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斯大林
坐在座位上自己摇动身体,做出列车还在前进的样子。
勃列日涅夫
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赫鲁晓夫
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戈尔巴乔夫
涉及政治体系的具有政治维度的笑话
采用一种幽默与讽刺相结合的方式
政治言论的符号空间里的边缘层
政治笑话
“与其是讲笑话,毋宁说是历史”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第20课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社会主义国家的
发展与变化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奉命于危难之间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东欧社会主义建设
无可奈何花落去——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不畏浮云遮望眼——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壹
奉命于危难之间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东欧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天安门广场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斯大林悼念仪式
斯大林死后的群众在街道默哀
斯大林逝世
花圈堆满了红场,悲伤的人们像大海波涛一样涌入,无论将军、工人、艺术家还是贫民脸颊上都带着泪水,感觉就像老父亲留下一群不知方向的孩子。 ——《国家葬礼》
1953年3月5日
斯大林留下了哪些遗产?
光荣与桎梏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光荣与桎梏
1950年苏联国民经济总值
跃居世界第二
1950年的农业总产值
接近战前水平
1949年爆炸
第一颗原子弹
苏联工业总产值
比1940年增加了73%
经济总值
国防
农业
工业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
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亿美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光荣与桎梏
当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有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方米的住房……农业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苏联国民经济》
苏联模式的弊端
优先发展重工业
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农业、轻工业落后
苏联何去何从?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困境中的尝试
1953-1964
“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填写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 政治
农业
工业
个人崇拜
平反冤假错案
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加大农业投入
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苏联工程师在调试“人造地球卫星一号”
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困境中的尝试
材料一:科学家联名要求赫鲁晓夫去领导一个癌症治疗所。赫鲁晓夫推脱道:“谢谢同志们的支持,但我对癌症一窍不通啊。”科学家们纷纷说道:“赫鲁晓夫同志,您只要应用一下您在农业问题上的经验就好了!您一负责,粮食就全不见了!”
材料二:1957年5月,赫鲁晓夫突然提出,苏联的人均牛奶和黄油的产量将在1958年赶上美国,人均肉类产量将在1960—1961年赶上美国。……1957年,苏联的肉类产量只有570万吨,而美国是1600万吨;人均肉类产量,苏联是36公斤,美国是97公斤。从1959年起,赫鲁晓夫开始推行冒进式的“七年计划” 。同时,他还把赶超美国的时间提前两年。——李华:《赫鲁晓夫与苏联治理》
不满
无奈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没有改变高度集中
这两则材料哪一则更有说服力
文字
史料
学术
著作
文艺
作品
理性
实证意义
情感表达
全面解释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困境中的尝试
1964-1982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53-1964
赫鲁晓夫改革
“新经济体制”改革
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框架内,
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
时间 工业总产值 年平均增长率 农业总产值
年平均增长率
1966-1970年 8.5% 3.9%
1971-1975年 7.4% 2.5%
1976-1980年 4.4% 1.7%
1982年 2.8% 4.0%
苏联1966-1982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困境中的尝试
昨天莫斯科发生了地震,但学者们对此表示怀疑,因为莫斯科处在非地震带上。最后经过研究,并非是地震,而是勃列日涅夫同志佩有勋章的衣服掉在了地上。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政治笑话的数量及其趋势图(1964-1982)
政治笑话在中后期剧增
社会停滞
图表背后的历史信息
个人崇拜
老人政治
官员贪污
思想僵化
个人崇拜
排队购物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困境中的尝试
1953-1964
赫鲁晓夫改革
1964-1982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51-1990年苏联主要经济指标变化图(%)
经济改革
政治改革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
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
背离社会主义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困境中的尝试
1953-1964
赫鲁晓夫改革
1964-1982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反对个人崇拜。
“新经济体制”改革
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苏联1966-1982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
稍有成就
最终失败
失败
改革为什么失败?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困境中的尝试
对于后来的苏联统治者们而言,斯大林(模式)的荣耀是实施一切的基石,却也是趋之不散的阴霾。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也知道他们在说谎,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我们也知道他们知道我们知道他们在说谎,但是他们依然在说谎。
——索尔仁尼琴
赫鲁晓夫改革,未能突破
勃列日涅夫改革,未能突破
戈尔巴乔夫改革,
根本触动,偏离方向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旧框架下的修补
“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成就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旧框架下的修补
Hey,Jude
你为何哭泣
灼痛的眼睛,冰冷的泪水
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
只有几首歌 你常唱的歌
