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共案)
修改人签名
主备人所在单位 上课时间
主备人 李慧 备课时间 2.25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2课时
课 题 1册基础知识复习
教
学
目
标 知识能力 1、积累重点字词、文学常识。2、准确背诵并默写 现代文。3、梳理文章主要内容。4、名著阅读。
过程方法 课前整理、归纳、课上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学 习 重 点 积累重点字词、文学常识。准确背诵并默写 现代文。
学 习 难 点 积累重点字词、文学常识。准确背诵并默写 现代文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自主积累,合作交流,教师点拨、巩固运用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二次复备
直接导入,交代复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和同学们共同梳理复习七年级上册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复习包括:了解作家作品,准确把握注释及字词积累中的字音、字形,掌握注释中成语及生词的含义,背诵默写现代文中的名篇佳作,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以及名著的阅读。二、归类复习(一)文学常识1、在本册的篇目中,我印象最深的是 的《 》,因为 。2、重要作家:巴金、冰心、安徒生、郭沫若、朱自清、老舍、鲁迅、沈从文、屠格涅夫、托尔斯泰3、复习提示:列表积累(二)字词积累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识记本册的词语,丰富语言积累2、检查: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quán( )释 憧jǐng( ) bì( )益 广mào( )跌宕( ) 真谛( )shà( )眼 湍( )急 猝( )然 zhào( )祸 juān( )刻 折戟( ) 徜( )yáng( ) 雕lòu( ) 凹( )tū( ) 蓦( )然 积zǎn( ) qiáng( )橹 惆( )怅( ) huò( )达 自xǔ( )荟( )cuì( ) 跻( )身 骷lóu( ) lǚ( )历 宫què( )归省( ) 撺掇( )( ) fú( )水 家眷( ) yùn( )藻 阖( )家 酝酿( )( ) 黄晕( ) suō( )衣 属( )引澄( )清 黛( )色 磅礴( ) 迸( )发 根深dì( )固jí( )取 锲( )而不舍 胠qiè( ) 论( )语 编zuǎn( )假mèi( ) gōu( )火 kāo( )尾 和xù( ) 咫( )尺 称( )职骇( )人听闻 御pìn( ) 萧sè( ) sǒng( )峙( ) jué( )士 (三)成语运用1、在本册的阅读中,我积累的成语有 2、检查:找出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迁移默化( ) 未言耸听( ) 祟山俊岭( ) 五光失色( ) 情不自尽( )摇摇欲堕( ) 小心冀冀( ) 势不可挡( ) 失魂落泊( ) 紧然有序( )惊慌失措( ) 镇定自弱( ) 相题并论( ) 搜索枯常( ) 历历在幕( )记忆尤新( ) 百看不艳( ) 走头无路( ) 京京有味( ) 滚瓜拦熟( )五彩纷陈( )由然而生( ) 邪雀无声( ) 心旷神贻( ) 忙然若失( ) 白驹过习( )一视同人( ) 淡笑风声( )其貌不杨( ) 罪槐祸首( ) 指首画脚( )不曲不挠( ) 矛塞顿开( ) 倒听途说( ) 无动于中( )咬文爵字( )出谋划册( ) 可歌可气( ) 鸡毛算皮( ) 邪魔鬼崇( ) 阴晴园缺( )天涯海脚( ) 山重水复( ) 柳暗话明( ) 仁杰地灵( ) 花枝照展( )春花秋实( ) 承前起后( ) 细滋漫长( ) 闲情逸志( ) 星罗其布( )慢不经心( ) 心不在焉( ) 默默无文( )一劳勇逸( )狗血喷投( )副诸行动( ) 根深地固( ) 孜孜不卷( ) 一是无成( ) 持之以横( )不言而遇( ) 轻而义取( ) 不齿下问( ) 晦人不倦( ) 举一翻三( )(四)现代文积累检查:默写1、只要你愿意 , ,只要你 ,这些门一定会 。2、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 ,是 ,是 ,是 。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 ,凝聚着 。3、深蓝色的天空里 。船 ,星 ,它们 ,真是 !渐渐地 , 。海上的夜是 ,是 ,是 。我望着 ,我仿佛看见 ,我仿佛听见 。4、母亲呵!/ ,/鸟儿 ;/ ,/ 。5、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有的 ,/有的 , 。/我仍是 ,/总希望 。/母亲, ,/不要 。/这是你 ,/ 。6、成功的花,/人们 !/然而当初它的芽儿,/ ,/ 。7、 的芽儿,/和青年说:/“ !”// 的花儿,/和青年说:/“ !”// 的果儿,/和青年说:“ !”8、《天上的街市》
1)街灯、明星互喻,天上人间辉映,创造了充满幻想和诗情画 意的美妙意境的诗句。 ( ) 2)写天上的街市的诗句。 ( ) 3)写牛郎织女自由美满生活的诗句。( )9、《春》(1)赞春的三个比喻句。
(2)几个排比句。
(3)南宋志南的《绝句》
(4)古谚“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 )”“一生之计( )”。10《社戏》
(1) 10-13节中的“拔篙开船”的 句子。有关远山的比喻句子。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梃子看着喝采起来。11、《济南的冬天》(1)几个比喻句子。
(2)第3节。(五)内容梳理采用表格式让学生总结 1、《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一篇书序的节录,文章以“议论大门——初识大门——打开大门”的思路展开,作者凭借对文学 ( http: / / bbs. / list-50321-1.shtml" \t "_blank )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优美的语言向青少年阐述了文学 ( http: / / bbs. / list-50321-1.shtml" \t "_blank )的特征、内涵、功能,描绘了文学 ( http: / / bbs. / list-50321-1.shtml" \t "_blank )的魅力,激发青少年读者对文学 ( http: / / bbs. / list-50321-1.shtml" \t "_blank )的浓厚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 ( http: / / bbs. / list-50321-1.shtml" \t "_blank )这扇神奇的大门。背诵第四节。 2、《繁星》按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背诵第三节。 