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一单元
人文主题 民风民俗 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语文要素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课文篇目 主要内容
社 戏 鲁 迅 这篇小说通过外来少年“我”的新奇眼光,叙述了“我”少年时在平桥村和小伙伴们夜航去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展示了农村天地自由快乐的生活画卷,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回延安 贺敬之 这首当代抒情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手法,描述了“我”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追忆了过去延安难忘的岁月,展现了延安的风土、人物及革命传统,歌颂了延安人民在战争年代的巨大贡献和如今的建设成就。
*安塞腰鼓 刘成章 这篇抒情散文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手法,描绘了安塞腰鼓表演时壮阔、豪放的场面,展示了西北高原的民风民俗,极赞安塞腰鼓所显示的力量之美和西北高原人蓬勃的生命力。
*灯 笼 吴伯箫 这篇散文笔法自由,多用短句,多引古语,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景象,表现旧时的乡村民风民俗,流露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
重要考点
一、品味语言
1.体会词语的妙用或表达效果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①词语本义;②使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③词语的感彩;④词语适用的对象和范围;⑤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⑥近义词辨析等。
答题格式:
①动词:生动表现出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情态),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②形容词、副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某人(物)××的特点(情态),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2.语句赏析
品析角度:①修辞作用;②品味动词、形容词等用词;③赏析描写语句;④赏析表现手法;⑤赏析句式特点;⑥体会情感。
二、行文线索
常见的考查方式: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2.结合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思路,并概述具体的情节。3.结合文章线索,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或表达的情感等。
方法技巧:1.常见的线索:以情为线索;以事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人物的行踪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2.线索的特征: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3.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学习仿写 本次“写作”意在引导我们研读优秀作品,能从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并通过模仿、借鉴,掌握仿写的技巧,提高仿写的能力。
应对 本次“口语交际”意在引导我们了解常见的交际场合,学习并掌握应对的基本策略和常用方法,增强应对的能力。
1 社 戏
第一单元
01
学习导航
02
课前自学
03
积累运用
04
课内精读
05
类文阅读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熟读课文,理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3.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考点链接 行文线索:
文学作品构思的线索,常见的有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对点训练 课内精读第1题
怀念
六一公公送豆
归航偷豆
1.整体把握课文,填写以下内容。
月夜行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夜行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再谈吃豆
深夜返回
停船吃豆
赵庄看戏
无船出行
伙伴游玩
平桥概况
3.《社戏》主要写“我”和一群农家小朋友看社戏的情形,但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写了不少与看戏无关的事,这些是否必要 请谈谈你的看法。
本文的中心是表现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而开头和结尾正是看社戏前后最能表现主题的内容,所以很有必要。
1.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piān pì( )的,临河的小村庄。
(2)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 háng bèi( )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3)这虾zhào lì( )是归我吃的。
(4)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qī wǔ( )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
欺侮
照例
行辈
偏僻
(5)母亲却竭力的zhǔ fù( )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
(6)母亲便kuān wèi( )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
(7)外祖母也终于觉察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他们太dài màn( ),是待客的lǐ shù( )里从来所没有的。
(8)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cuān duo( )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兴了。
撺掇
礼数
怠慢
宽慰
嘱咐
(9)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fú shuǐ( )的。
(10)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yǒng yuè( )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11)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jiā juàn( )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
家眷
踊跃
凫水
(12)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jiǎo jié( )。
(13)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hǎo dǎi( ),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14)最惹眼的是yì lì( )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
(15)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chán chán ( )的船头激水的声音。
潺潺
屹立
好歹
皎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D
解析:摩肩接踵:肩碰肩,脚碰脚,形容来往的人很多,很拥挤。不能用来形容好消息,用错对象。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将采取多种节能减排,力争提前实现2060年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承诺。(在“节能减排”后加上“的措施”)
B.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下,使越来越多有志青年加入到大湾区创业大军。(删掉“使”)
C.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全力以赴,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设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把“成果”改为“成就”)
D.自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各领域文艺精品百花齐放,不仅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而且进一步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位置调换)
C
解析:搭配不当,应把“创设”改为“创造”。
