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8-2022年科学中考真题汇编11:传染病及人体免疫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2018-2022年科学中考真题汇编11:传染病及人体免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2-14 14:03:41

文档简介

浙江省2018-2022年科学中考真题汇编11:传染病及人体免疫
一、单选题
1.(2022·温州)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具有强传播力。下列有关预防该变异毒株传染的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
A.开窗通风 B.接种疫苗 C.佩戴口罩 D.核酸筛查
2.(2022·金华)四月份,金华人民齐心协力,又一次有效地防控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物
B.新冠肺炎是一种高致病的遗传病
C.入侵人体内的新冠病毒属于传染源
D.接种新冠疫苗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
3.(2021·宁波)使用公筷公勺正成为甬城市民文明用餐的良好风尚。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使用公筷公勺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染途径
C.保护易感者 D.清除病原体人
4.(2021·杭州)近年来,在世界多地出现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列措施不能有效预防新冠肺炎传染的是 (  )
A.在公众场合戴口罩 B.隔离患者及密切接触者
C.接触公共物品后洗手 D.接种流感疫苗
5.(2021·温州)19世纪晚期,德国医生科赫从患炭疽的牛甲体内采集到细菌S和R,将细菌S注入健康牛乙体内,细菌R注入健康牛丙体内。结果乙患上炭疽,而丙没有。这证明了炭疽的病原体是(  )
A.牛甲 B.牛乙 C.细菌S D.细菌R
6.(2021·绍兴)目前我国已经累计接种自主研制的新冠疫苗超5亿剂,并在世界各地推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属于传染源
B.从免疫学角度看,新冠疫苗属于抗体
C.注射疫苗后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D.从预防传染病角度看,注射新冠疫苗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7.(2021·湖州)控制传染源是防止新冠肺炎传播的重要措施,下列做法属于控制新冠肺炎传染源的是(  )
A.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播
B.接种新冠疫苗,产生抗体
C.设立专用病房,隔离新冠肺炎患者
D.对皮肤进行酒精消毒,杀灭病原体
8.(2021·丽水)2021年全国各地陆续设立方舱医院,便于人们接种新冠疫苗(如图)。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来看,给健康人注射新冠疫苗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消灭病原体
9.(2020·嘉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人类普遍易感。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新冠病毒流行最为有效的方法。 下列做法不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A.定期消毒 B.测量体温
C.勤于洗手 D.隔开餐桌
10.(2020·杭州)2020年初以来,世界多地先后暴发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肺炎”是一种高致病性的遗传病
B.勤洗手对“新冠肺炎”的传染没有预防效果
C.研制“新冠肺炎”疫苗的目的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D.对确诊病例进行强制医学隔离的目的是控制传染源
11.(2019·温州)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我国科学家顾方舟,曾将疫苗接种到自己体内进行试验。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角度分析,接种疫苗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染 D.非特异性免疫
12.(2019·杭州)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到马体内,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重复注射,重复注射若干次后,可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被毒蛇咬伤的患者,医生会注射抗蛇毒血清到患者体内,以减轻蛇毒的毒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给患者注射抗蛇毒血清的方式称为预防接种
B.抗蛇毒血清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的蛇毒疫苗
C.上述治疗毒蛇咬伤的方式属于人工免疫
D.注射抗蛇毒血清的目的是引发患者产生抗蛇毒抗体
13.(2019·绍兴)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它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
B.患流行性感冒的病人是病原体
C.流行性感冒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D.接种流感疫苗可以保护易感人群
14.(2019·宁波)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它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曾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宁波籍科学家顾方舟与同事研制了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使我国千百万儿童远离了小儿麻痹症。因此,顾方舟被称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儿麻痹症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等特点
B.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
C.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给儿童服用“糖丸”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儿童服用“糖丸”后,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这属于特异性免疫
15.(2019·金华)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统计表明,2019年3月肺结核发病数97866人,死亡194人。可以用多种方法预防传染病流行,下列预防肺结核传染的方法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A.注射肺结核疫苗 B.出行常带口罩
C.隔离肺结核病人 D.经常锻炼身体
16.(2018·宁波)甲型流行性感冒是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禽共患的传染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型流感病毒是该病的病原体
B.甲型流感病毒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C.甲型流感病毒性状由体内蛋白质控制
D.接种流感疫苗获得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17.(2018·杭州)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疫苗可以促使人体(  )
A.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从而产生大量特定抗体消灭病原体
B.接受大量抗体或淋巴因子,立即获得针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C.在健康状况下获得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
D.产生针对特定传染病的抗原,从而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18.(2018·湖州)下列传染病中,病原体是病毒且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是(  )
A.艾滋病 B.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C.肺结核 D.疟疾
19.(2018·湖州)在人体针对病原体的抵抗中,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B.皮肤的角质层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C.鼻黏膜分泌黏液消灭病原体
D.吞噬细胞从血管进入组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
二、填空题
20.(2022·杭州)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保持人体健康。回答下列与健康相关的问题:
(1)在人的主动脉基部有二条动脉分支,深入心肌中形成毛细血管网,然后再通过静脉,最终进入右心房。如果每天摄人糖类和脂防过多,又缺少运动,则容易导致这二条动脉分支的管壁上有脂肪类物质沉积,管腔变窄,造成心肌供血不足。这种病变称为   。
(2)为有效防止新冠肺炎流行,近段时间杭州实施了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若某未接种疫苗且从未得过新冠肺炎的健康人,连续多次核酸检测阴性,则从传染病流行的环节看,该人属于   。应建议该人及时接种疫苗,少聚集,在公共场合戴口罩等。
(3)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而毒品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且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吸食很难戒除。因此青少年应该   。
(4)激烈运动前应适当做一下热身运动。如果突然运动过猛,可能导致关节头从   中脱出来而造成脱臼。
21.(2022·台州)新冠疫情中,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带有新冠病毒,能散播病原体。
(1)无症状感染者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   。
(2)有些无症状感染者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获得免疫。该免疫方式属于    (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3)核酸检测能发现人体内有无新冠病毒。病毒中核酸的功能类似于DNA,具有控制生命活动的作用,是病毒的   物质。
22.(2022·绍兴)2022年,在疫情防控中,为贯彻落实防疫“动态清零”总方针,绍兴市多地组织全员核酸检测。做核酸检测时,医务人员是从你的   (选填“口”、“鼻”或“耳”)伸入进行取样的。检测完成后,把医疗废物进行回收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23.(2022·丽水)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呈现多点散发。进行全员核酸检测是筛查感染者的有效措施,如图为核酸检测流程。
(1)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并发现病毒感染者,并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该措施属于   。
(2)核酸上某些片段决定了新冠病毒的性状特征,这些片段称为   。
(3)通常采集到核酸量太少,需经过PCR扩增后才能被荧光检测到,扩增需要聚合酶的参与。若扩增失败,可能的原因有   。
24.(2021·台州)世界各地陆续发现新的新冠病株、给疫情的防控带来一定难度。
(1)新病毒的出现是由于病毒在传播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新老病株间的这种性状差异现象属于   (选填"变异”或“遗传")
(2)我国目前陆续开展了新冠疫苗的注射。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注射疫苗使人体产生抗体。属于   免疫(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从传染病预防角度分析,该措施主要是为了   。
25.(2020·台州)近期,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出现了新冠疫情,几百万人感染新冠肺炎。
(1)新冠肺炎的全球爆发,说明传染病具有   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2)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对教室进行消毒,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这项措施属于   。
(3)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浆中含有抗体,可以用于治疗某些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康复者体内产生抗体的免疫反应属于   (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26.(2020·金华·丽水)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中国的抗疫斗争上下同心,举措得力,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请回答:
(1)疫情期间,为防止病毒感染,专家建议大家要科学佩戴口罩,据此判断新冠肺炎属于   (填“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病;
(2)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该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    。
27.(2020·温州)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季节性流感导致全球每年数亿人患病。
(1)20世纪40年代开始生产流感疫苗。很多时候流感疫苗的效力不足60%,可能是因为流感病毒在一段时间后发生了   ,产生新的毒株。
(2)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按传播途径来分,流感属于   传染病。
28.(2019·台州)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疾病抗争的历史,其中传染病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1)16~19世纪,欧洲白人的殖民扩张,给美洲带去天花、流感等传染病,导致95%的美洲土著死亡,主要是因为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    性等特点。
(2)10世纪,我国已发明往人的鼻孔里吹痘痂粉的方法预防天花;1796年,琴纳发明牛痘接种的方法预防天花。这两种方法都属于   免疫。
由于病原体的不断变异,人类对传染病的预防还不可有丝毫懈息。
29.(2019·嘉兴)
2018年11月26日,某科学家宣布,人类首次对生殖细胞进行基因编辑的双胞胎婴儿诞生,这对婴儿的CCR5基因经过修改而失效,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消息传出,国内外科学界一片哗然,并纷纷提出质疑。
(1)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毒主要破坏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体第    道防线,使人体易患备种传染病和恶性肿瘤。
(2)下列各项中,支持“应严禁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这一主张的有 。
A.由于存在错误编辑等技术问题,被编辑婴儿存在健康风险
B.北欧人群中约10%的个体天然存在CCR5基因缺失
C.被编辑者的基因会通过生殖扩散到后代个体
D.该技术的运用,可能出现太规模的人类基因改造
30.(2018·嘉兴)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宫颈病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研究表明,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最高风险因素。为此,科学家研发了HPV疫苗,以有效地预防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进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1)上图为某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发病率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图,根据该图信息分析,宫颈癌发病率增速最快的年龄段是   。(以5岁为一个年龄段)
