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邓稼先【2023春统编版七下语文考点梳理与集训】(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02邓稼先【2023春统编版七下语文考点梳理与集训】(教师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5 08:3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邓稼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宰割(zǎi) 筹划(chóu) 鲜为人知(xiān)
B.元勋(xūn) 颤抖(chàn) 锋芒毕露(lòu)
C.摄制(shè) 诞生(dàn) 风悲日曛(xūn)
D.彷徨(páng) 殷红(yīn) 燕然勒功(lè)
【答案】C
【解析】A项,“鲜”应读“xiǎn”;B项,“露”应读“lù”;D项,“殷”应读“yān”。
2.依次填入括号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   );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  );决定方案时,要有(  )的胆识,又要有(   )的判断。
A.数学见地 物理直觉 稳健 勇进
B.物理直觉 数字见地 稳健 勇进
C.数字见地 物理直觉 勇进 稳健
D.物理直觉 数字见地 勇进 稳健
【答案】D
【解析】对配伍题中同义词辨析应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词语含义、程度、对象、范围、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同时汉语形成、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搭配的对象是不同的,词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如“粗估”参数关联到“物理”,“计算”关系到“数字”,“胆识”需要“勇进”的态度,而“判断”需要“稳健”才不至于出错。这样搭配,既合乎事理,又合乎习惯。故选D。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为了还原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真实形象,小编搜集了一些李光耀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B.说起土肥原,这是日本侵华史上一名当之无愧的人物。
C.他立下过军事奇功,也遭遇过四面楚歌,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形象。
D.在西方基督教国家里,《圣经》是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书,也是多数人必读的一部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B项“当之无愧”意思是完全够条件承当某种荣誉,不用惭愧,用在句中不合适。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邓稼先之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级许许多多工作者,原因是因为人们都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B.我们应发扬光大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国梦而添砖加瓦。
C.杨振宁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激动得热泪盈眶。
D.令我们崇敬的是,杨振宁这位科学大师,时刻支持和关注着中国的经济建设。
【答案】C
【解析】A.句式杂糅,删去“原因”或“因为”;B.搭配不当,将“应发扬光大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改为“铭记邓稼先的事迹并将他的精神发扬光大”;D.语序不当,将“支持”和“关注”调换位置。
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C.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D.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答案】A
【解析】句中的冒号应为破折号。
6.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九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常常工作到天亮。
②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③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
④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
⑤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谜,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
A.⑤④①③② B.⑤③①④② C.②⑤④③① D.⑤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通读五个句子后就会发现,⑤是介绍整个事件的原因、背景等,要排到最前面;①“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九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的语意紧承③的“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运用排除法,可确定答案为B。然后通读排列后的语段进行验证。
7.体会下列句子的表达手法和作用。
(1)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2)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的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的原子弹工程。
【答案】(1)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中国和美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在鲜明的对比中突现了邓稼先的高贵品质,体现了他的人格力量。
(2)采用对比句式,用假设的方法将两位同是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所处的国度进行比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集中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解析】两句都采用了对比,首先点明这一方法的使用。根据句子表述的具体内容来分析,第一句从突出邓稼先的思想品质来分析,第二句从作品的思想性和作品的思想情感来分析。
【点睛】此类题要注意分析的角度,一是写作方法,二是思想内容,学习中要多加训练。
8.学习本文之后,阳光中学七年级××班将要开展“走近邓稼先”的主题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板报设计】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2016年长征火箭“三代同堂”齐登场,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我国科技人员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在科技攻关上已走在世界前列。学校要编辑一期以“打开科技之窗”为主题的校报,请你为校报设计两个具体的栏目。
(2)【在线交流】
假如让你去采访邓稼先,请你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两个问题,你会如何设计?
(3)【写墓志铭】
1986年7月29日,“‘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请你仿照例句,为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
【答案】(1)走近邓稼先;中国飞天梦的历程;探索与发现。
(2)①请您说说在科研方面给您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②请您对我们中学生说几句激励性的话?
