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6 15:0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下表为明清时期城镇数量和人口比例变化表。这一变化( )
城镇类型 明代前期 明代后期 清代中期
数量 人口 数量 人口 数量 人口
城市 37 87.9 38 180 41 294.5
集镇 204 43.8 330 122 547 283.8
合计 241 131.7 368 301 589 578.3
城镇人口比例 10.1% 15.1% 23.1%
A.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B.表明了城镇自主权扩大
C.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 D.反映了城市功能的转变
2.唐律中对长安城宵禁制度有此记载:“若公使赍文牒者,听(放行),其有婚嫁,亦听。丧病须相告赴,求访医药,赍本坊文牒者,亦听。其应听行者,并得为开坊市门。”“其直宿坊街,若应听行而不听,及不应听行而听者,笞三十。即所直时,有贼盗经过而不觉者,笞五十。”材料说明唐代长安宵禁制度( )
A.有利于首都地区社会安定 B.体现了市经济管理有法可依
C.有利于维护中央政府权威 D.兼顾了官员与民众的共同需求
3.明清时期,浙江崇德石门镇因专营榨油而发展为拥有数千家居民的雄镇,嘉善干窑镇“民多业陶”,江苏吴江盛泽镇纺织业兴盛。材料反映出江浙地区( )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集镇发展呈现专业化
C.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出现了多个商业中心
4.两河中下游缺乏良好的木材和石材,所以人们用粘土和芦苇造房屋,并大量使用土坯。意大利南部有多座活火山,古罗马人用火山灰、水、碎石混合成坚硬的混凝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复合式多层建筑,历经千年风雨不倒。这主要说明影响古代民居建筑的因素是( )
A.传统文化习俗 B.国家政治制度
C.经济发展水平 D.自然地理环境
5.唐都长安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典范之作,沿中轴线对称,宫殿规模宏大,形成一个专区,且居中分布,与城市其他地区分隔,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宗庙和社坛仍按传统,即左祖右社,在皇城内分布。这种设计反映出( )
A.坊市分区制度瓦解 B.体现以人为本内涵
C.儒学影响城市布局 D.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6.石库门是形成于19世纪中期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英语“Roof”转化),多采用仪门样式门楼,大门两侧立柱风格多样,弄口有牌楼。该民居( )
A.改善了民众的居住条件 B.契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C.融汇了中西民居的特点 D.体现了质朴实用的风格
7.下表所示为明中叶至清中叶,苏嘉湖区域蚕桑丝织圈经济交往网络(注: ⊙为跨区域集散中心; 为区域内集散中心)。这反映这反映了当时该区域( )
市镇 桑籽 桑秧 桑叶 鲜茧 生丝 丝绸 备注
乌青镇 ⊙ ⊙ ⊙ ⊙ ⊙ 蚕桑最盛,却几无绸业
菱湖镇 ⊙ 丝产量在湖州府领先
盛泽镇 ⊙ 专营织绸,不事蚕桑
洞庭山 ⊙ 桑叶的最大“外援”
A.集镇生产呈现专业化特征 B.自由雇佣劳动已经较为普遍
C.传统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 D.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兴盛活跃
8.农业出现后,逐渐形成了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村落,村落居民相互交换物品形成集镇,出于防卫或商贸的需要,形成了城市。下列关于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村落最早出现在埃及尼罗河流域 B.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C.两河流域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 D.中国在商朝时形成营建城市的制度
9.以下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部分市镇的描述,据此可知当时市镇(  )
南浔镇 东西南北之通街周约十里。镇中运河与市河相交处,形成闹市与商业区。 时谚:“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
濮院镇 共有二十七条街、十五条弄、二条巷。嘉兴府城与之相比,也相形见绌。
乌青镇 “民物繁缉,甲于他镇”“虽无城垣之设,亦有坊门之置”;时人称之“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
A.呈现出城市化趋向 B.成为地方政治经济中心
C.实行坊市管理体制 D.得益于海上贸易的兴起
10.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下列城市在中国古代作为王朝都城的先后顺序是( )
①西安 ②北京 ③南京 ④洛阳
A.④①②③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④②①③
11.秦都咸阳宫殿建筑区有较为完善的陶水管道、排水池以及散水等遗物遗迹;汉代长安城内的宫殿、官署、邸第、里居等有众多井台,普遍饮用井水;秦汉时期的厕所有“厕”、“囿”“涵”“清”“轩”“更衣之室”等众多名称。这反映秦汉时期( )
A.国家组织能力增强 B.城市的生活服务设施丰富
C.居民卫生意识提高 D.政府重视民众的日常生活
12.唐代洛阳城中的市多靠近漕渠,水路运输极其便利;南方的一些城市,扬州、杭州等地,也是商业繁荣的地区。荆南首府江陵,号称“全楚奥区,荆衡重地,凑舟车之都会,控湖岭之要冲”。这体现了( )
A.大运河沿岸经济繁荣 B.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C.坊市制度的逐渐瓦解 D.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13.隋文帝建立新都大兴城.皇宫、政府机构位于高坡之上,皇城“不设杂居”,使得“公私有辨,风俗齐整”;各区域有明确界线,使得“坊有墉(墙),墉有门,逮亡奸伪无所容足。”全城划分为109坊和东、西两市。大兴城的布局设计反映出( )
A.当时城市治安问题严重 B.坊市界限已经被完全打破
C.实用与安全并重的理念 D.城市建设中突出民本思想
14.13-14世纪,依托全线拓通的陆、海丝绸之路,世界各地不同族群、不同信仰的人南来北往、东行西游,最终汇聚在元代城市。马可·波罗曾评价某一城市是“天城”,是“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城中有商贾甚众,颇富足,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这座城市是( )
A.开封 B.大都 C.杭州 D.广州
15.明朝洪武年间规定: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互兽,梁栋、斗栱青碧绘饰;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由此可知,明朝房屋的营造( )
