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1轮复习专题1 估算、生活常识和物理学史(共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中考1轮复习专题1 估算、生活常识和物理学史(共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2-15 08:27:10

文档简介

专题一 估算、生活常识、物理学史
专题一 估算、生活常识、物理学史专题
估值题具有文字简洁、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隐蔽等特点,试题对结果不要精确,只要求合理,试题大多来源于生活、联系实际,要求学生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同时注意从生活中学习物理,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生活常识和物理学史一般都是对所学物理知识涉及的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和基本的物理学史进行考查,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注意积累。
考查形式一般以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出现,难度较简单,每年中考都有2分到6分的试题,注重学生对物理兴趣的培养,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知识的积累。
测量
(一)质量
一颗鸡蛋质量:50g 一本物理课本:200g 中学生质量:50 kg 篮球质量:0.6 kg
(二)长度
1元硬币的厚度2mm 1元硬币的直径2cm
拇指指甲长度1cm
书桌高度1m
门框高度2m
一层楼房高度3m
珠穆拉玛峰高度8848m
1米=10分米=102厘米=103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1米3=103分米3=106厘米3=109毫米3,1升=1分米3,1毫升=1厘米3,1升=103毫升
(三)时间
地球自转一圈24小时
月球绕地球转一圈28天
地球绕太阳转一圈365天
声音
声速:340m/s、真空不能传声
高速公路旁的隔音板:防止噪声
会议室、电影放映室的天花板做成蜂窝状:减弱回声
响度:形容声音的大小/强弱
大小影响因素有:振幅和距离
成语:震耳欲聋、轻声细语
应用:扩音喇叭、轻轻敲鼓和使劲儿敲鼓
音调:形容声音的高低,大小决定于频率
成语:曲高和寡 大珠小珠落玉盘
应用:弹不同钢琴键、拨不同琴弦、按不同笛孔、敲击不同青铜钟、敲打不同瓷碗
弦乐器的粗细、长短、松紧会影响音调的高低,且越细、短、紧,音调越高。
音色:形容声音的特色
应用:区分不同人的声音、区分不同动物的声音、区分不同乐器的声音
俗语:不见其人,先闻其声、闻其声而知其人
人耳正常听觉范围:20Hz~20000Hz
次声波:低于20Hz地震、海啸、火山爆发
超声波:高于20000Hz 蝙蝠、海豚 应用:B超、洗牙

(一)光、无线电波、电磁波的速度均为:3×108m/s
(二)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1.小孔成像(倒立的光源的实像,像的形状与小孔无关)
2.影子的形成(阳光下人或树的影子、手影、皮影戏、立竿见影)
3.日食、月食
4.激光准直挖隧道、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5.凿壁借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坐井观天
(三)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光的反射实例:平面镜成像,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自行车尾灯,
所有的倒影(水中出现的 蓝天、白云、飞鸟、垂柳)
镜花水月 金光闪闪 波光粼粼
平面镜成像:器材:玻璃板、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光屏
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选择什么作为平面镜:玻璃板
1.为什么选玻璃板而不选镜子:为了确定像的位置。
2.对实验中的两只蜡烛有什么要求:完全相同。
3.为什么选择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4.实验时用另一只等大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①比较像与物的大小;②确定像的位置。
5.刻度尺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比较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6.实验中玻璃板怎样放置:竖直放置。
7.玻璃板没与桌面垂直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8.蜡烛的像能否用光屏接收到:不能。
9.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说明什么: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10.一只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却成了两个像,原因是: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
11.怎样验证成两个像是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的原因:用一个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12.验证像与物到镜面距离关系时,要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找到普遍的规律。
