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拓展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血梯”①
王统照
①中夜的雨声,真如秋蟹爬沙,急一阵又缓一阵。风时时由窗棂透入,令人骤添寒栗。坐在惨白光的灯下,更无一点睡意,但有凄清的,幽咽的意念在胸头冲撞。回忆日间所见,尤觉怆然!这强力凌弱的世界,这风雨如晦的时间,这永不能避却争斗的人生,……真如古人所说的“忧患与生俱来”。
②昨天下午,由城外归来,经过宣武门②前的桥头。我正坐在车上低首沉思,忽而填然一声,引起我的回顾:却看几簇白旗的影中,闪出一群白衣短装的青年,他们脱帽当扇,额汗如珠,在这广衢的左右,从渴望而激热的哑喉中对着路人演讲。那是中国的青年!是热血沸腾的男儿!在这样细雨阴云的天气中,在这凄惨无欢的傍晚,来做努力与抗争的宣传。当我从他们的队旁经过时,我便觉得泪痕晕在睫下!是由于外物的激动,还是内心的启发?我不能判别,又何须判别。但桥下水流湉湉,仿佛替冤死者的灵魂咽泣;河边临风摇舞的柳条,仿佛惜别这惨淡的黄昏。直到我到了宣武门内,我在车子上的哀梦还似为泪网封住,尚未曾醒。
③我们不必再讲正义了,人道了,信如平伯君之言,正义原是有弯影的(记不十分清了,姑举其意),何况这奇怪的世界原就是兽道横行,凭空造出什么“人道”来,正如“藐姑射的仙人可望而不可即”。我们真个理会得世界,只有尖利的铁,与灿烂的血呢!平和之门谁知道建造在哪一层的天上?但究竟是在天上,你能无梯而登么?我们如果要希望着到那门下歇一歇足儿,我们只有先造此高高无上的梯子。用什么材料做成?谁能知道,大概总有血液吧。如果此梯上而无血液,你攀上去时一定会觉得冰冷欲死,不能奋勇上登的。我们第一步既是要来造梯,谁还能够可惜这区区的血液!
④人类根性不是恶的,谁也不敢相信!小孩子就好杀害昆虫,看它那欲死不死的状态便可一开他们那天真的笑颜。往往是猴子脾气发作的人类(岂止登山,何时何地不是如此),“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的话,并非苛论。随便杀死你,随便制服你,这正是人类的恶本能;不过它要向对方看看,然后如何对付。所以同时人类也正是乖巧不过,——这也或者是其为万物之灵的地方。假定打你的人是个柔弱的妇女,是个矮小的少年,你便为怒目横眉向他伸手指,若是个雄赳赳的军士,你或者只可以瞪他一眼。在网罗中的中国人,几十年来即连瞪眼的怒气敢形诸颜色者有几个?只有向暗里饮泣,只有低头赔个小心,或者还要回嗔作喜,媚眼承欢。耻辱!……耻辱的声音,近几年来早已迸发了,然而横加的耻辱,却日多一日!我们不要只是瞪眼便算完事,再进一步吧,至少也须另有点激怒的表现!
⑤总是无价值的,……但我们须要挣扎!
⑥总是达不到和平之门的,……但我们要造此血梯!
⑦人终是要慷厉,要奋发,要造此奇怪的梯的!
⑧但风雨声中,十字街头,终是只有几个白衣的青年在呼喊,在哭,在挥动白旗吗?
⑨这强力凌弱的世界,这风雨如晦的时间,这永不能避却的争斗的人生,……然而“生的人”,就只有抗进,激发,勇往的精神,可以指导一切了!……无论如何,血梯是要造的!成功与否,只有那常在微笑的上帝知道!
⑩雨声还是一点一滴的未曾停止,不知哪里传过来的柝声,偏在这中夜里警响。我扶头听去,那柝声时低时昂,却有自然的节奏,好似在奏着催促“黎明来”的音乐!
