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宗璞《东藏记》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有一阵空袭稍稀, 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 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升空了,我们的飞机升空了!”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只见我们的飞机只有两架,正勇敢地升空迎战。
下面高射炮也开始射击,但究竟火力太小,敌机仍然从容地飞,开始按着次序俯冲投弹了。一声声爆炸、震得地面都在跳动。“新校舍起火了!”好几个学生同时叫。只见新校舍上空浓烟滚滚,是中了炸弹。
“卣辰!卣辰在实验室!”弗之猛然想到,心里一惊,恨不得走过去看个明白。庄卣辰本来已经接受劝说,不守实验室,参加跑警报。近来因为学校购买了两件珍贵仪器——光谱仪和墙式电流器、他总觉得走开不放心,几次空袭都没有飞机来,他认为跑出去实在浪费时间,不如留着看书思考问题,倒是清静,光谱仪的核心是光栅,体积不大,可以拆下带走,但卣辰觉得带出去不安全,总之是不如守着。
他坐在实验桌前,读一本新到的物理杂志,那是1938年春剑桥大学出版的。四周很静。他解开长衫领扣,读得专心,没有听见远处的隆隆声。及至飞机轰鸣直追头顶,他才猛然意识到敌机来了。
窗外红光一闪,巨大的爆炸声震得他跳起来。眼看着一排排校舍倒塌下来,洋铁皮屋顶落下时发出金属的声音。“这样近!”他想,下意识地取出光栅掩在衣襟中,又把值夜的棉被盖住电流器,才走至门外。 敌机飞得很低,似乎对准了他,机舱中的人清晰可见。又是一声天塌地陷般的巨响,他什么也不知道了。
庄卣辰醒来时,发现自己好好站着。他倒不了,因为半截身子理在土中。他仍紧紧抱着光栅。光栅完好无损!这时还没有解除警报,人们纷纷回到新校舍来救护。人们跑过来时,见庄先生如一尊泥像,立在废墟上,眼泪将脸上泥土冲开两条小沟。庄先生在哭!人们最初以为他是吓的,很快明白了他哭是因为高兴,为光栅的平安而高兴!
“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
火场上飘过来白烟,似要遮住一切,孟弗之和梁明时,还有其他人等都肃立,良久不语,一任浓烟缠绕。
只有那蓝天依旧,蓝得宁静,蓝得光亮。它没有留下一点敌机破坏的痕迹,它这样宽阔,这样深邃,连妖魔鬼怪也都能融成美丽的蓝。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用反复的笔法强调了天的“蓝”,昆明的蓝天这般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可爱的祖国的依恋与热爱。
B.人们在菜市的日常对话,展现出虽然敌我双方实力悬殊,但是军队的反击点燃了昆明百处抗敌的热情,展现了人们的乐观主义精神。
C.教授们授课时有力的声音是种不言而明的人格培育。这声音恰似中华民族不屈的声音,可以穿透敌人侵略的重压,是对敌人最大的藐视。
D.庄卣辰将仪器视为生命,甚至比生命还重要。他在战火中守护仪器,勇于保护知识和文化,展现了一名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正义精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明仑大学为背景,用看似宁静温馨的笔调,讲述了逃难师生和战火中的人们艰苦顽强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们在日寇侵略下倔强坚韧的精神态度。
B.小说中有多处对比。比如两位教授的授课从容不迫与警报的紧急刺耳形成对比、表现了,知识分子临危不惧、历难不悲的精神力量和师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C.小说中写到两个化学系学生在空袭中不幸遇难,情节突转,虽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使全文情节波澜起伏,展现出炮火的冷酷与战争的残忍。
D.小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结尾处小说借美丽的蓝天不会因为侵略战争中“妖魔鬼怪”的丑陋而改变,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胜利的信心。
3.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蓝天”,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蓝得透亮的天空上,有一朵白云,淡淡的,像一片孤帆,盂弗之一家人为吕老人上完祭,收拾东西向回走。弗之见碧初面色苍白,忙向附近小树林找了个坐处。碧初靠着峨坐下,嵋和小娃跑开去。“不要走远!”碧初叮嘱。
紧急警报响了。弗之走过来说,看见孩子们在河岸下坡处捡石子,地点很好。碧初点点头。
没有多久,敌机来了。轰隆隆的声音震得人心发颤。
“快卧倒!快躺下!”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嵋本能地把小娃推倒,自己也躺下,心想有什么事就护住小娃。
天仍很蓝,白云仍很悠闲。“我们要是都死了,天和云还是这样。”嵋暗想。
一架飞机俯冲。在这一刹那,嵋感到十分恐惧。她想跑去找母亲,可是动弹不了。这时蓝天里多了几个黑点儿,一个比一个高一点,向下坠落。“炸弹!”嵋猛省,正要翻身抱住小娃,轰然一声巨响,她什么也不知道了。
三个炸弹落在小河对岸。炸弹碎片飞起作弧形,恰好越过嵋等藏身的河岸。掀起的红土落在震昏了的嵋和小娃身上。
小娃先醒过来,只觉浑身无力。他见嵋在不远处,大半身让土埋着,忙爬过去,一面扒土,一面叫道姐姐,你醒醒!"叫了几声,嵋仍不睁眼。“是不是以后只能给小姐姐上祭了呵!”小娃想,几乎心跳都停了。但是他不哭!
