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沈从文《三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第二天,妈妈要三三送鸡子到砦子里去,三三不说什么,只摇头。妈妈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只好亲自送去。母亲走后,三三一个人在碾坊里玩,玩厌了又到潭边去看白鸭,看了一会鸭子,等候母亲还不回来……心里老不自在,回到碾坊里去。
但是过了一会,母亲可仍然回来了。回到碾坊一脸的笑,跨着脚如一个男子神气,坐到小凳上,告给三三如何见到那先生【注】,那先生如何要她坐到那个用粗布做成的软椅子上去,又说到城里人说的三三为何不念书,城里女人全念书。又说到……
三三正因为等了母亲半天,十分不高兴,如今听到母亲说到的话,莫名其妙,不愿意再听,所以不让母亲说完就走了。走到外边站到溪岸旁,望着清清的溪水,记起从前有人告诉她的话,说这水流下去,一直从山里流一百里,就流到城里了。她这时忖想……什么时候我一定也不让谁知道,就要流到城里去,一到城里就不回来了。但若果当真要流去时,她愿意那碾坊,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同她在一处流去。同时还有,她很想母亲永远和她在一处,她才能够安安静静的睡觉。
母亲看不到三三,站在碾坊门前喊着:“三三,三三,天气热,你脸上晒出油了,不要远走,快回来!”
三三一面走回来,一面就自己轻轻的说:“三三不回来了!”
下午天气较热,倦人极了,躺到屋角竹凉床上的三三,耳中听着远处水车陆续的懒懒的声音,眯着眼睛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仿佛一个瘦人的脸,越看越活,朦朦胧胧便睡着了。
她还似乎看到母亲包了白帕子,拿着扫帚追赶碾盘,绕屋打着圈儿,就听到有人在外面说话,提到她的名字。
只听到说:“三三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不出来?”
她奇怪这声音很熟,又想不起是谁的声音,赶忙走出去,站在门边打望,才望到原来又是那个白脸的人,规规矩矩坐在那儿钓鱼。过细看了一下,却看到那个钓竿,是总爷家管事先生的烟杆,一头还冒烟。
拿一根烟杆钓鱼,倒是极新鲜的事情,但身旁似乎又已经得到了许多鱼,所以三三非常奇怪。正想去告母亲,忽然管事先生也从那边来了。
好像又是那一天的那种情景,天上全是红霞。如今碰到这两个人,管事先生同那白脸城里人,都站在那石墩子上,轻轻的在商量一件事情。这两人声音很轻,三三却听得出,是一件关于不利于己的行为。因为听到说这些话,又不能嗾人走开,又不能自己走开,三三就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脸上也像天上的霞一样。
那个管事先生装作正经人样子说:“我们是来买鸡蛋的,要多少钱把多少钱。”
那个城里人,也像唱戏小生那么把手一扬,就说:“你说错了,要多少金子把多少金子。”
三三因为人家用金子恐吓她,所以说:“可是我不卖给你,不想你的钱,你搬你家大块金子来,到场上去买老鸦蛋吧。”
管事先生于是又说:“你不卖行吗,你舍不得鸡蛋为我做人情,你想想,妈妈以后写庚帖,还少得了管事先生吗?”