一九二五年六月五日夜十二点
(选自《片云集》)
【注】①本文写于“五卅”惨案后。②宣武门:在北平(即现北京)。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通过回忆,展现了北平街头爱国青年激烈演讲的场面,以傍晚“细雨阴云的天气”为背景,渲染了凄惨的氛围。
B.第②段中画线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热血青年奋力抗争却横遭镇压而冤死的无比悲痛的心情。
C.第⑧段用反问句式对青年抗争却脱离群众、乏人支持的局面进行反思,抨击国人麻木不仁的精神痼疾。
D.文章结尾,作者借助“好似在奏着催促‘黎明来’的音乐”的柝声,来表达自己对光明到来的信念,意味深长。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3.请结合全文简析本文以“‘血梯’”为题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吴召儿
孙 犁
我们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个名字:“吴召儿!”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练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的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主任家里去找,村主任散披着黑羊皮袄,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在哪里呀?”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主任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我们”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碰球,既表现了我党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对群众的文化教育,更表现出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B.“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一只黄鹂的叫唤”表明吴召儿认真动听的读书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C.吴召儿发现敌人的行动轨迹后,立即让“我”去集合人员,自己只身跑去截击敌人,还不忘记把自己伪装起来,这说明她对敌作战经验丰富。
D.小说结尾给“我”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和无尽牵挂,但作者坚信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会被永远铭记。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吴召儿出场时在背后掩藏东西,这为后文写她勇敢杀敌埋下了伏笔。
B.小说写“我”与吴召儿第二次见面时,她穿着红棉袄,挎着白挂包,包里装着三颗手榴弹,运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一个英姿飒爽、时刻准备战斗的战士形象。
C.小说对“村主任”和“姑”这两个次要人物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外貌、语言等相关描写均富有个性,其行为也从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
D.小说倒数第九段描写了雨之“暴”,风之“狂”,凸显了山顶环境的恶劣,为下文表现吴石儿不怕暴雨、不畏困难的形象做了铺垫。
6.小说为什么要多次描写“红棉袄”?请简要分析。
7.孙犁的“荷花淀派”作品,一般都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此篇也不例外。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三一八”惨案七十二周年祭
那一天,阳光如此灿烂。那一天,人潮如此汹涌。那一天,青春如此妩媚。那一天,枪声如此清脆。
七十二年了,岁月无声无息地过去。五千年的文明,在这一天之前,有比这一天更沉重的记忆;在这一天之后,也有比这一天更沉重的记忆。于是,我们忘却了这一天: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
三月十八日,是一扇透出微光的窗户。
刘和珍,一九零四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县。自幼丧父,家境清贫。我可以想见你的勤劳,你高超的针线与厨艺,你与母亲相依为命,你在一盏如豆的灯下读书到天明。一九一八年,刘和珍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女子第一师范学校,担任校刊《江西女子师范周刊》的编辑。我在图书馆找了好久,也没找到你的文章,但我猜想,你的文字必不同于卓文君,不同于薛涛,不同于袁枚的女弟子们。蕴藉中有锋芒,温婉中有热情,一九二三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不久,转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鲁迅先生的印象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然而,子弹却不会还报你以微笑。一颗子弹从你背部入,斜穿心肺。你才二十二岁。