(3)一生为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身先士卒。让我们记住他——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长眠于此。他鞠躬尽瘁,为“两弹”献身;身先士卒,震撼浩浩乾坤。身已死,心仍在。邓稼先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紧扣“打开科技之窗”这一主题,结合生活积累与体验,设计出灵动、活泼的栏目名称即可。如:走近邓稼先;中国飞天梦的历程;探索与发现。
(2)此题考查的是综合性学习的掌握。所提问题要符合“科技”的主题,语言表述清晰。
(3)仿写要与例句字数相同,句式一致,平时多读书,勤练习,善积累。本题根据邓稼先的事迹与贡献拟写。
【点睛】仿写句子要做到:理解例句的意义、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用词特点、感情基调,最后将仿句和例句进行比较,检查是否合乎要求。仿写先看清事例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比着葫芦画瓢。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我不能走”片段,回答问题。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复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日:“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l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9.说说选文中下面两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②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10.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11.请赏析选文中“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2.《邓稼先》课文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从正面表现邓稼先工作环境极其恶劣。
B.含蓄的将研制两弹比作艰苦的战役,暗示科研工作者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
C.这是作者与邓稼先青年时期在昆明一起背诵的文章,引用此文也有寄托哀思的作用——诵文思人,恍若眼前。
D.显示邓稼先工作的艰辛和不易
13.选文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作者为什么要建议用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14.选文中说:“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请你发挥想象,揣摩邓稼先当时的心情。
【答案】9.①充满了作者对有人邓稼先的关怀。②一个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邓稼先的勇进胆识和稳健判断。 10.一次试验出现意外,别人请他离开,他坚决不离开。表现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为国防科技勇于献身、无私奉献的精神。 11.作者运用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邓稼先勇于负责、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精神。 12.A 13.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引用这首歌,表达了对邓稼先为祖国国防事业屡建奇功、舍生忘死的赞美,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14.示例:唉,我的战友,我的兄弟!你安息在荒凉大漠,我等将继续奋斗,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我们将义无反顾!
【解析】9.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的感情的理解。①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充满了作者对有人邓稼先的关怀。②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一个细腻的询问,充满 了对老友 真诚的关怀与担忧,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邓稼先的勇进胆识和稳健判断。
10.文段叙述了邓稼先一次试验出现意外,别人请他离开,他坚决不离开。表现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事业把生死置之度外,为国防科技勇于献身、无私奉献的精神。
11.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答题时要 弄清句子的特点,即运用语言描写,表现邓稼先勇于负责、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精神。
12.本题考查分析文本中引用的作用。引用《吊古战场文》,以古战场的惨烈与冷酷环境来衬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这不是直接描写,而是侧面描写。故选A.
13.选文说“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作者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是因为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引用这首歌,表达了对邓稼先为祖国国防事业屡建奇功、性忘死的赞美,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14.能写出悲壮的心情,并且表达出为事业继续奋斗的决心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禾下长梦