人们帮着把土扒开。一会儿,嵋醒了。她先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天还是那样蓝,那朵白云还在不经意地飘着。外公,警报,飞机,炸弹在她脑中闪过,她遂即意识到,自己已经死过一次了。
弗之一行人赶过来了。嵋和小娃依在碧初身侧,觉得十分平安。小娃凑近碧初耳边,说:“娘,我觉得过了好些好些年了。”“我已经死过一次了,娘。”嵋在心里说。
那边炸死好几个人。
敌机又飞回来了,在空中盘旋。
美丽的蓝天,你就放纵敌人的飞机这样任意来去吗?丰饶的原野,你就忍受敌人的炸弹把你撕破吗?
小娃挣扎着站起来,大声问:“爹爹,我们的飞机呢?为什么不来?”
“我们的飞机?——我们积贫积弱的祖国呵,哪里有飞机!”弗之深深感叹。
飞机转了几圈,飞走了。紧接着,小东门一带传来轰隆巨响。忽然一个人大声叫起来:“我的家!你鬼杂种炸我的家!”他跌跌撞撞向河对岸跑。又有人往城内跑,要去救火。
敌机没有再来,解除警报响了。
弗之一行人走回城内。
孟家人走过腊梅林。烧焦的树林还在冒烟。黑烟下还是郁郁葱葱的默林,迎着他们。
他们的家已成为一片废墟。
他们怔在那里。没有哭泣,没有言语。
“坐一会儿吧。”弗之从碎瓦中拖出一个凳子来,让碧初坐下。
“毕竟我们一家人都在!”碧初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微笑。坐了一会儿,碧初发令动手收拾。我们人还在,我们还有头、还有手呢!
“我的书稿!”弗之猛然叫道。碧初说:“没事的,那箱子在床底下。”
峨嵋姊妹扑向瓦砾堆,床拉出来了,书箱完好无损。弗之打开书箱,见书稿平安,全不知已经过一番浩劫,慨叹道:“这下子咱们全家都在一起了。”
众人又刨了一阵,有些埋得深的,只好以后再说。
孟家栖身之处是戏台顶上一个小阁楼。
暮色渐浓,从阁楼的窄窗望出去,可以看见几缕红霞。
弗之把两个煤油箱叠着放,一面念念有词:“这是书桌。”又拖过一个竖着放,“这是椅子。”嵋和小娃分别擦着煤油灯的灯罩和灯台。嵋不断向灯罩哈气,借着湿气好擦。擦得纤尘不染,透明得几乎消失在空气中。他们为爹爹点上这盏明光锃亮的灯,这一天的惊慌、劳累、仇恨和屈辱等感觉,都减轻了。
月光如水,抚慰着这刚经过轰炸的高原城市。人们睡了。碧初斜倚枕上,累极了,却不能入睡。她望望窗外的月色,又看看弗之伏案的身影,陷入了沉思。
孟弗之的那一盏灯还在亮着,继续亮着。
好一片月色!照得腊梅林亮堂堂的。大姐刚刚送来钱,我没有要。明天二姐也会送来的,我当然也不收。大姐夫早就说过,三妹一家太矫情。“这帮教授读进去的书比大炮还硬!”是么?要是这帮读书人自己能化为大炮就好了。
弗之辞去教务长的职务以后,时间充裕多了。他能专心著述,是我的愿望。他写文章,一支笔上下翻飞。他说简直来不及写下自己的思想,得快点啊,不知道敌人给我们留多少时间。看秦校长的意思,迟早还要弗之分担学校的事。学校培育千万人才,是大事,他不会怕麻烦不管的。可人的精神有限。我不能分他丝毫精力。
月色照得腊梅林枝丫分明。我把衣服晾在树枝上,一下又一下伸平,还要不等全干,再展一遍。自从离开北平,我们从来没有熨过衣服。可是我们的衣服仍然平平整整,就在晾衣服时这一下一下的功夫。无论怎样的艰难,逃难、轰炸、疾病……我们都会战胜,然后脱出一个新的自己。
腊梅林是炸不倒的,我对腊梅林充满了敬意,也对我们自己满怀敬意。
我们——中国人!我们是中国人!