你的歌喉 发出优美的歌声
告诉了我们不幸背后的真实……
——库碧索娃《Hey Jude》(捷克版)
苏联坦克开进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
1968年4月“行动纲领”
“一个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新模式”
布拉格之春
他们都真诚地讲述了自己在那个时代,具体的说是苏联共产主义模式,强行的移植到习惯于玩笑散漫自由的捷克土壤后的经历和感受。
——《玩笑》书评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旧框架下的修补
国家 措施 结果 局限
捷克斯洛伐克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出现“布拉格之春”。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南斯拉夫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经济迅速发展
实施“新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国民收入递增,人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
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水平据东欧国家之首
都没有突破
苏联模式的束缚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旧框架下的修补
Hey,Jude
你为何哭泣
灼痛的眼睛,冰冷的泪水
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
只有几首歌 你常唱的歌
你的歌喉 发出优美的歌声
告诉了我们不幸背后的真实……
——库碧索娃《Hey Jude》(捷克版)
“天鹅绒革命”时为人民献唱的库碧索娃
无可奈何花落去
贰
——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拆墙”的柏林市民
崩溃预演
1989年罗马尼亚街头血战
前南斯拉夫现状示意图
捷克与斯洛伐克
罗马尼亚流血冲突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南斯拉夫解体
波、匈、保、阿变化平稳
东欧的变革,在波兰用了10年的时间,在匈牙利用了10个月,在东德用了10周,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在罗马尼亚只用了10个小时。
——牛津大学教授提摩西·加顿·阿什
剧
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权力
变
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崩溃预演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的剧烈变化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长期以来困扰东欧国家的苏联模式体制的弊端和要求冲破旧体制的改革潮流所构成的矛盾、苏联用强制手段对东欧实行霸权统治和东欧要求民族独立自主所构成的矛盾是酿成东欧变局的历史根源和深层原因,而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把上述两对矛盾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的催化剂,同时,西方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
苏联模式弊端
改革没有突破
苏联模式
苏东矛盾
戈尔巴乔夫改革
和平演变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红旗落地
1990.3
立陶宛率先独立
1990.6
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
1991.8.19
八一九政变
1991.8
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吉尔吉斯坦独立
1991.12.8
《朋斯克协定》
1991.12.21
《阿拉木图宣言》
1991.12.26
苏联解体
八一九政变组图
各国代表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红旗落地
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僵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没了。
戈式改革失败说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恩格斯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红旗落地
西方的苏联问题专家曾经提出了各种有关苏联垮台的解释,但占上风的解释只有两种。一种解释是,苏联垮台是经济体制缺乏生机造成的;另一种解释强调民众对该体制自下而上的反对。一些苏联官员抱怨说,外来压力动摇了苏联。旧政权的其他拥护者提到了苏联内部高层的背叛。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
苏联解体的根本和关键原因在执政党的变质。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在于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这个党,执行的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党的变质引起思想路线的变化—思想路线的变化引起社会根本制度的变化—社会根本制度的变化导致苏联的最终解体。
——吴恩远《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缘何结果迥异》
经济发展落后说
政治体制僵化说
国内民族冲突说
苏共蜕化变质说
西方和平演变说
美国多方威胁说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胡绳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次王朝复辟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叁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回首来时路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开国大典》油画
上海市举行郊区农业生产合作社代表会议
天津盛锡福帽厂公私合营挂上新招牌
北京崇文区手工业者在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登记站里递交申请入社登记表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新长征。
新中国建立
社会主义改造
改革开放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砥砺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大国重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文化自信
大国外交
综合国力
……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砥砺前行
1981年 北京前门路边的大碗茶
1988年 贵州六盘水市民排队最后一次领取肉票
1990年 内地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开业
2014年 安徽合肥首家机器人主题餐厅开门迎客
2018年 全球首家“X-24h智慧便利店”落户上海
2022年 北京冬奥会智慧餐饮设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在科学真理和崇高理想的指引下,中国大地发生历史巨变,我们无比坚定,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顽强奋斗中,信仰的光芒熠熠闪烁,伟大的事业青春盎然,我们无比自豪,
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
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砥砺前行
“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