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压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章 压强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4-03-19 19:48:15

文档简介

课题 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课时 2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3)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2)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重点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难点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班级师生交流
教学准备 1、教师用具教师自制大机翼演示器、电吹风、课件2、学生用具乒乓球、漏斗、大号注射器一支、水槽一个、两只塑料小船、水、两张纸、自制小机翼。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新课引入新课学习三.当堂练习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六.安全教育 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2008年01月26日下午3时许,在老成仁路琉璃场红砖桥附近的铁路桥道口,一名18岁的女孩在火车急驶而来时,为躲避火车,便坐在距离铁轨很近的石坎上,并低头捂住耳朵,谁知强大的气流将女孩的长发卷起,将其拖入车底,不幸当场死亡。这个惨案的凶手是谁 气流是如何作案的呢 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科学往往就在我们身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揭示这个小秘密。 我们首先来进行一个有趣的实验:硬币跳高比赛。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硬币在没吹之前是什么状态?[生]:静止[师]:说明硬币受力情况如何?[生]:受平衡力[师]:吹之后是什么状态呢?[生]:运动[师]:根据前面讲过的知识,谁会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生]:力[师]:这个力是谁给硬币的?[生]:空气[师]:原来是空气硬币产生向上的压力,可是硬币上面、下面都有空气呀?[生]:流动的空气的压强小[师]:根据上面分析,同学们猜一猜:气体压强与流速存在什么关系?[生]:(猜想)空气的流速越大,气体的压强越小。[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证实自己的猜想。如图(一)[师]: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生]:当我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吹气时,发现两张纸相互靠拢,而且吹气越快,两张纸靠拢得越紧密。[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生]:向两纸中间吹气,两纸中间空气流速变大,中间压强比两纸外侧压强小,两纸外侧和中间的压强差使两纸互相靠拢。[师]:分析得不错。下面我们再进行几个有趣的实验,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解释。(课件展示图二) [生]:吹乒乓球时,乒乓球上方空气流动快,压强小,下方空气流动慢,压强大,使乒乓球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强差从而使乒乓球不掉下来[师]:说的不错,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我们可以总结为:对于气体而言,流速越大,压强越小。请同学们想想在生活中……[生]:当我们去乘坐火车或地铁时,要求人要站在车站安全线外面,我认为原因是这样的:当火车行驶时,带动空气流速加快使人和火车之间的压强变小,而人外侧压强大,会使人受到推向火车方向的压强差,因此人站在安全线以内是很危险的[师]:解释得很好,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增强安全意识。[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知道了气体的流速越快压强越小,那么作为流体的液体呢,气体和液体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类比猜想出液体的流速和压强有什么关系呢?[生]:液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1912年秋天,“奥林匹克”号正在大海上航行,在距离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远洋轮的100米处,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正在向前疾驶,两艘船似乎在比赛,彼此靠得较拢,平行着驶向前方。忽然,正在疾驶中的“豪克”号好像被大船吸引似地,一点也不服从舵手的操纵,竟一头向“奥林匹克”号闯去。最后,“豪克”号的船头撞在“奥林匹克”号的船舷上,撞出个大洞,酿成一件重大海难事故。下面我们也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亲眼目睹一下“撞船”事故的发生,我们可以用注射器来加快两个纸船间水的流速,观察现象。[生]:(实验)[师]: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航海时规定:两船不能近距离同时航行?[生]:会撞船[师]:对。无论是气体还是液体,它们的流速越大,其压强越小,也就是说,流体压强跟流速有关,利用这一知识,人类发明了飞机。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关于飞机的课件。[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飞机的图片及机翼的放大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飞机机翼跟自己制作的机翼模型是否相同?[生]:相同[师]:请同学们利用机翼模型进行课本的“想想议议”学生动手利用机翼模型进行课本“想想议议”)[师]:请做得最成功的同学上台表演(最成功的同学上台表演)[师]:下面老师也来做做这个实验(利用电吹风吹出的风吹一端用细铁线穿出的大机翼模型)评析:电吹风的风力更大,效果非常好,使学生觉得非常神奇,给难点的突破做足了感性认识。[师]:请同学们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分析原因,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学生讨论[生]:机翼上方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的压强比上方压强大,产生向上的压强差,这就是飞机的升力。实例分析:1、什么火车和地铁的站台上要画一条安全线 2、诗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请你分析诗中包含的物理道理。3、喷雾器的工作原理。 [师]:同学们学习了本节课后都有哪些收获?(学生讨论后,归纳回答)[生]:知道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和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生]:还知道生活中跟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哪些物理现象,能用我们实验得出的结论来解释呢?并请同学们查阅相关网站、网页,获得有关的知识。1、水翼船2、香蕉球注意交通安全,不要离急速行驶的车太近,谨防被吸进去。 思考后回答问题。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动手进行课本所示的探究实验,验证自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并进行进行小组讨论、小结。动手实验实验成功的同学上台表演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学生自主归纳。通过网络扩大视野。