那城里人于是又说:“向小气的人要什么鸡蛋,不如算了吧。”
三三生气似的大声说:“就算我小气也行。我把鸡蛋喂虾米,也不卖给人!我们不羡慕别人的金子宝贝。你同别人去说金子,恐吓别人吧。”
可是两个人还不走,三三心里就有点着急,很愿意来一只狗向两个人扑去。正那么打量着,忽然从家里就扑出来一条大狗,全身是白色,大声汪汪的吠着,从自己身边冲过去,即刻这两个恶人就落到水里去了。
于是溪里的水起了许多水花,起了许多大泡,管事先生露出一个光光的头在水面,那城里人则长长的头发,缠在贴近水面的柳树根上,情景十分有趣。
可是一会儿水面什么也没有了,原来那两个人在水里摸了许多鱼,全拿走了。
三三想去告给妈妈,一滑就跌下了。
刚才的事原来是做一个梦。母亲似乎是在灶房煮午饭,因为听到三三梦里说话,才赶出来的。
见三三醒了,摇着她问:“三三,三三,你同谁吵闹。”
三三定了一会儿神,望妈妈笑着,什么也不说。
妈妈说:“起来看看,我今天为你焖芋头吃。你去照照镜子,脸睡得一片红!”虽然照到母亲说的,去照了镜子,还是一句话不说。人虽早清醒,还记得梦里一切的情景,到后来又想起母亲说的同谁吵闹的话,才反去问母亲,究竟听到吵闹些什么话。妈妈自然是不注意这些的,所以说听不分明,三三也就不再问什么了。
直到吃饭时,妈妈还说到脸上睡得发红,所以三三就告给老人家先前做了些什么梦,母亲听来笑了半天。
【注】“那先生”即下文中的“城里人”,因为养病,“城里人”来到三三所在的杨家堡养病,引起三三欲说还休的朦胧情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碾坊、潭、白鸭等意象,营造了清新自然的环境,作者在这种环境里展现美好的人性,也反衬了城里人的世俗。
B.城里人用烟杆钓鱼,落水后头发缠在柳树根上等情节,看似荒诞,却非常符合梦境的特征,也与三三不成熟的心理相映衬。
C.小说多次写到三三的脸红,既通过把脸比作天上的霞,写出三三自然健康的美,也通过脸红,连接起了现实和梦境。
D.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故事,但作者在讲述过程中,淡化了故事的情节,融入了散文的笔调,增加了小说的诗意美。
2.文中画线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沈从文善于写梦,《沈从文文集》中,有四十多篇小说出现了一百四十多处梦境。在本文中,沈从文也详细叙述了三三的梦,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熟人都说看到三三是在糠灰里长大的。一个堡子里的人,都愿意得到这糠灰里长大的女孩子作媳妇,因为人人都知道这媳妇的妆奁是一座石头作成的碾坊。照规矩,十五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
三三大了,有时听到堡子里的锣鼓声音,或是什么人接亲,或是什么人做斋事,“娘,带我去看。”又像是命令又像是请求的说着,若无什么别的理由推辞时,娘总得答应同去。预备回家时,打灯笼走夜路,三三不能常常得到这机会,却常梦到一人那么拿着小小红纸灯笼,在溪旁走着,好象只有鱼知道这回事。
当真说来,三三的事,鱼知道的比母亲应当还多一点,也是当然的。三三在母亲身旁,说的是母亲全听得懂的话,那些凡是母亲不明白的,差不多都在溪边说的。溪边除了鸭子就只有那些水里的鱼,鸭子成天自己哈哈哈的叫个不休,哪里还有耳朵听别人说话!
有一天,三三回碾坊来,快到屋边时,黄昏里望到溪边有两个人影子,有一个人到树下,拿着一枝竿子,好象要下钓的神气,三三心想这一定是来偷鱼的,照规矩喊着:“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
就听到一个人说:“谁说溪里的鱼也有主人?难道溪里活水也可养鱼吗?”
三三听到人家取笑她,声音好象是熟人,心里十分不平!
就冲过去,预备看是谁在此掰扯,以便回头告给母亲。走过去时,才知道那第二回说话的人是总爷家管事先生,那男人手里拿的原来只是一个拐杖,不是什么钓竿。什么话也不说了,只低下头笑。头虽低低的,却望到那个好像从城里来的人白裤白鞋,且听到那个男子说:“女孩很聪明,很美,长得不坏。”管事的又说:"这是我堡里美人。”两人这样说着,那男子就笑了。
到这时,她猜到男子是对她望着发笑!三三心想:“你笑我干吗?”又想:“你城里人只怕狗,见了狗也害怕,还笑人,真亏你不羞。”她好像这句话已说出了口,被那人听到了,故打量跑去。管事先生知道她要害羞跑了,故说:“三三,你别走,我们是来看你碾坊的。你娘呢?”
“娘不在。”
三三同管事先生说着,慢慢的把头抬起,望到那生人的脸目了,白白的脸好象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那男子见到三三不再怕人了,就问三三:“这是你的家里吗?”
三三说:“怎么不是我家里?”
