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戏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 社戏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5 08:3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的民风民俗,把握文章脉络。2.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领悟语言简洁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3.理解本文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也融于了作品之中。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钳( )
撮( )
偏僻( )
行辈( )
照例( )
欺侮( )
宽慰( )
嘱咐( )
怠慢( )
礼数( )
撺掇( )
凫水( )
潺潺( )
踊跃( )
屹立( )
家眷( )
皎洁( )
好歹( )
qián
cuō
piān pì
háng bèi
zhào lì
qī wǔ
kuān wèi
zhǔ fù
dài màn
lǐ shù
cuān duo
fú shuǐ
chán chán
yǒng yuè
yì lì
jiā juàn
jiǎo jié
hǎo dǎi




絮叨:来回地说。
宽慰:宽解安慰。
怠慢: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
朦胧:月光不明,在文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踊跃:跳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宛转:同“婉转”。形容(歌声、鸟鸣声等)抑
扬动听。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弥散:(光线、气体、声音等)向四处扩散。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
容坚定不可动摇。
家眷: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洁:(月亮等)明亮而洁白。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平桥概况
伙伴游玩
无船出行
月夜行船
赵庄看戏
停船吃豆
深夜返回
再谈吃豆
看戏前
看社戏
看戏后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社戏
看社戏
课文所写的几件事,详略是如何安排的?请连线。
平桥概况
伙伴游玩
无船出行
夏夜行船
赵庄看戏
停船吃豆
深夜返回
再谈吃豆






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看社戏是主要内容,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则略写。




1.随母亲小住平桥村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
(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伙伴;
(3)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铺垫。
1.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离海不远
极偏僻的
住户很少
“我”的
乐土
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作者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找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
波折
叫不到船
不准和别人去
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
转机
八叔公的船回来了
与“我”同去
保证不出事




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在作者笔下,那“我”到赵庄看到的戏好看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铁头老生不翻筋斗
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
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正面描写
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不爱看
渐不明显
喃喃的骂
不住吁气
打哈欠
各自谈话




侧面描写
分角色朗读24-30段,思考: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
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










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中的领袖。


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结合相关语句分别分析双喜和阿发的性格特点?
下一页
人物形象
六一公公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
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怪“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不珍惜劳动成果。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可见他不是吝啬之人。
“我”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表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人物形象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
是友善的祝福,同时也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影响,有农民的局限性。
表现了六一公公的热情好客。




1.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
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小伙伴们驾船的熟练动作和去看戏的兴奋心情,表现了他们的麻利能干、活泼可爱。
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从嗅觉、触觉、视觉的角度描写两岸景象和月色,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月夜美景图,充满诗情画意,烘托了“我”愉悦的心情。
嗅觉
视觉
触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眼里月色朦胧时连山的形态。
以动写静,使得静态的山呈现出动态,写出了在行船上看山这一特定的情景,写出了行船速度之快。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4.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视觉
听觉
把灯火光中的戏台比作被红霞罩着的仙山楼阁,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灯火光中的戏台的朦胧美,表现了“我”的不舍之情。
从听觉角度暗写“我”的不舍。
从视觉角度写出月光下、灯火光中的戏台的朦胧美,表现了“我”的不舍之情。
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比喻,将航船比作在浪花里蹿的大白鱼,形象地写出了小伙伴们划船本领之高、船行速度之快。
从侧面表现了小伙伴们划船本领的高超。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我”非常想去看社戏,但又不能去,于是想象社戏表演的情景,以及看戏人喝豆浆的情景,表现了一个孩子悲伤、失落的情绪。
结合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体会“我”的心理。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我”可以出门看社戏了,心情变好了。“忽而”表明孩子的心情易于变化,“轻松”“舒展”与前面看戏不成而沮丧的心情完全不同。“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是夸张手法,非常形象地表明“我”的心情无限之好。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这是一个儿童眼中的景物描写,非常富有诗意。“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是儿童才有的想象;“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明“我”非常急于到赵庄看社戏,这也是儿童心理的表现。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再没有什么高低。
我对看戏很有兴趣,但在夜间容易犯困,所以台上戏子的形象变得模糊,这里真切地描写出我看戏的精神状态,富有奇趣。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这是半想象、半纪实的描写。大鱼驮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是童话里才有的情景,反映出“我”当时愉悦的心情,也表现了孩子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
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此地有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还有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人与人之间有着亲密和谐的关系。“我”还目睹了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这一切都是“我”童年在时城镇未曾见到过的,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由于这种心理的、情感的因素,让“我”觉得那晚的戏是“好戏”,那晚吃的豆是“好豆”。另一方面,俗话说,距离产生美。




时间已经久远,早年在平桥村短暂的生活片段只留下的不仅是一些记忆,更是一种情感。时间越久,这种记忆中的影像越珍贵,所以作者赞之以“好豆”“好戏”。说“好戏”还有一个原因,是《社戏》开头讲述“我”在大都市看戏,感觉非常不好,于是怀念早年在外婆家的“社戏”。乡村社戏或许俗些,但是“我”感觉很好。
《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写的是“我”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课后阅读这些文字,体会一下,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社戏》原文开头部分的内容要点:
(1)“我”当时在北京,对看戏本无兴趣;
(2)第一次在北京看戏,因为人太多,声音嘈杂,且无合适座位,便“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3)第二次在北京因为募捐,看谭叫天的戏,可是到了很晚谭叫天还不出场,只好失望地离去;
(4)反思中国的戏剧,“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不适合剧场观看,只适合在野外观看,远观反而有风致。




在北京看戏的挫败经历,使“我”怀念小时候在外祖母家乡所看的“社戏”。虽然过去几十年,但是当时的难忘经历如在眼前。如此对比地写来,眼前的戏不适合看,过去的戏永生难忘,一贬一褒尽在文中。以眼前的戏为写作的由头,反衬早年“社戏”的好看;其实未必真好看,主要是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让“我”神往,“我”在心里的一角永远保持着对家乡的爱、对乡民的爱、
对乡村文化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