①1961年7月,有个人在田间偶然发现一棵鹤立鸡群的稻株。稻株的稻穗低垂,颗粒饱满,推算下来,用其做种子,水稻产量能翻一倍。他小心翼翼地培育了一年,但新稻田的收获令人失望。他坐在田埂上反思、意外地想明白了水稻杂交的可能性。这个人就是袁隆平。
②一切工作的关键变成寻找野生不育株。他带个水壶,前往稻田,寻找天然的特殊稻苗。多年后,他才知道,那个概率是五万分之一。14天后,他在14万株稻苗间,找到了第一代不育株,并以此写了论文。1966年,他的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通报》上。他因那篇论文被高层关注,得以继续研究,然而妒者甚多:中专教师能搞什么研究,不过是骗取国家经费。
③1968年夏天,袁隆平培育的不育株一夜之间被人拔光。袁隆平四处寻找,3天后,在一口井中发现水面上浮着5根秧苗。这5根秧苗成为宝贵的延续。此后为了安全,袁隆平带着两名助手,远行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7年再未归乡。在云南,他们遭遇滇南大地震,从废墟中抢出种子,在海南三亚,他们碰到大洪水,将秧苗带着土挖出,放到门板上,漂游转移。在海南时日子清苦,他们唯一的福利就是从老家带去的腊肉,但只有在特殊日子才能吃,若平时想吃,需举手表决。
④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铁路涵洞的水洼中,发现了一棵野生的不育株。袁隆平从外地赶回,将其命名为“野败”,“它像一堆野草,叶子一碰就掉了。”在当时,众人未曾料到,“野败”会成为奇迹的起点。袁隆平研究发现,“野败”完全符合培育需求,18个省市的科研人员赶赴三亚,水稻杂交的浪潮自此开始。
⑤1975年,南方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仅370公顷,一年后便飞跃至13.87万公顷,两年后激增至210万公顷。袁隆平的事迹传遍神州,被写入课本。对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而言,吃饱饭的意义不言而喻。
⑥1981年,袁隆平被国务院授予“特等发明奖”,他也成为继陈景润之后新的科学偶像。
⑦1982年,袁隆平受邀前往菲律宾,参加国际水稻学术报告会。登台后,投影仪忽然打出他的头像,下面写着“Yuan Longping,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主办方的代表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⑧成名后,袁隆平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及他有两个梦:一个梦,是他在稻田中睡觉,水稻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籽粒像花生一样大,他称其为“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若全球的稻田有一半种上杂交水稻,可多养活四亿到五亿人。他倾其一生,希望实现这两个梦。
⑨曾有一次,在美国白宫前,袁隆平被中国游客发现,人们纷纷要求合影和签名,有人喊他“伟大的科学家”。在自传中,袁隆平说,这让他诚惶诚恐,“不是伟大,是尾巴大,尾巴大了也有好处,就是不能翘尾巴”。亲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激流,袁隆平早知浮沉真意,高楼大厦让他压抑,他的梦终究还是在稻田之中。
⑩晚年的袁隆平,爱好只剩运动和看书。他一度迷上气排球,打球时老人高度兴奋,其他人忘记比分,他一定记得。几年前,因为气喘,他被迫放弃游泳,此后,走路也需要人搀扶。所幸看书不受影响,老人每周有3天看专业书,其他时间看文史、地理,以及其他专业之外的书。他说,运动和看书的目的,是让脑子灵活,让他还能够下田。
2020年11月,袁隆平的团队培育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刷新了世界纪录。他流泪了。对于年逾九十的袁隆平而言,世事已难让他动情,除了禾下的梦。
然而,他无法再目睹两个梦的后续。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老人与世长辞。
91岁的袁隆平,大半生在稻田之中。当我们见多了天马行空、光怪陆离的事,想起他,总觉得安心和有底气。江涛阵阵,送别一位老人。
(有删改)
15.班级准备制作一期以“世界杰出贡献人物”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你结合文章内容为袁隆平制作一张身份卡。
姓名 袁隆平 生卒年 1930~2021 主要贡献 开创并推广了杂交水稻事业
生平经历 人物品质
在小心翼翼地培育天然水稻一年失败后决定尝试水稻杂交 善于反思,不言放弃
在不知概率的情况下依旧坚持找寻不育株 (1)
(2) 不折不挠,从不抱怨
在成名后被喊作“伟大的科学家”却诚惶诚恐 (3)
(4) 执着追求,至死不渝
16.请按照括号内的要求品析下面句子。
(1)在海南时日子清苦,他们唯一的福利就是老家带去的腊肉,但只有在特殊日子时才能吃,若平时想吃,需举手表决。(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对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而言,吃饱饭的意义不言而喻。(句子含义)
17.第 段提到当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刷新了世界纪录时,袁隆平流泪了,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泪水蕴含着哪些情感。
18.本文是用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15.(1)不畏艰辛,勇往直前
(2)在培育的不育株被毁之后远行偏远之地重新精心培育
(3)不骄不躁,淡泊宁静
(4)在晚年身体大不如前的情况下却依然坚持看书和运动 16.(1)“唯一”说明了腊肉的珍贵;“只有”说明了腊肉不能随时吃到,体现了吃腊肉的“奢侈”。这两个词都体现了袁隆平团队在海南培育水稻时生活的艰辛,赞扬了袁隆平团队不怕吃苦、潜心科研的奋斗精神。(意思对即可)