板书设计 9.4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流体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三、飞机的升力机翼上下表面压强差。
课后反思
(图二)课题 9.3大气压强 课时 2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2.过程与方法(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2)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3)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体验和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悦,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3)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物理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测定大气压强。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模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真空压缩泵,模拟马德堡半球,矿泉水瓶,水,玻璃杯。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一.复习提问二引入新课三.新课教学四、课堂小结及检测五.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实验一:在矿泉水瓶周围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有小孔,装入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们思考此实验现象说明什么?实验二: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盖上瓶盖,拧紧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演示实验一引导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二拧紧瓶盖后,喷水现象停止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1.认识大气层课件展示:地球周围的大气层,简单介绍大气层可达上空几千千米,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厚厚的大气海洋的底层。猜想:大气压强的特点?2.学生自主探究,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素养。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这个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小组的独立决策能力。②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A.两个小吸盘对在一起挤压后难以分开。B.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玻璃板上后难以拉开。C.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桌面上后难以拉开。③比较实验的共同点总结实验的结论。此环节是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为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提供机会。总结:通过以上这些实验证明:大气存在压强而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们常把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历史上曾有一经典的实验,生动大胆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大家看多媒体课件──马德堡半球实验。3.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①利用课件再现马德堡半球实验过程。说明:增强学生对物理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养成。②改进实验器材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改进实验器材,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让学生的理解更轻松,这是新课改为教师们所提出的要求。本次实验采用抽气效果非常好的真空压缩泵代替教学演示用的抽气机,真空压缩泵是冰箱内抽气泵,可到旧货市场采购,其抽气效果好,且没有噪声。改进后的实验,在壮实的六位男同学共同努力才能将两半球分开,生动的实验情景不仅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同时也让学生们深刻地意识到了大气压确实存在着,并且还很大,为接下来探究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开启了思维。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相关练习。第二课时如何认识大气压 设计情境,引入新课。探究 大气压强的值1.利用P=F/S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大气压有多大呢?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测出大气压的值?(实验时应测出哪些物理量?如何来测这些物理量?)小组讨论交流后可利用实验器材尝试着来完成实验。实验改进:由于教学所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太小,不能完成大气压力的测定,将市场购买的量程为10kg的小弹簧称改制成100N的弹簧测力计,器材准确性高,为得到的准确实验结论提供了保证。说明: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能够解答的老师决不参与,在学生们讲解不到位的老师才给予补充,这也是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实验中小皮碗与玻璃板接触的有效面积为35cm2,老师只是简单的作以说明,这样可适当降低实验的难度。②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说明: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很快地完成了实验,在交流展示中享受着实验的收获。2.利用P=ρgh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录相: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思考:①玻璃管内的水银为什么没有全部流下来?其上方的真空是如何形成的?②玻璃管内高出来的这部分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如何计算?③等压面的建立依据了液体压强的什么知识?科学家托里拆利是如何巧妙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力学角度分析,玻璃管内水银没有全部流下来的原因,要明确点出正是大气压强支撑着高出来这部分液柱,并且大气压强的大小决定着它所能支撑的液柱的高度,这样利用液柱所产生的压强就可计算出大气压强,这种科学方法被称为等效替代法。标准大气压的值:利用课本小组自主学习标准大气压的规定和大小。