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第二学年度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字词句》专项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第二学年度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字词句》专项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5 18:07: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第二学年度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字词句》专项训练
一、请为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蒜瓣(suàn shuàn) 眨眼(zǎ zhǎ) 浓稠(cóu chóu)
含情脉脉(mài mò) 米醋(cù chù) 燃烧(rán yán)
油腻(lì nì) 胡搅蛮缠(jiǎo jué)
二、看拼音写词语。
tān fàn( ) yuán xiāo( ) bǐ cǐ( )
zhù hè( ) jiào chē( ) luò tuo( )
qià hǎo( ) là yuè( ) zhǒng zhàng( )
ào yè( )
三、根据本单元的课文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截然( )( ) ②悬( )结( ) ③万( )更( )
④( )善( )德 ⑤随( )所( ) ⑥( )广( )稀
⑦万不( )( ) ⑧( )( )稀奇
1、努力与不努力,结果会( ),所以说,不到( ),不能轻言放弃。
2、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牛羊可以( )地到处游逛。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2、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改成陈述句)
3、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就这样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缩句)
五、 下列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腊八粥》以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为线索,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
B.《北京的春节》详细描写了腊八、除夕这两个节日,其他的节日略写。
C.《藏戏》的特点是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D.《十五夜望月》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习俗。
六、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诗句。
1、夏夜,仰望星空,看到天上又清又浅的银河和被它隔开的牵牛星和织女星,你会想起《迢迢牵牛星》中的诗句:“ , 。
, 。
2、《北京的春节》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老北京春节的习俗,让我们感受到节日的热闹气氛。古代诗人也用凝练的语言去描写节日,如“ , ”写寒食节;“ , ”写中秋。
3、“时间易逝,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不要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才后悔。”"这个意思可以用《长歌行》中的“ , ”来表示。
七、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1)春节到了,人们rán fàng( )烟花biān pào( ),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2)不到wàn bù dé yǐ( ),他们bǐ cǐ( )是不会分开的。
(3)读了这篇感人的 wén zhāng( ),她不由得哭了。
八、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初旬(xún) 翡翠(fěi) 榛子(zhēn) 蜜饯(xiàn)
B.掺和(chān) 正月(zhēng) 骡马(luó) 娴熟(xián)
C.唾沫(chuí) 嘟囔(nāng) 肿胀(zhōng) 搁着(gē)
D.机杼(zhù) 僧人(shēng) 脱缰(jiāng) 吞噬(shì)
(2)下列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展览 风争 春联 对联 B.除非 亲戚 寺院 洛驼
C.彩会 广告 分外 糊涂 D.搅和 浓稠 可靠 猜想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一擦黑,许多人家就端上好吃的饭菜,显示出过节的味道。
B.我万不得已,高兴地从盘子中挑了两个我最爱吃的水果。
C.回到家中,我听到小狗叫得有声无力,知道它饿了。
D.看到这景象,弟弟惊异的叫起来了。
九、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换成一个四字词语。
(1)家里有不同的种类的工具,足够你种花用了。( )
(2)元宵节到了,大街上处处挂上灯笼,系上彩绸。( )
(3)幽默的王老师讲了一个笑话,惹得大家同时大笑。( )
(4)不知为什么,老人对他的态度与昨天相比,真是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
十、按要求写成语。
(1)形容人心情急切的: 、 、                
(2)描写节日人多热闹的: 、 、      
十一、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缩句)