就不理会这两个人,笑着跑去了。
就听到那城里男人说:“女孩子倒真俏皮,照你们乡下习惯,应当快放人了。”
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可以去说说。不过这磨坊是应当由姑爷管理的。”
三三轻轻的呕了一口,停顿了一下,把两个指头紧紧的塞了耳朵。就坐在溪边的石头上,脸上发着烧,十分生气。心里想:“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坐了一会,凉凉的风吹脸上,水声淙淙使她记忆起先一时估计中那男子为狗吓倒跌在海里的情形,可又快乐了。
到宋家时,宋家婶子正说起一件已经说了一会儿的事情,只听宋家妇人说:“……说是养病,……脸儿白得如闺女,见了人就笑,……谁说是总爷的亲戚,总爷见他那种恭敬样子,你还不见到。福音堂洋人还怕他,他要媳妇有多少!”
母亲就说:“那么他养什么病?”
“谁知道是什么病?横顺成天吃那些甜甜的药,什么事情不做在床上躺着。在城里是享福,到乡里也是享福。”
母女两人回去时,在路上三三问母亲:“谁是白白脸的客人?”母亲就照先前一时听人说过的话,告给三三,堡子里总爷家中,如何来了一位城里的病人,样子如何美,性情如何怪。
第二天三三的母亲到堡子卫去,在总爷家门前,碰到那个从城里来的白脸客人,同总爷的管事先生。那管事先生告她,说他们昨天曾到碾坊前散步,见到三三,又告诉三三母来说,这客人是从城里来养病的客人。到后就又告诉那客人,说这个人就是碾坊的主人杨伯妈。那人说,三三长得很好,很聪敏,做母亲的真福气。说了一阵话,把这老妇人说快乐了,在心中展开了个幻景,忙匆匆的回到碾坊去,望着三三痴笑。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就写出具有乡村生活场景,而村民希望三三作媳妇,可得到她家碾坊,这也使三三心中充满了惆怅。
B.三三因错把拐杖当成了钓竿,误以为城里白脸男子是来偷鱼的,所以喊话,结果却被熟悉她的管事先生取笑。
C.三三听到管事先生说让总爷做媒后的一系列反应,从动作和心理来塑造三三纯朴、害羞、要强又可爱的形象。
D.文中详写三三与城里白脸男子的相见,略写三三母亲与城里白脸男子的相见,而管事先生起连接人物的作用。
5.小说中写到的“鱼”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小说中三三和母亲、宋家婶子对城里白脸男子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
沈从文
杨家碾坊在堡子外一里路的山嘴路旁。堡子位置在山弯里,溪水沿到山脚流过去,平平的流到山嘴折弯处忽然转急,因此很早就有人利用到它,在急流处筑了一座石头碾坊,这碾坊,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叫杨家碾坊了。
从碾坊往上看,看到堡子里比屋连墙,嘉树成荫,正是十分兴旺的样子。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因此种田人借用水力,用大竹扎了无数水车,用椿木做成横轴同撑柱,圆圆的如一面锣,大小不等竖立在水边。这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的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一个堡子里只有这样一座碾坊,所以凡是堡子里碾米的事都归这碾坊包办,成天有人轮流挑了仓谷来,把谷子倒到石槽里去后,抽去水闸的板,枧槽里水冲动了下面的暗轮,石磨盘带着动情的声音,即刻就转动起来了。于是主人一面谈着一件事情,一面清理到簸箩筛子,到后头上包了一块白布,拿着个长把的扫帚,追逐着磨盘,跟着打圈儿,扫除溢出槽外的谷米,再到后,谷子便成白米了。
到米碾好了,筛好了,把米糠挑走以后,主人全身是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到豆粉里的汤圆。然而这生活,是明明白白比堡子里许多人生活还从容,而为一堡子中人所羡慕的。凡是到杨家碾坊碾过谷子的,都知道杨家三三。妈妈二十年前嫁给守碾坊的杨,三三五岁,爸爸就丢下碾坊同母女,什么话也不说死去了。爸爸死去后,母亲作了碾坊的主人,三三还是活在碾坊里,吃米饭同青菜小鱼鸡蛋过日子,生活毫无什么不同处。三三先是望到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妈妈随着碾槽转,提着小小油瓶,为碾盘的木轴铁心上油,或者很兴奋的坐在屋角拉动架。上的筛子时,三三总很安静的自己坐在另一角玩。热天坐到有风凉处吹风,用包谷秆子作小笼,冬天则伴同猫儿蹲到火桶里,剥灰煨栗子吃。或者有时候从碾米人手上得到一个芦管作成的唢呐,就学着打大傩的法师神气,屋前屋后吹着,半天还玩不厌倦。
