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5 08:2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
——毛泽东
臧克家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家、编辑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被称为“农民诗人”“泥土诗人”。第一部诗集《烙印》。其诗往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爱憎情感;语言流畅,气势雄浑,真实朴素而精炼含蓄。代表作有诗歌《有的人》《老马》,诗集《烙印》等。
走近作者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闻一多先生简介
知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
“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闻一多
背景链接
一九四五年十月,蒋介石违背《双十协定》,调遣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遭到人民反对。十一月十九日,重庆各界代表组成反内战联合会,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用一切办法制止内战。二十五日,昆明学生六千余人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骚扰破坏,各校学生于第二天起联合罢课。十二月一日,昆明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屠杀殴打罢课师生,死四人、伤二十余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事件发生后,昆明学生罢课达一个月之久,得到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声援,一个以学生运动为主的反内战运动,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治区。
读准字音
校补 赫然 迭起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兀兀穷年 炯炯 心会神凝 心不在焉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函寄 仰之弥高

dié
qiè

níng
dǒu
hán


jiǒnɡ
jiào
yān
jiǒnɡ
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沥尽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心血。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
慷慨淋漓: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不专心,精神不集中。
积累词语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作为学者
作为革命家
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文章围绕这两个方面写了哪几件事 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
特征 事件 品质 评价
学者和
诗人
革命家
做了再说(详)
说了就做
《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严谨刻苦,、沥尽心血、严谨治学、废寝忘食的卓越学者。
勇敢无畏、不怕牺牲、言行一致的革命家。




口的巨人
做了也不说
(略)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
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3、用一句话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学者形象。
他是一位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
4、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各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从学者到斗士
前期: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
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变化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1、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两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
对比
结构上: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
内容上: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
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作用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一部分开头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2、选文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宣传民主,反对独裁;起草政治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痛斥敌人;参加游行示威,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3、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前者是指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卓越的学者他所做出的行动,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而后者是指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大勇的烈士,体现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4、最后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议论和抒情。
内容上:点明了全文的中心,高度概括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优秀品质。
结构上:照应开篇,总结全文。
1、如何理解第3段中“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一句的含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闻一多先生寻找的使中华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比作“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生动形象。这句话是说闻一多先生试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活动三:再读课文,赏析语言
2、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赏析本句?
运用了细节描写,这一细节再现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形象,表现出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赏析本句?
这句话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称赞闻一多先生既敢于高声说出真理,又勇于以身相殉的伟大精神,突出他在“说”和“做”上为我们树立的光辉榜样。
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刻苦钻研学术的严谨态度和实干精神,以及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而献身的精神。
文章主旨
课堂小结
一诗一文一烟斗,
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
一代英豪一红烛。
“诗” “文”写其诗人和学者形象。
“烟斗”说他喜欢拿烟斗抽烟
“画”“印”写他爱好绘画和篆刻。
“全集”指《闻一多全集》。
“英豪”概括了他的个性和思想。
“红烛”指他的诗篇《红烛》。
写作特色
1、选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
2、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
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采取严谨有序的结构
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拓展阅读
课外作业
1、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2、完成《补充习题》课外阅读。
闻一多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学者
革命家
写作《唐诗杂论》
写作《楚辞校补》
写作《古典新义》
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发表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一定说
说了就做
说做一致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