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5 09:2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课程导入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语文/八年级下册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课时目标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1.走近作者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2.词语解释
推究事物的道理。
求知,得到知识。
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端正心思。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整齐家政。
不能从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通过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实地探察即实验。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一、研读课文
请按照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二、论证结构: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3---12)
(13)
提出论题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
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1---2)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4、理清课文结构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
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问题共探讨?
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课文解读



































































































第一层(2)
第二层(3~5)
第三层(6~12)
正反两方面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正面解释
“格物致知”的含义。
反面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第二部分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第一层(2):正面解释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第二层(3~5):反面论证
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实践,
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第三层(6~12):正反两方面分析
1.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2.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3.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选择正确的目标
开展实验
坚持完成实验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4.作者列举了什么例子从反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例一: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例二: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原因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再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引论(提出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本论(阐明道理)
结论(解决问题):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举例说明在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
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培养实验精神
贡献人类社会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四、结构梳理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五、主旨概括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
六、课堂小结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