A.追求华丽的色彩设计 B.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C.遵循严格的礼仪制度 D.完全依据政府的规定
16.明太祖于洪武六年(1373)曾说:“朕今新造国家,建邦设都于江左,然去中原颇远,控制良难”。这可用于解释,此后明朝迁都是( )
A.大一统王朝的现实需要 B.区域经济重心变动的结果
C.对阶级矛盾尖锐的反映 D.延续儒家正统思想的表现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
王朝 都城 都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 王朝 都城 都城所在的区域和城市
夏朝 阳城 河南登封 隋唐 长安 陕西西安
商朝 亳—殷 河南郑州—河南安阳 北宋 东京 河南开封
西周 镐京 陕西西安 西夏 兴庆 宁夏银川
东周 洛邑 河南洛阳 金朝 会宁—燕京 黑龙江阿城—北京
秦朝 咸阳 陕西咸阳 元朝 大都 北京
西汉 长安 陕西西安 明朝 南京—北京 江苏南京—北京
东汉 洛阳 河南洛阳 清朝 北京 北京
吴国、东晋南朝 建康 江苏南京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的迁都不胜枚举,但学术界公认的著名的迁都却只有八次。①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奄(山东曲阜)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
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今陕西西安)迁到洛邑(夸河南洛阳)。
③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④公元1141年,宋金议和以后,金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从套宁(令黑龙江阿城县南)迁到燕京(令北京),改名中都。
⑤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从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公里)迁到燕京,改名大都。
⑥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江苏南京)迁到北京。
⑦后金夺取了辽东大片土地后,1618年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赫图阿拉(令辽宁新宾)迁到沈阳。
⑧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清顺治帝把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古代的都城变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过程并说明迁都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的总趋势。任选材料二某一王朝,分析其迁都的原因。
18.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佛罗伦萨市政厅始建于1299年,完善于14-16世纪,是城市自治和市民活动的公共建筑。 建筑为堡垒式外观,顶层有高耸的钟塔,用以调节城市新阶层的日常工作时间。市政厅的建设致力于在规模上压倒显贵府邸,钟楼的高度也刻意超过豪门的碉楼,以此确保并展示平民政府对城市显贵的权威。人文学者布鲁尼指出:“它被设计得如此壮观,看起来是这样巍峨,使周围的建筑皆臣服于它。”
——摘编自刘耀春《意大利城市政治体制与权力空间的演变(1000—1600)》
材料二 中华民国考试院旧址位于南京市北京东路,整个建筑群规划整齐,错落有致,见证了近代选官制度的变迁。1929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实施文官制度。1930年中华民国考试院成立,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最高人事机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33年国民政府公布《公务员任用法》,竭力推行考试制度。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为私人钻营、保荐关系留下活动空间。时人胡适指出:“今日任官的方法全由于推荐介绍,而考试制度至今最多只能有万分之一的补救。”
——摘编自张皓《从两次高考观察国民政府的考试院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佛罗伦萨市政厅建筑特色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建设。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明清时期的城镇和人口数量均有显著上升,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助推市镇兴起有关,C项正确;此时尚未向近代化过渡,排除A项;材料与城镇自主权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城市的功能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长安宵禁时期,也允许婚嫁、丧病求医,这是对社会合理诉求的关照,同时对值班人员有严格规定和惩罚措施,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A项正确;唐代长安宵禁制度属于社会秩序管理,不是经济管理制度,排除B项;唐代长安宵禁制度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为了打击地方,与中央权威无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一些市镇专营榨油、制陶、粮食交易,说明当地出现专业化的集镇,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具体的数据比较,不能得出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市镇的专业化生产,无法证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排除C项;材料中专营榨油、制陶等的集镇并不是商业中心,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两河中下游缺乏良好的木材和石材,所以人们用粘土和芦苇造房屋,并大量使用土坯。意大利南部有多座活火山,古罗马人用火山灰、水、碎石混合成坚硬的混凝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复合式多层建筑,历经千年风雨不倒。”可得出不同地区所用的建筑材料不一样,主要是受到各地地理环境的影响,D项正确;ABC项都是影响因素,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B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唐朝都城长安沿中轴线对称,且居中分布,宗庙和社坛仍按传统分布反映这种设计受到儒学的影响,C项正确;坊市分区制度瓦解与材料中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以人为本内涵,排除B项;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石库门......