这磨坊外屋上墙上爬满了青藤,绕屋全是葵花同枣树,疏疏的树林里,常常有三三葱绿衣裳的飘忽。因为一个人在屋里玩厌了,就出来坐在废石槽上洒米头子给鸡吃。在这时,什么鸡欺侮了另一只鸡,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鸡声代为讨情时才止。
这磨坊上游有一潭,四面有大树覆荫,六月里阳光照不到水面。碾坊主人在这潭中养得有几只白鸭子,水里的鱼也比上下溪里多。照一切习惯,凡靠自己屋前的水,也算是自己财产的一份。水坝既然全为了碾坊而筑成的,一乡公约不许毒鱼下网,所以这小溪里鱼极多。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了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罢。”人若顽皮一点,听到这个话等于不听到,仍然拿着长长的竿子,搁到水面上去安闲的吸着烟管,望到这小姑娘发笑,使三三急了,三三便喊叫她的妈,高声的说:“娘,娘,你瞧,有人不讲规矩,钓我们的鱼,你来折断他的竿子,你快来!”娘自然是不会来干涉别人钓鱼的。
母亲就从没有照到女儿意思折断过谁的竿子,照例将说:“三三,鱼多咧,让别人钓吧。鱼是会走路的,上面总爷家塘里的鱼,因为欢喜我们这里的水,都跑来了。”三三照例应当还记得夜间做梦,梦到大鱼从水里跃起来吃鸭子,听到这个话,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只静静的看着,看这不讲规矩的人,究竟钓了多少鱼去。她心里记着数目,回头好告给妈妈。有时因为鱼太大了一点,上了钓,拉得不合式,、撇断了钓竿,三三可乐极了,仿佛娘不同自己一伙,鱼反而同自己是一伙了的神气,那时就应当轮到三三向钓鱼人咧着嘴发笑了。但三三却常常急忙跑回去,把这事告给母亲,母女两人同笑。
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同一件事情,对待不同,原来是来人讲礼,三三也讲礼。
钓鱼的是熟人时,三三常常搬了小小木凳子,坐到旁边看鱼上钩,且告给这人,另一时谁个把钓竿撇断的故事。到后这熟人回到磨坊时,把所得的大鱼分一些给三三家。三三看着母亲用刀剖鱼,掏出白色的鱼脬来,就放在地上用脚去踹,发声如放一枚小爆仗,听来十分欢乐。鱼洗好后,揉了些盐,三三忙取麻线来把鱼穿好,挂到太阳下去晒。等待有客时,这些干鱼同辣子炒在一个碗里待客。母亲如想到折钓竿的话,将说:“这是三三的鱼。”三三就笑,心想着:“怎么不是三三的鱼?潭里鱼若不是我照管,早被村里看牛孩子捉完了。”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对杨家碾坊及周围环境的介绍,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理空间和人物的生存境遇、社会关系,为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
B.在喂鸡时,“三三就得赶逐那横蛮无理的鸡,直等到妈妈在屋后听到声音,代为讨情才止”,体现了三三抑强助弱的善良本性。
C.三三对到潭中的钓鱼者有着双重标准,既展现出她的娇嗔自私、爱憎分明,又能体现其清纯、真诚的一面,人物形象立体可感。
D.三三的母亲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虽着墨不多,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她的勤劳与善良,以及在面对生活苦难时的乐观从容。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比拟的手法写水车“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十分形象,且用拟声词“咿咿呀呀”传神表达,有着拟声似歌的音韵之美。