2、北京( )是城市,( )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 )过得分外热闹。(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改为陈述句)
4、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同点是 ,不同点是 。这样写的好处是 。
模仿例句,根据语境,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运动会上,小明在短跑时 ,志杰在跳高比赛中 ,思雨在跳远比赛中 ,大家都感到很失望。
5、“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句中破折号的用法是( )。
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转折 C.表示声音的延续 D.表示说话中断或间顿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各种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B.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C.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D.“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十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 ,原名 ,是我国第一个获得“ ”荣誉称号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 。课文按照 顺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 。
2、《腊八粥》的作者是 。课文通过对八儿 、 、 、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让我们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
4、《十五夜望月》一诗中,体现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十三、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农村,正(zhēng)月正( zhèng)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B.单闻闻年夜饭的香味,就够他烟三口以上的唾( tuò)沫了。
C.织女伸出纤(xiān)纤素手拨弄着机杼(zhù),但一整天也织不成纹样,她不停地哭泣着。
十四、根据拼音写字词。
1、zhōu( )已经áo( )好了,你们可以用汤chí( )舀着吃了。
2、春节时,我们会rán( )放烟花爆竹,会吃jiǎo( )子,会到朋友家拜年。
3、 jiào chē( )旁的树上qī xī( )着一只乌yā( )。
十五、读句子,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字打上“√”。
1、寒冬(腊 蜡)月,没电的晚上,他点上(腊 蜡)烛认真学习。
2、今年元(宵 销)的(宵 销)量比去年提高了很多。
3、我发现沙(摊 滩)上有很多烧烤(摊 滩)。
4、我们到家时,他们(恰 洽)好在(恰 洽)谈生意。
十六、将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 )然不( ) 悬( )结( ) 万( )更( )
( )堂大( ) ( )心所( ) ( )面( )牙
1、过春节的时候大街小巷( ),处处充满欢乐的气氛。
2、奋斗与不奋斗,造就的结果( )。
十七、按要求写句子。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这( )粥,( )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用这组关联词写一句话)
十八、按要求填空。
1、《北京的春节》一文老舍先生用“ ”的语言将春节的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展示了 。课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古代诗人也常用凝练的语言去描写节日,如“ ”就是描写春节的诗句。
2、夏夜,仰望星空,看到天上又清又浅的银河和被它隔开的牛郎织女星,你想起了《迢迢牵牛星》中的诗句: , 。 , 。
3、“中庭地白树栖鸦, 。”虽然这两句诗中无“月”字出现,我们却可以从“ ”一词中感受到月夜之清幽冷寂。“中庭地白树栖鸦”借景抒情,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 , 。”这两句诗望月怀远,含蓄地表达了诗人 之情。
4、“时间易逝,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不要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去后悔。"这个意思可以用《长歌行》中的这两句诗表示: , !
十九、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搅和(hé) 分量(fèn)
B.道观( guàn) 半夜三更(gēng)
C.咽气(yàn) 钥匙(chǐ)
D.纤维(qiān) 肮脏(zāng)
2、下面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热情 自傲 一律 肿胀 B.恰好 截然 眨眼 可靠
C.奈何 浪慢 解释 何况 D.粉碎 惊异 沸腾 罢了
3、下列词语中的“更”与“万象更新”中的“更”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半夜三更 B.更胜一筹 C.更弦易辙 D.少不更事
4、与下面诗词句相关的节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清明节)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
