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二单元 辉煌的美术历程
礼仪与教化
------探寻青铜艺术
寻根溯源赏国宝
商代后期的《后母戊方鼎》
第一站:河南安阳
思考:
(1)鼎在古代是用来做什么的?
(2)“司母戊鼎”为什么改名为 “后母戊鼎”呢?
(3)什么是铭文?铭文的作用是什么?
后母戊鼎
2、后母戊鼎”中“后”指“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所以如果释成“后母戊”,意思大致可以理解为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把鼎献给母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孝”,百善孝为先。
133厘米
重:832.84KG
112厘米
79.2厘米
1、鼎的材料是青铜器:红铜、锡和铅的合金
3、铭文,也叫金文,是指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的文字记载。青铜器的铭文记载的信息很多,比如器名、铸造人、为何而铸,甚至有历史事件的简略记载。青铜器铭文内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并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
由实用器转变成礼器,是权利与地位的象征
传说夏铸九鼎,用鼎制度: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
它四足,方形,两直耳,在古代,它是食器是炊煮器(锅)
鼎身
鼎足
鼎耳
这类纹样体现出神秘、庄重、威严的气氛,既是服从祭祀的需要,又是适应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需要
第二站 陕西眉县
西周 《大盂鼎》
101.9厘米
77.8厘米
重153.5千克
1、鼎形:采用大型圆腹鼎的形式,三足鼎立,鼎耳微微外张,庄重而和谐。
扉棱
颈部饰三组分体式折角饕餮纹,足根部饰外卷角饕餮纹,均以扉棱为鼻。
器身、足部的饕餮纹整个躯体上皆饰勾云纹,以雷纹填地,纹饰简朴大方。
云雷纹--用柔和的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是雷纹
2、纹样:
饕餮纹
3、铭文
内壁有铭文291字。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庄严凝重的艺术效果。
铭文记载的是:周康王在宗周对盂的一次册命。
大盂鼎·西周
年代 商 周
作品形式
作品效果
共同点:为统治阶级服务
纹饰多、直线型、
以饕餮纹为主、
纹饰不多,曲线型、
有铭文
典雅、平和、记事性强
庄严、恐怖、神秘
《司母戊方鼎》和《大盂鼎》分别是商朝、周朝青铜器的代表作,两者为什么会如此不同?与什么有关?
周灭商后,吸取了商灭亡的教训,提出了“德”的观念,
注重现实,强调“礼治”
思考:
第三站 河南新郑
春秋战国 《莲鹤方壶》
壶口:为方形,高126.5厘米,长30.5厘米,宽54厘米。
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
壶体:四面还分别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
壶足: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
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一圈饱满的双层花瓣向四周张开,花瓣上布满镂空的小孔。莲瓣的中央有一个可以活动的小盖,上面有一只仙鹤站在花瓣中央,仙鹤似乎在昂首振翅,正在翘首望着远方,造型灵动。
作品介绍:
思考:这么漂亮的壶是用来做什么的?
盛酒或盛水器
《仪礼·聘礼》:“八壶设于西序”。注:“酒尊也。”
《周礼·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注:“盛水器也。”
126.5厘米
30.5厘米
宽54厘米
交融的艺术造型--龙、兽与鹤的结合
背景:位于黄河中下游的郑国,居于晋楚两大国之间,在夹缝中生存,使得郑国深受晋楚两国文化的影响
动态的艺术表现:承托莲鹤方壶的神兽和壶体上附饰的龙兽有明显的的动感,并相互应和,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流动、飞扬的韵致、舒扬升腾的美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厚重二庄严的中原商周青铜器形成鲜明的对比。
多样的艺术手法:莲鹤方壶造型优美新颖,艺术构思巧妙,采用了圆雕、浮雕、镂雕、细刻等多种雕塑艺术技法,造就了精美繁复的装饰效果。
艺术特点:融清新活泼与凝重神秘为一体,强调实用美观性,被郭沫若先生誉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思考总结:商、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的变化
时代 典型美术作品 形式特征 (器型、纹饰) 体现的观念 如何为统治者服务 导致变化的原因
商 《后母戊鼎》
西周 《大盂鼎》
春秋战国 《莲鹤方壶》
方形
饕餮纹,夔纹
圆形
饕餮纹、云雷纹
方形
蟠螭纹、兽纹、鹤
权利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作用
1.区分社会等级
2.用于贵族阶层的生活和祭祀
1.区分社会等级
2.用于贵族生活的生活和祭祀
1.用于贵族生活的生活和祭祀
2.按照自己的喜好制作
政权更迭,统治思想发生变化
政治权利分散,礼崩乐坏
被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取代而趋于衰落
社会等级制度崩溃之后,重视享乐
宗法思想、礼乐制度
这个时期,美术作品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和权力烙印,受到了统治阶级思想的制约,反映了统治阶层的需要。
美术的作用
欣赏:青铜器的分类
THANKS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