总结:上面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大气压的测定,得出的结果都近似为105pa,这也说明了同学们的实验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测定大气压也有专用的实验器材——气压计,关于气压计的学习我们下节课会详细研究。接下来同学们可思考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利用了大气压强的知识?(三)大气压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课件展示:吸管吸饮料的过程,小组讨论交流吸取饮料的原理。谈谈生活或生产中还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大气压强?大气压力和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向社会应用,体现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学生们较了解生活中大气压的应用,而对生产中的相关应用了解较少,对此老师可适当准备一些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中是如何利用大气压来搬运大张的玻璃板,灯泡等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还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感悟意识物理知识的价值。此环节分为两个过程,首先以组为单位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确保每位同学清楚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实验中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题目 小组内的激烈讨论和大胆的猜想,为本节课的课题顺利引入作以铺垫。思考问题:这厚厚的大气层受不受重力?对我们有没有压力?有没有压强?学生们自主发现三次实验的共同点有两个,其一是挤压和紧按的目的是将吸盘内的空气挤出,这样内部气体压强会减小;其二是最终的实验现象都是难以拉开,这则是由于吸盘外面有大气压力的作用。从而得出验证的结论:大气有压强。学生小结:16匹马都没能将马德堡半球分开,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压强的知识,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呢?说出你的想法和理由。独立完成作业学生发言小组尝试后,首先提出实验所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困惑,如实验中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什么时候读数,怎样测小皮碗和玻璃板接触的面积等等。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真正活动起来。小组讨论交流后,规范问题的答案同时分析实验原理。谈谈生活或生产中还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大气压强?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通过互评和互补,进行查漏补缺。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9.3 大气压强1、大气压强的存在 2、大气压强的值 3.应用
课后反思课题 9.2液体的压强 课时 2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利用实验定性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密度、深度的关系。连通器应用。
教学难点 利用物理模型从压强的定义公式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式。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模型法。
教学准备 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等。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三.信息反馈 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一.复习提问二引入新课三.新课教学四.信息反馈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展示四幅惟妙惟肖的图片,并且配上恰如其分的描述,发人深思的设疑,从而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角色!液体压强的特点。1.你知道吗 以上这些事例都与液体压强有关。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2实验探究:.向学生展示一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和侧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让学生观察没有水时和盛有水时橡皮膜的形状。3引导学生归纳:没有水时,橡皮膜平坦,当倒入水时,橡皮膜向下凸出。因为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有向下(容器底 )的压强。因为液体具有流动性,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4.实验探究:用压强计演示处在液体中的物体在各个方向上都受到液体压强的作用。组织方法:(1).老师演示实验,同时引导学生观察。(2)。组织小助手亲临现场感受实验的过程。(3)。抓住每一个细节,启发学生总结规律。现象:在同一深度不同方向,压强计U型管的高度差相同结论:在同一液体中,同一深度朝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5.设疑: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的压强处处相等吗? (1)..用压强计把探头放在液体的上、中、下不同位置,看压强计U型管的高度差的变化情况。(2)。课件展示玻璃容器上、中、下三孔向外喷水的距离。6.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把压强计的探头分别放入水、盐水中,并使深度一致,启发学生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现象:将压强计的橡皮膜分别放进水中和盐水中,压强计U型管的高度差不同8.梳理知识让学生自主归纳,教师适当点拨。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    ,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    ;液体的压强还有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   。(二)、计算液体内部的压强1. 建立模型法用电脑演示三维动画,把液体中建立的模型分离出来,用上一节学过的压强公式推导液体压强公式。液柱体积 v=sh液柱质量 m=ρv=ρsh液柱重 G=mg=ρgsh液柱对它底面的压力 F=G=mg=ρgsh液体对它底面的压强P=ρgh2.液体公式的理解和应用P=ρghP——液体在任一深度的压强 (Pa)ρ——液体的密度 (Kg/m3)g——常数 9.8N/kgh——深度 液体内部某一位置到上面自由 液面的竖直距离 (m) 例1.如图所示,A、B两点间的压强关系是( )A.PA=PB B.PA>PB C.PA板书设计 9.2液体的压强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二、液体压强计算 三、连通器
课后反思课题 9.1压强 课时 2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探究活动.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分析比较获得对压强概念深入的理解. 比较归纳法:通过对具体现象、事例的对比、比较,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归纳出一般的结论.