(2)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女性接种HPV疫苗属于   。
(3)接种疫苗后,人体血液中的相关淋巴细胞会大量增殖、分化,并产生专门抵抗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此种蛋白质在免疫学中称为   。
31.(2018·绍兴)1955年,中国科学家汤飞凡分离出一种能引起沙眼的微生物“TE8”,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TE8”等类似微生物命名为“衣原体”。
(1)从传染病角度分析沙眼衣原体属于   (选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2)不使用公共毛巾和脸盆,有利于预防沙眼传染,这种防止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属于   。
三、实验探究题
32.(2021·嘉兴)疫苗接种被认为是医学科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疫苗研发的主要阶段包括:分离获得毒株→制成疫苗→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审批上市。那么如何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呢
【探究目的】探究疫苗X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动物实验】
(1)实验方案:
实验过程中,B组注射的是   。
(2)实验结果:仅A组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两组小鼠的其余生理和生化指标   ,说明疫苗X对小鼠是安全有效的。
(3)交流反思;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小鼠实验筛选出的疫苗,还需要用灵长类动物(如猴)实验评估疫苗,进一步确认安全有效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从进化角度分析,支持用灵长类动物实验评估疫苗的理由是   。
(4)【临床试验】疫苗X的生产上市还需要经过三期的临床试验:
结果分析:Ⅲ期临床试验在疫区招募了20000名志愿者,试验结果如表所示,则该疫苗保护率是   。
注:疫苗保护率=(安慰剂组患病率一疫苗组患病率)÷安慰剂组患病率。
分组 志愿者 患病数
疫苗组 10000人 8人
安慰剂组 10000人 160人
【社会参与】接种疫苗是对抗新冠疫情最有效的防范措施。当接种疫苗达到一定比率后就可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疫情蔓延,因此接种疫苗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健康,更是为了全社会的健康。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尽打快打疫苗。
33.(2019·杭州)由于家蚕对许多有毒有害气体非常敏感,养蚕业长期以来形成了蚕室内禁止使用蚊香类产品的习惯。如何使家蚕饲养人员避免蚊子叮咬成了小金研究的课题
(1)驱蚊液
小金选取了4种不同成分的驱蚊液,根据其使用方法和药效作用方式,以清水为空白对照测定其对家蚕的毒性。数据如下:
样品编号 2龄蚕成活率(%) 3龄蚕成活率(%) 4龄蚕成活率(%)
1 86.67 90.00 90.00
2 90.00 93.33 93.33
3 83.33 86.87 90.00
4 76.67 80.00 83.33
清水 90.00 93.33 96.67
(注:蚕卵刚孵化出来称为蚁蚕。蚁蚕蜕皮后称为2龄蚕,以后每蜕皮一次就增加1龄,)
①根据上述实验,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写出一条即可
②根据实验结果,你建议饲养人员最好使用哪一编号的驱蚊液,并阐述理由   
(2)灭蚊灯
如图所示为该灭蚊灯原理示意图,当风扇转动时,靠进风口的蚊子会被吸入灭蚊灯内,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何蚊子会被吸入灯内,   
(3)防蛟衣
如果没有配备上述设备,为防止蚊子叮咬,饲养人员也可通过穿着较厚的长袖衣裤进入蚕室,从传染病防治角度来看,这可防止蚊子传插
A.感冒 B.细菌性痢疾 C.狂犬病 D.疟疾
四、解答题
34.(2021·衢州)日前,我国已在接种的新冠疫苗有三种,其中灭活疫苗是一种典型的传统疫苗,由己杀灭的新冠病毒制成。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5月底,全国累计报告接种已超6亿剂次。
(1)从免疫学角度分析,人体通过注射灭活疫苗获得免疫的方法属于    免疫。
(2)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过程中,衢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八个一”的行为要求,其中下列行为要求与预防传染病有关的是 。
A.车让人 B.行作揖礼
C.不随地吐痰 D.使用公勺公筷
35.(2020·宁波)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
(1)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而新型冠状病毒不具有该结构。
(2)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飞沫和空气传播。按传播途径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   传染病
(3)经过一系列科学的防疫措施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请举一例你熟知的措施:   。
36.(2020·绍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思想指引下,中国抗疫取得重大胜利!
(1)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分离和基因测序,是研发疫苗和药物的基础。
检索表 1a有细胞结构……2 1b无细胞结构……A 2a有成形的细胞核……B 2b无成形的细胞核……C
①右表是有关酵母菌、大肠杆菌、新型冠状病毒的检索表,其中表示新冠状病毒的是    ;
②当前,我国正在积极研发新冠疫苗,从免疫学角度看,疫苗属于   。
③为应对疫情,同学们都居家学习,在此期间做法合理的有   。
A.健康饮食,平衡膳食
B.长时间躺床上看书
C.多服用抗生素增强抵抗力
D.关爱家人,乐观面对生活
(2)佩戴口罩出行是新冠肺炎的重要举措。
①佩戴口罩时,需要用手指按压口罩上的直金属丝,使得口罩和脸部尽量紧贴,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从力的作用效果看,手指按压金属丝说明力能使物体   ;
②小敏戴上口罩后一会儿,呼出气体使他所戴眼镜的镜片出现模糊现象,镜片模糊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
③一次性口罩需要及时更换,废弃的口罩应放入   垃圾桶最合适。
(3)对公共场所的定期消毒是控制新冠肺炎的有力保障。“84”消毒液被广泛用于新冠疫情的卫生消毒,可通过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取,生成物中有氯化钠、次氯酸钠(NaClO)和水,其中次氯酸钠是消毒液的有效成分。
①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②写出制取“84”消毒液的化学方程式    。
37.(2020·嘉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大量的科研人员针对病毒溯源、感染机制以及治疗方案等开展了深入研究。
(1)研究发现很多致命病毒都源于蝙蝠,有科学家研究认为,蝙蝠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始宿主。在分类上蝙蝠是一种   动物。
(2)蝙蝠的生活习性与人类基本没有交集,其体内的很多病毒对人类不具传染性。有科学家研究认为,这次的新冠病毒首先由蝙蝠传给穿山甲,并在穿山甲体内发生   ,演化出具备了传染人类的能力。因此禁止捕猎、贩卖和食用野生动物刻不容缓。
(3)面对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人们寄希望于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早日上市。但相对于细菌等其他病原体,由于病毒寄生在人体的   中,因此很难研制出具有针对性的特效药。而疫苗的使用对象是数量庞大的健康人,研发后的疫苗在上市前必须经过严格规范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早期临床试验对象通常是少量志愿者,通过检测接种后其体内是否具有相应的   来判断疫苗的有效性。
38.(2018·台州)《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平均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在6克以下。据调查,我国成人平均每天食盐摄入量为10.5克。
(1)高盐饮食容易引发______。
A.传染病 B.遗传病 C.心血管疾病
(2)人体摄入食盐后,主要在   被吸收进入血被循环。
(3)某品牌低钠盐含氯化钠70%,氯化钾30%。若某人每天摄人食盐6克,现以该低钠盐代替食盐,则每天可减少多少克钠元素的摄入 (结果精确到0.1)
39.(2018·绍兴)墨鱼俗称乌贼,我省沿海产量丰富。
(1)墨鱼是真正的贝类,图甲是通过   镜观察到的墨鱼体内放大120倍的内贝壳。用图乙装置测定内贝壳中碳酸钙含量时,撤去B装置将使实验结果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一条受惊后从海中跃起的墨鱼,利用喷气推进可飞跃至20米左右高空(图丙),墨鱼的这种类似导弹的推进方式利用了力的作用是   的原理。
(3)墨鱼鲜脆爽口,有些人食用墨鱼等海鲜会过敏,过敏是免疫系统对抗原的免疫反应造成的,属于   (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4)请根据下表信息完成三种动物的简单检索表.
40.(2018·衢州)饮食关系着人们的健康,许多人喜欢吃油炸食品,经检测,这些食品中含致癌物质一一丙烯酰胺(C3H5NO)。
(1)丙烯酰胺属于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丙烯酰胺中各元素的质量比C:H:N:O=   。
(3)若这种物质导致细胞癌变,身体会将癌细胞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属于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病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流行不起来,所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A:开窗通风,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B: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C:佩戴口罩,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核酸筛查,属于控制传染源。
故选B。
2.【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2.控制传染病的三个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解答】A: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属于生物,A错误。
B:新冠肺炎是一种高致病的传染病,不是遗传病,B错误。
C:入侵人体内的新冠病毒属于病原体,C错误。
D:接种新冠疫苗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D正确。
故选D。
3.【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解答】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了与他人的间接接触,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B。
4.【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和免疫性;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A、在公众场合戴口罩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隔离患者及密切接触者,这一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能有效预防新冠肺炎传染,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接触公共物品后洗手这一行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接种流感疫苗只能预防流感,对新冠肺炎的预防不起作用,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
【解析】【分析】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
【解答】细菌S注入健康牛乙体内,乙患上了炭疽,而细菌R注入健康牛丙体内,丙没有患病,说明炭疽的病原体是细菌S;
故答案为:C。
6.【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解答】AB、新冠病毒从免疫角度看,属于抗原;从传染病角度看,属于病原体;故AB错误;
C、人体注射疫苗后会产生对应的抗体,这种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故C正确;
D、注射疫苗可以让健康的人群获得对传染病的免疫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所以只要切断传染病的流行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A、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播在预防传染病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不符合题意;
B、接种疫苗,这一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保护易感人群,B不符合题意;
C、设立专用病房,隔离新冠肺炎患者是传染源,因此设立专用病房,隔离新冠肺炎患者是控制传染源的措施,C符合题意;
D、对皮肤进行酒精消毒,杀灭病原体的措施不属于控制传染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解答】给健康的人注射新冠疫苗,让其获得对新冠肺炎的免疫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9.【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过程。切断传播途径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针对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就可以戴口罩,房间注意通风等等。
【解答】A、定期消毒可以杀死一些从传染源转移的病毒防止转移到易感宿主,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错误;
B、测量体温,是对病原体的监测和排查,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不属于切断传播途径,B正确;
C、 勤于洗手 ,可以阻断病原体感染正常人群,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错误;
D、 隔开餐桌 ,可防止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错误。
故选B
10.【答案】D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 “新冠肺炎” 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的防御措施主要是通过佩戴口罩,勤洗手以及室内的消毒等方法进行防护;
3、 疫苗,能够使人体获得对病毒的免疫力,是保护健康人群最有效的手段,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4、 控制传染源指将传染源控制在流行的范围内,不让它传染到其他区域。控制传染源的措施是隔离传染源(传染源包括病人、疑似病人或可能传染病的动物等)。
【解答】A、 “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不是遗传病,A错误;
B、佩戴口罩,勤洗手以及室内的消毒等方法可有效预防 “新冠肺炎”,B错误;
C、疫苗通过对健康人群注射,使人获得对病毒的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错误;
D、确诊病例属传染源,对其进行医学隔离可不让它传染到其他区域,属控制传染源,D正确。
故选D
11.【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一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并广泛流行的疾病,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母婴传播)等。
【解答】接种疫苗是让没有患病的人获得,对疾病的免疫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C。
12.【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根据自然免疫的原理,用人工的方法,使人体获得的特异性免疫.人工免疫广泛的应用于预防传染病,也用于治疗某些传染病.