C.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D.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元宵节)
5、下面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腊八粥》的作者是沈从文写的。
B.孩子们准备过年,首先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C.昆曲艺术起源于十四世纪元末明初的江苏昆山一带。
D.2001年12月,凤凰古城被授予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6、下面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这两篇课文都写到了“腊八粥”,吃腊八粥有喜庆丰收之意。
B.《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寒食》是唐代诗人韩愈写的。
C.十天为一旬,“初旬”就是指一个月的上旬。
D.藏戏是一种藏族戏曲剧种,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二十、看拼音写词语。
在乡下,年味更浓。农历十二月初八,家家熬là bā zhōu( );除夕,吃jiǎo zi( ),放biān pào( ),辞旧迎新;正月初一,人们穿新衣, bǐ cǐ( )祝贺新年……
参考答案
一、请为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答案:suàn zhǎ chóu mò cù rán nì jiǎo
二、看拼音写词语。
答案:摊贩 元宵 彼此 祝贺 轿车 骆驼 恰好 腊月 肿胀 熬夜
三、根据本单元的课文补充词语,再选词填空。(填序号)
答案:①不 同 ②灯 彩 ③象 新 ④行 积 ⑤心 欲 ⑥地 人 ⑦得已 ⑧毫不 1、 ①⑦ 2、⑥ ⑤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答案:1、示例:作为一个坚强的战士,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要保证完成任务。2、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不能设什么法来反抗。
3、唐东杰布留下了铁索桥。
五、 下列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答案:B
六、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诗句。
答案:1、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2、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3、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七、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答案:(1)燃放 鞭炮 (2)万不得已 彼此(3)文章
八、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
答案:(1)B (2)D (3)B
九、把下列句子中的画线部分换成一个四字词语。
答案:(1)各色各样(2)悬灯结彩(3)哄堂大笑(4)截然不同
十、按要求写成语。
答案:
示例:(1)迫不及待 心急如焚 焦急万分
(2)人来人往 车水马龙 人山人海
十一、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答案:1、伙计们逛庙会
2、虽……可是……而且……
3、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
4、(1)都表示同一个意思 词语不同 避免雷同,引发阅读兴趣
(2)名落孙山 意外失手 排名垫底
5、A 6.、B
十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答案:1、老舍 舒庆春 人民艺术家 示例:《龙须沟》 时间 温馨与美好
2、沈从文 语言 动作 神态
3、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4、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三、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或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C
十四、根据拼音写字词。
答案:1、粥 熬 匙 2、燃 饺 3、轿车 栖息 鸦
十五、读句子,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字打上“√”。
答案:1、腊 蜡 2、宵 销 3、滩 摊 4、恰 洽
十六、将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答案:截 同 灯 彩 象 新 哄 笑 随 欲 青 獠
1、悬灯结彩 2、截然不同
十七、按要求写句子。
答案 :
1、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2、不是 而是 示例:这本书不是我的,而是我的好朋友的。
十八、按要求填空。
答案:1、京味儿 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示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水间 脉脉不得语
3、冷露无声湿桂花 地白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对友人的思念
4、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十九、选择题。
答案:1、B 2、C 3、C 4、A 5、C 6、B
二十、看拼音写词语。