杨德群,一九零二年生于湖南湘阴县。一九一三年考入湖南女子师范学校,深受杨昌济、徐特立的赏识。一九二四年秋,考入武昌高等师范。一九二五年到北京求学,先考入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入女子师范大学。我想,你的案头一定放着《娜拉》,放着《狂人日记》,放着《新青年》,放着《新潮》。然而,潮已落,新已变旧,你愤慨地说:“处在这个内敌外侮交相逼迫的次殖民地之中国,倒不如死了干净。可是,我要死,也要先炸死几个卖国贼才甘心。”你仿佛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江湖女侠的转世。当刘和珍中弹后,你想去扶起她,弹从右肩入,穿胸偏右出。你倒下了,但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你的头部和胸部猛击两棍。二十四岁的你殒身不恤。
如花似玉的年龄,诗与歌的年龄。你们如此平凡,以致我想找一点更为鲜活的资料也未能如愿。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恋爱过或者正在恋爱。我想,你们收到男孩子的情书时一定脸红心跳,你们去约会前一定不忘在鬓角插上一朵栀子花。你们读《伤逝》,为子君的不幸而流泪。你们除了校服以外,也喜欢鲜艳的旗袍。你们在宿舍里,制造着女孩子的秘密,同学亲如姐妹。你们到北京才一两年,还没有吃够冰糖葫芦,还没有看够香山的红叶,还没有听够飒飒的风声。你们原来以为,古老的北京城一团和气,就像北京腔一样平缓悠长。那一天,你们放下那本没有看完的书,小心地折个角,想:回来再接着看。三三两两地,你们上路了。
母亲还在遥远的家乡等你们归来,等你们静静地伏在膝下。最后一封家书还没寄出,最后一句是俏皮的笑话。你们抬着头,蹦蹦跳跳的。你们与我同龄,还是孩子呵。三月早春,北京的天空中飞满各式各样的风筝。冰刚化,草刚绿。风沙很大,扑在你们娇嫩的皮肤上。谁会想到呢,枪声在风中响起来,你们吃惊地看着士兵举起枪,你们举着小旗的手捂住突然喷血的伤口。你们还来不及奔跑,白色的围巾已然飘落。你们呼叫着同伴的名字,却没有回答。
鲁迅先生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你们喜欢读先生的文章。先生写道:“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七十二年之后,我读先生的文章,看你们的照片,流自己的眼泪。这泪与你们的鲜血相比,该是怎样微不足道啊。活着或者死去,已然不是一个问题。
七十二年过去了,保存下来的只有文字和图片,我的案头,一片狼藉。我听见了枪声,看见了鲜血,红色的大地与蓝色的天空,黑色的军警制服与白色的学生装,悠婉的鸽哨与短暂的枪声。那一刹那,我已经死过,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那一刹那,我重新复活,在你们的血泊中前行。我知道,你们的眸子注视着我,你们将为我祝福。
(选自余杰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有删改)
8.本文和《记念刘和珍君》一样,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你们如此平凡,以致我想找一点更为鲜活的资料也未能如愿。
(2)母亲还在遥远的家乡等你们归来,等你们静静地伏在膝下。
(3)七十二年之后,我读先生的文章,看你们的照片,流我自己的眼泪。
9.“那一刹那,我已经死过,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那一刹那,我重新复活,在你们的血泊中前行。”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已经死过”,又为什么说自己“重新复活”?
10.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用“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个细节描写突出刘和珍的美丽、温柔和善良。本文中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点的?作者这样写还有什么目的?
11.本文在第三人称叙述中穿插了大量的第二人称叙述。这样变换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C 2.文章第①段中画线句渲染了“风雨如晦”的氛围,营造了一个悲凉、肃杀的意境;以此暗示(烘托、隐喻、象征)了“五卅”惨案后的残酷现实,表达了作者悲愤(悲怆、愤激)、忧患的情感,为后文的感时抒怀,同时也为议论世态做了铺垫。 3.①富有悬念感:以“‘血梯’”为题,可极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富有象征意味:“‘血梯’”象征着用鲜血凝成的走向和平、自由的必经之路。在强力凌弱的世界,人生理想和社会进步的实现,必须付出血的代价。③突出主旨,呼吁人们“要造此血梯”,奋发向上,勇往直前。④以“‘血梯’”为题,提纲挈领,使文章主线清晰,内容紧凑。
【解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C项,“对青年抗争却脱离群众、乏人支持的局面进行反思”错。原文是“但风雨声中,十字街头,终是只有几个白衣的青年在呼喊,在哭,在挥动白旗吗?”该段运用反问句,主要是为了号召所有饱受非人统治的人们向青年学习,奋起抗争;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①段中画线句的景物描写是“中夜的雨声,真如秋蟹爬沙,急一阵又缓一阵。风时时由窗棂透入,令人骤添寒栗”。先看这段景物描写渲染的氛围。此段描写了“急一阵又缓一阵”的“中夜的雨声”;描写了“时时由窗棂透入,令人骤添寒栗”的“风”;渲染了“风雨如晦”的氛围,营造了一个悲凉、肃杀的意境。再思考本文的写作背景,注释说本文写于“五卅”惨案后,那么这段景物描写也就不仅仅是自然环境,它象征了“五卅”惨案后的残酷现实。景物往往是人的情感的外化,那么这样悲凉的夜晚,自然也就表达了作者悲愤(悲怆、愤激)、忧患的情感。再从结构上看,后文写“这强力凌弱的世界,这风雨如晦的时间,这永不能避却争斗的人生,……真如古人所说的‘忧患与生俱来’”,那么这段景物描写在结构上看、就为后文的感时抒怀,同时也为议论世态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作用可以从读者的角度、标题本身的含义、情节结构上的作用以及主题上的作用等角度分析。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血梯”这个标题非常醒目,会触发读者的疑问,为何是“血”梯?谁的血?“血梯”是用来做什么的?因此标题具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其次,从标题含义来看,结合原文“平和之门谁知道建造在哪一层的天上?但究竟是在天上,你能无梯而登么?我们如果要希望着到那门下歇一歇足儿,我们只有先造此高高无上的梯子。用什么材料做成?谁能知道,大概总有血液吧”,可见“血梯”富有象征意义,象征着用鲜血凝成的走向和平、自由的必经之路。也预示着在强力凌弱的世界,人生理想和社会进步的实现,必须付出血的代价。