【解答】A、给患者注射抗蛇毒血清属于治疗,不是预防接种;故A错误;
B、 抗蛇毒血清本质上是抗体,治疗药剂;故B错误;
C、注射抗蛇毒血清就是通过外界注入抗体,让人获得对蛇毒的免疫能力,属于人工免疫;故C正确;
D、抗蛇毒血清就是含有抗体,用于解毒;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一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并广泛流行的疾病,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母婴传播)等。
【解答】A、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故A错误;
B、患流行性感冒的病人是传染源;故B错误;
C、流行性感冒是传染病,不可遗传;故C错误;
D、接种流感疫苗可以使没有患流行性感冒的人获得对流行性感冒的免疫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4.【答案】C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的流行需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
【解答】A、小儿麻痹症是一各路中传染病,它具有传染病的特点:传染性、流行性等,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从题目所给的信息可以看出,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给儿童服用“糖丸”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儿童服用“糖丸”后,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消灭抗原,只对脊髓灰质炎起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要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切实做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自身的抵抗力。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水平。搞好食品卫生,做好个人卫生和消毒工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卫生,搞好耕畜、家畜的防病治疾工作,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对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接触过传染病的用品及居室均应严格消毒。
【解答】A.注射肺结核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A不符合;
B.出行常带口罩,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故B不符合;
C.隔离肺结核病人,属于控制传染源;故C符合;
D.经常锻炼身体,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D不符合;
故答案为:C。
16.【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
【解析】【分析】(1)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2)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有控制遗传性状的DNA物质;(3)非特异性免疫是指生来就有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指后天获得的。
【解答】A.甲型流感病毒是该病的病原体,甲型流行性感冒主要是人禽感染了甲型流感病毒而得的疾病,说法正确,A正确;
B.甲型流感病毒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
C.甲型流感病毒性状由体内蛋白质控制,甲型流感病毒的性状由DNA控制,C错误;
D.接种流感疫苗获得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接种疫苗获得免疫是后天获得的,是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答案为:A
17.【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免疫,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
【解答】A、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故A错误;
B、 疫苗是抗原,促使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获得免疫能力,疫苗种没有抗体和淋巴因子;故B错误;
C、 注射疫苗是预防传染病中的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故C正确;
D、 注射疫苗后会产生特定的抗体,从而获得免疫能力;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8.【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解答】A、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故A正确;
B、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有细菌引起的,故B错误;
C、 肺结核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有细菌引起的,故C错误;
D、 疟疾属于消化道传染病,有细菌引起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9.【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是一种经由与特定病原体接触后,产生能识别并针对特定病原体启动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
【解答】A、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是有针对性的消灭病原体,是特异性免疫;故A正确;
B、 皮肤角质层阻挡病原体,是不加区分的;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B错误;
C、 鼻粘膜的粘液消灭病原体,是阻挡空气中的细菌的,不加区分,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C错误;
D、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也是不加以区分的,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D错误;
20.【答案】(1)冠心病
(2)易感人群
(3)不吸烟,远离毒品
(4)关节窝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1)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
(2)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武汉实施封城,这个举动属于防止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青春期应当拒绝不良诱惑,不要沉迷游戏,不吸烟不喝酒,不吸毒,专心学习,保持身心健康。
(4)脱臼一般指关节脱位。 关节脱位也称脱臼,是指构成关节的上下两个骨端失去了正常的位置,发生了错位。
【解答】(1)根据描述,这种病变称为冠心病。
(2)若某未接种疫苗且从未得过新冠肺炎的健康人,连续多次核酸检测阴性,则从传染病流行的环节看,该人属于易感人群。
(3)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而毒品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且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吸食很难戒除。因此青少年应该不吸烟,远离毒品。
(4)激烈运动前应适当做一下热身运动。如果突然运动过猛,可能导致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出来而造成脱臼。
21.【答案】(1)传染源
(2)特异性
(3)遗传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出生以后才建立的,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这种免疫具有专一性;
(3)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解答】(1)无症状感染者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传染源。
(2)有些无症状感染者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获得免疫。该免疫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
(3)核酸检测能发现人体内有无新冠病毒。病毒中核酸的功能类似于DNA,具有控制生命活动的作用,是病毒的遗传物质。
22.【答案】口(鼻或口、鼻);切断传播途径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①控制传染源:不少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在发病初期,即刚表现出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的蔓延。隔离患者并治疗;②切断传播途径,方法有: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生物媒介,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③保护易感人群: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人群,不要让易感人群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人群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解答】根据核酸检测,做核酸检测时,医务人员是从你的口(鼻或口、鼻)伸入进行取样的。
检测完成后,把医疗废物进行回收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23.【答案】(1)控制传染源
(2)基因
(3)温度不适宜,pH不适宜,酶本身失去活性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控制传染病的三个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2)基因决定性征。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温度下催化效率最高,强酸和强碱下,酶会失活。
【解答】(1)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并发现病毒感染者,并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该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
(2)核酸上某些片段决定了新冠病毒的性状特征,这些片段称为基因。
(3)通常采集到核酸量太少,需经过PCR扩增后才能被荧光检测到,扩增需要聚合酶的参与。若扩增失败,可能的原因有温度不适宜,pH不适宜,酶本身失去活性。
24.【答案】(1)变异
(2)特异性;保护易感人群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变异在生物体上泛指生物种与个体之间的各种差异。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解答】(1) 遗传性状的改变叫变异;
(2) 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注射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1)变异;(2)特异性;保护易感人群。
25.【答案】(1)传染
(2)切断传播途径
(3)特异性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解答】(1)传染病的特点是流行性和传染性;
(2)教室内进行消毒,是为了消杀空气中可能存在的病毒,该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康复者体内出现了抗体,说明该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才会出现抗体;
故答案为:(1)传染;(2)切断传播途径;(3)特异性。
26.【答案】(1)呼吸道
(2)控制传染源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佩戴口罩可有效防止病原体进入呼吸道。 消化道的传染病,通常是通过粪便传播的。这些排泄物污染了食物和水源,正常的人群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或者水源,就会导致被感染的情况;
2、控制传染源指将传染源控制在流行的范围内,不让它传染到其他区域,措施是隔离传染源。
【解答】(1)由题中信息“ 疫情期间,为防止病毒感染,专家建议大家要科学佩戴口罩 ”可知,佩戴口罩主要是防止病源体进入呼吸道, 据此判断新冠肺炎属于 呼吸道传染病;
(2) 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是将传染源隔离控制起来。该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控制传染源。
故答案为:(1)呼吸道 (2)控制传染源
27.【答案】(1)变异
(2)呼吸道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常见的传染病
【解析】【分析】1、病毒变异其实就是指病毒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各方面的变化,如病毒变异产生的耐药性。病毒变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病毒毒力变强,会有强毒株、弱毒株之分;(2)、温度适应能力,如果此病毒原属于喜低温病毒,随着基因突变,病毒可变异为耐冷、耐热;(3)、宿主范围增大,由原来的动物体内的病毒发展为适应人体。如果病毒已经发生变化,那有可能你之前所做的疫苗或者是药物都有可能会对它不再起作用;
2、按传播途径分传染病可分为: 呼吸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四类。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解答】(1) 20世纪40年代开始生产流感疫苗。很多时候流感疫苗的效力不足60%,可能是因为流感病毒在一段时间后发生了 变异,产生新的毒株;
(2) 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 ,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所以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故答案为:(1)变异 (2)呼吸道
28.【答案】(1)流行
(2)特异性(或“人工”)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它是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解答】(1)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接种牛痘和吹 吹痘痂粉,都是接种疫苗的方式来获得对天花的免疫能力,属于人工免疫,也是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流行;(2) 特异性(或“人工”) 。
29.【答案】(1)三
(2)A;C;D
【知识点】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基因工程
【解析】【分析】基因编辑技术指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的一项技术。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
【解答】(1)T淋巴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
(2)A、 由于存在错误编辑等技术问题,被编辑婴儿存在健康风险,属于支持禁止生殖细胞基因编辑;故A符合;
B、 北欧人群中约10%的个体天然存在CCR5基因缺失,属于支持生殖细胞基因编辑;故B不符合;
C、 被编辑者的基因会通过生殖扩散到后代个体,会带下一代造成影响,属于支持禁止生殖细胞基因编辑;故C符合;
D、 该技术的运用,可能出现太规模的人类基因改造,有可能出现大量的变异,属于支持禁止生殖细胞基因编辑;故D符合;
故答案为:(1)三;(2)ACD。
30.【答案】(1)35-40岁
(2)保护易感人群
(3)抗体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控制传染源”是针对传染源采取的措施,包括病人隔离和消毒染,疫动物的扑杀、尸体焚烧等等;“切断传播途径”是针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的措施,如杀灭蚊虫(设置蚊帐也是啊,呵呵)、水质消毒、空气消毒、食物高温处理等等;“保护易感人群”是对易感人群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如接种疫苗或者注射免疫球蛋白、预防性投药等等。
【解答】(1)增速最快即是相同时间内发病率增加最快的,由图可知35-40岁这个年龄段增加的较多;故答案为:35-40岁;(2)女性接种HPV疫苗,是为了让没有发病的女性体内具有HPV的抗体,属于保护易感人群;(3)接种疫苗后,人体的淋巴细胞会产生大量的抗体,来杀死对应的病原体;故答案为:抗体;
