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5 11:3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短文两篇》同步练习题
一 、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荫庇(yìn) 怪诞(dàn) 诘责(jié) 锲而不舍(qì)
B. 伎俩(liǎ) 执拗(niù) 拮挶(jū) 叱吒风云(chà)
C. 遒劲(jìng) 阴霾(mái) 孱弱(chán) 咬文嚼字(jiáo)
D. 殷红(yān) 狡黠(xiá) 媲美(bì) 锋芒毕露(l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绝处逢生 眼花潦乱 鹤立鸡群 豁然贯通
B. 周而复始 浑身解数 妄下段语 恍然大悟
C. 肃然起敬 各得其所 人迹罕致 重蹈覆辙
D. 天伦之乐 孜孜不倦 随声附和 化为乌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
B.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C. 生活中,人们往往因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对事物的看法有所不同乃至完全不同,这种情形是屡见不鲜的。
D. 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悄无声息的气候。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读史使人_________,读诗使人_________,数学使人_________,科学使人_________,伦理学使人_________,逻辑修辞之学使人_________: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 聪明 深刻 精密 高尚 有道德 善辩
B. 明智 灵秀 周密 深刻 庄重 善辩
C. 高尚 明智 聪慧 深刻 有修养 巧辩
D. 深刻 高尚 聪慧 明智 有修养 巧辩
5.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您!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B. 习近平主席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尽显人民领袖爱人民的崇高风范,也是共产党人崇高品格的写照。
C. 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起来,还重点考虑了诗词文化的意境和表现形式。
D. 美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这“美”是什么?看到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我们有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大写的人,才最美!
6.下面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成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以便预防和制止欺凌行为不再发生。
B. 《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广泛引起网友关注。
C. 我们将通过植树造林,使有着“山水洲城”美誉的长沙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D. 据调查,大部分中学生视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长时间看电视和手机造成的。
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谈读书》尽管论述了读书的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了全文的内在逻辑。
B. 《不求甚解》通过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
C. 《谈读书》运用比喻说理。例如,以“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D. 《不求甚解》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8.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请愚兄别拿着比我高的成绩,还跟敝人说没有考好啊!
B. 家父常教育我,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C. 我至今还惠存着您送我的“翰墨书香,家国天下”这幅书法作品。
D. 我认真读过您的拙作,对您在文章中的一些高见十分佩服。
9.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 ②③①⑤④ B. ③①②⑤④
C. ⑤①③②④ D. ⑤②④①③
10.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今天的饭菜太难吃了,真是味同嚼蜡!
B. 同学之间有什么困难,应该尽力帮助,而不应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C. 做学问一定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要吹毛求疵。
D. 我们俩分别将近十年,想不到在这里萍水相逢。
二 、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问题。
读书与快乐
常小仙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位著名的网红用戏谑的方式介绍了“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很幽默地应了读书的景。说真的,只要一提读书,大家的条件反射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其实,能够抛弃功利心,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②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董卿也说过:“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这些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
③纳兰性德有一句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个“赌书泼茶”讲的就是一件读书的乐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才女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夫妇二人都是金石爱好者,那时居家贫俭,每每需要把衣服典买了,才能买些碑文、水果回家。但他们并不感到辛苦,吃着水果,展玩买回来的碑文法帖,自己觉得已然是神仙眷侣。他们日常有个消遣,那就是吃过饭后,烹杯热茶,夫妇相对而坐,指着满室的书籍和史册,互相拷问某个典故出自何书、几卷、几页,谁能答对,谁先喝茶。李清照博闻强识,说中就举杯大笑,每每把茶泼洒在怀中不得饮,这就是“赌书泼茶”的典故。那段清贫的岁月,因为有书相伴,而芳香四溢。正由于他们爱读书、趣读书,生活才变得丰富生动。
④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好读书,因而会读书;会读书,因而更好读书。年轻的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行的是“观其大略”。“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就是注意观察和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正是由于诸葛亮重视知识的广博胜于精深,他才选择“观其大略”,最终成为一个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的智慧达人。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读书法,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读一遍书,只集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题,以求把书读精读透。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他统计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经典的总字数,规定每日熟读300字,细水长流,终于把40多万字的书全部背完。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效果也很好。
⑤也听说过一个读书的狠招:学英语,背字典,背一页撕一页,如果心疼书,就好好用心记,一次记牢。明代学者张溥也用过类似的方法,每读完一篇新文章,就工工整整抄在纸上,高声朗诵一遍,就把纸扔到火炉里,然后再抄写,再朗读,再烧掉。如此反复七遍,直到彻底理解、背熟为止,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⑥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⑦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既不一味执着,也不在字面上纠结;既能读出趣味,也能收获颇丰。当你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读书的快乐自然随之而来。
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⑵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⑶从下面A和B中选出最适合第③段的论据,并阐述理由。
A.武亦姝平时就喜爱背诵古诗文,享受着诵读的美感和乐趣。在《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她凭借着丰富的诗词积累和“把比赛看成非常好玩的游戏”的心态,过关斩将,一举夺魁,尽显王者风范。
B.邴原是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学者。他小小年纪便成了孤儿,家境清苦没钱上学,蹲在学馆外的窗下哭泣,先生深受感动,破例让他免费就读。他矢志读书,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方名家。
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④-⑥段的论证思路。
⑸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还有哪种成功的读书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12.忆读书
(冰心)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4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7 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 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
⑧《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⑨总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 到的。
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 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 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 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真正开始读书是几岁?
