活,主权权力也可以通过所谓“正义战争”的方式而取得。由此可知,格劳秀斯( )
A.为欧洲殖民者提供了辩护 B.深受社会契约思想的影响
C.强调主权国家的主体地位 D.阐述了国际法的理论基础
15.15世纪末开始的“哥伦布大交换”,将来自旧大陆的动物如猪、马、牛、羊、狗、猫、鼠等,在美洲进行了大量繁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牲畜丰富了印第安人的生活,不少部落成为游牧族群。据此可知“哥伦布大交换”( )
A.改变了新大陆的生产方式 B.确立起欧洲对世界的主导
C.促使各地的物种日益趋同 D.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
16.从西班牙所属西印度群岛出口到西班牙的烟草在1676-1680年平均每年为367阿罗巴,1681-1685年平均每年为1289阿罗巴,1686-1690年平均每年为3314.5阿罗巴,1691-1695年平均每年出口2843阿罗巴。这些烟草的出口( )
A.体现了欧亚商品大交流 B.使马尼拉大帆船的获利丰硕
C.适应了西欧崛起的需求 D.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全球联系”,系指15世纪以后出现的,跨越国家、民族、文化和社会形态界限的接触与互动。全球联系的建立,造成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交换。其结果既有积极的,比如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和进步,也有消极的,比如造成战争、疾病和灭绝。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解读材料,从中选取某种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学者艾弗瑞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说: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它是人类历史上的跨越种族的一个重要事件。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证作者的观点。
1.A
【详解】蔗糖经欧洲人之手,从亚洲传播到美洲,成为国际商品,体现了新航路开辟之后,物种之间的跨大洲交流,是早期全球化的表现,A项正确;蔗糖成为国际商品,显然不是单向性的,而且B项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殖民地的经济结构变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这一时期世界市场尚未形成,而且无法看出欧洲殖民者的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反映贸易中心的转移,①正确,荷兰商人先后创建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簿记体系表明新航路开辟使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③正确,结合所学知识新航路开辟促使欧洲主导的商业格局形成,④正确,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时,货币信贷已经的出现,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促使欧洲贸易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了东西方贸易的商路,造成意大利的贸易地位下降,①②正确,A项正确;意大利处于分裂状态,与威尼斯的欧洲贸易地位下降无关,排除③,排除BD项;拿破仑战争是指拿破仑称帝统治法国期间(1803年—1815年)爆发的各场战争,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④,排除C项。故选A项。
4.A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经营太平洋的贸易,开通了马尼拉大帆船航线,主要在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状况,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太平洋的贸易,与欧洲贸易中心的逐渐转移无关,排除C项;工业革命出现机器大生产和工厂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16世纪,拉美地区遭到了欧洲的殖民侵略,本地土著人口大量死亡,因而真实工资逐渐提升,并迫使殖民者进行了罪恶的奴隶贸易,B项正确;墨西哥银矿的发现与开采使财富流入宗主国,并不能提升当地的真实工资,排除A项;殖民者在拉美地区移植了本国的生产模式,主要是发展种植园经济,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拉美地区外贸繁荣,但其收入主要在欧洲殖民者手中,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原产于亚洲的水稻传入美洲,美洲也开始种植水稻,A项正确;中国与美洲之间没有朝贡贸易,排除B项;黑奴三角贸易是在非洲、美洲、欧洲之间进行的,与亚洲水稻传入美洲无关,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前,美洲没有种植水稻,水稻不是美洲培育的,因此与美洲农业科技进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和伦敦都是大西洋沿岸的城市,材料反映的是大西洋沿岸商业贸易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中后期开始的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大西洋沿岸逐渐取代地中海区域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安特卫普、伦敦等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D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是在17世纪,指的是荷兰对世界航运业的垄断,与材料时间及题意不符,排除B项;资本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据题意可知,美洲的马铃薯传入欧洲,欧洲的小麦传入美洲,说明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物种在洲际之间进行交流,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马铃薯和小麦在欧洲、美洲之间的传播交流并不能说明生态环境遭到恶化,更不代表贸易中心的转移,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B项正确;文中的“新天地”是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非新航路开辟、中国,排除AC项;文中的“新天地”是指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非指商品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地区逐渐丧失原来在商业贸易中的优势,德意志南部城市与北部城市的发展命运出现了反转等,反映的是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商业革命的影响,不是价格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德意志民族意识不强与材料整体内容和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德意志经济在日趋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商品种类增多,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材料“17世纪后,胡椒价格却逐步走低,开始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体现的是商业革命对西欧传统市场的冲击,B项正确;材料与民众消费观念变化无关,排除A项;C项也是商业革命的表现之一,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据题意可知,欧洲在1500年前后,棉布的用途以及进口数量都出现巨大变化,而印度的棉纺织品销售数量一度大增,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商品的世界性流通,在流通过程中海路贸易的重要性更为凸显,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对人文主义解放追求有所体现,但是不能体现冒险精神,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商业革命,而非价格