故答案为:(1)35-40岁;(2)保护易感人群;(3)抗体。
31.【答案】(1)病原体
(2)切断传播途径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病原体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过程。切断传播途径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解答】(1)沙眼衣原体能够引起沙眼,在传染病角度分析,衣原体是病原体;故答案为:病原体;(2)沙眼能够通过毛巾和脸盆传染给和沙眼病人公用毛巾和脸盆的人,所以不使用公共毛巾和脸盆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切断传播途径;故答案为: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1)病原体;(2)切断传播途径。
32.【答案】(1)等量的生理盐水
(2)无明显差异
(3)亲缘关系近
(4)95%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惟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实验为探究疫苗X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作对照实验,而A组注射的是X疫苗,因此B组注射的是等量的生理盐水。
(2)实验结果:仅A组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两组小鼠的其余生理和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说明疫苗X对小鼠是安全有效的。
(3)交流反思;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小鼠实验筛选出的疫苗,还需要用灵长类动物(如猴)实验评估疫苗,进一步确认安全有效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从进化角度分析,支持用灵长类动物实验评估疫苗的理由是亲缘关系近。
(4)疫苗保护率=(安慰剂组患病率一疫苗组患病率)÷安慰剂组患病率×100%,
安慰剂组患病率=;疫苗组患病率=
疫苗保护率==95%,
故结果分析:Ⅲ期临床试验在疫区招募了20000名志愿者,试验结果如表所示,则该疫苗保护率是95%。
故答案为:(1)等量的生理盐水(2)无明显差异(3)亲缘关系近(4)95%
33.【答案】(1)不同的驱蚊液对家蚕的毒性不同。(或同一驱蚊液对不同龄蚕的毒性不同。);建议使用2号样品驱蚊液。因为2号驱蚊液对各龄蚕的成活率基本没有影响。使用后对家蚕基本没有危害。
(2)风扇转动,使部分气体从出风口排出灭蚊灯外,灭蚊灯内气压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小于进风口处气压),大气压就将进风口处的蚊子压入灭蚊灯内。
(3)D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所受到的重力。
【解答】(1) ①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蚕龄越高使用驱蚊液后成活率越高,而使用不同的驱蚊液对比数据可知,蚕的成活率也不相同;
② 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发现,使用2号驱蚊液时,蚕的成活率与使用清水的成活率相同,说明2号驱蚊液对蚕没有影响;
(2)在进风口处,空气的流速较大,从而导致出风口的压强较小,小于旁边的大气压,飞到此处的蚊子被大气压压入在出风口进入到灭蚊灯内;
(3)A、感冒是通过空气等传播的,不是由蚊子传播的;故A不符合;
B、细菌性痢疾是通过水、食品、手、苍蝇等传播的消化道传染病,不是由蚊子叮咬传播的;故B不符合;
C、狂犬病是通过猫、狗等犬类动物来传播的,不是由蚊子传播的;故C不符合;
D、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故D符合;
故答案为:(1) 不同的驱蚊液对家蚕的毒性不同。(或同一驱蚊液对不同龄蚕的毒性不同。); 建议使用2号样品驱蚊液。因为2号驱蚊液对各龄蚕的成活率基本没有影响。使用后对家蚕基本没有危害;(2) 风扇转动,使部分气体从出风口排出灭蚊灯外,灭蚊灯内气压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小于进风口处气压),大气压就将进风口处的蚊子压入灭蚊灯内;(3)D。
34.【答案】(1)特异性或人工
(2)B;C;D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解答】(1)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获得的免疫过程中会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也属于人工免疫;
(2)A、车让人,属于交通文明的内容;故A错误;
B、行作揖礼,可以避免接触,保持社交距离,与预防传染病有关;故B正确;
C、不随地吐痰,可以避免病菌的传播,与预防传染病有关;故C正确;
D、使用公勺公筷,更加卫生,与预防传染病有关;故D正确;
故答案为:(1)特异性或人工;(2)BCD。
35.【答案】(1)细胞
(2)呼吸道
(3)戴口罩(合理即可)
【知识点】细菌与人的关系;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常见的传染病
【解析】【分析】1、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动物和植物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 按传播途径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四类。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主要经空气传播,包括飞沫、尘埃、气溶胶等方式传播,平时注意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保护好自己的口鼻,病原体从人体的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部位侵入人体之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就是呼吸道传染病;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措施就是要减少出门,并且也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可以使用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来进行洗手,一定要保持室内通风,并且适当的做一些体育锻炼,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身体免疫力增高,就能够有效的防止被感染冠状病毒。
【解答】(1) 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细胞, 而新型冠状病毒不具有该结构 ;
(2)根据题中信息“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飞沫和空气传播 ”可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 呼吸道传染病;
(3)由分析可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措施:戴口罩(或勤洗手等)。
故答案为:(1)细胞 (2)呼吸道 (3)戴口罩
36.【答案】(1)A;抗原;AD
(2)发生形变;液化;B
(3)+1价;Cl2+2NaOH=NaCl+NaClO+H2O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液化及液化现象;力的作用效果;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解析】【分析】生物检索表是生物学研究中帮助鉴定动、植物的专业工具书和手段,用于对未知分类地位的细菌、植物、动物等生物进行科学分类和鉴别。具体的检索方式有退格式检索,平行式检索等类型。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会对外界放热。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客观事实。用化学式(有机化学中有机物一般用结构简式)来表示物质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解答】(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在检索表中的A;疫苗是灭活的病毒,在免疫中属于抗原;
A、健康饮食、平衡膳食,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故A正确;
B、长时间躺在床上看书,对身体不好;故B错误;
C、抗生素服用过多,对身体免疫有很大破坏性;故C错误;
D、关爱家人,乐观面对生活,好的生活心态,有利于身心健康;故D正确;
(2)手按压金属丝导致金属丝弯曲,体现了力能物体发生形变;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发生液化,导致镜片模糊;废弃的口罩属于有害垃圾;
(3)根据化合物的化合价之和为0,Na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由信息可知,反应物是氢氧化钠和氯气,生成物是氯化钠、水、次氯酸,配平可得方程式为: Cl2+2NaOH=NaCl+NaClO+H2O;
故答案为:(1)A;抗原;AD;(2)发生形变;液化;B;(3)+1价; Cl2+2NaOH=NaCl+NaClO+H2O 。
37.【答案】(1)哺乳
(2)变异
(3)活细胞;抗体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1、 蝙蝠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下的一类动物,是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兽类;除一般哺乳动物的特点外,还有一系列适应飞行的形态特征。
2、 病毒变异其实就是指病毒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各方面的变化;
3、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该种病毒的抗体,而对这种病毒产生免疫。
【解答】(1)由分析可知在分类上 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
(2)由题意知,新冠病毒在蝙蝠体内时不具备传染人的能力,而传给穿山甲后演化出了具备传染人类的能力,宿主范围的变化这是病毒发生了变异;
(3)病毒寄生在人体的 活细胞中,没有细胞结构很难 研制出具有针对性的特效药。 接种后的健康人群如能产生抗体就具有了抵抗该种病毒的免疫力,说明疫苗是有效的。所以可填抗体。
故答案为:(1)哺乳 (2)变异 (3)活细胞;抗体
38.【答案】(1)C
(2)小肠
(3)6克低钠盐比6g食盐减少的氯化钠的质量:6克×30%=1.8g氯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39.3%
每天可减少钠元素的摄入量:1.8g×39.3%≈0.7g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传染病及其传播;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从高盐的影响分析。
(2)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3)结合钠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1)高盐会使血液中Na+浓度过高,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遗传病是先天的,通过遗传传递给下一代的。
(2)食盐属于无机盐,主要在小肠处被吸收进入血被循环。
(3)先求出6克低钠盐比6g食盐减少的氯化钠的质量=6克×30%=1.8g,在求出氯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 23g/58.5g ×100%≈39.3%,最后结合起来求出每天可减少钠元素的摄入量:1.8g×39.3%≈0.7g。
故答案为:(1)C;(2)小肠;(3)0.7g
39.【答案】(1)显微;偏大
(2)相互
(3)特异性
(4)2a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娃娃鱼
2b用鳃呼吸,有鳞片………………鲫鱼
或2a用鳃呼吸,有鳞片………………鲫鱼
2b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娃娃鱼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人体的免疫功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该题是跨学科综合性题型,但是总体难度较低,考查了物理、化学、生物相关的基础知识点;
【解答】(1)能够把物体放大120倍的实验器材,在初中阶段接触过的只有显微镜;B装置中的浓硫酸起干燥剂的作用,因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时会生成水,而去掉B后,水会进入C装置中,导致C装置质量增大的量便大,从而导致计算出的碳酸钙质量偏大;故答案为:显微镜;偏大;(2)墨鱼向后喷气导致自身的飞起来,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答案为:相互;(3)过敏是海鲜中的物质,导致了免疫系统作出了应答反应,是特异性免疫;故答案为:特异性;(4)娃娃鱼和墨鱼都是有脊椎的,所以分类在有脊椎骨的类别中,所以可以分成2a和2b;
故答案为:2a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娃娃鱼
2b用鳃呼吸,有鳞片………………鲫鱼
或2a用鳃呼吸,有鳞片………………鲫鱼
2b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娃娃鱼
故答案为:(1)显微镜;偏大;(2)相互;(3)特异性;(4)2a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娃娃鱼
2b用鳃呼吸,有鳞片………………鲫鱼
或2a用鳃呼吸,有鳞片………………鲫鱼
2b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娃娃鱼。
40.【答案】(1)有机物
(2)36:5:14:16
(3)特异性免疫或体液免疫或自然免疫或细胞免疫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是一定含碳的化合物,但是不包括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氰化物、硫氰化物、氰酸盐、金属碳化物、部分简单含碳化合物(如SiC)等物质。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解答】(1)丙烯酰胺由化学式可知,主要是由C、H元素构成的化合物,是有机物;故答案为:有机物;元素质量比为:m(C):m(H):m(N):m(O)=12×3:1×5:14×1:16×1=36:5:14:16;故答案为: 36:5:14:16;当身体将癌细胞作为抗原而引起的免疫反应是细胞免疫;故答案为:特异性免疫或体液免疫或自然免疫或细胞免疫;
故答案为:(1)有机物;(2)36:5:14:16;(3)特异性免疫或体液免疫或自然免疫或细胞免疫。
1 / 1浙江省2018-2022年科学中考真题汇编11:传染病及人体免疫
一、单选题
1.(2022·温州)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具有强传播力。下列有关预防该变异毒株传染的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
A.开窗通风 B.接种疫苗 C.佩戴口罩 D.核酸筛查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病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流行不起来,所以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A:开窗通风,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B: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C:佩戴口罩,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核酸筛查,属于控制传染源。
故选B。
2.(2022·金华)四月份,金华人民齐心协力,又一次有效地防控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物
B.新冠肺炎是一种高致病的遗传病
C.入侵人体内的新冠病毒属于传染源
D.接种新冠疫苗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2.控制传染病的三个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解答】A:新冠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属于生物,A错误。
B:新冠肺炎是一种高致病的传染病,不是遗传病,B错误。
C:入侵人体内的新冠病毒属于病原体,C错误。
D:接种新冠疫苗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D正确。
故选D。
3.(2021·宁波)使用公筷公勺正成为甬城市民文明用餐的良好风尚。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使用公筷公勺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染途径
C.保护易感者 D.清除病原体人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解答】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了与他人的间接接触,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B。