(2)“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指的是以前粮食问题没有解决的中国,“吃饱饭的意义”指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体现出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之大。这句话充满了作者对袁隆平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 17.①看到杂交水稻产量成功刷新世界纪录时的欣喜和激动;②多年辛苦付出的艰辛和不易;③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第三代杂交水稻成功增产,离自己“禾下的梦”又近一步的欣慰。(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18.本文按照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记叙了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这样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意思对即可)
【解析】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人物形象。
根据题干提示“在不知概率的情况下依旧坚持找寻不育株”,找到第②段“一切工作的关键变成寻找野生不育株。他带个水壶,前往稻田,寻找天然的特殊稻苗。多年后,他才知道,那个概率是五万分之一。14天后,他在14万株稻苗间,找到了第一代不育株,并以此写了论文”,可见其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精神;
根据题干提示“不折不挠,从不抱怨”,找到第③段“1968年夏天,袁隆平培育的不育株一夜之间被人拔光。袁隆平四处寻找,3天后,在一口井中发现水面上浮着5根秧苗。这5根秧苗成为宝贵的延续。此后为了安全,袁隆平带着两名助手,远行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7年再未归乡。在云南,他们遭遇滇南大地震,从废墟中抢出种子,在海南三亚,他们碰到大洪水,将秧苗带着土挖出,放到门板上,漂游转移”等语句可概括为:在培育的不育株被毁之后远行偏远之地重新精心培育;
根据题干提示“在成名后被喊作‘伟大的科学家’却诚惶诚恐”,找到第⑨段“曾有一次,在美国白宫前,袁隆平被中国游客发现,人们纷纷要求合影和签名,有人喊他‘伟大的科学家’。在自传中,袁隆平说,这让他诚惶诚恐,‘不是伟大,是尾巴大,尾巴大了也有好处,就是不能翘尾巴’。亲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激流,袁隆平早知浮沉真意,高楼大厦让他压抑,他的梦终究还是在稻田之中”,可见其不骄不躁,淡泊名利;
根据题干提示“执着追求,至死不渝”,找到第⑩段“晚年的袁隆平,爱好只剩运动和看书。他一度迷上气排球,打球时老人高度兴奋,其他人忘记比分,他一定记得”“所幸看书不受影响,老人每周有3天看专业书,其他时间看文史、地理,以及其他专业之外的书。他说,运动和看书的目的,是让脑子灵活,让他还能够下田”等语句可概括为:在晚年身体大不如前的情况下却依然坚持看书和运动。
16.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与理解。
(1)“唯一”指只有一个;联系语句“他们唯一的福利就是老家带去的腊肉”可知,“唯一”一词说明了腊肉的珍贵,侧面体现在海南日子的清苦;“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唯有,仅有;联系“只有在特殊日子时才能吃,若平时想吃,需举手表决”可知,“只有”一词体现了腊肉在当时品尝到是不易的,体现了吃腊肉的“奢侈”;联系语句中的“在海南时日子清苦”可知,这两个词都体现了袁隆平团队在海南培育水稻时生活的艰辛,但是它们仍坚持研究,赞扬了袁隆平团队不怕吃苦、潜心科研的奋斗精神。
(2)“这片饱经风霜的土地”指的是当时我国的大背景——粮食问题没有解决,人们饱受问题的困扰;根据语句中的“吃饱饭的意义”,联系第⑤段“1975年,南方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仅370公顷,一年后便飞跃至13.87万公顷,两年后激增至210万公顷。袁隆平的事迹传遍神州,被写入课本”可知,指的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联系第⑦段“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可知,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都是非常巨大的。这句话体现了对袁隆平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
17.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当第三代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刷新了世界纪录时,袁隆平流泪了(题干)”,可见袁隆平因到杂交水稻产量成功刷新世界纪录而欣喜、激动,故而落泪;
联系第②段“一切工作的关键变成寻找野生不育株。他带个水壶,前往稻田,寻找天然的特殊稻苗。多年后,他才知道,那个概率是五万分之一。14天后,他在14万株稻苗间,找到了第一代不育株,并以此写了论文”,第③段“1968年夏天,袁隆平培育的不育株一夜之间被人拔光。袁隆平四处寻找,3天后,在一口井中发现水面上浮着5根秧苗。这5根秧苗成为宝贵的延续。此后为了安全,袁隆平带着两名助手,远行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7年再未归乡。在云南,他们遭遇滇南大地震,从废墟中抢出种子,在海南三亚,他们碰到大洪水,将秧苗带着土挖出,放到门板上,漂游转移”,第④段“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铁路涵洞的水洼中,发现了一棵野生的不育株。袁隆平从外地赶回”等语句可知,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是艰辛的(不易的),如今杂交水稻产量刷新世界纪录,袁隆平内心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
联系第⑧段“反复提及他有两个梦:一个梦,是他在稻田中睡觉,水稻像高粱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籽粒像花生一样大,他称其为‘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若全球的稻田有一半种上杂交水稻,可多养活四亿到五亿人。他倾其一生,希望实现这两个梦”,第 段“对于年逾九十的袁隆平而言,世事已难让他动情,除了禾下的梦”等语句可知,袁隆平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第三代杂交水稻成功增产,离自己“禾下的梦”又近一步的欣慰。