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老虎窗(英语‘Roof’转化)......弄口有牌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于19世纪中期的上海石库门,其坡形屋顶带有“老虎窗”,是西方民居的特点,而弄口的牌楼则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综上可知,石库门融汇了中西民居的特点,是中西结合的产物,C项正确;改善了居住条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契合了当地自然环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质朴实用的风格,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至清中叶,江南地区的一些市镇的蚕桑丝织生产有了区域性分工,反映了当时该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集镇生产呈现专业化特征,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苏嘉地区自由雇佣劳动已经较为普遍,排除B项;传统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与纺织业生产、销售的跨区域、区域内集散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的兴盛活跃,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和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积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B项正确;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排除A项;古埃及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排除C项;中国在周朝时形成营建城市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嘉兴府城与之相比,也相形见绌”“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等信息,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部分市镇的发展从发展规模和繁华程度等方面都有超过当时的繁华城市的趋势,呈现出了城市化的趋向,A项正确;材料无法表明这些市镇成为地方政治经济中心,排除B项;坊市管理体制在北宋已经被打破,材料也无法体现实行坊市管理体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海上贸易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西周都城在今西安、东汉都城在今洛阳,三国的吴都城在今南京,元明清的都城在今北京,正确排序为①④③②,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秦都咸阳宫殿建筑区有较为完善的陶水管道、排水池以及散水等遗物遗迹;汉代长安城内的宫殿、官署、邸第、里居等有众多井台,普遍饮用井水;秦汉时期的厕所有.....众多名称。”可知,秦都城咸阳以及汉朝都城长安在城市建设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上比较全面,厕所就有众多的名称,说明秦汉时期城市的生活服务设施比较丰富,B项正确;国家组织能力增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居民卫生意识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政府重视民众的日常生活,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洛阳城中的市多靠近漕渠,水路运输极其便利;南方的一些城市,扬州、杭州等地,也是商业繁荣的地区”可知,材料主要体现了河流沿岸重要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情况,说明水运对经济发展和促进的重要作用,D项正确;材料中不仅叙述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还有其他交通要塞城市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判断和体现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排除B项;坊市制度的逐渐瓦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由材料信息由“不设杂居”、“明确界线”,可知大兴城在设计上十分注重安全;“全城划分为109坊和东、西两市”表明实用性强,C项正确;由材料信息“逮亡奸伪无所容足”说明城市布局设计注重安全,并不是反映社会治安不好,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坊市界限完全打破是在宋代,排除B项;“皇城”突出皇权至上,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南宋王朝的百余年经营之后,到13-14世纪,依托全线拓通的陆、海丝绸之路,世界各地不同族群、不同信仰的人南来北往、东行西游,最终汇聚在元代城市杭州成为“人间天堂”,马可·波罗曾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富丽名贵之城”,C项正确;广州、大都及泉州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互兽,梁栋、斗栱青碧绘饰;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可知题干主旨,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封建礼制基础之上的,材料中明代的宅制对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规定,重在维系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C项正确;材料中的“青碧绘饰”虽然能体现“追求华丽的色彩设计”,但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明朝房屋营建方面的诸多规定,并未涉及“以人为本的理念”,排除B项;“完全依据政府的规定”的表述太过绝对,而且从题干材料中得不出“完全依据”之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初年,明太祖担心定都南京不利于中央政府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可用于解释明成祖迁都北京是大一统王朝的现实需要,A项正确;区域经济重心变动与“去中原颇远,控制良难”不符,排除B项;阶级矛盾尖锐与明成祖迁都北京无关,排除C项;明朝迁都北京并非延续儒家正统思想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7.(1)过程:夏商时期主要建在黄河支流;西周末年到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东西两京制度与东西文化轴心带;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元统一中国后,北京上升为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