4.(2021·杭州)近年来,在世界多地出现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列措施不能有效预防新冠肺炎传染的是 (  )
A.在公众场合戴口罩 B.隔离患者及密切接触者
C.接触公共物品后洗手 D.接种流感疫苗
【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和免疫性;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A、在公众场合戴口罩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隔离患者及密切接触者,这一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能有效预防新冠肺炎传染,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接触公共物品后洗手这一行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接种流感疫苗只能预防流感,对新冠肺炎的预防不起作用,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2021·温州)19世纪晚期,德国医生科赫从患炭疽的牛甲体内采集到细菌S和R,将细菌S注入健康牛乙体内,细菌R注入健康牛丙体内。结果乙患上炭疽,而丙没有。这证明了炭疽的病原体是(  )
A.牛甲 B.牛乙 C.细菌S D.细菌R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
【解析】【分析】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
【解答】细菌S注入健康牛乙体内,乙患上了炭疽,而细菌R注入健康牛丙体内,丙没有患病,说明炭疽的病原体是细菌S;
故答案为:C。
6.(2021·绍兴)目前我国已经累计接种自主研制的新冠疫苗超5亿剂,并在世界各地推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属于传染源
B.从免疫学角度看,新冠疫苗属于抗体
C.注射疫苗后人体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D.从预防传染病角度看,注射新冠疫苗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解答】AB、新冠病毒从免疫角度看,属于抗原;从传染病角度看,属于病原体;故AB错误;
C、人体注射疫苗后会产生对应的抗体,这种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故C正确;
D、注射疫苗可以让健康的人群获得对传染病的免疫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2021·湖州)控制传染源是防止新冠肺炎传播的重要措施,下列做法属于控制新冠肺炎传染源的是(  )
A.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播
B.接种新冠疫苗,产生抗体
C.设立专用病房,隔离新冠肺炎患者
D.对皮肤进行酒精消毒,杀灭病原体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所以只要切断传染病的流行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A、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防止飞沫传播在预防传染病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不符合题意;
B、接种疫苗,这一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保护易感人群,B不符合题意;
C、设立专用病房,隔离新冠肺炎患者是传染源,因此设立专用病房,隔离新冠肺炎患者是控制传染源的措施,C符合题意;
D、对皮肤进行酒精消毒,杀灭病原体的措施不属于控制传染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2021·丽水)2021年全国各地陆续设立方舱医院,便于人们接种新冠疫苗(如图)。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措施来看,给健康人注射新冠疫苗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消灭病原体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解答】给健康的人注射新冠疫苗,让其获得对新冠肺炎的免疫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9.(2020·嘉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人类普遍易感。在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情况下,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新冠病毒流行最为有效的方法。 下列做法不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A.定期消毒 B.测量体温
C.勤于洗手 D.隔开餐桌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过程。切断传播途径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针对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就可以戴口罩,房间注意通风等等。
【解答】A、定期消毒可以杀死一些从传染源转移的病毒防止转移到易感宿主,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错误;
B、测量体温,是对病原体的监测和排查,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不属于切断传播途径,B正确;
C、 勤于洗手 ,可以阻断病原体感染正常人群,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错误;
D、 隔开餐桌 ,可防止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错误。
故选B
10.(2020·杭州)2020年初以来,世界多地先后暴发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新冠肺炎”是一种高致病性的遗传病
B.勤洗手对“新冠肺炎”的传染没有预防效果
C.研制“新冠肺炎”疫苗的目的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D.对确诊病例进行强制医学隔离的目的是控制传染源
【答案】D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 “新冠肺炎” 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的防御措施主要是通过佩戴口罩,勤洗手以及室内的消毒等方法进行防护;
3、 疫苗,能够使人体获得对病毒的免疫力,是保护健康人群最有效的手段,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4、 控制传染源指将传染源控制在流行的范围内,不让它传染到其他区域。控制传染源的措施是隔离传染源(传染源包括病人、疑似病人或可能传染病的动物等)。
【解答】A、 “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不是遗传病,A错误;
B、佩戴口罩,勤洗手以及室内的消毒等方法可有效预防 “新冠肺炎”,B错误;
C、疫苗通过对健康人群注射,使人获得对病毒的免疫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错误;
D、确诊病例属传染源,对其进行医学隔离可不让它传染到其他区域,属控制传染源,D正确。
故选D
11.(2019·温州)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我国科学家顾方舟,曾将疫苗接种到自己体内进行试验。从预防传染病流行的角度分析,接种疫苗属于(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染 D.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一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并广泛流行的疾病,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母婴传播)等。
【解答】接种疫苗是让没有患病的人获得,对疾病的免疫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C。
12.(2019·杭州)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到马体内,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重复注射,重复注射若干次后,可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被毒蛇咬伤的患者,医生会注射抗蛇毒血清到患者体内,以减轻蛇毒的毒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给患者注射抗蛇毒血清的方式称为预防接种
B.抗蛇毒血清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的蛇毒疫苗
C.上述治疗毒蛇咬伤的方式属于人工免疫
D.注射抗蛇毒血清的目的是引发患者产生抗蛇毒抗体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根据自然免疫的原理,用人工的方法,使人体获得的特异性免疫.人工免疫广泛的应用于预防传染病,也用于治疗某些传染病.
【解答】A、给患者注射抗蛇毒血清属于治疗,不是预防接种;故A错误;
B、 抗蛇毒血清本质上是抗体,治疗药剂;故B错误;
C、注射抗蛇毒血清就是通过外界注入抗体,让人获得对蛇毒的免疫能力,属于人工免疫;故C正确;
D、抗蛇毒血清就是含有抗体,用于解毒;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2019·绍兴)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它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
B.患流行性感冒的病人是病原体
C.流行性感冒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D.接种流感疫苗可以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一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并广泛流行的疾病,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母婴传播)等。
【解答】A、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故A错误;
B、患流行性感冒的病人是传染源;故B错误;
C、流行性感冒是传染病,不可遗传;故C错误;
D、接种流感疫苗可以使没有患流行性感冒的人获得对流行性感冒的免疫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4.(2019·宁波)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它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曾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宁波籍科学家顾方舟与同事研制了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使我国千百万儿童远离了小儿麻痹症。因此,顾方舟被称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儿麻痹症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等特点
B.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
C.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给儿童服用“糖丸”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儿童服用“糖丸”后,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这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C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的流行需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
【解答】A、小儿麻痹症是一各路中传染病,它具有传染病的特点:传染性、流行性等,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从题目所给的信息可以看出,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小儿麻痹症的病原体,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给儿童服用“糖丸”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儿童服用“糖丸”后,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消灭抗原,只对脊髓灰质炎起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2019·金华)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统计表明,2019年3月肺结核发病数97866人,死亡194人。可以用多种方法预防传染病流行,下列预防肺结核传染的方法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A.注射肺结核疫苗 B.出行常带口罩
C.隔离肺结核病人 D.经常锻炼身体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要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流行,关键在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切实做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自身的抵抗力。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水平。搞好食品卫生,做好个人卫生和消毒工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卫生,搞好耕畜、家畜的防病治疾工作,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对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接触过传染病的用品及居室均应严格消毒。
【解答】A.注射肺结核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A不符合;
B.出行常带口罩,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故B不符合;
C.隔离肺结核病人,属于控制传染源;故C符合;
D.经常锻炼身体,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D不符合;
故答案为:C。
16.(2018·宁波)甲型流行性感冒是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禽共患的传染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型流感病毒是该病的病原体
B.甲型流感病毒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C.甲型流感病毒性状由体内蛋白质控制
D.接种流感疫苗获得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
【解析】【分析】(1)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2)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有控制遗传性状的DNA物质;(3)非特异性免疫是指生来就有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指后天获得的。
【解答】A.甲型流感病毒是该病的病原体,甲型流行性感冒主要是人禽感染了甲型流感病毒而得的疾病,说法正确,A正确;
B.甲型流感病毒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
C.甲型流感病毒性状由体内蛋白质控制,甲型流感病毒的性状由DNA控制,C错误;
D.接种流感疫苗获得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接种疫苗获得免疫是后天获得的,是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答案为:A
17.(2018·杭州)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疫苗可以促使人体(  )
A.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从而产生大量特定抗体消灭病原体
B.接受大量抗体或淋巴因子,立即获得针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
C.在健康状况下获得对特定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