B.“主人全身是糠灰,常常如同一个滚入豆粉里的汤圆”,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碾坊主人的辛苦,与下文内容相呼应。
C.“怎么不是三三的鱼?”这里作者用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情态:同时,作者还借助“大鱼吃鸭子”的梦境来展示三三的心理状态。
D.三三“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作者借助场景的转换加速叙事,也将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表现了出来。
9.试谈谈对画横线句子“三三先是眼见爸爸成天全身是糠灰,到后爸爸不见了,妈妈又成天全身是糠灰”的理解。
10.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体现着他理想中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照规矩,十五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
三三大了,还是同小孩子一样,一切得傍看妈妈。母女两人把饭吃过后,在流水里洗了脸,望到行将下沉的太阳,一个日子就打发走了。有时听到堡子里的锣鼓声音,或是什么人接亲,或是什么人做斋事,“娘,带我去看。”又像是命令又像是请求的说着,若无什么别的理由推辞时,娘总得答应同去。去一会儿,或停顿在什么人家喝一杯蜜茶,荷包里塞满了榛子胡桃,预备回家时,有月亮天什么也不用,就可以走回家。遇到夜色晦黑,燃了一把油柴,毕毕剥剥的响着爆着,什么也不必害怕。若到总爷家寨子里去玩时,总爷家还有长工打了灯笼送客,一直送到碾坊外边。只有这类事是顶有趣味的事。在雨里打灯笼走夜路,三三不能常常得到这机会,却常梦到一人那么拿着小小红纸灯笼,在溪旁走着,好象只有鱼知道这回事。
当真说来,三三的事,鱼知道的比母亲应当还多一点,也是当然的。三三在母亲身旁,说的是母亲全听得懂的话,那些凡是母亲不明白的,差不多都在溪边说的。溪边除了鸭子就只有那些水里的鱼,鸭子成天自己哈哈哈的叫个不休,哪里还有耳朵听别人说话!
一天下午,三三回碾坊来,快到屋边时,黄昏里望到溪边有两个人影子,有一个人到树下,拿着一枝竿子,好象要下钓的神气,三三心想这一定是来偷鱼的,照规矩喊着:“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一面想走上前去看是什么人。
就听到一个人说:“谁说溪里的鱼也有主人?难道溪里活水也可养鱼吗?”
另一人又说:“这是碾坊里小姑娘说着玩的。”
那先一个人就笑了。
旋即又听到第二个人说,“三三,三三,你来,你鱼都捉完了!”
三三听到人家取笑她,声音好象是熟人,心里十分不平!
就冲过去,预备看是谁在此撒野,以便回头告给母亲。走过去时,才知道那第二回说话的人是总爷家管事先生,另外同一个从没见过面的年青男人。那男人手里拿的原来只是一个拐杖,不是什么钓竿。那管事先生是一个堡子里知名人物,他认得三三,三三也认识他,所以当三三走近身时,就取笑说:“三三,怎么鱼是你家养的?你家养了多少鱼呀!”
三三见是总爷家管事先生,什么话也不说了,只低下头笑。头虽低低的,却望到那个好像从城里来的人白裤白鞋,且听到那个男子说:“女孩很聪明,很美,长得不坏。”管事的又说:“这是我堡里美人。”两人这样说着,那男子就笑了。
到这时,她猜到男子是对她望着发笑!三三心想:“你笑我干吗?”又想:“你城里人只怕狗,见了狗也害怕,还笑人,真亏你不羞。”她好象这句话已说出了口,为那人听到了,故打量跑去。管事先生知道她要害羞跑了,故说:“三三,你别走,我们是来看你碾坊的。你娘呢。”
“娘不在。”
“到堡子里听小寨人唱歌去了,是不是?”
“是的。”
“你怎么不欢喜听那个?”
“你怎么知道我不欢喜?”
管事先生笑着说:“因为看你一个人回来,还以为你是听厌了那歌,担心这潭里鱼被人偷尽,所以……”三三同管事先生说着,慢慢的把头抬起,望到那生人的脸目了,白白的脸好象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那男子见到三三不再怕人了,就问三三:“这是你的家里吗?”
三三说:“怎么不是我家里?”
因为这答话很有趣味,那男子就说:你住在这个山沟边,不怕大水把你冲去吗?”