从主题上来这,作者说“如果此梯上而无血液,你攀上去时一定会觉得冰冷欲死,不能奋勇上登的。我们第一步既是要来造梯,谁还能够可惜这区区的血液!”以“血梯”为题也就是呼吁人们“要造此血梯”,奋发向上,勇往直前。“血梯”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最后,从结构上来看,文章先写五卅惨案后“一群白衣短装的青年,他们脱帽当扇,额汗如珠,在这广衢的左右,从渴望而激热的哑喉中对着路人演讲”,接着引发作者的感慨和思考,指出要想到达和平之门“只有先造此高高无上的梯子。用什么材料做成?谁能知道,大概总有血液吧”,这样就扣到了题目“血梯”上;而后文以此为出发点,感慨人性本恶且又“乖巧”,赞扬这几个白衣青年“总是无价值的,……但我们须要挣扎!总是达不到和平之门的,……但我们要造此血梯!人终是要慷厉,要奋发,要造此奇怪的梯的!”,并呼吁人们“就只有抗进,激发,勇往的精神,可以指导一切了!……无论如何,血梯是要造的!”。可见文章以“‘血梯’”为题,提纲挈领,使文章主线清晰,内容紧凑。
4.C 5.C 6.①烘托吴召儿活泼、率真、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②给色调单一的景致增添耀眼,靓丽的色彩,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浪漫主义风格;③助推故事情节的发展。 7.①乐观主义精神方面:虽然当时物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大家却“上山唱歌”,快乐地生活战斗,由此,可看出他们坚定的信仰,丰富的内心、乐观的精神。②浪漫主义气息方面:选材上写战争,却选取一位年轻、活泼的女性为主人公,给血与火的战争增添了浪漫气息;写景上,逼真、明丽,情景相生,极富画面感;语言上,清新、质朴、优美、生动,抒情意味浓厚。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项,“说明她对敌作战经验丰富”错误,发现敌人,让“我”去集合人员,自己只身跑去截击敌人,这应是说明吴召儿勇敢无畏,而把自己伪装起来应是体现她的机灵,文章无法看出她对敌作战经验丰富。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C项,“从侧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错误,从文中来看,村主任给我们的队伍找向导,吴召儿的姑给我们的队伍煮饭,这些都是“从正面表现了老百姓对党领导的抗战的支持”。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物象的作用如下:对人物形象起到烘托作用,对小说情节起到推动串联的作用,对主旨起到凸显的作用。首先应该到文中找到有关“红棉袄”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些内容在形象、情节以及主旨方面的作用。
吴召儿说自己“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坚持穿着红棉袄去做向导,可见她活泼、率真。吴召儿在山上跳上跳下去截击敌人时,把红棉袄翻过来以伪装自己,可见她机智、勇敢。以上对红棉袄的描写均烘托了吴召儿的人物形象。由“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可知,红棉袄为单调的山间景致增添了一抹色彩,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吴召儿被派去做向导时穿着红棉袄,到姑家落脚时被问到红棉袄的来历,最后又反穿着红棉袄截击敌人,“红棉袄”作为线索,步步引导着故事的发展走向。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风格的能力。
根据题目要求可知,需要从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两方面进行答题。那么就需要从文中筛选出能体现这两个方面特点的相关信息。乐观主义精神方面。如“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等。浪漫主义气息方面,如“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紧张激动的水流的声响……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等。将以上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即可。
8.(1)作者为没有能够找到烈士们鲜活的生活资料感到惋惜,平凡的她们做出了不平凡的行动,尤使人敬佩。
(2)“静静地伏在膝下”的温馨画面更增添人的伤感悲痛之情。母亲期待未果,让人对造成这悲剧的反动政府更添愤怒之情。
(3)表达了作者对烈士们的无限崇敬、无限悲伤之情。 9.说自己“已经死过”是因为作者受到烈士们爱国情感的强烈感染,自己仿佛走进历史,走到她们身边,挽着她们的手,与她们并肩战斗;说自己“重新复活”是因为作者受到烈士们精神的激励,并在其精神鼓舞下奋然前行。 10.(1)在第6、7段中,作者用想象的手法,描写她们日常生活的情景,突出了她们的美丽、温柔和可爱。
(2)这样写也反衬了反动政府的凶残暴虐,有力回击了阴险文人污蔑她们是“暴徒”的“流言”。 11.采用第二人称便于直接抒发对刘和珍等烈士的强烈情感,拉近作者和刘和珍等人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她们的距离。读来更添哀婉之情,为文末作者走进历史“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张本。