3、《母亲》和《纸船》是以母爱为主题的抒情短诗,《母亲》表现了诗人寻求母爱保护的心态,同时也讴歌了母爱的温暖 ( http: / / bbs. / list-1013-1.shtml" \t "_blank )、无私、伟大。《纸船》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成功的花》和《嫩绿的芽儿》是鼓励青年努力奋斗、积极奉献的哲理小诗。《成功的花》表达的意旨:不要只惊羡别人的成功,更应该知道别人的成功是多少艰苦奋斗乃至牺牲的结果,并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嫩绿的芽儿》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从而告诫青年人,包括作者自己,要发愤图强,不断充实、提高和发展自己,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6、《往事依依》题目是贯穿全文的纽带。文中追忆了一些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知识,增添智慧,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8、《十三岁的际遇》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一段奇妙的尘缘,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积累美词佳句。
9、《伟人细胞》讲述了初一男生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实现伟人计划的曲折过程。(化敌为友、矮个风度、打工失败、意外成功(要破损书)。说明了:从小事做起才能干成大事的道理。
10、〈社戏〉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作者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构思全文。去看社戏部分可以分为“戏前波折、月下出航、船头看戏、月夜归航”几个情节,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是写作的范例。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的孩子领袖双喜,机灵勤快的桂生,憨厚无私的阿发,成年人里宽厚、淳朴、热情、好客的六一公公。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11、《端午日》是一篇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按照“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记住端午节的来历,并记几副端午对联。 12、《本命年的回想》作者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挑绒花、宰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明确过年风俗中寄托的期盼,记住几副春联。
14、《春》是一卷春的画图,是一首春的赞歌。全文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思路展开,绘春是课文的重点。先宏观勾勒春山光泽、春水涣涣、春日融融。然后微观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勃发图、春花竞放图、春风和悦图、春雨静谧图、春早人勤图。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17、《夏》用生动形象
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之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18、〈斜塔上的实验〉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全文按“摆动挂 灯的启示 孩子和学生时代 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的。描述 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 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和他孩童、 学生时的情况, 表现了他不轻信权威,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创新、甘为科学奉献终身的 精神。
19、〈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议论文,全文按照“提出问题 分析问 题 解决问题” 的思路展开。 紧紧围绕论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20、〈宇宙里有些什么〉是一篇说明文(科学小品),课文采用了由近及远、有 已知到未知的说明顺序,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举 例子等说明方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说明了宇宙里有些什么((恒星、 行星、星云、恒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及宇宙的特征(宇宙是 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人们一定能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
22、 〈天上的街市〉是一首现代格律诗,诗人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街美好、 富足、自在、幸福的生活图景,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 追求。
23、 〈七颗钻石〉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小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多次让水而感 动上帝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的美好的愿望。 24、〈蔚蓝的王国〉是一篇散文诗,作者想象了梦中人、梦中景、梦中情。文章 描写了种种美好的景物和快乐的人们,尤其是神奇美丽的大海,要表现的可能是 1)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2)赞美美好的青春生活。 3)歌颂爱情的美好。 4)表达岁月已逝的人生 慨叹。