13.多次实验要改变什么:改变蜡烛的位置。
14.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15.在较暗处实验效果更好。
(四)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实例:
1.站在岸边看到的水中原有的物体(鱼、水草、鹅卵石、池底);
2.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
3.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
4.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5.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
6.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
7.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折射的光路图)
(五)透镜成像
1.三条特殊光线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有2个焦点,一个光心。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有2个虚焦点,一个光心。
2.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光心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该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2)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虚像正物像同侧,实像倒物像异侧;物远实像小,焦点内放大。
(3)注意事项: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4)注意: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4.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面,晶状体太厚,
需戴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太薄,
需戴凸透镜矫正。
(六)色散:本质上还是折射(彩虹、海市蜃楼)。
(七)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运动
(一)1m/s=3.6km/h
(二)人步行的速度约1~2m/s
(三)骑自行车速度约5m/s
(四)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
(五)客运火车速度140km/h
(六)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
(七)s-t图像题:注意点
1.“第5秒内”和“前5秒内”的区别
2.同时同地同向(反向)两地相向(同向)
3.质量(惯性)
4.速度
动能、机械能、拉力、合力

两只鸡蛋1N、中学生体重500N、一本物理课本2N。
简单机械
(一)等臂杠杆:天平、定滑轮、摩天轮。
(二)费力杠杆:筷子、镊子、食品夹、钓鱼竿、晾衣竿、扫帚、理发剪刀、坩埚钳、垃圾夹、小区门口栏杆、人的前臂。
功和功率
(一)把一本物理课本从地上捡到桌上,大约需要做功2J。
(二)一个中学生从一楼爬到三楼,大约需要做功3000J。
(三)机械功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其它单位由W=FS=Pt可知有N·m、W·s。
机械功率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其它单位由P=W/t=Fv可知有J/s或N·m/s。
温度
(一)摄氏温标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零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1等分叫1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注意:摄氏标度不是温度的国际单位。
(二)体温计:用作测量体温,它的刻度范围是之间,低于和高于时,人已无法存活。它的最小刻度是。
(三)人的正常体温37
(四)上海昼夜温差10
(五)“高温天气”的最高气温为35
(六)公共场所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
比热 :c水=4.2×103J/(kg·℃)
分子热运动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热机
所谓四个冲程指:
(一)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由上端向下运动,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从进气门吸取汽缸。
(二)压缩冲程:进气门和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燃料混合物被压缩,压强增大,温度升高。(机械能—→内能)
(三)做功冲程:在压缩冲程末尾,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并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内能—→机械能)
(四)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把废气排出汽缸。
密度
常见物质密度大小顺序:ρ铜>ρ铁>ρ铝 ρ牛奶>ρ矿泉水>ρ纯净水>ρ食用油
能够区分不同物质特性的是:密度、比热容
压强 连通器
一张报纸对桌面的压强1Pa
一本物理课本对桌面的压强30~60Pa
一个人双脚站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强1.5×104Pa