(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其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是舅父教她怎样读《三国演义》的。
B.“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
C.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凯”与“诸”这两个字的读音与“岂”和“者”两字的读音相近。
D.读过《聊斋志异》,对作者写作很有帮助。作文老师曾有“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批语,其中的“柳”与“长吉”是指柳宗元和李贺。
(3)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
①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②我决定咬了牙……
(4)作者为什么喜欢读《西游记》? 为什么不喜欢读《封神传》?
(5)《三国演义》《聊斋志异》《 水浒传》《 红楼梦》这四部书的作者分别是谁? 从它们的体裁上看,《聊斋志异》与其他三部书有何不同?
(6)结合冰心小时候的读书经历,说说你对“读书不求甚解”这个观点的理解。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锲”的读音应为“qiè”,属于易误读字;
B。“俩”为多音字,有两种读音:liǎng、liǎ。“伎俩”的“俩”的读音应为“liǎng”;
C。注音正确;
D。“媲”的读音应为“pì”,属于易误读字。
故选:C。
本题要结合字音知识来分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对多音字的几种读音进行归纳,对于易误读字的读音进行积累整理。
此题主要考查对字音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一些多音字读音要结合语境进行辨析;对于易误读的字词的读音要重点记忆。
2.【答案】D;
【解析】A。“眼花潦乱”应写作“眼花缭乱”;
B。“妄下段语”应写作“妄下断语”;
C。“人迹罕致”应写作“人迹罕至”;
D。正确。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词语的书写,解答时需要回顾所学完成作答。
做好本题需要做个有心人,平时学习时需要对文章中出现的词语进行积累。
3.【答案】D;
【解析】A: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符合句意,成语使用正确;
B: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仿造得简直和真的一模一样,非常逼真。符合句意,成语使用正确;
C:屡见不鲜:屡:多次;鲜:新鲜,新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符合句意,成语使用正确;
D: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不符合句意,成语使用不正确。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
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成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4.【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运用字词的能力。做题前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含义,然后找出这几个词语强调的重点,在阅读题干中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词义的辨析和具体的语言环境,选出最佳选项。
“明智”指通达事理,有远见明智的选择。“灵秀”指的是清秀美好、灵活、美丽。“灵动”表示有了灵气;显灵的意思。活泼不呆板,富于变化。“严密”是指事物之间结合得紧密,没有空隙:周到:没有疏漏。“周密”指的是周到细密。结合语境可知,ACD项错误,B项正确。
故选B。
5.【答案】D;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对于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需要认真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要注意典型例句中的标点符号的典型用法。逗号是句子之间的停顿;句号是句子结束;问号是有疑问的句子;冒号有提示下文和总结上文的作用;说的话要用引号。

A.感叹号应该放在句末,可改为:“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您,辛勤付出的老师们!”故A使用错误。
B.将冒号删去。故B使用错误。
C.“经典咏流传”的引号改为书名号。故C使用错误。
D.使用正确。
故选D
6.【答案】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A项,不合逻辑,把“不再”改为“再次”。故A有语病。
B项,语序不当,“引起网友”与“广泛”互换。故B有语病。
C项,无语病。
D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故D有语病。
故选C。
7.【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目的方法是:找出内容出现的段落原文,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联系上下文、主旨句、关键句等,去分析归纳要点。
D《不求甚解》一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故D错误。
ABC正确。
故选D。
8.【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平时需要注意一下几点:(1)正确使用谦敬词语。“家大舍小令外人”;(2)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3)避免合同语言的歧义、歧解;(4)一些词语(包括成语),它用于某一方是固定的,不能改变。
A.“愚兄”是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称。故A错误。
B.正确。
C.“惠存”是敬辞,意思就是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指本人将某物送给别人。故C错误。
D.“拙作”是谦辞,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说自己的作品是粗陋之作。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排列语序的能力。关于排列顺序:排序题应做到一看、二找、三抓:一看就是看“一致”。看话题是否一致,句式是否一致,内容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一致。一致的句子要排在一起。二找就是找“呼应”。找与整体语段的前后呼应,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呼应。与前文呼应的句子则紧贴前文,与后文照应的就紧贴后文,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的句子排在一起。三抓就是抓关联词。

本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好读书”的意义。首先明确观点: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接着从反面进行论证:不读书的坏处。接着再从正面进行论证,强调好读书的意义。根据以上的分析,最后得出⑤①③②④的答案。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A“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此处望文生义。