作用:迁都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使都城所在地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核心地区。
(2)总趋势:都城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再回到北方。
原因: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政治上,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北魏统治,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经济上,解决都城粮食供应的严重匮乏问题;文化上,改变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使北魏王朝以华夏正统的姿态雄踞中原;地理位置,平城地处偏僻、寒冷干旱,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如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北京地理条件优越;是明成祖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可摆脱南京反对派旧臣的牵制;加强北方军事防御力量,巩固统治。
【详解】(1)过程:根据材料一“夏朝都城阳城;商朝都城亳—殷”可知,夏商都城都位于河南地区,主要建在黄河支流;根据材料一“西周都城镐京;东周都城洛邑;秦朝都城咸阳;西汉都城长安;东汉都城洛阳;吴国、东晋南朝的都城是建康;隋唐都城长安”可知,西周末年到唐末都城逐渐由西向东迁移,形成东西两京制度与东西文化轴心带;根据材料一“北宋都城东京”及所学可知,五代及两宋国都处于游离状态;根据材料一“元朝都城大都;明朝都城南京—北京;清朝都城北京”可知,元统一中国后,北京上升为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迁都有利于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使都城所在地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地区等方面说明。
(2)总趋势:根据材料一“中国历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变迁的信息”和材料二“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从奄(山东曲阜)迁到殷(河南安阳西北)。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把都城从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300公里)迁到燕京,改名大都。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江苏南京)迁到北京。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清顺治帝把都城从沈阳迁到北京。”可知,都城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再回到北方。选择: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条件等方面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例如:政治上,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北魏统治,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经济上,解决都城粮食供应的严重匮乏问题;文化上,改变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使北魏王朝以华夏正统的姿态雄踞中原;地理位置,平城地处偏僻、寒冷干旱,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选择: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今江苏南京)迁到北京。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北京的战略地位;地理条件等方面说明,例如:北京地理条件优越;是明成祖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可摆脱南京反对派旧臣的牵制;加强北方军事防御力量,巩固统治。
18.(1)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兴起;西欧城市自治的兴起;世俗权力的崛起;教会权威的下降;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影响。(任答 3 点)
(2)确立了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法律规范;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发展;文官制度未能依法落实,存在漏洞,实效有限。(任答 3 点)
【详解】(1)据材料一“佛罗伦萨市政厅始建于 1299 年,完善于 14—16 世纪”结合资本主义萌芽相关知识可知,此时佛罗伦萨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影响了城市公共建筑;据材料一“城市自治和市民活动的公共建筑”可知,西欧城市自治的兴起也是影响建筑的因素之一;据材料一“市政厅的建设对城市显贵的权威”可以得出,中世纪教会的权威在下降,世俗的权力崛起;据所学文艺复兴相关知识可知,佛罗伦萨属于意大利,此时意大利正在开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也对建筑特色带来了影响。
(2)据材料二“1929 年 10 月,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实施文官制度。……竭力推行考试制度”可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确立了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法律规范;据所学文官制度相关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水平;考试院的成立以及相关法律的颁布也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发展;据材料二“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为私人钻营、保荐关系留下活动空间”可知,文官制度未能依法落实,存在漏洞,实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