“嗨,”三三抿着小小的美丽嘴唇,狠狠的望了这陌生男子一眼,心里想,“狗来了,狗来了,你这人吓倒落到水里,水就会冲去你。”想着当真冲去的情形,一定很是好笑,就不理会这两个人,笑着跑去了。
从碾坊取了花样子回向堡子走去的三三,在潭边再上游一点,望到那两个白色影子还在前面,不高兴又同这管事步生打麻烦,于是故意跟到这两个人身后,慢慢的走着。听到两个人说到城里什么人什么事情,听到说开河,又听到说学务局要总爷办学校,因为这两人全都不知道有人在后面,所以自己觉得很有趣味。到后又听到管事先生提起碾坊,提起妈妈怎么人好,更极高兴。再到后,就听到那城里男人说:“女孩子倒真俏皮,照你们乡下习惯,应当快放人了。”
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可以去说说。不过这磨坊是应当由姑爷管业的。”
三三轻轻的呸了一口,停顿了一下,把两个指头紧紧的塞了耳朵。但仍然听到那两人的笑声,想知道那个由城里来好象唱小生的人还说些什么,所以不久就仍然跟上前去。
那小生说些什么可听不明白,就只听那个管事先生一人说话,那管事先生说:“少爷做了磨坊主人,别的不说,成天可有新鲜鸡蛋吃,也是很值得的!”话一说完,两人又笑了。
三三这次可再不能跟上去了,就坐在溪边的石头上,脸上发着烧,十分生气。心里想:“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我家里的鸡纵成天下二十个蛋,我也不会给你一个蛋吃!”坐了一会,凉凉的风吹脸上,水声淙淙使她记忆起先一时估计中那男子为狗吓倒跌在溪里的情形,可又快乐了,就望到溪里水深处,一人自言自语说:“你怎么这样不中用!管事的救你,你可以喊他救你!”
到宋家时,宋家婶子正说起一件已经说了一会儿的事情,只听宋家妇人说:“……他们养病倒稀奇,说是养病,日夜睡在廊下风里让风吹,……脸儿白得如闺女,见了人就笑,……谁说是总爷的亲戚,总爷见他那种恭敬样子,你还不见到。福音堂洋人还怕他,他要媳妇有多少!”
母亲就说:“那么他养什么病?”
“谁知道是什么病?横顺成天吃那些甜甜的药,什么事情不做在床上躺着。在城里是享福,到乡里也是享福。”
母女两人回去时,在路上三三问母亲:“谁是白白脸庞的人?”母亲就照先前一时听人说过的话,告给三三,堡子里总爷家中,如何来了一位城里的病人,样子如何美,性情如何怪。在平常时节,三三对于母亲在叙述中所加的批评与稍稍过分的形容,总觉得母亲说得极其俨然,十分有味,这时不知如何却不大相信这话了。
第二天三三的母亲到堡子里去,在总爷家门前,碰到那个从城里来的白脸客人,同总爷的管事先生。那管事先生告她,说他们昨天曾到碾坊前散步,见到三三,又告给三三母亲说,这客人是从城里来养病的客人。到后就又告给那客人,说这个人就是碾坊的主人杨伯妈。那人说,真很同三小姐相像。那人又说三三长得很好,很聪敏,做母亲的真福气。说了一阵话,把这老妇人说快乐了,在心中展开了一个幻景,想起自己觉得有些近于糊涂的事情,忙匆匆的回到碾坊去,望着三三痴笑。
11.关于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交待了三三母女清闲而略微单调的生活及彼此间存在代沟、略显疏离的关系。
B.勾勒出富有湘西乡村特色的生活场景,展现了民间纯朴友善的人情美。
C.写出了三三心中淡淡的寂寞和惆怅,为后文三三对白脸客人的关注埋下伏笔。
D.引第三段三三与鱼的关系,暗示三三有心事。
12.简要论述作者使用“鱼”这一意象的妙处。
1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4.小说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刻出不同人眼中白脸客人的形象,试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
A “也反衬了城里人的世俗”错误,此处是三三在清新自然的美好乡村景象中等待妈妈回来,衬托三三纯洁美好的人性,没有反衬城里人的世俗,选项过度解读。
①反映出三三和母亲赌气的心理,与上文三三“十分不高兴”“不愿意再听”等心理活动相照应。②反映了三三对城里懵懂的向往之情,三三想要“流到城里去”,“一到城里就不回来了”,这里的“三三不回来了”也正与此相应。