B“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该成语使用正确。
C“吹毛求疵”比喻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与语境不符。
D“萍水相逢”比喻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与语境不符。
故选B。
11.【答案】
(1)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2)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引用了陶渊明、孔子和董卿的话语,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的观点。
(3)选A。因为文章的第三段,以具体的事例来谁读书使生活变得快乐的论点,材料A中的武亦姝是把读书当成一种快乐,因为这种快乐而最终获得成功;材料B,着重表现邴原刻苦读书成为一方名家,并没有突出读书的快乐。可见A能证明本段的中心论点。
(4)文章第四段以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证了“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的观点,接着第五、六两段,以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证了“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由此第七段得出结论,一个读书的人,只要善于心领神会,并能触类旁通,快乐总会悄然而至。
(5)示例:我的读书方法是:猜想式阅读。每读一本书,我总爱读一部分对后面的内容进行猜想,这样既可以启发自己的思考能力,又能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对书本内容理解的更透彻,印象更深刻。
【解析】
本文第一段,由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位网红对古希腊悲剧家的介绍,引出本文的论点:读书本是一 快乐的事;接着第二至三段,以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读书的快乐;第四至六段,论证获得快乐的不同读书方式;最后第七段,总结全文,指出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快乐也就自然降临。
论证思路梳理答题方法:
(1)作者先提出了……观点;
(2)接着运用过渡,引出几个事实论据和几个道理论据,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综合论证论点;
(3)正面论证部分,先引用……的事例,充当事实论据,运用举例论证,之后又针对这几个事例进行深入剖析,强调……,进一步证明论点;反面论证部分,先引用……的名言(名言以外用集合名称谚语、俗语等代替),充当道理论据,运用道理论证,之后再针对几个名言(谚语、俗语、警句等)进行深入剖析,强调……;进一步证明论点。
(4)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发出……号召;发出……警示)。
12.【答案】(1)7岁
(2)D
(3)①作者很想知道下面的情节那种急切、期盼、不舍。
②作者暗自下定了自己去读书的决心时毅然决然的内心感受。
(4)喜欢《西游记》,因为它写得精彩;
不喜欢《封神传》,因为它写得烦琐。
(5)罗贯中、蒲松龄、施耐庵、曹雪芹
《聊》是短篇小说,其它三部书是长篇小说
(6)冰心儿时读《三国演义》就是由兴趣引发的,一知半解地读,字音都读得不对,居然越看越懂,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阅读上应该放松要求,让孩子由着兴趣更好。 (意思对即可)
作者冰心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向中学生讲述有关读书的问题。通常在这一类的文章中我们看到的多是基于理论的理性说教。如:读书会给我们带来的各方面的好处等等,让低龄读者读来索然无味,自然也就无法激发学生对于读书的兴趣。而冰心奶奶这篇文章却另辟蹊径。首先文章开篇一句“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让人听来很亲切,好像一位慈祥的奶奶在与自己谈话,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在整篇文章中,完全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讲述,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跟随冰心奶奶成长,直到文章结尾得出结论:“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娓娓道来之语,如心底之泉水,缀缓流进了学生的心中,让读者终身难忘。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说读书引出下文。第二部分(2-8)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第三部分(9-11),概括自己读书后的感触。第四部分(12)强调读书、选书的方法。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根据文中信息“而是7 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可知,作者真正的读书时间为7岁。
(2)此题主要考查内容的理解与信息筛选、比对。
A。根据文中第二段的内容,可知作者第一次读书是7岁时自己读《三国演义》;
B。根据第三段的内容,作者当时是听舅舅讲《三国演义》,所以“而她还想读书”错,应该是想“听”。
C。“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凯”与“诸”这两个字与“岂”和“者”形似。
D。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
故选:D。
(3)此题主要考查作者情感的体会。答题时注意句中能够体现情感的词语。
①“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无限”一词,可以看出作者对下面情节的期待,表现她对故事的痴迷,读书的认真,有兴趣。
②“咬”表现了作者当时决心的坚定。
(4)此题主要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根据文中信息“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可知喜欢读《水浒》,因为它的人物栩栩如生(或有极其生动的人物个性);不喜欢《荡寇志》,因为它索然乏味(或人物没有个性)。“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可以看出喜欢《西游记》,因为它写得精彩;不喜欢《封神传》,因为它写得烦琐。
(5)此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识记。四部书的作者分别是:罗贯中、蒲松龄、施耐庵和曹雪芹;这四部书中《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其它三部书都是长篇小说。
(6)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答题时先阐述马南马南邨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文本的内容和自己的经历来谈自己的理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