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各自生活的地域、种植的作物、使用石器、房屋样式。
2.比较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异同,理解不同地域产生的文化截然不同。
3.知道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概况及重要标志,了解原始先民生产方式的转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定居创造了条件。
4.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远古居民的进化史,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增强征服困难与挫折的意志。
【重点难点】
1.重点: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2.难点: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理解认识。
【自主学习】
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距今 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栽培 ,北方地区的先民裁培 和黍。
2.地位: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 。
3.标志: 、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 、磨石器的发展。
4.意义: 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距今年代、发现地点:距今约 年, 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
2.生产生活状况
(1)建筑:住 房屋;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 。
(2)农业:种植 ;农业工具以 最为典型。
(3)畜牧业:家畜以 、狗和水牛为主。
(4)手工业: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雕刻技术;懂得使用 。
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距今年代、发现地点:距今约 年, 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2.生产生活状况
(1)建筑:住 房屋。
(2)农业: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种植 。
(3)畜牧业:饲养 和狗等家畜;捕猎、捕鱼。
(4)手工业: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生活用具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 ;有装饰品和 等乐器;遗址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会纺织、制衣。
【当堂达标】
1.(日照中考)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发现了我国早期栽培的农作物遗存。这种农作物最有可能是( )
A.粟 B.黍 C.玉米 D.稻
2.(邵阳中考)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该论点的论据是( )
①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发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栗粒 ④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海南中考)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可以佐证半坡人掌握简单纺织、制衣技术的是( )
A.石铲 B.骨耜 C.骨针、骨锥、纺轮 D.渔叉、渔钩、渔网
4.(连云港中考)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5.(定西中考)考古工作者在半坡遗址除发掘出大量房屋、圈栏、窖穴外,还发现了大量磨制石器以及石制研磨器。人们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远古传说时代 D.金石并用时代
6.(聊城中考)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划分这两个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
A.房屋结构样式 B.农作物的种类 C.使用火的水平 D.石器制作技术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某考古队伍在陕西发现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文化遗存,在遗址的许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都发现大量的粟粒。墨西哥和欧洲虽有粟的发现,但年代均较中国晚。还出土了大量农具、陶器、白菜种子等。
材料二 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某聚落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文物,普遍发现了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堆积物,厚度从一二十厘米到三四十厘米,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比号称世界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塔克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数百年。同时还出土了用水牛等动物肩胛骨制成的骨耜。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遗址
(2)从材料一中“粟粒、陶器、白菜种子”这些实物出土,说明这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是什么
(3)从材料二中“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堆积物”这些实物,证明这一原始居民在世界上的贡献是什么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10000 稻 粟
2.中国
3.农作物种植 聚落
4.原始农业
二、1.7000 长江
2.(1)干栏式 木结构水井 (2)水稻 骨耜 (3)猪(4)天然漆
三、1.6000 黄河
2.(1)半地穴式圆形 (2)粟 (3)猪 (4)彩陶 陶埙
【当堂达标】
1.D 2.B 3.C 4.D 5.B 6.D
7.(1)半坡原始居民遗址和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
(2)会制作陶器,种植粟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3)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