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谁是最可爱的人
1. 给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 )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zǔ( )住敌人。一场zhuàng( )烈的bó ( )斗就开始了。
答案:yú 阻 壮 搏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成熟的麦穗在阳光下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________;忙碌的蜜蜂在田野里采集花粉,那是在教我们________;柔弱的水珠在四季轮回中滴穿顽石,那是在教我们________。
A.谦逊 勤劳 坚韧 B.谦让 勤劳 坚强
C.谦让 勤俭 坚韧 D.谦逊 勤俭 坚强
答案:A
3. 【2021·乐山】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我们是选择得过且过的生活呢,还是选择拼搏奋斗的人生?我相信每一位有志青年都能正确选择。
B.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待人处事就要宽容:宽者,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容者,海纳百川,不心胸狭隘。
C.扶贫书记文雪松的一张推介青稞饼干的照片,吸引了网友的目光——这位1983年出生,年仅37岁的驻村干部几乎满头白发。
D.南湖的红船、延河的波涛、西柏坡的翠柏……祖国的山河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
【点拨】“宽者,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和“容者,海纳百川,不心胸狭隘”是并列分句,中间应该用分号,即“宽者,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容者,海纳百川,不心胸狭隘”。
【答案】B
4. 按要求答题。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发展的强大动力。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却被奸臣陷害、楚王疏远,悲愤投江,以身殉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数志士仁人,身体力行,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作为当代中学生,【甲】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树立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刻苦学习,积累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乙】用自己的力量来报答祖国。
(1)【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在“服务人民”后加“的(远大)志向”
(2)【乙】处画线句子用词不当,应将“______”改为“________”。
(3)文段横线处缺少一个爱国人物故事,请你帮助添加。
答案:报答 报效
示例: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下,一心为国,克己奉公,提前两年修成京张铁路
5. 关于文章内容和写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通讯,作者是当代诗人、作家魏巍,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B.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C.文章紧紧围绕“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一主题展开。标题以提问的形式直接切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D.文章中选取的三个事例“松骨峰战斗”“马玉祥火中救小孩”“防空洞谈话”可以调换顺序。
【点拨】三个事例不能调换顺序。志愿军出国作战,首要的使命是打击侵略者,“松骨峰战斗”理应放在首位。狠狠打击敌人是因为同情、热爱朝鲜人民,“马玉祥火中救小孩”是这层意义的直接体现,应放在第二位。这两个事例,一恨一爱,深层的思想基础是深厚的爱国主义,在“防空洞谈话”这一事例中揭示了出来。这三个事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和逻辑关系。
【答案】D
一、语文要素训练
6. ★【训练点:文章的选材】作者在朝鲜前线采访过程中,收集了一百多个生动的事例,但经过反复的筛选为什么最后只用了文中的这三个事例?
答案:这三个事例具有代表性,是最能说明志愿军英雄本质的事例。这三个事例从不同方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情感,即对侵略者的恨,对朝鲜人民的爱,以及他们的苦乐观,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突出了本文要表现的主题。
7. 【训练点:人称的作用】文章结尾运用了第几人称?有何作用?
