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包身工
选择性必修中册
夏
衍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文章的线索,学习评价新闻事件。
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体悟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
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明确社会主义制度下自由平等的珍贵。
壹
贰
叁
肆
中国风
01
03
04
知人论世
02
整体感知
探究思考
总结归纳
目
录
第壹章
知人论世
PPT模板 http:///moban/
夏 衍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文学、 电影、 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 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1994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著作有《心防》《法西斯细菌》。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文体知识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特点是真实,艺术加工,形象性,抒情性。
文体区分
报告文学与新闻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两者相同的,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它们的区别在于: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写人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胧的远景。它把人物推向前台,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磨擦 、矛盾、冲突……。二、它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划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段的运用。
创作背景
1927年,夏衍在上海开展工人运动。当时,他住在沪东塘山路业广里一带。此间,他结识了一些在纱厂做工的和做工人运动的朋友。从朋友口中,夏衍听说有一种女工叫“包身工”。这些年纪很小的女孩子,大多数是纱厂的工头从江苏、浙江一带贫困的农村地区“包”来的。
创作背景
1935年,为了观察到包身工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夏衍每天半夜三点从家里动身往工厂走,工厂离他住的地方有十几里路。白天,他混在包身工中间,体验着人间地狱的生活。耳闻目睹之后,他根据调查到的材料,真实的不带任何虚构和夸张的写出了《包身工》一文。1936年,夏衍发表了《包身工》。
第贰章
整体感知
学习任务一
请认真阅读课文,划分层次。
找出文章哪些是新闻事实,哪些是背景材料,其中描写了包身工一天内哪几个场景,寻找文章的写作线索。
主线(新闻事实) 副线(背景材料)
主线(新闻事实) 副线(背景材料)
段落
内容
段落
内容
1~6
12~14
23~32
35~47
恶劣的住宿条件
恶劣的饮食条件
恶劣的劳动条件
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7~11段
15~22段
33、34段
48~50段
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任务二:整体感知
学习任务二
根据课文内容,为芦柴棒填写档案。
分析包身工制度产生、发展、庞大的原因以及未来趋势。
梳理内容
年龄: 性别: 绰号:
工作单位: 工作时间:
工作环境:
居住条件:
饮食条件:
劳动待遇:
来历(身份):
十五六岁
女
芦柴棒、猪猡、娼妓等
上海东洋纱厂
12个小时以上
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七尺阔,十二尺深,十六七个人挤,汗臭、粪臭和湿气
两粥一饭(乡下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和烂菜叶)
每天三角八分(成年人的三分之一)
贫苦农村少女
探究制度
(1)产生
历史原因—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农村破产,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
直接原因—带工老板哄骗乡下或灾荒区域的女孩的父母签下包身契
(2)发展
历史原因—抗日高涨、避免罢工
根本原因—可靠、安全、价廉
(3)庞大原因—廉价劳动力滋养
(4)趋势:
必将灭亡
第叁章
探究思考
学习任务二
包身工日常生活作息安排的细节描写和点面结合的写法体现了真实性,那么点面结合又体现在哪呢?
整体感知
点面结合,是写作方法,指的就是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所谓“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人物形象
点
通过对“芦柴棒”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面
写包身工起床、吃粥、像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做一下概括性的叙述。如清早起床、吃早饭、上工场景,从整体描写中表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
第肆章
归纳总结
思想感情
①对包身工及其家庭的深切同情。全篇文字都渗透着作者的这种感情,从描写她们的住、食、工作,到她们有病不能休息、累死方可停息的悲惨命运,无不表现出作者对她们深深的同情。
②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及其走狗的憎恨。作者除了通过正面的言行描写来刻画他们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嘴脸,还用了很多反语对他们进行鞭笞。
③深深的悲哀之情。既有对包身工及其家庭不幸的悲哀,也有对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包身工之间关系冷漠的悲哀,还有对整个民族的悲哀。
归纳主旨
本文通过对包身工一天生活遭遇的描写,概括了包身工的全部悲惨生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了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压榨、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关注,并指出了黑暗必将过去,光明必将来临的历史趋势。
作业练习
这篇文章对当代青年有何现实意义?
感谢您的欣赏
包
身
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