一个人躺在床上对床的压强3×103Pa
增大压强:刀刃磨得很薄、丝线隔开熟鸡蛋、草叶割伤皮肤、缝衣针或者钉子做得很尖细
减小压强:坦克装履带、铁轨铺枕木、书包带很宽、重型机械轮子多、购物袋“小手提”
连通器:船闸、水壶、锅炉水位计、液位计、下水道的弯管、畜生喂水槽(牲畜饮水器)
浮力
(一)求解浮力的方法:
1.若题目已知物体浸没的体积,则用F浮=ρ液gV排求解。
2.若题目已知物体漂浮或悬浮,则用F浮=G物求解。
3.若题目已知物体上表面下表面的压力,则用F浮=F下-F上求解。
4.若题目已知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则用F浮=G排求解。
(二)注意:无论用何种题型、用何种方法求浮力,必须先分析物体的浮沉状态。
1.一艘轮船从江里驶到海里,由于一直漂浮,浮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相同,所以浮力不变,但由于江水密度小于海水密度,由F浮=ρ液gV排可知排开水的体积变小。
2.潜水艇:潜水艇体积一定,靠水舱充水、排水来改变自身重力,使重力小于、大于或等于浮力来实现上浮、下潜或悬浮的。
3.同一支密度计在A、B两种液体中均漂浮,且排开A液体的体积较大,则在两种液体中,密度计所受浮力不变(因为一直漂浮,浮力等于重力),且A液体密度较小(因为F浮=ρ液gV排而排开A液体的体积较大)。
4.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大气压
(一)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二)托里拆利实验:第一次用实验计算出大气压的值(76cmHg)
(三)大气压应用:注射器吸药水、钢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抽水机抽水、吸盘
电学
(一)不同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电流的大小
电子手表:约2微安
小型手电筒、实验室小灯泡、白炽灯:约0.2安或0.3安
小型收音机:约0.4安
电视机:约0.5安
电吹风:约2.5安
电饭煲:约3安
电热水壶:约6安
电焊机:约100~200安
(二)不同情况下电压大小的比较
闪电:约108伏
高压输电:500千伏
动力电路:380伏
家用照明电路:220伏
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24伏
干电池:1.5伏
蓄电池:2伏
脑电波:约0.05毫伏
(三)一些物体的电阻大小
小电珠:约10欧
电熨斗:约100欧
白炽灯:约800欧
人体:约10千欧
电热蚊香:约10千欧
(四)常见电功率
空调 1500W
微波炉 1000W
电炉 1000W
电热水器 800~1000W
吸尘器 800W
电吹风 500W
电熨斗 500W
洗衣机 500W
电视机 200W
台式电脑 200W
抽油烟机 140W
电冰箱 100W
电扇 100W
手电筒 0.5W
计算器 0.5mW
电子表 0.01mW
电磁
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证明了电流周围有磁场。
原子
原子是由绕核高速旋转的电子(-)及原子核(+)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不带电)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星系
(一)太阳系:恒星是太阳
(二)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三)地球的卫星:月球、人造地球卫星
知识网络
考情解析
知识梳理专题一 估算、生活常识、物理学史
题型一、估算
【考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中学生的身高在1.65m左右,由图可以看出,旗杆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4倍,所以其高度大约为4×1.65m=6.6m,接近7m。
【答案】B
【教学建议】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考点】热量的计算
【解析】常温为20℃,沸水的温度为100℃,普通玻璃杯容积约为0.3dm3,由公式Q=cm△t得:Q=cm(t0-t)=4×103J/(Kg ℃)×0.3kg×(100℃-20℃)=9.6×104J≈105J。
【答案】C
【教学建议】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根据生活的常识来估测一杯水的质量和通常温度。
【考点】考查对密度的掌握和质量计算方法
【解析】“净含量2L”的字样是表示油的体积是2L即0.002m3;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在800kg/m3左右,根据密度公式变形后得:m=ρV=800kg/m3×0.002m3=1.6kg。
【答案】C
【教学建议】此题考查密度公式及变形式的应用,解出油的质量对照选项即可。解答此题的
关键是知道食用油瓶上标有的“净含量2L”字样中的2L是表示油的体积,计算时还要注意
单位的统一。
【考点】重力估算
【解析】生活中常用公斤、市斤来表示物体的质量,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g=1公斤=2市斤,再结合生活中的常识进行估测物体的质量。
【答案】B
【教学建议】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的常用单位熟悉,对标准单位不熟,因此做对本题必须具备
两方面知识:(1)能将4kg换算成8市斤,也就是平时所说的8斤;(2)熟悉生活中常见物
体的质量。
【考点】压强的估算
【解析】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150g,求出课本重,放在水平桌面的中央,对桌面的压力等于本身重力;物理课本长约25cm、宽约20cm,求与桌面的接触面积s,再利用压强公式p=F/S,求对桌面的压强。
【答案】B
【教学建议】本题主要考查了重力、压强的计算,关键是课本质量和长宽的估测。
【考点】估测出每层楼的高度