D.产生针对特定传染病的抗原,从而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免疫,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
【解答】A、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故A错误;
B、 疫苗是抗原,促使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获得免疫能力,疫苗种没有抗体和淋巴因子;故B错误;
C、 注射疫苗是预防传染病中的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故C正确;
D、 注射疫苗后会产生特定的抗体,从而获得免疫能力;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8.(2018·湖州)下列传染病中,病原体是病毒且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是(  )
A.艾滋病 B.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C.肺结核 D.疟疾
【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解答】A、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三个: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故A正确;
B、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有细菌引起的,故B错误;
C、 肺结核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有细菌引起的,故C错误;
D、 疟疾属于消化道传染病,有细菌引起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9.(2018·湖州)在人体针对病原体的抵抗中,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B.皮肤的角质层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C.鼻黏膜分泌黏液消灭病原体
D.吞噬细胞从血管进入组织吞噬和消化病原体
【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是一种经由与特定病原体接触后,产生能识别并针对特定病原体启动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
【解答】A、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是有针对性的消灭病原体,是特异性免疫;故A正确;
B、 皮肤角质层阻挡病原体,是不加区分的;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B错误;
C、 鼻粘膜的粘液消灭病原体,是阻挡空气中的细菌的,不加区分,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C错误;
D、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也是不加以区分的,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D错误;
二、填空题
20.(2022·杭州)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保持人体健康。回答下列与健康相关的问题:
(1)在人的主动脉基部有二条动脉分支,深入心肌中形成毛细血管网,然后再通过静脉,最终进入右心房。如果每天摄人糖类和脂防过多,又缺少运动,则容易导致这二条动脉分支的管壁上有脂肪类物质沉积,管腔变窄,造成心肌供血不足。这种病变称为   。
(2)为有效防止新冠肺炎流行,近段时间杭州实施了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若某未接种疫苗且从未得过新冠肺炎的健康人,连续多次核酸检测阴性,则从传染病流行的环节看,该人属于   。应建议该人及时接种疫苗,少聚集,在公共场合戴口罩等。
(3)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而毒品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且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吸食很难戒除。因此青少年应该   。
(4)激烈运动前应适当做一下热身运动。如果突然运动过猛,可能导致关节头从   中脱出来而造成脱臼。
【答案】(1)冠心病
(2)易感人群
(3)不吸烟,远离毒品
(4)关节窝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非传染性疾病
【解析】【分析】(1)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
(2)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武汉实施封城,这个举动属于防止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青春期应当拒绝不良诱惑,不要沉迷游戏,不吸烟不喝酒,不吸毒,专心学习,保持身心健康。
(4)脱臼一般指关节脱位。 关节脱位也称脱臼,是指构成关节的上下两个骨端失去了正常的位置,发生了错位。
【解答】(1)根据描述,这种病变称为冠心病。
(2)若某未接种疫苗且从未得过新冠肺炎的健康人,连续多次核酸检测阴性,则从传染病流行的环节看,该人属于易感人群。
(3)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而毒品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且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旦吸食很难戒除。因此青少年应该不吸烟,远离毒品。
(4)激烈运动前应适当做一下热身运动。如果突然运动过猛,可能导致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出来而造成脱臼。
21.(2022·台州)新冠疫情中,无症状感染者体内带有新冠病毒,能散播病原体。
(1)无症状感染者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   。
(2)有些无症状感染者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获得免疫。该免疫方式属于    (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3)核酸检测能发现人体内有无新冠病毒。病毒中核酸的功能类似于DNA,具有控制生命活动的作用,是病毒的   物质。
【答案】(1)传染源
(2)特异性
(3)遗传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出生以后才建立的,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这种免疫具有专一性;
(3)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解答】(1)无症状感染者属于传染病流行环节中的传染源。
(2)有些无症状感染者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获得免疫。该免疫方式属于特异性免疫。
(3)核酸检测能发现人体内有无新冠病毒。病毒中核酸的功能类似于DNA,具有控制生命活动的作用,是病毒的遗传物质。
22.(2022·绍兴)2022年,在疫情防控中,为贯彻落实防疫“动态清零”总方针,绍兴市多地组织全员核酸检测。做核酸检测时,医务人员是从你的   (选填“口”、“鼻”或“耳”)伸入进行取样的。检测完成后,把医疗废物进行回收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答案】口(鼻或口、鼻);切断传播途径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①控制传染源:不少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传染性,在发病初期,即刚表现出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病人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的蔓延。隔离患者并治疗;②切断传播途径,方法有: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生物媒介,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③保护易感人群: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人群,不要让易感人群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人群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解答】根据核酸检测,做核酸检测时,医务人员是从你的口(鼻或口、鼻)伸入进行取样的。
检测完成后,把医疗废物进行回收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23.(2022·丽水)当前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呈现多点散发。进行全员核酸检测是筛查感染者的有效措施,如图为核酸检测流程。
(1)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并发现病毒感染者,并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该措施属于   。
(2)核酸上某些片段决定了新冠病毒的性状特征,这些片段称为   。
(3)通常采集到核酸量太少,需经过PCR扩增后才能被荧光检测到,扩增需要聚合酶的参与。若扩增失败,可能的原因有   。
【答案】(1)控制传染源
(2)基因
(3)温度不适宜,pH不适宜,酶本身失去活性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控制传染病的三个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2)基因决定性征。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温度下催化效率最高,强酸和强碱下,酶会失活。
【解答】(1)开展全员核酸筛查并发现病毒感染者,并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该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
(2)核酸上某些片段决定了新冠病毒的性状特征,这些片段称为基因。
(3)通常采集到核酸量太少,需经过PCR扩增后才能被荧光检测到,扩增需要聚合酶的参与。若扩增失败,可能的原因有温度不适宜,pH不适宜,酶本身失去活性。
24.(2021·台州)世界各地陆续发现新的新冠病株、给疫情的防控带来一定难度。
(1)新病毒的出现是由于病毒在传播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新老病株间的这种性状差异现象属于   (选填"变异”或“遗传")
(2)我国目前陆续开展了新冠疫苗的注射。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注射疫苗使人体产生抗体。属于   免疫(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从传染病预防角度分析,该措施主要是为了   。
【答案】(1)变异
(2)特异性;保护易感人群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变异在生物体上泛指生物种与个体之间的各种差异。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解答】(1) 遗传性状的改变叫变异;
(2) 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注射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故答案为:(1)变异;(2)特异性;保护易感人群。
25.(2020·台州)近期,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出现了新冠疫情,几百万人感染新冠肺炎。
(1)新冠肺炎的全球爆发,说明传染病具有   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2)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对教室进行消毒,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这项措施属于   。
(3)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浆中含有抗体,可以用于治疗某些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康复者体内产生抗体的免疫反应属于   (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1)传染
(2)切断传播途径
(3)特异性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解答】(1)传染病的特点是流行性和传染性;
(2)教室内进行消毒,是为了消杀空气中可能存在的病毒,该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康复者体内出现了抗体,说明该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才会出现抗体;
故答案为:(1)传染;(2)切断传播途径;(3)特异性。
26.(2020·金华·丽水)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中国的抗疫斗争上下同心,举措得力,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请回答:
(1)疫情期间,为防止病毒感染,专家建议大家要科学佩戴口罩,据此判断新冠肺炎属于   (填“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染病;
(2)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该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    。
【答案】(1)呼吸道
(2)控制传染源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1、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通过飞沫、空气传播。佩戴口罩可有效防止病原体进入呼吸道。 消化道的传染病,通常是通过粪便传播的。这些排泄物污染了食物和水源,正常的人群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或者水源,就会导致被感染的情况;
2、控制传染源指将传染源控制在流行的范围内,不让它传染到其他区域,措施是隔离传染源。
【解答】(1)由题中信息“ 疫情期间,为防止病毒感染,专家建议大家要科学佩戴口罩 ”可知,佩戴口罩主要是防止病源体进入呼吸道, 据此判断新冠肺炎属于 呼吸道传染病;
(2) 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是将传染源隔离控制起来。该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控制传染源。
故答案为:(1)呼吸道 (2)控制传染源
27.(2020·温州)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季节性流感导致全球每年数亿人患病。
(1)20世纪40年代开始生产流感疫苗。很多时候流感疫苗的效力不足60%,可能是因为流感病毒在一段时间后发生了   ,产生新的毒株。
(2)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按传播途径来分,流感属于   传染病。
【答案】(1)变异
(2)呼吸道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常见的传染病
【解析】【分析】1、病毒变异其实就是指病毒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各方面的变化,如病毒变异产生的耐药性。病毒变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病毒毒力变强,会有强毒株、弱毒株之分;(2)、温度适应能力,如果此病毒原属于喜低温病毒,随着基因突变,病毒可变异为耐冷、耐热;(3)、宿主范围增大,由原来的动物体内的病毒发展为适应人体。如果病毒已经发生变化,那有可能你之前所做的疫苗或者是药物都有可能会对它不再起作用;
2、按传播途径分传染病可分为: 呼吸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四类。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解答】(1) 20世纪40年代开始生产流感疫苗。很多时候流感疫苗的效力不足60%,可能是因为流感病毒在一段时间后发生了 变异,产生新的毒株;
(2) 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 ,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所以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故答案为:(1)变异 (2)呼吸道
28.(2019·台州)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疾病抗争的历史,其中传染病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1)16~19世纪,欧洲白人的殖民扩张,给美洲带去天花、流感等传染病,导致95%的美洲土著死亡,主要是因为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    性等特点。
