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
庄 子
名 , 时期 国人,著名的思想
家, 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 并称为
“ ”。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
周
战国
宋
道
老子
老庄
庄子的思想
一、批判现实社会。他对现实有深入的观察,所以批判起来一针见血,常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嘲讽,极端蔑视礼法权贵。批判儒家、墨家参与政治,对其“仁义”也加以嘲讽。
二、向往自由。他不满现实,但又无力改变,非常苦闷,以至消极厌世。为摆脱烦恼,他一方面主张顺应自然,另一方面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幻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矛盾,忘掉现实世界,甚至忘掉自己的存在,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三、提出辨证法——相对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化的,甚至认为是非也是相对的,于是由辩证法陷入了相对主义。
有关《庄子》
《庄子》是 中期思想家 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 篇。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属于相对主义,对生活的态度主张一切“安时而处顺”;政治上主张“_________”,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战国
庄子
无为而治
33
《庄子》共33篇:
内篇(7)为庄周所作
外篇(15)
杂篇(11)
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即保养生命、保存天性的根本准则。
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奇譬
诡喻来说明道理。
解 题:庖丁解牛
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剖开、分割。
解牛:剖开、分割。分解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踦yǐ(支撑,接触) 騞huō(象声词)
砉xū(象声词) 謋huò(象声词)
郤xì(同隙,空隙) 軱gū(大骨)
硎xíng(磨刀石) 窾kuǎn(空)
怵chù(害怕,恐惧) 间jiàn(间隙)
向 xiǎng 通“响” 盖 hé 通“盍”
字 音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清句读
任务一: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
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给、替
“所”字结构
“所”+动词=名词性结构
翻译: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
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
通“响”
没有
合乎
节拍
翻译: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第1段: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手、肩、足、膝
和谐并用
动作:触、倚、履、踦
流畅自然
声音:砉然、騞然
莫不中音
为什么评价节奏: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这一系列的动作连贯流畅,一气呵成,反映了庖丁技艺的高超与动作的娴熟,观赏艺术享受。
引出话题:第2段:文惠君的话:技盖至此乎---过渡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
翻译: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很好
通“盍”,
怎样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
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
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放下
自然规律
超过
起初
不曾
凭、用
精神
翻译: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判断句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
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
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于
天然结构
空隙
引刀进入
空
依照
本来的结构
脉络相连的地方
未曾尝试
名作状,
每年
一般
名作状
每月
磨出
磨刀石
翻译: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宾语前置的标志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
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间隙
形作名,厚度
……的样子
很宽绰的样子
刀刃的运转
宾前,因此
即使这样
碰到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省略“之”
省略“之”
小心翼翼地
提高警惕
为此
擦拭
状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目光因为有这个交错聚结的地方儿集中在那里,动作也因此而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1、庖丁解牛追求的是什么?
联系第三节,思考讨论:
解牛之道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2、课文怎样突出庖丁技艺之高?目的何在?
通过良庖、族庖反衬庖丁。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
良庖岁更刀
割也
族庖月更刀
折也
臣之刀十九年
以无厚入有间
写作手法
对比、反衬
3、庖丁解牛从“技”到“道”
经历了怎样的阶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无非全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不懂规律)
(认识规律)
(运用规律)
人生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千锤百炼,终成正果
三年之后、方今之时——坚定不移,孜孜以求
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翻译: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养生的道理
懂得,得到
1.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
方,膝盖顶的地方。(所字结构)
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宾语前置句)
翻译下列几个句子:
3.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
藏之。
骨节间的空隙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
必定是有余地。
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
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踌躇满志:
切中肯綮:
积累文中成语:
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
做事轻而易举。
现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
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
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
常得意。
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任务二:(1)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把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任务二:(2)你认为梁惠王所领悟到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庄子用牛体的结构,比喻人世的错综复杂。不会操刀的人杀牛,硬砍硬割,就好像不懂道理的人,在世上横冲直闯一样,徒然地损耗形神。《哲学的天籁——庄子》台湾罗龙治
用 的复杂结构来比喻_____,用___来比喻___。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
。
牛体
社会
刀
人
庄子在《养生主》中说:“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意思: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顺应自然规律,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庄子认为,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才能够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这一观点是从老子“知足不辱(知道满足不受屈辱),知止不殆(知道中止不危险),可以长久”的思想发展而来。
寓言含义
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并且面对具体问题,要敬慎戒惧,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庄子·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秋季汛期来临,千百条河川汇入黄河,洪水之大,淹没沙洲,隔河相望,分辨不出对岸是牛是马。河神沾沾自喜,得意地以为全世界的水都汇集到自己身上来了。他顺流东行,直至北海,河神向东远眺,只见水天一色,根本望不到边。河神这才改变它自大的面目说道:“俗话说——懂得了一点道理,就以为大家的学问都不如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了。”
庄子寓言
哲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
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奇譬诡喻来说明道理。
任务三:读文观己。我们学习古文除了品文品人,还要学会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结合文本中的语句,联系自己的阅历,谈一谈你悟出哪些人生道理?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
——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感悟事理
以无厚入有间
——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
—— 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依理
谨行
藏锋
庄周生活于战国中期,宋囯蒙人,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生活在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新旧交替时代,七雄争霸,战争频繁,人民不得安生。统治者昏聩而又残忍,视黎民如草芥。庄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不适应,极为不满,可是又无可奈何,因而道家的“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他身上表现得很突出。
庄子对这个黑暗现实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但他又认为存在就是合理的,合理那就让它自然流行。而要在这样的世界保全自己,那就只有避开可能对自己有害的矛盾来求自保。
2019级部 名师授课
任务四:(1)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庄子企图回避矛盾的思想,的确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但这种哲学曾给后世处在危乱时代的或悲观失意的人们以精神安慰,无疑是一种心理疗法。
它在一定程度上陶冶、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盎然生意的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
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经历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遁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面对春秋战国纷乱的社会:
道家关怀的是个人。
道家关心的是人于乱世中如何立身处世。既然事物都摆脱不了自然规律,那么人也须遵照规律生活。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课堂小结
我们把这个故事用在今天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成这样一个庖丁,让我们的灵魂上有这样的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让我们迷失在大千世界中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让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缝隙,能够准确地解清它,而不必说去砍骨头,去背负担,大家不必是每天在唉声叹气中做出一副悲壮的姿态,让人生陨落很多价值,那么我们获得的会是人生的效率。
——于丹<<庄子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