【解析】楼房每层大约3.5米高,所以十层楼房高大约35米。
【答案】B
【教学建议】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计算,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
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考点】体积的估算
【解析】人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大致相等,通过密度的计算公式,可估算出人的体积。
【答案】C
【教学建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人体的密度和水的密度大致是相等的。水的密度是一
个常量1.0×103kg/m3。
【考点】电能的估算
【解析】消耗的电能为W=Pt=40W×3600s=144000J,最接近100000J。
【答案】A
【教学建议】本题考查消耗电能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对日光灯功率的估测,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考点】电功率
【解析】知道15分钟内消耗的电能,根据P=W/t,求得用电器的功率,则由家电的功率知识可判断为哪种用电器。
【答案】A
【教学建议】本题考查了电功率的计算方法。常见的家用电器应记住其额定功率。
【考点】电流的估算
【解析】普通家用照明白炽灯泡一般为“220V 40W”,正常工作时,电压为220V,功率为40W,由公式P=UI估算电流的值。
【答案】C
【教学建议】要求学生对家用电器的功率和家庭电路电压掌握。
【考点】同一题中不同物理量的估值
【解析】中学生步行速度约为1米/秒,一枚鸡蛋大约0.5牛,举1米才0.5焦,日光灯正常发光电流为0.2安左右,饺子出锅时,可看作是沸水的温度大约为100摄氏度。
【答案】A
【教学建议】利用排除法也是能很好的选出正确答案的。
经典例题
例1.(★)如图所示,某校初三同学正在进行升旗仪式,该校旗杆的高度约为( )
A.4米 B.7米 C.10米 D.12米
例2.(★)普通玻璃杯中装满一杯沸水,放在常温下冷却,放出的热量约为( )
A.102焦 B.103焦 C.105焦 D.106焦
例3.(★)食用油瓶上标有的“净含量2L”字样,表示出厂时所装食用油的质量接近于( )
A.160千克 B.16千克 C.1.6千克 D.0.16千克
例4.(★)下列物体中受到的重力约为40牛的是( )
A.一头牛 B.中学生的书包 C.一瓶饮料 D.一只鸡蛋
例5.(★)一本九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教科书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它对桌面的压强约为( )
A.3帕 B.30帕 C.300帕 D.3000帕
例6.(★)一幢十层楼房的高度接近( )
A.3.5米 B.35米 C.3.5×104厘米 D.0.35千米
例7.(★)一个质量为50kg的人,他整个身体的体积大约是( )
A.5m3 B.0.5m3 C.0.05m3 D.0.005m3
例8.(★)教室里的一盏日光灯正常发光时1小时所消耗的电能最接近( )
A.100000焦 B.10000焦 C.1000焦 D.100焦
例9.(★)某同学利用电能表测某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在15分钟内,消耗的电能为0.3千瓦时,则这个用电器可能是( )
A.空调器 B.电冰箱 C.电视机 D.白炽灯
例10.(★)一盏家用白炽灯,接在照明电路中,正常发光时,通过灯丝的电流最接近的值是( )
A.20A B.2A C.200mA D.2mA
例1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米/秒
B.将一枚鸡蛋举过头顶做功约为10焦
C.饺子煮熟即将出锅时的温度约为40℃
D.家里日光灯正常发光的电流约为10安专题一 估算、生活常识、物理学史
题型二、生活常识
【考点】常见的温度
【解析】高温天气一般指35℃以上的温度,同时还分为黄色、橙色和红色预警温度,黄色为35℃以上,橙色为37℃以上,红色为40℃以上。
【答案】A
【教学建议】根据气象学上对高温天气中最高气温的规定可知,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5摄氏
度以上时就属于高温天气。
【考点】各种物质的密度
【解析】在相同体积的食用油、牛奶、矿泉水和纯净水中,牛奶的质量最大,也就是说单位体积的牛奶中所含牛奶这种物质最多,所以牛奶的密度最大。
【答案】B
【教学建议】此题主要涉及到密度的定义,要求学生记住常见的一些物质的密度,为今后学习提供方便。
【考点】增大压强的方法
【解析】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来增大压强。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
【答案】A
【教学建议】掌握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利用控制变量法,解释生活中有关增大和减小压强
的问题。
【考点】连通器的特点
【解析】根据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连通器里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的情况下,连通器各容器中液面的高度总是相平的。
【答案】B
【教学建议】本题考查生活中常见的连通器原理的应用,同时干扰选项涉及到大气压的应用,
属于简单题目,考试需要准确区分各物理知识点及其应用。
【考点】家用电器的电功率
【解析】空调属于大功率用电器,电功率会超过1000瓦,电视机与电风扇只有200瓦左右,电脑的电功率大约为100瓦。
【答案】B
【教学建议】本题考查了对功率的认识,要判断功率的大小,首先要了解各家用电器的功率。
【考点】电路的连接方式及家庭电路电压值