(2)10世纪,我国已发明往人的鼻孔里吹痘痂粉的方法预防天花;1796年,琴纳发明牛痘接种的方法预防天花。这两种方法都属于   免疫。
由于病原体的不断变异,人类对传染病的预防还不可有丝毫懈息。
【答案】(1)流行
(2)特异性(或“人工”)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体。它是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解答】(1)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接种牛痘和吹 吹痘痂粉,都是接种疫苗的方式来获得对天花的免疫能力,属于人工免疫,也是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流行;(2) 特异性(或“人工”) 。
29.(2019·嘉兴)
2018年11月26日,某科学家宣布,人类首次对生殖细胞进行基因编辑的双胞胎婴儿诞生,这对婴儿的CCR5基因经过修改而失效,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消息传出,国内外科学界一片哗然,并纷纷提出质疑。
(1)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毒主要破坏免疫系统中的T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体第    道防线,使人体易患备种传染病和恶性肿瘤。
(2)下列各项中,支持“应严禁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编辑”这一主张的有 。
A.由于存在错误编辑等技术问题,被编辑婴儿存在健康风险
B.北欧人群中约10%的个体天然存在CCR5基因缺失
C.被编辑者的基因会通过生殖扩散到后代个体
D.该技术的运用,可能出现太规模的人类基因改造
【答案】(1)三
(2)A;C;D
【知识点】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基因工程
【解析】【分析】基因编辑技术指能够让人类对目标基因进行“编辑”,实现对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的一项技术。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
【解答】(1)T淋巴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
(2)A、 由于存在错误编辑等技术问题,被编辑婴儿存在健康风险,属于支持禁止生殖细胞基因编辑;故A符合;
B、 北欧人群中约10%的个体天然存在CCR5基因缺失,属于支持生殖细胞基因编辑;故B不符合;
C、 被编辑者的基因会通过生殖扩散到后代个体,会带下一代造成影响,属于支持禁止生殖细胞基因编辑;故C符合;
D、 该技术的运用,可能出现太规模的人类基因改造,有可能出现大量的变异,属于支持禁止生殖细胞基因编辑;故D符合;
故答案为:(1)三;(2)ACD。
30.(2018·嘉兴)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宫颈病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研究表明,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简称HPV)是导致宫颈癌发生的最高风险因素。为此,科学家研发了HPV疫苗,以有效地预防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进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1)上图为某年我国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发病率随年龄变化的曲线图,根据该图信息分析,宫颈癌发病率增速最快的年龄段是   。(以5岁为一个年龄段)
(2)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女性接种HPV疫苗属于   。
(3)接种疫苗后,人体血液中的相关淋巴细胞会大量增殖、分化,并产生专门抵抗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此种蛋白质在免疫学中称为   。
【答案】(1)35-40岁
(2)保护易感人群
(3)抗体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控制传染源”是针对传染源采取的措施,包括病人隔离和消毒染,疫动物的扑杀、尸体焚烧等等;“切断传播途径”是针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的措施,如杀灭蚊虫(设置蚊帐也是啊,呵呵)、水质消毒、空气消毒、食物高温处理等等;“保护易感人群”是对易感人群采取的保护性措施,如接种疫苗或者注射免疫球蛋白、预防性投药等等。
【解答】(1)增速最快即是相同时间内发病率增加最快的,由图可知35-40岁这个年龄段增加的较多;故答案为:35-40岁;(2)女性接种HPV疫苗,是为了让没有发病的女性体内具有HPV的抗体,属于保护易感人群;(3)接种疫苗后,人体的淋巴细胞会产生大量的抗体,来杀死对应的病原体;故答案为:抗体;
故答案为:(1)35-40岁;(2)保护易感人群;(3)抗体。
31.(2018·绍兴)1955年,中国科学家汤飞凡分离出一种能引起沙眼的微生物“TE8”,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TE8”等类似微生物命名为“衣原体”。
(1)从传染病角度分析沙眼衣原体属于   (选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2)不使用公共毛巾和脸盆,有利于预防沙眼传染,这种防止传染病流行的措施属于   。
【答案】(1)病原体
(2)切断传播途径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分析】病原体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易感人群的传播过程。切断传播途径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断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的过程,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解答】(1)沙眼衣原体能够引起沙眼,在传染病角度分析,衣原体是病原体;故答案为:病原体;(2)沙眼能够通过毛巾和脸盆传染给和沙眼病人公用毛巾和脸盆的人,所以不使用公共毛巾和脸盆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切断传播途径;故答案为: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1)病原体;(2)切断传播途径。
三、实验探究题
32.(2021·嘉兴)疫苗接种被认为是医学科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疫苗研发的主要阶段包括:分离获得毒株→制成疫苗→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审批上市。那么如何评价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呢
【探究目的】探究疫苗X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动物实验】
(1)实验方案:
实验过程中,B组注射的是   。
(2)实验结果:仅A组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两组小鼠的其余生理和生化指标   ,说明疫苗X对小鼠是安全有效的。
(3)交流反思;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小鼠实验筛选出的疫苗,还需要用灵长类动物(如猴)实验评估疫苗,进一步确认安全有效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从进化角度分析,支持用灵长类动物实验评估疫苗的理由是   。
(4)【临床试验】疫苗X的生产上市还需要经过三期的临床试验:
结果分析:Ⅲ期临床试验在疫区招募了20000名志愿者,试验结果如表所示,则该疫苗保护率是   。
注:疫苗保护率=(安慰剂组患病率一疫苗组患病率)÷安慰剂组患病率。
分组 志愿者 患病数
疫苗组 10000人 8人
安慰剂组 10000人 160人
【社会参与】接种疫苗是对抗新冠疫情最有效的防范措施。当接种疫苗达到一定比率后就可以建立起免疫屏障,阻断疫情蔓延,因此接种疫苗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健康,更是为了全社会的健康。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尽打快打疫苗。
【答案】(1)等量的生理盐水
(2)无明显差异
(3)亲缘关系近
(4)95%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惟一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实验为探究疫苗X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作对照实验,而A组注射的是X疫苗,因此B组注射的是等量的生理盐水。
(2)实验结果:仅A组小鼠的血清中检测到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两组小鼠的其余生理和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说明疫苗X对小鼠是安全有效的。
(3)交流反思;有研究者认为,通过小鼠实验筛选出的疫苗,还需要用灵长类动物(如猴)实验评估疫苗,进一步确认安全有效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从进化角度分析,支持用灵长类动物实验评估疫苗的理由是亲缘关系近。
(4)疫苗保护率=(安慰剂组患病率一疫苗组患病率)÷安慰剂组患病率×100%,
安慰剂组患病率=;疫苗组患病率=
疫苗保护率==95%,
故结果分析:Ⅲ期临床试验在疫区招募了20000名志愿者,试验结果如表所示,则该疫苗保护率是95%。
故答案为:(1)等量的生理盐水(2)无明显差异(3)亲缘关系近(4)95%
33.(2019·杭州)由于家蚕对许多有毒有害气体非常敏感,养蚕业长期以来形成了蚕室内禁止使用蚊香类产品的习惯。如何使家蚕饲养人员避免蚊子叮咬成了小金研究的课题
(1)驱蚊液
小金选取了4种不同成分的驱蚊液,根据其使用方法和药效作用方式,以清水为空白对照测定其对家蚕的毒性。数据如下:
样品编号 2龄蚕成活率(%) 3龄蚕成活率(%) 4龄蚕成活率(%)
1 86.67 90.00 90.00
2 90.00 93.33 93.33
3 83.33 86.87 90.00
4 76.67 80.00 83.33
清水 90.00 93.33 96.67
(注:蚕卵刚孵化出来称为蚁蚕。蚁蚕蜕皮后称为2龄蚕,以后每蜕皮一次就增加1龄,)
①根据上述实验,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写出一条即可
②根据实验结果,你建议饲养人员最好使用哪一编号的驱蚊液,并阐述理由   
(2)灭蚊灯
如图所示为该灭蚊灯原理示意图,当风扇转动时,靠进风口的蚊子会被吸入灭蚊灯内,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何蚊子会被吸入灯内,   
(3)防蛟衣
如果没有配备上述设备,为防止蚊子叮咬,饲养人员也可通过穿着较厚的长袖衣裤进入蚕室,从传染病防治角度来看,这可防止蚊子传插
A.感冒 B.细菌性痢疾 C.狂犬病 D.疟疾
【答案】(1)不同的驱蚊液对家蚕的毒性不同。(或同一驱蚊液对不同龄蚕的毒性不同。);建议使用2号样品驱蚊液。因为2号驱蚊液对各龄蚕的成活率基本没有影响。使用后对家蚕基本没有危害。
(2)风扇转动,使部分气体从出风口排出灭蚊灯外,灭蚊灯内气压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小于进风口处气压),大气压就将进风口处的蚊子压入灭蚊灯内。
(3)D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所受到的重力。
【解答】(1) ① 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蚕龄越高使用驱蚊液后成活率越高,而使用不同的驱蚊液对比数据可知,蚕的成活率也不相同;
② 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发现,使用2号驱蚊液时,蚕的成活率与使用清水的成活率相同,说明2号驱蚊液对蚕没有影响;
(2)在进风口处,空气的流速较大,从而导致出风口的压强较小,小于旁边的大气压,飞到此处的蚊子被大气压压入在出风口进入到灭蚊灯内;
(3)A、感冒是通过空气等传播的,不是由蚊子传播的;故A不符合;
B、细菌性痢疾是通过水、食品、手、苍蝇等传播的消化道传染病,不是由蚊子叮咬传播的;故B不符合;
C、狂犬病是通过猫、狗等犬类动物来传播的,不是由蚊子传播的;故C不符合;
D、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故D符合;
故答案为:(1) 不同的驱蚊液对家蚕的毒性不同。(或同一驱蚊液对不同龄蚕的毒性不同。); 建议使用2号样品驱蚊液。因为2号驱蚊液对各龄蚕的成活率基本没有影响。使用后对家蚕基本没有危害;(2) 风扇转动,使部分气体从出风口排出灭蚊灯外,灭蚊灯内气压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小于进风口处气压),大气压就将进风口处的蚊子压入灭蚊灯内;(3)D。
四、解答题
34.(2021·衢州)日前,我国已在接种的新冠疫苗有三种,其中灭活疫苗是一种典型的传统疫苗,由己杀灭的新冠病毒制成。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5月底,全国累计报告接种已超6亿剂次。
(1)从免疫学角度分析,人体通过注射灭活疫苗获得免疫的方法属于    免疫。
(2)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过程中,衢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八个一”的行为要求,其中下列行为要求与预防传染病有关的是 。
A.车让人 B.行作揖礼
C.不随地吐痰 D.使用公勺公筷
【答案】(1)特异性或人工
(2)B;C;D
【知识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解答】(1)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获得的免疫过程中会产生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也属于人工免疫;
(2)A、车让人,属于交通文明的内容;故A错误;
B、行作揖礼,可以避免接触,保持社交距离,与预防传染病有关;故B正确;
C、不随地吐痰,可以避免病菌的传播,与预防传染病有关;故C正确;
D、使用公勺公筷,更加卫生,与预防传染病有关;故D正确;
故答案为:(1)特异性或人工;(2)BCD。
35.(2020·宁波)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对人类造成巨大危害。
(1)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而新型冠状病毒不具有该结构。
(2)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飞沫和空气传播。按传播途径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   传染病
(3)经过一系列科学的防疫措施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请举一例你熟知的措施:   。
【答案】(1)细胞
(2)呼吸道
(3)戴口罩(合理即可)
【知识点】细菌与人的关系;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常见的传染病
【解析】【分析】1、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动物和植物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 按传播途径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四类。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主要经空气传播,包括飞沫、尘埃、气溶胶等方式传播,平时注意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保护好自己的口鼻,病原体从人体的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部位侵入人体之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就是呼吸道传染病;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措施就是要减少出门,并且也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可以使用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来进行洗手,一定要保持室内通风,并且适当的做一些体育锻炼,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身体免疫力增高,就能够有效的防止被感染冠状病毒。
【解答】(1) 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细胞, 而新型冠状病毒不具有该结构 ;
(2)根据题中信息“ 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飞沫和空气传播 ”可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 呼吸道传染病;
(3)由分析可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措施:戴口罩(或勤洗手等)。
故答案为:(1)细胞 (2)呼吸道 (3)戴口罩
36.(2020·绍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思想指引下,中国抗疫取得重大胜利!