答案:腊八粥 饺子 鞭炮 彼此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第二学年度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同步阅读》专项训练
阅读训练①
农家过年
①中国人过年,农村和城市大有不同,尤其从前农村,过年别有一番韵味。
②每年一进腊月,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要吃祭灶饼,用麻糖粘住灶王爷的嘴,送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吉事,回宫降吉祥”。接下来就是杀牛宰羊,置办年货,买新衣,购新帽﹐备齐“葱﹑蒜、姜、箔、表、香”。全家人屋里屋外大扫除,扫掉一年的晦气。剃头要赶在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贴对联是很讲究的,“二十八,贴年画”,大门、二门 、屋门贴什么,墙上、树上贴什么,都是按规矩进行的。年前几天,人们忙着做各种各样的食品,先是蒸,蒸糖包、豆包、菜包、枣花馍,蒸出龙、凤、谷仓、麦堆等花样;次是炸,炸油条,炸丸子,炸“假玉”——有红薯做的,有小米饭做的,有粉条做的,有豆子做的;后是包,主要是包饺子,饺子的花样很多,有素的,有肉的,有包硬币的,还有包糖的,吃到硬币的人是最有福气的。
③经过这一番忙碌,终于到了除夕之夜,就是大年三十。一家人闲下来,围着火盆坐在一起,开始熬年夜。从家事年景到天下大事,拉家常,话人生,直熬到小孩子犯困打盹。第二天鸡叫头遍就响起了鞭炮声。大人们早早打开大门,叫作“开门进宝”。各家父母再三嘱咐小孩子不能乱问,不能多说话,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增添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早晨要先做好供品,端到列祖列宗面前,小孩子跟着大人一起跪下磕头。还要供奉天地全神,祈保一年到头全家平安。
④大年初一,主要是向长辈们拜年,除了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之外,还有家族的近支远门,三爷家、四奶家、五叔家等等,小孩子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压岁钱。刚过门的新媳妇要按照亲疏远近去认门,当然也免不了户户请吃,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
⑤初二到初四,是走亲威的时间。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乡五里,路上行人如织,穿梭往来。春节的身影还没走远,元宵节又飘着雪花赶到了。漫天飞舞的洁白雪花,伴着红艳的灯笼,红艳的对联,再加上儿童们花花绿绿的衣服,融合成一幅“农家喜庆图”。乡民们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跑旱船,游村串乡的小货郎叫卖着“吹糖人""琉璃响""猴上树”等。新年过后的一个大正月就这样踏着欢乐匆忙的脚步走去了,人们祈盼来年会更好。
农家过年时年前的活动十分讲究,请你根据第②段的内容,完成表格。
时间 腊八 腊月二十四至二十六 腊月二十八 年前几天
活动 吃祭灶饼 剃头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本文详写的是除夕和大年初一,具体写了守岁、拜年、走亲戚等风俗。( )
(2)作者对年前的准备﹑初二到元宵节的活动都描写得比较简略,但都必不可少,因为这样才能完整地呈现农家过年的风貌。 ( )
3、根据短文内容完成选择。
农家过年时的很多活动都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膳月二十三吃祭灶饼,用麻糖粘住灶王爷的嘴,是希望灶王爷( );全家大扫除是希望( );大年初一早早打开大门,寓意( );大年初一早晨,供奉天地全神,祈保( )。
①一年到头全家平安﹑②开门进宝③上天言吉事,回宫降吉祥④扫掉一年的晦气
4、本文可以说是一幅完整的农村过年图谱,具有满满的仪式感和浓浓的年味。现在很多人都感觉“年味淡了”,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其中的原因。
阅读训练②
故乡的元宵(节选)
①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老字号)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②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牯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牯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③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1、选文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
( ) ( ) ( )
2、在《故乡的元宵》原文中,作者汪曾祺还介绍了元宵节当天的其他几种活动(见补充材料),下列对原文的详略安排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补充材料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选文详细介绍了三种活动 B.补充材料略写了吹糖人,捏面人和抖空竹
C.略写部分不重要,可以省略不写 D.通过详略得当的写法,使文章中心突出
3、汪曾祺散文的语言平淡而有味,请你结合这一特点,将文中画“ ”的句子的表达效果批注在旁边的对话框里。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画“ ”句子的理解。
阅读训练③
家乡的春节
①按照湖北宜昌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冬至就开始了。
②腊月二十五前后,人们选择吉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干干净净迎
新年。这时,千家万户都忙碌起来,包粽子、爆米花、炸油条......