18.本题考查文章的顺序。
根据第①段“1961年7月,有个人在田间偶然发现一棵鹤立鸡群的稻株”,第③段“1968年夏天,袁隆平培育的不育株一夜之间被人拔光”“此后为了安全,袁隆平带着两名助手,远行广东、广西、云南和海南,7年再未归乡。在云南,他们遭遇滇南大地震,从废墟中抢出种子,在海南三亚,他们碰到大洪水,将秧苗带着土挖出,放到门板上,漂游转移。在海南时日子清苦,他们唯一的福利就是从老家带去的腊肉,但只有在特殊日子才能吃,若平时想吃,需举手表决”,第④段“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铁路涵洞的水洼中,发现了一棵野生的不育株”等语句可知,本文按照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记叙了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发现、研究、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这样安排材料条理清晰,使读者容易了解作者意图,脉络分明。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①郭永怀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他的科研方向横跨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当年,他也是美国不想轻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
②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大洋彼岸,郭永怀激动万分,恨不得立马就飞回祖国母亲的怀抱。
③1955年7月,郭永怀被聘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受聘时他就明确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离开”,“中国是我的祖国,想走的时候就要走”。
④机会终于出现了。1955年8月,中美继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后,美国政府取消了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彼时,让他加入美国国籍的来信不止。当他执意回国时,美国则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给他设置重重障碍,许多朋友也劝他不要放弃大好前程。
⑤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归国的决心。1956年,郭永怀在回国前举行了一次野餐会,聚会上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当着所有朋友的面,将凝聚了自己十几年心血的所有研究成果和资料付之一炬。
⑥妻子李佩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但她明白,这是为了避免被美国政府找麻烦。郭永怀安慰她:“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
⑦1956年国庆前夕,郭永怀携妻女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
⑧这一天,他们已经等了太久。
(二)
①于敏的科研生涯始于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钻研多年后,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了他。从那时起,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
②当时的核大国对氢弹研究绝对保密,造氢弹,我国完全从一张白纸起步。
③由于大型计算机机时非常紧张,为了加快研究,于敏和团队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1965年9月,上海的“百日会战”最终打破僵局:于敏以超乎寻常的直觉,从大量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理出头绪,抽丝剥茧,带领团队形成了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
④然而,设计方案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地处青海高原,在那里,科研人员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道路冻得像搓板。于敏的高原反应非常强烈,食无味、觉无眠,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路,有时要歇好几次、吐好几次。即便如此,他仍坚持解决完问题才离开基地。
⑤2015年1月,89岁的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满脸谦逊祥和。上一次像这般“抛头露面”,还是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23位获奖科学家发言。对于敏而言,他并不习惯这样的场合,在隐姓埋名的那些年里,默默耕耘的他“沉”在深处很自在。2019年1月16日,于敏溘然(溘:kè,忽然,突然)长逝,享年93岁。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喻思南)
19.请你根据两则短文的内容,分别取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0.文段(一)作者引用了郭永怀的原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1.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完成任务。
(1)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道路冻得像搓板。(从修辞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2)对于敏而言,他并不习惯这样的场合,在隐姓埋名的那些年里,默默耕耘的他“沉”在深处很自在。(“沉”字意蕴深刻,你是如何理解的?)