(1)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毒株分离和基因测序,是研发疫苗和药物的基础。
检索表 1a有细胞结构……2 1b无细胞结构……A 2a有成形的细胞核……B 2b无成形的细胞核……C
①右表是有关酵母菌、大肠杆菌、新型冠状病毒的检索表,其中表示新冠状病毒的是    ;
②当前,我国正在积极研发新冠疫苗,从免疫学角度看,疫苗属于   。
③为应对疫情,同学们都居家学习,在此期间做法合理的有   。
A.健康饮食,平衡膳食
B.长时间躺床上看书
C.多服用抗生素增强抵抗力
D.关爱家人,乐观面对生活
(2)佩戴口罩出行是新冠肺炎的重要举措。
①佩戴口罩时,需要用手指按压口罩上的直金属丝,使得口罩和脸部尽量紧贴,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从力的作用效果看,手指按压金属丝说明力能使物体   ;
②小敏戴上口罩后一会儿,呼出气体使他所戴眼镜的镜片出现模糊现象,镜片模糊过程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
③一次性口罩需要及时更换,废弃的口罩应放入   垃圾桶最合适。
(3)对公共场所的定期消毒是控制新冠肺炎的有力保障。“84”消毒液被广泛用于新冠疫情的卫生消毒,可通过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取,生成物中有氯化钠、次氯酸钠(NaClO)和水,其中次氯酸钠是消毒液的有效成分。
①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②写出制取“84”消毒液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A;抗原;AD
(2)发生形变;液化;B
(3)+1价;Cl2+2NaOH=NaCl+NaClO+H2O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液化及液化现象;力的作用效果;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解析】【分析】生物检索表是生物学研究中帮助鉴定动、植物的专业工具书和手段,用于对未知分类地位的细菌、植物、动物等生物进行科学分类和鉴别。具体的检索方式有退格式检索,平行式检索等类型。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如病菌等),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抵抗或防止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感染或其它所不希望的生物侵入的状态。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会对外界放热。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客观事实。用化学式(有机化学中有机物一般用结构简式)来表示物质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解答】(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在检索表中的A;疫苗是灭活的病毒,在免疫中属于抗原;
A、健康饮食、平衡膳食,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故A正确;
B、长时间躺在床上看书,对身体不好;故B错误;
C、抗生素服用过多,对身体免疫有很大破坏性;故C错误;
D、关爱家人,乐观面对生活,好的生活心态,有利于身心健康;故D正确;
(2)手按压金属丝导致金属丝弯曲,体现了力能物体发生形变;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发生液化,导致镜片模糊;废弃的口罩属于有害垃圾;
(3)根据化合物的化合价之和为0,Na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由信息可知,反应物是氢氧化钠和氯气,生成物是氯化钠、水、次氯酸,配平可得方程式为: Cl2+2NaOH=NaCl+NaClO+H2O;
故答案为:(1)A;抗原;AD;(2)发生形变;液化;B;(3)+1价; Cl2+2NaOH=NaCl+NaClO+H2O 。
37.(2020·嘉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大量的科研人员针对病毒溯源、感染机制以及治疗方案等开展了深入研究。
(1)研究发现很多致命病毒都源于蝙蝠,有科学家研究认为,蝙蝠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原始宿主。在分类上蝙蝠是一种   动物。
(2)蝙蝠的生活习性与人类基本没有交集,其体内的很多病毒对人类不具传染性。有科学家研究认为,这次的新冠病毒首先由蝙蝠传给穿山甲,并在穿山甲体内发生   ,演化出具备了传染人类的能力。因此禁止捕猎、贩卖和食用野生动物刻不容缓。
(3)面对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人们寄希望于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早日上市。但相对于细菌等其他病原体,由于病毒寄生在人体的   中,因此很难研制出具有针对性的特效药。而疫苗的使用对象是数量庞大的健康人,研发后的疫苗在上市前必须经过严格规范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早期临床试验对象通常是少量志愿者,通过检测接种后其体内是否具有相应的   来判断疫苗的有效性。
【答案】(1)哺乳
(2)变异
(3)活细胞;抗体
【知识点】病毒及其与人的关系;人体的免疫功能
【解析】【分析】1、 蝙蝠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下的一类动物,是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兽类;除一般哺乳动物的特点外,还有一系列适应飞行的形态特征。
2、 病毒变异其实就是指病毒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各方面的变化;
3、 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该种病毒的抗体,而对这种病毒产生免疫。
【解答】(1)由分析可知在分类上 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
(2)由题意知,新冠病毒在蝙蝠体内时不具备传染人的能力,而传给穿山甲后演化出了具备传染人类的能力,宿主范围的变化这是病毒发生了变异;
(3)病毒寄生在人体的 活细胞中,没有细胞结构很难 研制出具有针对性的特效药。 接种后的健康人群如能产生抗体就具有了抵抗该种病毒的免疫力,说明疫苗是有效的。所以可填抗体。
故答案为:(1)哺乳 (2)变异 (3)活细胞;抗体
38.(2018·台州)《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平均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在6克以下。据调查,我国成人平均每天食盐摄入量为10.5克。
(1)高盐饮食容易引发______。
A.传染病 B.遗传病 C.心血管疾病
(2)人体摄入食盐后,主要在   被吸收进入血被循环。
(3)某品牌低钠盐含氯化钠70%,氯化钾30%。若某人每天摄人食盐6克,现以该低钠盐代替食盐,则每天可减少多少克钠元素的摄入 (结果精确到0.1)
【答案】(1)C
(2)小肠
(3)6克低钠盐比6g食盐减少的氯化钠的质量:6克×30%=1.8g氯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39.3%
每天可减少钠元素的摄入量:1.8g×39.3%≈0.7g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传染病及其传播;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从高盐的影响分析。
(2)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3)结合钠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1)高盐会使血液中Na+浓度过高,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在人群中传播的疾病;遗传病是先天的,通过遗传传递给下一代的。
(2)食盐属于无机盐,主要在小肠处被吸收进入血被循环。
(3)先求出6克低钠盐比6g食盐减少的氯化钠的质量=6克×30%=1.8g,在求出氯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 23g/58.5g ×100%≈39.3%,最后结合起来求出每天可减少钠元素的摄入量:1.8g×39.3%≈0.7g。
故答案为:(1)C;(2)小肠;(3)0.7g
39.(2018·绍兴)墨鱼俗称乌贼,我省沿海产量丰富。
(1)墨鱼是真正的贝类,图甲是通过   镜观察到的墨鱼体内放大120倍的内贝壳。用图乙装置测定内贝壳中碳酸钙含量时,撤去B装置将使实验结果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2)一条受惊后从海中跃起的墨鱼,利用喷气推进可飞跃至20米左右高空(图丙),墨鱼的这种类似导弹的推进方式利用了力的作用是   的原理。
(3)墨鱼鲜脆爽口,有些人食用墨鱼等海鲜会过敏,过敏是免疫系统对抗原的免疫反应造成的,属于   (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4)请根据下表信息完成三种动物的简单检索表.
【答案】(1)显微;偏大
(2)相互
(3)特异性
(4)2a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娃娃鱼
2b用鳃呼吸,有鳞片………………鲫鱼
或2a用鳃呼吸,有鳞片………………鲫鱼
2b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娃娃鱼
【知识点】利用检索表来辨认生物;人体的免疫功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该题是跨学科综合性题型,但是总体难度较低,考查了物理、化学、生物相关的基础知识点;
【解答】(1)能够把物体放大120倍的实验器材,在初中阶段接触过的只有显微镜;B装置中的浓硫酸起干燥剂的作用,因为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时会生成水,而去掉B后,水会进入C装置中,导致C装置质量增大的量便大,从而导致计算出的碳酸钙质量偏大;故答案为:显微镜;偏大;(2)墨鱼向后喷气导致自身的飞起来,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故答案为:相互;(3)过敏是海鲜中的物质,导致了免疫系统作出了应答反应,是特异性免疫;故答案为:特异性;(4)娃娃鱼和墨鱼都是有脊椎的,所以分类在有脊椎骨的类别中,所以可以分成2a和2b;
故答案为:2a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娃娃鱼
2b用鳃呼吸,有鳞片………………鲫鱼
或2a用鳃呼吸,有鳞片………………鲫鱼
2b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娃娃鱼
故答案为:(1)显微镜;偏大;(2)相互;(3)特异性;(4)2a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娃娃鱼
2b用鳃呼吸,有鳞片………………鲫鱼
或2a用鳃呼吸,有鳞片………………鲫鱼
2b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娃娃鱼。
40.(2018·衢州)饮食关系着人们的健康,许多人喜欢吃油炸食品,经检测,这些食品中含致癌物质一一丙烯酰胺(C3H5NO)。
(1)丙烯酰胺属于   (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2)丙烯酰胺中各元素的质量比C:H:N:O=   。
(3)若这种物质导致细胞癌变,身体会将癌细胞作为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属于   。
【答案】(1)有机物
(2)36:5:14:16
(3)特异性免疫或体液免疫或自然免疫或细胞免疫
【知识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由碳元素、氢元素组成,是一定含碳的化合物,但是不包括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盐、氰化物、硫氰化物、氰酸盐、金属碳化物、部分简单含碳化合物(如SiC)等物质。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解答】(1)丙烯酰胺由化学式可知,主要是由C、H元素构成的化合物,是有机物;故答案为:有机物;元素质量比为:m(C):m(H):m(N):m(O)=12×3:1×5:14×1:16×1=36:5:14:16;故答案为: 36:5:14:16;当身体将癌细胞作为抗原而引起的免疫反应是细胞免疫;故答案为:特异性免疫或体液免疫或自然免疫或细胞免疫;
故答案为:(1)有机物;(2)36:5:14:16;(3)特异性免疫或体液免疫或自然免疫或细胞免疫。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