班级拟创办班刊《青春当自强不息》,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任务一:班上同学创作了两幅书法作品,请你选择一幅书法作品作为班刊封面,并从书体特点和内容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我选择( ),理由: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第一幅/示例二:第二幅
示例一:这是隶书,字体蚕头雁尾,古朴典雅,气势浑厚,能激发出同学们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示例二:这是行书,字体行云流水、气韵贯通,苍劲有力,能激发出同学们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任务二:请把下面6个短语组成一副切合班刊主题的对联。
看谁人 博闻强识 九天摘星 勤学苦练 蟾宫折桂 有我辈
上联: 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闻强识有我辈九天摘星
勤学苦练看谁人蟾宫折桂
解析:“博闻强识”“勤学苦练”是做法或过程,应放在对联的前面;“蟾宫折桂”“九天摘星”是结果,应放在对联后面;“有我辈”“看谁人”能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应放在对联的中间。尾字“上仄下平”原则,确定含有“九天摘星”的一句为下联。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他孜孜不倦的精神。班级正开展“走近经典”主题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阅读《经典常谈》这部名著,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书名。
《经典常谈》一书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 、 、《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辞赋和诗文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语言简洁明快,内容蕴含精髓,为广大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周易》
《说文解字》
(2)任务二:结合《经典常谈》这部名著,说说现代学生为什么应当读一些古书
①书籍的实质和形式是分不开的,要了解它享受它,就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会得切,才有得益。②阅读经典能扩大视野与胸襟、增长见识。(或“经典的作用不在有用,而在于文化,有无用之用”)③作为国民有接受本国经典教育的义务(或“读一些培育着我们祖先的古书使我们不至于无本”)。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 ”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 ——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这篇小说以什么为线索 小说开头写平桥村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以社戏为线索,开头写平桥村的生活渲染气氛,介绍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为下文看社戏做铺垫。
2.赏析下面的句子。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和孩子们欢乐的心情。
3.结合选段,分析六一公公和双喜的形象特点。
六一公公:从六一公公对“我”的客气、热情,送豆给“我们”吃可以看出他热情好客、宽厚善良;从他因“我”赞他的豆而开心可看出他的淳朴,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
双喜:从他辨认出阿发家和六一公公家的田,又考虑到六一公公会发现他们用了盐和柴火、偷豆,可以看出他心细如发、聪明机灵;从他怕阿发的娘哭骂,可看出他善于为人着想。
4.请谈谈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教材母题变式)
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借助“我”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朴实、勤劳、聪慧、友爱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故乡的年戏
马亚伟
①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
②大人孩子们奔走相告:“看戏去喽!看戏去喽!”到那时,春节才真正有了年的味道。年戏是最能聚拢人的活动,村里几乎全民参与,连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会穿得暖暖和和,到戏台下来看戏。乡村简陋的戏台,撑起一个绮丽的空中楼阁,才子佳人、王侯将相,水袖如云,像走马灯一样从戏台上晃过。
③戏台下,男女老少伸长脖子,侧头的,点头的,张大嘴巴的,摇头晃脑的,拍手叫好的,密密麻麻一片,全是陶醉的模样。小孩骑在大人的脖子上,鼻涕泡僵在风里。冰糖葫芦、棉花糖等各种零食,也给活动增添了几分热闹。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温暖而安适,人便在饱满的光线里,心满意足地眯起了眼。
④记得有一次,我和小姨早早拿着凳子占了最佳位置,我们坐在前面看,后面有站着看的,还有踩到凳子上看的。小姨的对象也来了,他一会儿给我们买糖葫芦,一会儿给我们买炒花生,“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直到小姨说:“行了,坐下看戏吧!”他便坐在小姨的身边,一边看戏,一边看小姨。他的手还会偷偷牵一下小姨的手,然后两个人甜甜蜜蜜地笑笑。
⑤每当看戏时,我的视线穿越拥挤的观众,落到戏台上,眼里的景象霎时缤纷起来,舞台上旖旎的长襟水袖,背景里缤纷的秀阁绮窗,多么美啊!耳边响着各具特色的唱腔,生旦净丑各有风味。我最喜欢俏滴滴的花旦,举手投足活泼机灵,很惹人爱;还有花脸的唱腔,气韵颇慷慨,痛快淋漓;还有优雅美丽的青衣,唱腔婉转悠长,极为动听。
⑥我的母亲曾经唱过几年戏,我从小耳濡目染,也非常喜欢戏曲。有一次,戏台上唱的是《大登殿》,王宝钏十年寒窑,终于拨云见日。“端端正正,正正端端,打坐在金銮……”演员的演唱字正腔圆,表情生动,非常有感染力。高潮之时,台下叫好声响成一片。演员的表演更加卖力了,完全沉浸在自己塑造的角色中。
⑦我的兴趣,更在于戏台上偶尔会出现的“奇幻效果”。我忘了是一出什么戏,戏台上喷出一阵烟雾,闪过几道亮光,一只蚌就变成了一位漂亮姑娘——蚌精。那个年代,这样的场景无异于如今的“豪华大片”。整个戏台因此变得瑰丽,梦幻,让人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乡村戏台,仿佛是天上宫阙,演绎着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神奇而生动。
⑧花花绿绿的戏台,有板有眼地唱念做打,热热闹闹的人群,都那么让人怀恋。我多想再回到故乡,在故乡的戏台下,看一场年戏。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
1.文章一开头就说“故乡的年戏,总是热闹而隆重。只要戏台搭起来,整个村庄都欢腾了”。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热闹”“欢腾”的。
看戏之前,大人小孩奔走相告;看戏中,男女老少沉醉其中;戏台下,青年男女卿卿我我;戏台上,演员卖力表演;戏台上偶尔出现的“奇幻效果”。
2.赏析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和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午后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铺开”中“大片大片”改成“大片”好不好 为什么
不好,“大片大片”运用了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同时强调了看年戏时午后阳光的温暖舒适,也烘托了此时看年戏人的惬意。改后就没有了这种效果。
(2)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这两句话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戏台下大人小孩看戏的沉醉入迷,从侧面表现出戏台上的表演的精彩,表达了“我”对故乡年戏的怀念之情。
3.有人说,本文的最后一段与鲁迅先生《社戏》中的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蕴含着相同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两篇文章结尾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及故乡人、故乡的淳朴风俗的怀念之情。
4.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你的家乡有哪些地方戏 请写出其中的一种,并简述其主要特点。
示例一:粤剧。特点:以粤方言演唱,最初兴起于广州、佛山一带,现主要流行于广东珠三角、粤西、港澳地区;粤剧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示例二:潮剧。特点: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用潮州话演唱;潮剧行当齐全,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
示例三:客家山歌剧。特点:用客家方言演唱,流行于梅州、河源、惠州、韶关等客家方言区;剧本唱词有客家山歌味,多属借物比喻、语义双关的唱句,以比、兴的手法抒情;唱腔音乐以客家地区的山歌、说唱音乐、杂腔小调和宗教音乐为基础而形成发展;表演方面以表现现代生活见长。(本题不设统一答案,所写地方戏剧种类应与自己所处地域一致,表述清楚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