③除夕可真是热闹非凡啊!家家户户赶做年夜饭,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紅的春联。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除此之外,大家还在房间门口贴上“利市”。哪一家都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和看春晚。
④大年初一是春节的最高潮。这天,人们不许杀生。早上,要互相讲吉利话祝福,给小孩和老人们压岁钱。从初一到十五,人们都不许讲不吉利的话。吃完早饭,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上街头。同时,各种庆祝活动也相继举行,舞狮、打篮球、唱歌、跳舞、下棋......内容可丰富了。街上人山人海,有的三五成群在逛街, 有的围在庆典活动旁边观看,耳边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喝彩声。
⑤正月初二这天开始,人们便要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拜年。初三,大家一大早就起床,开门扫地,把扫成堆的鞭炮纸清理掉。“人日”“人胜节”和“七元日”都指这天——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女娲造人的日子。
⑥汤圆一上市,春节便接近了尾声。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这天晚上,有张灯结彩、猜谜踏歌的活动,突出了一个“闹”字。人们还要吃汤圆,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过了这天,春节也就过完了。农民们开始准备春耕,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1、短文是按照 顺序写的,写了腊月二十五前后、除夕、大年初一等的场景,其中详写了 和 这两天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是 。
2、短文第③自然段采用了( )的结构。
A.总一分一总
B.总一分
C.分一总
3、“哪一家都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中“日夜不绝”的意思是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 。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正月初二这天开始,人们便要到亲朋好友家串门拜年。( )
(2)除夕是春节的最高潮,这一天人们可以杀鸡宰鸭来庆祝节日。( )
(3)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在这一天,人们要吃汤圆,预示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
5、正月十五点灯,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请写一写你知道的自己家乡有吉祥寓意的习俗。
阅读训练④
童年的春节(节选)
冰心
我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边山上孤单寂寞的独往独来,也有热闹得锣鼓喧天的时候,那便是从前的“新年”,现在叫作“春节”的。那时我家住在烟台海军学校后面的东南山窝里,附近只有几个村落,进烟台市还要越过一座东山,算是最冷僻的一角了,但是过年还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的前几天,最忙的是母亲。她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因为那里的习惯,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猪卖肉的。我看见母亲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的裏满紅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各种香料煮的卤肉,还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当母亲做这些事的时候,旁边站着的不只有我们几个馋孩子,还有在旁边帮忙的厨师和余妈。父亲呢,就为放学的孩子们准备新年的娱乐。在海军学校上学的不但有我的堂哥哥,还有表哥哥,真是“一表三千里”,什么姑表哥、舅表哥、姨表哥,至少有七八个。父亲从烟台市里买回一套吹打乐器,锣、鼓、箫、笛、二胡、月琴......弹奏起来,真是热闹得很。只是我挤不进他们的乐队里去!我只能白天放些父亲给我们买回来的鞭炮,晚上放些烟火。大的是一简一筒地放在地上放,火树银花,璀璨得很!我最喜欢的还是一种最小、最简单的“滴滴金”。那是一条小纸捻,卷着一点火药,可以拿在手里,点起来刺刺地响,爆出点点火星。
记得我们初一早起,换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然后给父母亲和长辈拜年。我拿到的红纸包里的压岁钱,大多是一圆锃亮的墨西哥“站人”银圆,我都请母亲替我收起。
最有趣的还是从各个农村来耍“花会”的了,演员们都是各个村落里冬闲的农民,演女角的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搽着很厚的脂粉。鼓乐前导,后面就簇拥着许多小孩子。到我家门首,自然就围上一大群人,于是他们就穿走演唱了起来,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耍完了,我们就拿点心慰劳他们。这个村的花会刚走,那个村的又来了。
1、作者开篇写了童年的孤独和家的偏僻,这样写的目的是 。
2、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什么事情 是如何详写这一部分的
3、作者笔下的“花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选取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阅读训练⑤
北京的春节(节选)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zhēng zhèng)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jiān jiàn)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除夕 街上挤满了人 初一 铺户都上着板子 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 全城都在休息
1、给选段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截然不同”在选段中是指( )。
A.两种事物或景物完全不同 B.初一和除夕是两个不同的时间
C.初一热闹非凡,除夕冷冷清清 D.除夕热闹,初一全城都在休息
3、给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3分)
4、选段主要写了北京过春节的一些习俗:过了二十三,人们要 (两个字);除夕,家家户户 、 、 、 、 。
5、你的家乡,春节时是怎样的景象呢?
