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作者简介
李星华(1911年11月21日—1979年11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是李大钊的女儿,作家。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父亲牺牲后,辍学在家照顾母亲和妹妹。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下令逮捕了李大钊,李星华娘儿仨一同被捕,其兄李葆华当时不在家,逃过一劫。1931年,李星华复学。1937年在中法大学毕业,1940年与妹妹一起赴延安市。
1979年11月27日逝世于协和医院,享年68岁。
主要作品有《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白族民间故事集》《十六年前的回忆》,其中《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她去世后不久就出版,为读者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靴
读一读
阀
瞅
僻
绞
执
砖
刑
哼
魔
屉
避
pì
fá
bì
tì
chǒu
xuē
(阀门)
(回避)
(抽屉)
(偏僻)
(瞅见)
(靴子)
jiǎo
zhí
(执行)
zhuān
(砖头)
hng
(搓手)
mó
(魔鬼)
xíng
(刑罚)
(绞痛)
思 考
课文题目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作者回忆的又是什么呢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7)
写李大钊在被捕前仍然坚持工作。
第二部分(8-17)
写李大被捕时处变不惊。
第三部分(18-28)
写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部分(29-32)
写全家人在得知李大钊被害后,无比悲痛。
(1927年4月27)
(4月6日早晨)
(十几天过去了)
( 28日黄昏)
写作顺序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遇害
烧文件和书籍
父亲:处变不惊
敌人:心虚、残暴
安定、沉着
全家沉痛
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分析以下句子。
被捕前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分析:写父亲早出晚归,为工作而忙碌。引起下文的回忆。“埋头”指李大钊工作专心。
被捕前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
分析:第一个“越来越”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一天比一天紧迫,第二个“越来越”说明随着局势的变化,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繁忙。
分析:写出父亲对工作高度负责。“不是常对你说吗 我哪能离开呢 ”是一句反问句,说明李大钊坚持到底,忠于党,坚决不离开北京,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为了革命工作,他早已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被捕时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
分析:这里的“果然”照应前文的“果然”,写出在此种局势之下,人们心中早有不详的猜想,而当这些猜想实现的时候,人们心中更加恐惧。
被捕时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不慌不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李大钊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精神,更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强烈对比。
动作描写
被捕时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就是一阵纷乱的喊叫。“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分析:“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说明事情发生得很快,“尖锐的枪响”“纷乱的喊叫”写出了当时情况的恐怖。“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语言描写,说明李大钊对敌人的到来早有准备,表现出了他的临危不惧。敌人的来势汹汹、虚张声势与父亲的不慌不忙、沉着冷静形成对比,对父亲的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的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被捕时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分析:从“惯有”一词,体会到李大钊处变不惊,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精神。
神情描写
法庭上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分析:“没戴眼镜”暗示敌人对父亲施了重刑;“乱蓬蓬的长头发”表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平静而慈祥的脸”充分体现了父亲对亲人的爱。这是对父亲的肖像描写,表现了父亲的平静和慈祥。这强烈的对比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贞不屈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展露无遗。
外貌描写
法庭上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分析:“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伟大的力量是他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所以面对敌人严刑拷打不动摇,面对亲人不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神情描写
法庭上
“是的,我是最大的。”
分析:“我”在父亲的影响下,在他革命精神的鼓励下,由惊慌失措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语言描写
根据本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表现了李大钊的临危不惧,将生死置之度外,革命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革命情操。
被捕前是一位对革命高度负责的革命者。
被捕时是一位临危不惧的革命者。
法庭上是一位坚定沉着,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者。
中心思想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被捕前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险恶、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无比沉痛,展现了革命先烈的忠于革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
课后练习
1.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1927年4月28日,父亲的被难日。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些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以下几件事:首先写了被捕前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及工友阎振三被抓,然后写了父亲被捕时的情景,表现了敌人的心虚、残暴和父亲的镇静、处乱不惊;接着写了父亲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情最,表现了父亲的镇定、沉着,最后写了父亲被害后,全家人悲痛的心情我对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斗争的场景印象最深。尽管敌人十分凶残,李大钊同志仍然坚强不屈,沉着、冷静地同敌人进行斗争。面对亲人的哭喊,他表现得异常坚强,表现出一个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
课后练习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写了父亲牺牲后全家人的悲痛心情,而且反复强调了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与文章的开头形成了照应关系。这样写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怀念的悲痛心情。
积累拓展
1.除了李大钊,你知道为国牺牲的革命者还有哪些?
面对敌人残酷审讯,坚贞不屈的赵一曼;
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
为了不暴露目标,在火中纹丝不动的邱少云;
宁死不屈的刘胡兰。
积累拓展
2.李大钊的名言:
Ⅰ.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Ⅱ.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
Ⅲ.人生最有趣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
Ⅳ.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