月色已近中天,弗之仍在写着。
(有删改)
【注】《东藏记》成功刻画了抗战时期南迁至滇境的大学师生及其亲属们的形象。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蓝天的纯净和白云千姿百态的变化,与敌机的空袭形成反差,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B.文中小娃与孟弗之关于飞机的对话一方面写出了小娃的不解,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孟弗之对祖国因落后而被欺侮的不甘。
C.孟弗之找到埋于废墟中的书稿后说的第一句是“这下子咱们全家都在一起了”,可以看出他十分珍视学术成果。
D.小说叙事、描写细致入微,抓住了让人感动的瞬间情境,如敌机飞来时嵋本能地把小娃推倒,突出了人性中纯美的内容。
5.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请简要分析。
6.这篇小说节选以碧初的沉思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战争在中国的大地上呼啸。
四三年间,盟军在太平洋上的进攻顺利,占领了许多岛屿。日本船只损失严重,几乎守不住太平洋上的阵地,乃企图贯通中国南北、联络南洋交通线和摧毁美国空军基地,用主力部队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先后发起了多次战役。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都进行了抵抗,但兵力损失严重。百姓流离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肆行轰炸,人们只能疏散开来,一步一步地走向较为安全的地方。
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明仑大学学生社团的抗日救亡活动此时更加频繁。嵋和玮正在讨论紧张的时局。玮道:“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听几位先生说,教育部建议迁校到西康。”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三八年迁到昆明,后来又疏散到乡间,总是藏,总是躲!”玮有些激动,过了一会儿,又说:“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纳霜,那一带所谓瘴气就是疟疾,非战斗减员很多,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他的眼睛一亮,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才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是血脉相通的。
“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他俩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
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孟弗之披衣坐起,倾听着脚步产自远而近,又自近而远。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清石板路面在喘息。他想起北京沦陷时撤军的脚步声。这是不同的脚步声,这是开赴前线。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线的脚步不能停。
第二天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教务会,讨论迁校计划。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就在路边房檐下站了片刻。雨势愈猛。一时雨毕,二人走出,迎面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扑喇喇惊飞了。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
会上讨论了两件大事。秦巽衡介绍了当前的形势,说教育部已经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对后一个问题大家意见一致,国难当头人人有责。但大家心头却很沉重,战争一天天逼近,他们要送自己的学生奔赴战场,没有退路。
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藏什么。孟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伸出去,那就是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战争;一个拳头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有人说,现在世界战局已经明朗,盟军反攻加速,再坚持一阵,也许能渡过危机。另一个谨慎地说,万一有变就不好了,藏到平安的地方教学可以较为安心,也可以保存元气。也有几位先生主张搬迁,只是担心西康文化落后,不很合适。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藏起来,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
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人们眼中转。江防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环视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写实的笔法介绍战局的变化、日寇的猖獗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宏大的历史背景赋予了作品厚重的史诗般的质感。
B.小说两次写聆听脚步声,巧妙地实现了场景和人物的转换,“沉重”既写出听者内心的震撼,也暗示了将士们将有去无返。