25、〈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按照时间顺序,以“新装”所具有的奇怪的特性为 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 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一 件看不见的 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条条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 地揭露了皇帝及大小官员的虚伪、奸诈、愚蠢、腐朽的丑恶本质。故事结尾,作 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天真的声音”来揭露这个骗局,启示我们:要保持 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六)名著推荐与阅读:《汤姆 .索亚历险记》阅读要领
1、 作家:马克.吐温,19 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美国批判现实主 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是美国一位富有创造精神的伟大作家, 曾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2、 主要内容:《汤姆 索亚历险记》是马克 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描写的是以汤姆 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 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3、人物形象; 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等 诸多才能。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 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具体地说:(A)、汤姆 索亚他生性顽皮,喜欢“恶作剧”,但心地善良,乐于助 人。即使在洞中历险时,他也很少想到自己的安危,而是处处为蓓姬着想。他关心她、 安慰她,身上仅有的一块面包自己不吃,让蓓姬吃。最后,正是由于他的勇敢和机智, 才能从洞中脱险。(B)、他是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开始不敢出来指证杀人犯印第安 人乔,但后来终于挺身而出,指证杀人犯。 (C)、他厌恶教会学校里枯燥无味的生活, 对教堂里牧师干巴巴的说教更为反感,幻想着能过上像传说中的海盗和绿林好汉一样 的新奇冒险的生活。
4、 主要情节有《当“海盗”去》、《“海盗”生活》、《洞中历险》。 三、当堂巩固
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基础知识复习 (一)文学常识 (二)字词积累(四)名篇默写 (三)成语运用(五)内容梳理 (六)名著阅读:
初三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个案)
主备人所在单位 寿阳三中 上课时间
主备人 李慧珍 备课时间 2.26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1
课题 论语
教
学
目
标 知识能力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语文常识;2、积累“说”“知”“诲”“女”“为”“罔”“殆”“敏”等实词的意义;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过程方法 1、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2.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学 习 重 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学 习 难 点 对学习态度、方法、品德修养的分类整理与归纳。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法、学法 朗读法 演练法 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二次复备
教学环节 教师引领、点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帮助宋太祖治理天下,可谓功不可没,在他死后,人们在他宅子里,发现了半本书,原来他就是靠这半本书治理天下的,就是大家知道是哪本书吗?对,《论语》,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论语》它还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二、文学常识积累 1、孔子(顺口溜记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思想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2、《论语》(lún)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3、“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识记文学常识
三、朗读、疏通文意 (一) 教师强调重点字释义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可以为师矣 4、学而不思则罔 5、思而不学则殆 6、诲女知之乎 7、不耻下问 8、黙而识之 9、必有我师焉 10、不悱不发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二)“而”的基本用法有:1、表示修饰关系 默而识之2、表示并列关系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3、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时习之4、表示转折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学生自己利用页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不懂之处作好记号,小组合作解疑。 《论语》十二章以复习学案的形式引导学生系统整理,在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四、讲解文章 (1)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认定是朋友?朋友相见最大的快乐是什么?(2)什么是“温故而知新”,这里包含了什么样的学习问题?(3)学和思哪一个更重要?谈谈你的理解。(4)为什么“敏而好学”和“不耻下问”就可以成就“文”?(5)诚实对为学和做人是一样重要的吗?(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不知而不愠”仅是个人修养方面的体现吗?(7)孔子为什么强调学习要有主动性?