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根据“在人口密集并极易受到疾病侵袭的中美和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口数量有代表性地下降了90%”“没有一个帝国政府像西班牙在新大陆的殖民当局那样,持久而徒劳地立法保护天花感染者”可知,西方学者努力把美洲印第安人的几近灭绝归因于来自旧大陆疾病的传染,淡化殖民主义的罪行,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A项;西方学者努力把美洲印第安人的几近灭绝归因于来自旧大陆疾病的传染,掩盖了殖民主义罪行,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气候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格劳秀斯认为人民可以放弃所有主权权力,同时认为征服者能为被征服者带来更好的生活,主权权力也可以通过所谓“正义战争”的方式而取得,这些谬论显然是为当时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提供辩护,A项正确;上述主张与社会契约不符,排除B项;格劳秀斯认为主权权力可以通过所谓的“正义战争”取得,这显然是否定了一些弱小国家的主权,排除C项:上述内容显然不符合国际法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哥伦布大交换将旧大陆的动物引人美洲,使部分美洲居民过上游牧生活,从而改变了新大陆的生产方式,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欧洲在世界的主导地位,排除B项;物种日益趋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断了美洲传统社会生活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从西班牙所属西印度群岛出口到西班牙的烟草在1676-1680年平均每年为367阿罗巴,1681-1685年平均每年为1289阿罗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印度群岛出口到西班牙的烟草逐渐增加,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商业贸易额的增加,商业革命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适应了西欧崛起的需求,C项正确;西印度群岛在美洲,材料与欧亚交流无关,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生活质量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7.示例1:
观点:全球联系的建立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论证:全球联系的建立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建立给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总之,全球联系的建立使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
示例2:
观点:全球联系建立既带来了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罪恶与灾难
论证:全球联系的建立,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逐渐频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全球联系的建立是以欧洲殖民者的掠夺为契机的,它拉开了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序幕。西欧殖民者通过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贩卖黑人奴隶等,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灭顶之灾,世界上许多灿烂的文明遭到冲击甚至毁于一旦。同时,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还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总之,全球联系建立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我们应全面、辩证地认识它。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学生可从不同角度确定观点,并结合所学史实进行论述。结合材料“15世纪以后出现的,跨越国家、民族、文化和社会形态界限的接触与互动。全球联系的建立,造成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交换。”可确定观点全球联系的建立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论述:全球联系的建立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改变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全球联系的建立给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总之,全球联系的建立使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根据材料“其结果既有积极的,比如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和进步,也有消极的,比如造成战争、疾病和灭绝。”可确定观点全球联系建立既带来了发展与进步,也带来了罪恶与灾难;论证:全球联系的建立,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逐渐频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全球联系的建立是以欧洲殖民者的掠夺为契机的,它拉开了殖民扩张和掠夺的序幕。西欧殖民者通过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贩卖黑人奴隶等,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灭顶之灾,世界上许多灿烂的文明遭到冲击甚至毁于一旦。同时,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还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总之,全球联系建立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我们应全面、辩证地认识它。
18.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各生态领域的巨大转变。
对欧洲:原产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成为欧亚大陆的重要作物,养活了更多人口;烟草、可可等物种交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殖民地掠夺了大量金银财富,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世界: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客观上也传播了西方的思想与文化。
对殖民地: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由于被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去;为了避免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大量非洲黑人被掳掠卖到美洲为奴隶。殖民地的社会发展进程被中断,殖民地的原有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形成论点“哥伦布开辟了从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各生态领域的巨大转变”;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推动物种交流、人口迁移、疾病传播促使原有社会解体、殖民贸易、传播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等角度进行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史论结合,紧扣论点,阐述对欧洲,美洲和对世界的影响;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认真分析材料,学生可从任意角度选取论点进行论证,论证过程注重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