C.小说以掷地有声的话语、刚劲的秋风和开阔的画面结尾,不屈的民族精神令人振奋,也让作品充满了荡气回肠的感人力量。
D.小说以凝重的笔调叙写战火逆境中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语言典雅洗练,特别注重营造氛围和意境,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8.文中画线部分的场景描写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请简要分析。
9.小说围绕“藏”字构思,请结合全文,分析其妙处。
四、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东藏记(节选)
宗璞
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这一学期弗之开了两门课,继续讲通史,增加了断代史。
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今天接得这么紧!”有人低声说。
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学生们陆续向外走。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有人真的拔脚飞奔,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警报。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
弗之和人群的走向相逆,尽量靠边。“弗之,你往回走?”忽听见招呼,见庄卣(yǒu)辰老师夹在人群中匆匆走来,遂立住脚说:“你走得快,肯定不是跑警报。”
“当然不是。”卣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脸上却添了许多皱纹,大概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他指一指几排房屋后面的实验室:“老地方。”
弗之知道,每有警报,卣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秦校长和朋友们几次告诫,他都当成耳旁风。卣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腊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
“我还有个防空洞,紧急警报来了可以钻进去。”“我有铁皮屋顶呀。”两人笑笑,各奔前程。
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碧初等已往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
城墙的这一段很高,如同一个小悬崖。崖下原有一小洞,为狸牲出没之所。附近两家邻居和申大爷商议,邀了弗之参加,修了这个防空洞。其实上面都是浮土,很不结实,峨和玹子都说它只能防手榴弹。不过躲在其中有一种精神安慰,也就不细考究能防什么弹了。
汽笛猛然尖锐地响起来,一声紧接一声,声音凄厉。紧急警报!五华山的红球取下了,怕给敌机作目标。
弗之走进洞去。他只是想和妻儿在一起。离洞口几步处有一个木栅栏,栏内黑压压地坐着许多人。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
“爹爹!爹爹来了!”清脆稚嫩的声音划破了黑暗。
“莫吵嘛,莫吵。”杂货店罗老板不满地轻声说,意思是怕敌机听见。
碧初和三个孩子挤得紧紧的,给弗之腾出地方。弗之挤过去,挨着嵋坐下了,另一边是罗老板。“孟先生,”罗老板还是小声说,“你说,今天飞机可会来?”“已经拉了紧急警报,照说敌机已经到昆明上空了。”弗之说。众人都不说话,注意倾听飞机的声音。黑黢黢的洞里声息皆无。
半晌,小娃忍不住了,小声在嵋耳边说:“讲个故事吧。”“莫要响,莫要响!”罗老板干涉。这时忽然一声猫叫,“喵——”声音很好听。原来昆明老鼠猖狂,猫很珍贵,老板娘把猫也装在篮子里带来。另一家邻居的孩子学着说:“莫要响,莫要响。”猫不愿待在篮子里,更大声地叫起来。罗老板喝道:“不听话!等着掐死你!”就在猫叫人呼中,远处传来“轰隆轰隆”的沉重的声音,大家,连那只猫忽然都静了下来。敌机来了。
刚刚倾听了飞机的声音,现在得注意炸弹的声音了,下一秒钟这一群人不知还在不在人世。飞机响了一阵,声音渐渐远去。“喵——”猫儿又大叫起来。众人都舒了一口气,想着今天不会扔炸弹了。
忽然飞机声又响起来,愈来愈近,似乎来到头顶上了。真像猫玩老鼠一样啊,让老鼠松一口气,再把它捺到爪子底下!猫儿配合飞机,又大声叫了,声音不那么好听了,有点像紧急警报。另一家邻居说:“咋个整?你这只猫!”这时峨忽然在角落里说:“让它叫。敌人又不会土遁,能在洞口守着?飞机远着呢。”过了一阵,飞机声又愈来愈轻,终于消失了。
约过了一顿饭时刻,解除警报响了。一声声拉得很长,没有高低。“解除了!解除了!”大家愣了几秒钟才纷纷站起。罗老板大声说着顺口溜:“预行警报穿衣戴帽,空袭警报又哭又叫,紧急警报阎王挂号,解除警报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啰!哈哈大笑啰!”别人应和着向外走。
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
(节选自《东藏记》,有删改)
10.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卣辰“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心忧国事的知识分子形象。
B.本文以弗之的行踪为线,借助弗之的所知所感,较立体地展示了各色人物在战火中的生存及心理状态。
C.文中关于猫的细节描写虽着墨不多,但却传递出战争给万物带来的恐惧和伤痛,取得了深刻的批判效果。
D.文章结尾,作者连用三个“那样”,意在表现人们内心那种生活依旧美好、苦难必将过去的乐观自信。