参考答案
阅读训练①
农家过年
答案:1、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七 吃腊八粥 置办年货、大扫除 贴对联、年画 做各种各样的食品
解析:这道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回答这道题﹐要利用好提示信息。根据提示可知,表格第一行填写时间,第二行填写活动。知道了这个,再读第②段,从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及对应的活动,然后填写在表格中。需要注意的是,“接下来......”这一句插写的活动都属于置办年货的具体体现,直接概括成“置办年货”即可。
2、(1)× (2)√
解析:这道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回答这道题要分清文章内容的主次。根据短文可知,第③段详写除夕守岁和第二天早晨的活动,第④段详写大年初一拜年。走亲戚是初二到初四的习俗,因此第(1)题错误。短文第②段和第⑤段分别写了年前的准备、初二到元宵节的习俗,这些都是作者略写的,但是必不可少,这样详略得当的安排为我们展现了从腊月初八到元宵节农家过年的全貌,紧扣题目。因此第(2)题正确。
3、③ ④ ② ①
解析:这道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回答这道题,要先从短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然后根据短文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如第一空,先根据提示语"用麻糖粘住灶王爷的嘴”锁定内容在第②段,然后仔细读上下文,即可找到“上天言吉事,回宫降吉祥”,最后选出正确答案。其他空按照这种方法即可完成。
4、示例:以前过年时有很多习俗,十分热闹,仪式感满满的,年味浓。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习俗被省略了,还有一些习俗只是流于形式,例如拜年,人不见面,被一个电话或一个视频代替了,压岁钱也被"微信红包”等代替。因此说“年味淡了”。
解析:这道题考查创意运用的能力。回答这道题,首先要知道以前年味浓的原因,接着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明年味确实变淡了的原因,最后梳理文字写出来。
阅读训练②
故乡的元宵(节选)
答案:1、看走马灯 孩子的灯 看围屏
解析:这道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读选文可知,每段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用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即可。
2、C
解析: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C项中,略写的吹糖人、捏面人和抖空竹这些活动体现了元宵节活动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更有助于体现元宵节的特点,因此不能省略。
3、示例:口语化的语言,体现了作者的幽默感,富有生活的情趣。
解析:这道题考查评价鉴赏的能力。作答时,认真读选文,然后结合题目所给的提示,品味语言的特点。这两句话语言朴实,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而反问的语气又体现了作者的幽默感,让人读来感受到丰富的生活情趣。
4、这句话的意思是每年都要看围屏,已经看了很多年了,百看不厌,突出了围屏是灯节的典型代表。
解析: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节似的”的意思是过灯节就应该看围屏,说明围屏是灯节的代表,两者不可分割。
阅读训练③
家乡的春节
答案;1、时间 除夕 大年初一 使短文详略得当,中心突出,更加衬托除夕和大年初一热闹的氛围
B
分析:短文第③自然段中第一句话总写除夕热闹非,其他几句话则分别写了除夕做年饭、穿新衣、贴春联等热闹场景。
3、白天黑夜不间断 除夕的热闹非凡
4、(1)√ (2)× (3)√
分析:根据組文第④自然段的内容可以知道,“大年初一是春节的最高潮。这天,人们不许杀生”。因此第(2)题的说法错误。
5、示例: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阅读训练④
童年的春节(节选)
答案:1、形成对比,突出了家乡春节的热闹
2、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母亲和父亲在春节前的忙碌,先写母亲忙着打点孩子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然后写父亲为孩子准备新年的娱乐。
3、作者笔下的“花会"喜庆热闹,妙趣横生,有乐器伴奏,歌曲大都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从中我体会到春节的喜庆热闹和农村生活的幸福、和谐。
4、示例:最难忘的是大年三十的下午我帮爸爸妈妈贴对联。我在对联的背面抹上糨糊递给爸爸,爸爸先把对联上面粘好,然后用笤帚把对联从上往下轻轻扫开,对联就平整地粘在门上了。一副副大红春联为春节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
阅读训练⑤
北京的春节(节选)
答案:
1、zhēng jiàn
2、D
3、 : , ﹔ , , ,。
4、团圆 做年菜 穿新衣 贴对联 贴年画 放鞭炮
5、示例:春节时,我们那里有舞龙灯、舞狮子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