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矣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呼?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回顾式导入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孔子,名___,字 ,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
《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仁、礼治。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文学常识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一共20卷。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论”读音为“轮”,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汇编。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古代的冠礼
冠礼,是中国汉族男子的成年礼,嘉礼的一种。 冠礼表示男子成年了,可以婚娶,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可以参加各项活动。
行礼前:筮(shì)日(选定加冠的日期)
筮宾(选定加冠的来宾)
行礼时:来宾加冠三次 缁(zī)皮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
皮弁(biàn )(表示从此要服兵役)
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
来宾敬酒
见母亲
由来宾取字
见兄弟姑姊
戴礼帽穿礼服带礼品去见国君卿大夫乡先生等
主人向来宾敬酒送礼品,礼成
汉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
重点字词读音
论语 饥馑 曾皙 哂
舞雩 铿尔 小相 沂
冠者 喟 俟 撰
摄 比及 毋 冉
lún
j n
xī
sh n
yú
kēng
xiàng
yí
guàn
kuì
sì
zhuàn
shè
b
wú
r n
孔子问“志”,夫子点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以:介词,因为。
乎:相当于“于”,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可译为“比”。
尔:你们。以:动词,认为。
居:在平时、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则:作“辄”解,常常,总是,就。
知:了解,知道。 如:连词,假如,如果。
或:代词,在这里指人。以:用,做。何以:以何,如何。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翻译: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你们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弟子述“志”,夫子点评——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尔,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之后,相当于“然”。
摄:夹。 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加:加于,加到……上。
师旅:侵略的军队。 因:接着。
饥馑:这里泛指荒年。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
为:治理。 比及:等到。
方:义、道理。哂:笑。
翻译: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略,接着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并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弟子述“志”,夫子点评——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方: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如:连词,或者。
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足。
如其:连词,至于。 俟:等待。
翻译:“冉求,你怎么样啊?”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待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只好等待着修养更高的君子来推行了。
弟子述“志”,夫子点评——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在这里都作动词用。
翻译:“公西赤,你怎么样啊?”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中,或者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
弟子述“志”,夫子点评——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希:同“稀”,稀疏。 尔:助词,在拟声词之后。 舍:放下。
作:起,站起来。 撰:陈述。一指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亦:只是,不过。 莫:同“暮”。既:已经。
乎:相当于“于”,可译为“在”。风:动词,吹风,乘凉。
咏:唱歌。 喟然:长叹的样子。 与:赞同、赞成。
翻译:“曾点,你怎么样啊?”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一起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弟子述“志”,夫子点评——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后:走在后头。方位名词作动词。 夫:指示代词,那。
已矣:罢了。
翻译: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只不过自己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弟子述“志”,夫子点评——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让:谦让。
邦:国家 。此处指治理国家大事。
唯:句首语气助词,无义。
安:疑问代词,怎么。
见:见得。
之:指诸侯。
翻译:孔子说:“治国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因此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从“弟子述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什么“志”?子路:(由) 侧重强国冉有:(求) 侧重富民公西华:(赤) 侧重以礼治邦愿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希望参政.孔子对四个弟子的谈话作了什么评价?:为什么“孔子喟然与点”?孔子赞赏曾皙之志,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子路等人的说法。事实上就治理国家而言,子路讲的是“不挨打”,即“强兵”﹔冉有讲的是“不挨饿”,即“富国”﹔公西华讲的是“知礼节”,即“文明”,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而曾皙讲的是“幸福”,是终极目标,富强、文明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的幸福。目标重要,过程同样重要;既应敢于承担,又要谦逊礼让——这就是孔子的态度。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想要重整春秋末期混乱的社会秩序,而曾皙说的正是礼治下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治国的最高境界。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孔子思想:
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四、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对学生喜欢“循循善诱”
五、品德:“温、良、恭、俭、让”
:从对话中分析四个弟子的人物形象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冉有:(谦虚、说话很有分寸)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温文尔雅、机敏好学)通过孔子的话,反映出了孔子在教学上的哪些态度?“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1.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2、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3、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 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循循善诱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教学民主
课后作业:各言己志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志向。纵观古今,很多仁人志士都曾在年轻时候立下过志向,比如杜甫心存“致君尧舜上”的志向,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袁隆平立志让全球无冻馁之人。那么你的志向是什么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分享一下,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各言己志。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