【解析】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文和《记念刘和珍君》一样,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设题的句子,结合句子的含义和所处的语境来分析情感。如第一句“你们如此平凡,以致我想找一点更为鲜活的资料也未能如愿”,“你们”是指这些烈士,“平凡”是指这些烈士在现实生活中是普普通通的,而这些普通平凡的烈士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流露出对这些烈士的壮举的崇敬;结合后面“我不知道……”等内容可知,“想找一点更为鲜活的资料也未能如愿”表现出没能找到这些烈士们的生活资料而感到惋惜。第二句“母亲还在遥远的家乡等你们归来,等你们静静地伏在膝下”,前一句写母亲在家中等着这些烈士归来,等这些烈士“静静地伏在膝下”,但现实中烈士们却已经长眠于地下,语句中流露出无限的悲伤,而造成这一悲剧的反动政府更让人愤怒。第三句“七十二年之后,我读先生的文章,看你们的照片,流我自己的眼泪”,“先生的文章”指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你们的照片”指烈士们的遗容,“我自己的眼泪”既有对烈士的崇敬,也有内心的悲伤。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那一刹那,我已经死过,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那一刹那,我重新复活,在你们的血泊中前行。’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已经死过’,又为什么说自己‘重新复活’”,考生要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分析“已经死过”和“重新复活”各自所指的内容。引文源自文章最后一段,从“我听见了枪声,看见了鲜血,红色的大地与蓝色的天空,黑色的军警制服与白色的学生装,悠婉的鸽哨与短暂的枪声”“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可知,作者受到这些烈士们精神的感召,好像自己回到历史之中,和这些烈士们紧紧地挽着手并肩作战;由“在你们的血泊中前行。我知道,你们的眸子注视着我,你们将为我祝福”可知,作者在这些烈士们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会更奋然而前行。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用‘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个细节描写突出刘和珍的美丽、温柔和善良。本文中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一点的?作者这样写还有什么目的”,“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是鲁迅先生对刘和珍进行的细节描写,这一描写突出了刘和珍的美丽、温柔和善良,考生要到本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些烈士“美丽、温柔和善良”的文字,然后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如第六段“我想,你们收到男孩子的情书时一定脸红心跳,你们去约会前一定不忘在鬓角插上一朵栀子花。你们读《伤逝》,为子君的不幸而流泪。你们除了校服以外,也喜欢鲜艳的旗袍。你们在宿舍里,制造着女孩子的秘密,同学亲如姐妹……那一天,你们放下那本没有看完的书,小心地折个角,想:回来再接着看。三三两两地,你们上路了”,第七段“你们抬着头,蹦蹦跳跳的……风沙很大,扑在你们娇嫩的皮肤上……你们吃惊地看着士兵举起枪,你们举着小旗的手捂住突然喷血的伤口。你们还来不及奔跑,白色的围巾已然飘落”,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作者通过想象烈士们日常生活的情景刻画出她们的温柔美丽善良,而这样温柔善良可爱的女孩子却在反动派的枪口下倒下来,既反衬出反动派的凶残,也击破了流言家“暴徒”的污蔑。
11.试题分析:本题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文在第三人称叙述中穿插了大量的第二人称叙述。这样变换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这是针对散文中人称设题,考生要明确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各自的效果,然后到文中圈出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分别指代谁,最后分析其效果。从文中来看,“你们”是指刘和珍等烈士,使用第二人称便于抒发情感,从文中来看,作者使用第二人称来指代刘和珍等人,便于抒发对她们的崇敬之情;第二人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本文来看,可以拉近作者、读者和刘和珍等人的距离,好似与这些烈士面对面交流,这也就让文章结尾“紧紧地挽着你们的手”变得非常自然。
【点睛】解答人称作用题,首先了解三种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1)用于读者,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有呼告效果,便于对话,利于抒情,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2)用于物,有拟人效果,便于直接对话,真切自然,利于直接表达对物的感情。第三人称:能直接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人称的交互使用,可以使叙述手段丰富变化,更有利于表情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