五、整理名言警句 (一)“成语”类: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二)“名言警句”类:(1) 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学而不厌 / 敏而好学(2) 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 默而识之 /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3)个人修养方面——人不知而不愠(4)生活交际方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六、质疑问难 1、请学生任选一条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2、能补充谈谈除此之外古人谈学习的成语和名言警句 学生归纳总结。
七、反馈训练 反馈训练题 学生完成练习。 加入中考链接
板书设计 《论语》八则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八则 同步复习题
一、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①论语( ) ②愠( )
③罔( ) ④殆( )
⑤默而识之( ) ⑥哉( )
⑦不亦说乎( ) ⑧诲(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 :
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 ) 2.不亦说乎 ( )
3.诲女知之乎! ( ) 4.不愤不启( )
5.不悱不发 ( ) 6.温故而知新( )
7.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知之为之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判断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A.顺接连词 B.转折连词
①学而时习之 ②人不知而不愠
③学而不思则罔 ④学而不厌
六、填空。
1、《<论语>八则》是记录 和 言行的书,其中有不少是
关于学习和个人修养的。
2.《<论语>八则》的中心可归纳为如下三方面
A.学习态度 :
B.学习方法:
C.个人修养:
七、理解背诵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来表示。
(5)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7)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九 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冀海萍 复备人 : 李慧珍
课题:温故而知新 文言文复习导引课 课型:复习
学习目标 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掌握课文基本知识
能以本节课为例,掌握文言文复习的基本思路
预习作业 1.熟读课文2.掌握基本字词
教学板块 学生活动
复习点一:掌握重点作品的作家作品常识例如:对于《三峡》,你知道哪些关于这篇文章的作家作品常识。1.本文选自《 》,作者是___,他是我国___杰出的___家,他所著的《____》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2.三峡包括___、____、____。复习点二: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文言词语1——通假字略无阙处 (通“缺” 缺口)文言词语2——一词多义n 1、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n 2、沿溯阻绝 绝巘多生怪柏文言词语3——词类活用n 1、乘奔御风n 2、良多趣味n 3、空谷传响文言词语4 ---解释下列不同颜色字词n 1、不见曦月 2、夏水襄陵n 3、沿溯阻绝 4、或王命急宣n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n 6、素湍绿潭 7、霜旦n 8、属引凄异【方法点拨】翻译单个的文言字词时,分以下四种情况:n 1、如果此文言字词书本上有注释,翻译时需和书本上注释保持一致。n 2、如书本上注释没有此文言字词,须将包含此文言字词的句子对号入座进行翻译,然后看此文言字词对应哪一个现代汉语的意思。n 3、通假字解释时,应先解释其意义,最后在意义后面写上其本字。n 4、特殊字词务必牢记。复习点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例如:虚词“之”的用法“之”字可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之字还可以作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还作为语气助词,可不翻译。之字还可以作为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吾欲之南海) “而”字主要作连词用,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顺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方法点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可以把需要解答的虚词放在文章中,按直译的方法先对号入座,从而确定这个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复习点四:理解性背诵、原文默写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寥寥几笔,便能将景物的神韵表现出来,如只用“□□□□,□□□□”8个字,便写出了春冬之时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2分)(出自《三峡》)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出自《三峡》)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5、写山高的句子是:6、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7、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复习点五: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n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n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n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n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n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n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n 7、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8、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方法点拨】翻译文言文的句子时,一般以直译为主,也就是把句子中每个文言字词都翻译出来,再把这些译出来的句子或短语串连起来,就能准确的译出此句。检查时也按此法进行检查,看每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文言字词是否都译出来了。【最后检查无误后可以按现代汉语的习惯适当调整语序】
复习点六: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n 你认为《三峡》的内容要点是什么?本文通过对三峡 四季山水景物 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 壮丽风光。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复习点七: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你认为《三峡》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什么?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复习点八: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段中引用“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有什么作用 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三峡》与朱自清的《春》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处?试简要说明。
课堂作业:n 作业:n 以本课为例,按照六个方面自主复习《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自行出两份测试题,在小组内交流。n 1、作家作品常识(1分)n 2、解释加点字词(3分)n 3、原文默写(2分)n 4、翻译句子(4分)n 5、考查内容要点(2分)n 6、 从内容、语言、写法中任选一个方面出题(2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人物介绍】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集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
【全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重点注释】
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重点句子翻译】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常考点】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水相映 之美。
8、“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整体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
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段落大意:
第一篇文章《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文章又以感叹收束,其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
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美的人很少。
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短文是:欲界之仙都
7、“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山水相映 之美。
8、“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色彩配合 之美。
9、“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
课型:新授 主备:吴煜洁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 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 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①明确学习目标。
②范读课文。
a.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把握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③疏通文意:
a.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b.全文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背诵课文。
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c、教师抽查背诵
三、品味、探究文章内涵
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6、“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 表达效果 ?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②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①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能分析出一两点即予以鼓励表扬)
四、课下作业