3.①在人物形象上,刻画人物心理活动,通过梦境描写,塑造了三三天真无邪、任性的性格特征,写出了三三对城里人微妙的心理活动。②在主旨上,礼赞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寄托人生理想,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涵。③在艺术效果上,通过三三的梦,虚实结合,增加了小说的浪漫色彩,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4.A “可得到她家碾坊,这也使三三心中充满了惆怅。”错误,由原文“熟人都说看到三三是在糠灰里长大的。一个堡子里的人,都愿意得到这糠灰里长大的女孩子作媳妇,因为人人都知道这媳妇的妆奁是一座石头作成的碾坊。照规矩,十五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可知这里是戏谑的说“妆奁是一座石头作成的碾坊”,而且也没有提到使三三充满了惆怅。无中生有。
5.①三三和白脸客人因钓鱼而发生“争执”,鱼是他们相识的媒介,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三三有些事情只对鱼说,不对妈妈说,鱼被人格化为三倾诉的对象,是三三的玩伴。
③“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信使”的象征,沈从文曾在小说《边城》中用“鱼”来承载着翠翠的爱情,本文中的“鱼”也象征着三三朦胧的爱情和对爱情的朦胧期盼。
6.①三三对白脸客人有好印象,在三三眼中,白脸客人是一个英俊体面的城里人,并对他心生好感。
②宋家婶子认为白脸客人有身份有地位,生活富足,目前患病疗养中,见人就笑。
③母亲心里对白脸客人非常肯定,心理对三三与白脸客人的未来展开了个幻景。
C 人物形象分析有误,“娇嗔自私,爱憎分明”分析错误。结合“遇到有不甚面熟的人来钓鱼,看到潭边幽静,想蹲一会儿,三三见到时,总向人说:‘不行,这鱼是我家潭里养的,你到下面去钓吧’”“有时钓鱼的人是熟人,人家来钓鱼时,见到了三三,知道她的脾气,就照例不忘记问:‘三三,许我钓鱼吧。’三三便说‘鱼是各处走动的,又不是我们养的,怎么不能钓’”等分析,三三对到潭边的钓鱼者有着双重标准,应为表现她的“活泼可爱”。
D “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无中生有。语境写出了三三慢慢成长的过程,交代三三如一般小孩慢慢长大的事实。无法推断出“三三盼望长大的心情”。
①这句话写出了三三的爸爸、妈妈靠着碾坊劳作承担起生活的担子,成天全身是糠灰,体现了堡子里人生活的艰辛。 ②承担碾坊劳作的人的变化,突出了三三和她母亲的不幸,但是以孩子的视角写悲剧,显得哀而不伤。
10.①自然环境优美:杨家碾坊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人们同自然和谐共生。②社会风俗淳朴:民风淳朴,人们遵守乡里的公约,碾坊主人不介意别人在自家水前钓鱼。③人物内心真诚善良:三三纯真热情,活泼可爱;三三和母亲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苦难。
11.A “彼此间存在代沟、略显疏离的关系”错。从内容上看,“母女两人把饭吃过后,在流水里洗了脸,望到行将下沉的太阳,一个日子就打发走了”“若无什么别的理由推辞时,娘总得答应同去”写出了三三和母亲的日常生活,虽然单调但是母女的关系非常融洽。可见交待了三三母女清闲而略微单调的生活及彼此间融洽的关系。
12.①鱼被人格化为三三倾诉的对象,是三三的玩伴。②三三有些事情只对鱼说,不对妈妈说,来表现三三的成长。③三三和白脸客人因钓鱼而发生“争执”,鱼是他们相识的媒介,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信使”的象征,沈从文曾在小说《边城》中用“鱼”来承载着翠翠的爱情,本文中的“鱼”也象征着三三朦胧的爱情和对爱情的朦胧期盼。
13.①运用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三三由气恼转为快乐的过程。②写出了她的娇俏可爱和纯朴。
14.①通过三三的视角,刻画了白脸客人英俊体面、有良好的家庭背景的城里人形象,为后文三三对白脸客人的好奇、感兴趣埋下了伏笔。②通过其他村里人的视角,从村民们对他“日夜睡在廊下风里让风吹”“要媳妇有多少”“性情如何怪”的评价和猜测,说明村里人对城里人的不了解,表现村里人和城里人之间存在着隔阂。③通过三三母亲的视角,写三三母亲在心中展开的幻景,推动情节发展,暗示出母亲心里对白脸客人这个城里人的肯定,也暗示出村里人对城市人文明生活的向往。④小说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使白脸客人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行文灵活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