教学准备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海绵等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知识点复习二、引入新课:三、新课教学四、学的怎么样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一、复习提问二、新课教学三、课堂反馈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什么是重力,重力的三要素,重力的示意图。(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物体的重心)1.放映图片:茫茫雪原,浩浩无边,想在上面步行的人双脚深陷。几乎寸步难行。雪橇却能使人插上翅膀……2.观察教材两幅精美的图片:小小的蝉可以把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一)压力[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练习画出压力的示意图并与重力进行比较见课件分析归纳:课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桌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课本。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的。 通过分析应让学生明确,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1、压力的三要素:大小: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物重方向: 垂直于被压物体表面作用点:在被压物体表面上2、压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3、压力的实质:压力的实质是弹力,压力是弹力的表现形式。4、压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的关系(见课件)。5、压力重力的比较(见课件)。6、练习题目(见课件)。(二)、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教材第30页9.1—3压力作用的实验:1、由甲和乙得到: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的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2、由乙和丙得到:压力一定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压强:1、物理意义: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 做压强。3、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略(注:受力面积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公共面积)。4、压强的符号:用 P 来表示5、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面积------平方米(m2)6、单位:国际制主单位:帕斯卡 简称帕(Pa)1Pa=1N/m2做一做1、底面积为0.2 m2,重为400 N的铝块放在面积为400 cm2的水平桌面上,铝块对桌面产生的压强为多少?解(略)2.在封冻的冰面上,若人的每只鞋底面积是125 cm2,体重为500 N的人恰好可以通过,如果每只鞋底面积是175 cm2,体重为500 N的人最多可以负重多少通过冰面? 解(略)师生共同完成教材32页相关作业第二课时设计相关题目(一)、请同学们看下图(见课件),你有什么启发?动手算一算:谁对地面的压强大?(见课件)(二)、增大压强、减小压强的方法。课件展示相关图片1、增大压强的办法:(1)、压力一定时,减 小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3)、减小受力面积同时增大压力2、减小压强的办法:(1)、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3)、增大受力面积同时减小压力3、根据生活实例教学。课件展示图片。4、设疑:(1)、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它们是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呢?同一块砖怎样放置压强最大?(2)、同一块砖怎样放置压强最大?平放、侧放、竖放?下列现象有什么原理?1.坦克装有履带2.用细线切割松花蛋3.用宽带背书包 4.缝衣针头做得很细5.用订书机订书时要用力按6.钢轨铺在枕木上7.讨论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学生自主完成1、一位农村小孩放学后在田间拾稻穗时,不慎陷入泥坑,无力自拔,处境危急。假如你此时正好路过,你该怎么办呢?2、池塘水结了一层冰,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强为2×104帕斯卡,问体重为500牛顿,每只脚跟冰接触面积为2分米2的人能在冰上步行吗?3. 下列事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A.插入软包装饮料盒内的吸管一端被 削得很尖 B.坦克安装履带 C.在压路机的轮子里灌铅 D.书包带做得比较宽 踊跃发言想想: 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讨论:教科书放在桌面上,如何放对桌面压强最大?如何放对桌面压强最小?你是站着对地压强大,还是走路时候?在冰面上遇到冰即将破裂时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形成解题格式定论。积极发言观察图片,思考问题。积极动脑、总结规律。罗列生活实例、互相交流,扩大视野。学以致用按要求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9.1压强压力 压强 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