11.对于抗战岁月里流寓西南的知识分子群体,作者怀抱的是一种肯定、赞赏的态度。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这些知识分子身上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东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张抗抗在评价《东藏记》时说“宗璞笔下的战争,是柔性的战争”。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柔性战争”的理解。
参考答案:
1、B “展现出虽然敌我双方实力悬殊,但是军队的反击点燃了昆明百处抗敌的热情”错误,根据原文“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几架?’‘十多架。’‘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可知,对话将敌军空袭的频繁与人们在菜市场的日常进行对比,作者看起来轻描淡写的笔法,暗示了空袭下人们不安定的生活,展现人们的乐观主义精神。
2.C “使全文情节波澜起伏”错误,根据原文“‘发现两个人!恐怕已经死了!’救火的人跑过来报告。很快有学生认出,两位死者是化学系学生,参加步行团由长沙到昆明的。他们像千百万青年一样,有热血,有头脑,有抱负,原是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怜刹那间便做了异地望乡之鬼”可知,小说情节叙述自然,并非题干中的“情节波澜起伏”。
3.本义:“蓝天”指现实中真实具体的蓝天。即文中昆明的天空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令人赞叹,不已。
象征义:
①“蓝天”象征如昆明蓝天般美好、宽阔、深邃的祖国。纯净的蓝天被战争玷污,但蓝天的美丽不会因为战争而改变。正如祖国因侵略而受到“玷污”,但祖国的美好澄澈却不会因此而改变。
②“蓝天”象征美好、宽阔、深邃的崇高人性。明仑师生如蓝天一般,将如妖魔鬼怪般的战争融成美丽的“蓝”,化作潜心学术的动力,彼此间的情谊和关爱也并未改变,保持了人格的高贵与尊严。
4、A “白云千姿百态的变化”错误,原文涉及白云的句子有“蓝得透亮的天空上,有一朵白云,淡淡的,像一片孤帆”“天仍很蓝,白云仍很悠闲”“那朵白云还在不经意地飘着”,从这些句子中看不出“白云千姿百态的变化”。
5.①动作描写。“依”表现了嵋、小娃在大难过后对平安感的寻求和对母亲的依靠心理。“凑近”表现小娃对母亲的亲近感,符合小娃的年龄特征。
②语言描写。小娃的话真实表现了刚刚发生的灾难给他的感受,特别是姐姐被震昏没有醒来时给他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是大难幸存后对亲人纯美真情深沉的表述。
③心理描写。“觉得十分平安”,表现母亲带来的安全感。我已经死过一次了,娘”,这是嵋在心里说的话,是刚经历过死亡的嵋的心理活动,体现了嵋在事后的心有余悸及她的懂事乖巧。
6.①塑造人物形象。如直接塑造碧初的形象,侧面塑造孟弗之的形象。通过对碧初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她温情、善良、坚韧,自尊自立,深明大义,支持丈夫著书立说,在战乱中认真生活等特征。
②展现作品主题,深化文章内容。在碧初的沉思中,表达对时政的关心,对国民的担忧,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怀,赞美了知识分子在艰难处境中坚持知识和文化的延续传承,展现他们的崇高人性和不屈的灵魂。
③叙述视角变化,使行文摇曳生姿。由第三人称转变成为第一人称,通过人物沉思叙说有关内容,避免了表达上的单调。
④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增强了文章的审美色彩。虽是沉思,却涌动着人物汹涌的情惑激流;借用月色、腊梅林来并激发其内心的坚强、乐观精神,表现她傲寒独放的精神气质。
7、B “暗示将士们将有去无返”错,无中生有。小说只是通过描写“沉重的脚步声”表现当时局势的严峻。
8.①巧妙的视角。借助孟、秦二人的视角,展现难民流离之苦,表现他们的悲悯情怀。②环境的映衬。写深秋寒冷、鸟儿惊飞,渲染出凄凉肃杀的气氛。③点面的结合。既有群体描写,又有个体描写,全景式地展现战时人们的苦难。④多感官的描写。视觉、听觉和触觉相结合,营造凄冷压抑的氛围,使人身临其境。⑤短句的运用。一个短句一个特写,镜头组接带给人强烈的震撼。
9.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藏”字写出国难当头、时局紧张,人民颠沛流离的现实环境。②紧扣中心事件展开叙事。围绕学校搬迁问题叙写故事,使情节集中紧凑。③塑造了青年学子、大学教授等人物群像。有人选择“藏”,表现出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有人选择“不藏”,表现出坚韧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④展现了作品的主题。在藏与不藏的矛盾中,展现知识分子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抒发赞美和崇敬之情。
10.C “传递出战争给万物带来的恐惧和伤痛,取得了深刻的批判效果”错误,作者写猫主要是为表现环境的压抑紧张,并无加深批判效果的用意。
11.①一种赤诚崇高的精神面貌:弗之和庄卣辰等人对国运的关心,对事业的坚守,对故旧亲友的牵挂等,展示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温情。
②一种沉稳超脱的生存状态(处事方式)。庄卣辰的“天真清澈”,弗之的临危不惧、历难不悲的“缓慢”,表现出知识分子在行为(处事)上的沉稳超脱。
12.①(主题上)“柔性的战争”也依然是战争,所以作者通过“跑警报”这一战争中常见的民众生活状态来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②(选材上)作者没有选择鲜血和死亡等直观表现战争苦难的场景,而是选择相对平常的生活场景,(注:充满诗意和美好的生活场景,坚韧乐观、随和亲善的人物形象,充满邻里日常、生活琐事的情节)体现出柔性的特点。
③(语言上)清新雅致,富有柔情。作者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优雅的笔调来展现战争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