【解析】(1)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并联电路中用电器相互不影响工作。(2)我国家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是220V,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3)在并联电路中,支路越多,干路电流越大。
【答案】并联;220;变大
【教学建议】本题考查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和各用电器之间的工作特点,也了解了交通常识。
【考点】干电池电压
【解析】一节干电池电压为1.5伏,一节蓄电池电压为2伏,我国家庭电路电压为220伏。
【答案】A
【教学建议】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干电池电压为1.5V,根据生活常识即可解答此题,本题是
一道基础题。
例12.(★)据预测,今夏本市高温天数约为30天。气象学上,“高温天气”的最高气温在( )
A.35℃以上 B.36℃以上 C.37℃以上 D.38℃以上
例13.(★)在食用油、牛奶、矿泉水和纯净水这几种常见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是 ( )
A.食用油 B.牛奶 C.矿泉水 D.纯净水
例14.(★)如图所示的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
A.刀刃磨得很薄 B.坦克装有履带 C.铁轨下铺枕木 D.书包背带很宽
例15.(★)如图所示的四个装置中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
例16.(★)某家用电器工作时,实际功率约2×103瓦,则该家用电器可能是( )
A.彩色电视机 B.挂壁式空调器 C.吊顶式电风扇 D.台式电脑
例17.(★)“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也要等一等,交通安全要注意”。路口的这些交通指示灯是 ______的(选填“串联”或“并联”),它们所接的电路电压是 ______ 伏。有时红灯快结束时黄灯也同时亮了,此时电路中的总电流 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例18.(★)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 ( )
A.1.5伏 B.24伏 C.110伏 D.220伏专题一 估算、生活常识、物理学史
题型三、物理学史
【考点】物理单位
【解析】(1)物理学上的很多单位都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例如欧姆、安培、伏特、瓦特、焦耳等;(2)焦耳是英国物理学家,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能量的单位。
【答案】D
【教学建议】在国际单位制中,为了纪念科学家在物理学研究中的杰出贡献,好多单位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的,例如:电压--伏特、电流--安培、电阻--欧姆、功和能量--焦耳、功率--瓦特、力--牛顿、压强--帕斯卡等。
【考点】科学家的贡献
【解析】1820年,奥斯特意外地发现载流导线的电流会作用于磁针,使磁针改变方向,也就是通电导体周围产生磁场。
【答案】B
【教学建议】多了解物理学史对培养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所以考试中也时有涉
及,在学习中应注意。
【考点】原子的组成
【解析】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这种粒子就是电子,它的发现表明原子是可分的。
【答案】A
【教学建议】本题考查了发现电子的历史,是一道基础题。汤姆生发现的是电子,从而揭示
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考点】物理学家的贡献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各个物理学家的贡献是否了解。
【答案】A
【教学建议】牛顿的物理成就和发现的物理现象很多,包括三大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考点】物理方法
【解析】“伏安法测电阻”和“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实验,前一个注重定量分析,要求能够计算出电阻值,后一个是定性分析,能够得出规律即可。
【答案】C
【教学建议】要求学生对各个实验所使用的物理方法及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及注
意事项都要清楚。
例19.(★)在以下所述的四位科学家中,以其名字命名电功单位的是( )
A.欧姆 B.伏特 C.瓦特 D.焦耳
例20.(★)在1831年首先用实验的方法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现象的科学家是( )
A.法拉第 B.奥斯特 C.牛顿 D.托里拆利
例2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带负电的粒子,该粒子称为( )
A.电子 B.质子 C.中子 D.核子
例22.(★)在如图所示的四位科学家中,发现白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牛顿 B.帕斯卡 C.瓦特 D.焦耳
例23.(★)下面是某同学“物理复习笔记”中的摘录,其中错误的是( )
A.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阻规律时,引入“总电阻”,是等效替代法
B.“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相同
C.“伏安法测电阻”和“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相同
D.“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和“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