答案:用了第二人称,犹如同读者面对面交谈,使读者感到亲切,易于接受,易于引起共鸣。
二、精段品读
阅读课文“刚一进村……跳出门去”,回答问题。
8. 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描写方法),突出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热爱朝鲜人民的__________精神,体现了战士们__________ 的品质。
答案:动作描写 环境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国际主义 纯洁高尚
9. 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朝鲜人民和我们祖国的人民不是一样的吗?(从修辞角度赏析)
答案: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在志愿军战士心中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同等重要,突出了志愿军战士纯洁高尚的心灵和国际主义精神。
(2)我就踹开门,扑了过去。(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踹”“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志愿军战士救人心切,表现了志愿军战士为救朝鲜儿童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10. 这段文字先由作者叙述,然后直接引用人物自述,对这种转换记叙角度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B.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C.便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D.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活泼。
答案:D
南瓜·茄子·小鸡
一
南瓜苗在围墙上的破脸盆里早已秧好,可以移栽了。
天阴陈晨的,挑一担火粪,在小麦地靠近坟包处,挖几个坑,火粪捧进去填实。火粪肥力足,土质里含有草木灰、刨花灰……蓬松得很,无需小铲子,直接用手指掏个洞,将南瓜苗扶上,培土,浇水。
妈妈说:“水要慢慢浇,才洇得深……”
第二天,如果是个晴天,就不要偷懒,趁早饭前,摘几片树叶子去把新载的南瓜苗盖上,免得被太阳晒蔫了。还是要浇水的,急不得,慢慢洇。黄昏,也要去浇一遍水。
过不了几日,南瓜苗养活了。从妈妈对待瓜苗的耐心、仔细和爱惜里,叫人自小懂得人与万物的深厚关系。后来,每次听柴可夫斯基的《船歌》,便会想起乡下岁月。钢琴一点点地往纵深处探,与我给南瓜苗浇水何等相似呵,一点点地,一点点地往下滴,生怕冲垮了火粪,怕它疼似的,爱惜着,恰如春风微拂……
南瓜苗旁边耐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妈妈一边侍弄,一边告诉我,肥力太足会把南瓜苗烧死,所以粪要兑水稀淡点。我努力地记住这些——想着将来,也要自立门户,一定要把庄稼活做好了。哪知,一辈子忘不了。
接下来,南瓜长高了,分了好几个杈,开始牵藤。植物有野性,却没眼睛,抹黑一样,触须四处探,总不明白似的,妈妈就来引导,把这些触丝往坟包的方向引,它们也听话,一直往那里长去。太快了,不及半个月,藤蔓将整个坟包覆盖住了,巨大的叶片上白筋纵横,通常,这样的品种结出的瓜糯而甜。
皖南当地的南瓜是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
同事的伯伯是位画家。有一天,她说想让伯伯画一幅画送我,问要怎样的。我脱口而出:“就画一个我们皖南的蒲团南瓜吧,最好上面停一只蚂蚱。”随口一说,就忘记了。
多日后,同事带来一幅画,画框都装好了。她说,伯伯特地去皖南采风,专门拍了南瓜回来画……伯伯何等艰辛,为一个蒲团南瓜。
这幅画挂在餐厅许多年。蒲团南瓜的造型天生佛系,映照着一个寒瘦之家一日三餐的朴素、寡淡,佳趣天成。
市场上售卖的瓜,一头大一头小,圆不圆,扁不扁,着实不耐看,吃起来,水垮垮的。
二
农忙时节,把结出的南瓜挑回去,放在阴凉的床下,可一直吃到冬天。
南瓜烧豆角,长夏的常见菜。没有肉,倒点菜籽油光锅,囫囵烀一锅,下饭得很。除了这道菜,就是蒸茄子,青茄子、红茄子,自菜园摘回,随便划几刀,在水里浸出黑汁,挤干。这边把米饭锅烧开,滗掉米汤,茄子倒饭上;另备一小碗,蒜瓣切碎,加盐、菜籽油,一起蒸。锅巴香了,茄子也熟了,捞出,拌上佐料。在童年,这简直是神仙般的伙食。
茄蒂不扔,攒下一盘,掰开,扯除白筋,清炒辣椒丝,就着粥,绝一味。茄蒂上有芒刺,下锅后渐软,但依然有韧劲,吃进嘴里,抵着了上颚,微微地痒,至今犹记。
在乡下,摘茄子,一摘便是半篮,留下的茄蒂可观。当今,去菜市,只能买三四个茄子,那么点儿茄蒂,怎值得吃呢?况且,现在的辣椒早不是那个味了。
当今的孩子不懂的。自小吃惯大棚种植的瓜菜,他们的味蕾没有乡愁可言。
三
每次听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自有小鸡出壳的茸茸感。我又要过童年了。
妈妈找一个破篮子,填充几件不穿的袄裤,放二十个鸡蛋。
家里那只芦花老母鸡早几天前便开始不思粥饭了,她要尝试行一段母亲的伟大历程。
妈妈就成全她。
鸡毛全部松开,比平时庞大了一倍多,她爱惜地把二十个鸡蛋抱在怀里孵,认真,专注,水都不晓得跳下来喝。每天早晚,妈妈就把她抱下来,备好稻子、水,她才勉强啄饮几口,咯咯咯地,拉一堆白色的鸡粪,就又飞到窝里了。
天下物种,皆一样,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牺牲,忘我,慈悲。
妈妈每晚都要把鸡蛋拿出来,放在灯下照,有时会兴奋地指给我看:“小鸡眼睛长好了呢,你看你看。”仅一个小黑点而已。
《大提琴协奏曲》流淌至后来,险象环生,我的气息快要跟不上其间的节奏了,真担心晕过去。对的,就是这种窒息感,让我回到童年,我们家芦花鸡孵蛋同样令人窒息、焦急——冰冷的鸡蛋,怎么可以焐热了,然后长出小鸡雏来?每天看,每天都还是那么冷冰冰的一只只鸡蛋。孩子哪有耐性静等一只小鸡破壳而出?