与郦道元的《三峡》相比,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答谢中书书-
作品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短文两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6课《答谢中书书》)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梁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卷四十六。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枢鸿胪(掌管朝廷机密文件)。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
译文
译文一: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译文二:
山、水美丽的景色,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两岸石壁直立,五颜六色,交相辉映。绿树翠竹,一年四季都有。早晨,雾将散未散时,灵猿丽鸟啼鸣;夕阳西下,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欢快地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仙境。但从谢灵运后,就没有人能欣赏到这般美丽的景色中了。
译文三:
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是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河流澄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青竹,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天早晨,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注释
1.本文节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全梁文》。卷四十六。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书画家,医学家,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人称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2.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3.山川之美 山川:山河 之:的 美:美景
4.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5.青林翠竹 青林:青葱的林木 翠竹:翠绿的竹林
6.四时俱备:一年四季。 四时,四季;俱,都
7.晓雾将歇 将:将要。 歇:消散。
8.乱:此起彼伏。
9.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10.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鳞指代鱼)竞跃:竞相跳跃。
11.实:确实。
12.是:这。
13.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14.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15 .自:从。
16 .未:没有。
17.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18.奇:指奇山异水。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情感
自然景物的绮丽风光,本身就构成优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以饱和着感情的语言激起读者的兴致,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全文只有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得意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文学小常识:
汉魏时,极盛于汉代的辞赋,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逐渐产生变化,最后在南北朝时代形成新的赋体——骈文。骈文注重形式整齐、藻饰华美,是南北朝常用的文体,成为这时期的代表文学。在这段时期,骈文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由南朝入北朝的庾信。作品中,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都是传诵千古的山水名篇,风格雅淡,文字清丽,可以和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比美。
佳句赏评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俊俏的山,直直耸立,有白云轻绕;俊美的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嬉戏。溪水两岸的石壁,更是美妙绝伦:绿树、青草、翠竹、红花、蓝天、白云……四时不同、景色各异,五彩缤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特别是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四季常青、生机盎然。这一句是概括描写,作者紧紧抓住江南景物的特点:高山、流云、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点染,便组成一幅江南山川秀美图。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者选择了两个极具画面感的镜头“晓雾”、“夕日”来描摹、渲染。
早晨,群山叠翠、清雾朦胧:山,似出浴的西子,亭亭玉立、超凡脱俗;雾,似斜披的轻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这是一天最美的开始。山,阳光相拥,雾,紧紧依偎。漫步崎岖的山间小路,看舒缓的溪水流淌,品轻巧的小鸟婉鸣,听通灵的猿猴长啸,乐趣无限。山是质朴的、独特的,水是自然的、灵动的。多么清净的山水啊!一如梵音自天际间飘来,顿时让人耳聪目明,如悟禅机。
黄昏、夕阳,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余辉铺就大地、淙淙溪流碧波荡漾;光和影巧妙的揉和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波光一起粼粼生辉;调皮的锦鳞,时而在水底觅食、嬉戏,时而跳出水面,搅动阵阵涟漪,圈圈荡漾到远远的岸边。独处如此美景之中,自觉不自觉的融入了自然,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人间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话,为何这般清幽、脱俗,不带一丝人间烟火。语言简明、质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总评
文章开始,作者从人们对山水的态度入手:古往今来,没有人不赞美青山绿水的,特别是江南的山山水水,更是柔媚亮丽、清秀绝尘,是如此的典雅、飘逸。接着描写了山水、石壁、丛林、翠竹和早晨、黄昏的景象,融情于景,表达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最后,作者发出慨叹:从谢灵运后,又有谁能欣赏如此美景呢?望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能全身心投入自然的人,还有多少呢?一片黯然之情,悄然流露。
整篇文章,六十八言,有山水竹林、晓雾夕阳、猿鸟锦鳞,有比喻、夸张、拟人,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说不完无限情趣、道不完生机盎然。这在魏晋六朝“诗尚玄理,文工骈体”的文风中,可谓一枝独秀。读来凡心皆无,身在物外,心清神明。
1.台州市(09 浙江省) (11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2分)
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答案:19. B 20.⑴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⑵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21.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22. 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电话机佛学家fjhfjjk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 _”和 “_______ 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 _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 之美”,乙文描写了“ 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答案: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 月色(月夜)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06云南
(一)(11~14小题,共12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课外阅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
[注]①五色:形容“石壁”色彩缤纷 ②歇:消散 ③康乐:指山水诗人谢灵运 ④与:参与,引申为赞赏
1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 (4)四时俱备
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1.(1)或:有时(1分) (2)奔:飞奔的马(1分)(3)绝:消失(1分) (4)俱:全,都(1分)
1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分) 实是欲界之仙都(1分)
13·《三峡》: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1分) 《答谢中书书》:猿呜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1分)
14·(1)如果不到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2分) (2)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2分)
荆州市2007 三、(8分)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www.)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 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
10. B (2分)
11.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
12.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 仙 (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 ?
2008年泰安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落,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山川之荚,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猛浪若奔 奔: ②负势竟上 上:
③猿则百叫无绝 绝: ④沉鳞竞跃 鳞:
8.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
②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
9.甲乙两文在描写山和水时都抓了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山的 和水的 (4分)
(一)7.【答案】①(马一样)飞奔 ②向上 ③停止 ④鱼
【评分】4分每小题1分
8.【答案】①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②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评分】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奇 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