一切都等不及了。我们喜欢去河边看燕子串花衔水,去打谷场拿个大扫把扑蜻蜓……要么,呆呆坐在稻草堆上,望远……
直至有一天,一只只小鸡啄破蛋壳,自顾自挣出,弱弱地叫唤着,唧唧唧,唧唧唧……
鸡妈妈好神气啊,脱胎换骨似的,走在前头,领着十几只(中途坏了几只蛋)小鸡雏在村里散步、啄食虫子。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茸茸可爱。
小鸡喜爱吃小鸡草的籽实。我们去田野里逮,一捋一大把,回来撒在地上,白的鸡,黄的鸡,花的鸡,一窝蜂地过来,抢食不已,它们一边啄,一边发出“唧唧唧”的微弱之声,是“谢谢你,谢谢你”的意思。
日子一天天地往下过着,小鸡们日渐地高了,壮了,开始蜕绒毛。这时,妈妈还会去街上捉回几只小鸭、小鹅一起养起来。
多年以后方知,童年捋过无数的小鸡草,学名看麦娘。
(选文有改动)
14.选文写了“我”童年生活的哪几个片段 请简要概括。(3分)
15.选文第一部分中加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分)
16.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南瓜苗旁边对不住寂寞地长了七八株野草,用小锄头尖轻轻勾掉,顺便给南瓜苗松松土,再铺一把枯稻草上去,最好再描点儿淡肥。
17.请对选文第三部分中加波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18.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14.(3分)种南瓜;吃茄子;孵小鸡。(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本文题目“南瓜·茄子·小鸡”即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其中选文第一部分写了种南瓜,第二部分写了吃茄子,第三部分写了孵小鸡。
15.(3分)与前文内容形成对比,突出家乡的南瓜好看、好吃,表现出“我”对家乡的热爱。(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重点句子的作用。解答此类题,可从句子运用的写作手法入手,分析其在揭示主旨、表达情感、刻画形象等方面有什么作用。联系上文中“这样的品种结出的瓜糯而甜”“皖南当地的南瓜是蒲团状的,扁扁圆圆的,好看,天生是艺术品”等句子可知,加横线的句子将市场上售卖的瓜与家乡的南瓜进行对比,突出家乡的南瓜好看、好吃,表现出“我”对家乡的热爱。
16.(3分)示例:用“钩”“铺”“描”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写出了妈妈对南瓜苗精心呵护的情景。(言之成理即可)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本题,首先理解加着重号的词语,“钩”“铺”“描”都是动词,是呵护南瓜苗的三个举动;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准确而生动地写出妈妈精心呵护南瓜苗的情景。
17.(3分)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花老母鸡孵小鸡时的情景,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言之成理即可)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解答本题,首先确定赏析的角度。由“她爱惜地把二十个鸡蛋抱在怀里孵”“认真,专注”可知,加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即可。
18.(3分)对童年的怀念,对母爱的赞颂,对家乡的热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通读全文,可知三个部分主要描述的都是“我”童年时在家乡的生活,而联系“哪知道,一辈子忘不了”“况且,现在的辣椒早不是那个味了”“天下物种,皆一样,一旦做起母亲,简直往神性的路上走了:牺牲,忘我,慈悲”等句可看出,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家乡的热爱,对母爱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