22.郭永怀和于敏身上有哪些共同的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9.(一)郭永怀排万难回祖国(亲手烧毁十几年研究) ; (二)于敏解千险造氢弹(隐姓埋名28年的中国“氢弹之父”)(意思符合即可) 20.引用郭永怀的原话,可增加作品真实性和感染力。文中两次引用,一处是强调中国是自己的祖国,是要随时回国的;一处是宽慰妻子知识都在脑袋里,不用担心。两处原话引用,更好地突出郭永怀的赤诚的爱国热情。(意思对即可) 21.(1)运用比喻,将“道路”比作“搓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冬天气温之低,强调了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侧面烘托于敏这些科研人员默默奉献、坚韧不拔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2)“沉”本义是指“隐没在某处”,在这里指于敏在氢弹研究中隐姓埋名默默耕耘、谦逊执着,也表现了作者对他由衷地赞美与敬佩之情。 (意思对即可) 22.①郭永怀和于敏身上均具有对科学研究执着精神:郭永怀研究十几年,于敏研究28年;②两人均有爱国精神:郭永怀在国庆前夕执意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于敏隐姓埋名,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填补氢弹研究的空白,做出巨大贡献。
【解析】19.本题考查小标题的拟写。
小标题要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两篇文章都是人物传记,因此小标题必须有人名和主要事迹。
文段(一)的主人公是郭永怀,事迹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美国回到新中国。根据第④段中“当他执意回国时,美国则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给他设置重重障碍,许多朋友也劝他不要放弃大好前程”,第⑤段中“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归国的决心。1956年,郭永怀在回国前举行了一次野餐会,聚会上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当着所有朋友的面,将凝聚了自己十几年心血的所有研究成果和资料付之一炬”,据此可概括小标为:郭永怀排万难回祖国;或郭永怀亲手烧毁十几年研究成果。
文段(二)的主人公是于敏。根据第①段中“从那时起,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和第②③④段描述的具体困难,可概括标题为:于敏解千险造氢弹;或:隐姓埋名28年的中国“氢弹之父”。
20.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
文段(一)中,两处引用主人公郭永怀的原话。因为这是人物传记,是真实的,所以引用主人公的话能增加作品的真实性,令读者从主人公的话里直接感受到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第③段中“1955年7月,郭永怀被聘为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受聘时他就明确表示:‘我来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离开’,‘中国是我的祖国,想走的时候就要走’”,表明了郭永怀的爱情情怀,强调他随时要回到中国母亲的怀抱。
第⑥段中,为了避免被美国政府找麻烦,郭永怀烧掉了凝聚了自己十几年心血的所有研究成果和资料。安慰妻子:“没关系,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这是对妻子的宽慰,也表现了郭永怀对祖国的一腔赤诚。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21.(1)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道路冻得像搓板”,将“道路”比作“搓板”,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冬天气温之低。如果只出示“冬天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读者较难有直观的感受,因此“道路冻得像搓板”这一比喻句生动形象,表现了于敏工作环境的恶劣,从侧面烘托科研人员吃苦耐劳、不畏艰险、坚韧不拔、为国为国默默无私奉献的精神。
(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在隐姓埋名的那些年里,默默耕耘的他‘沉’在深处很自在”,“沉”本义是物体下陷,沉没。这里指于敏为了研究和制造氢弹,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主动隐姓埋名,默默耕耘,潜心于科研事业中。于敏的“沉”,是真正地抛弃了名利,甘愿于无人知处坚韧执着、谦逊无私地耕耘奉献着,对抛头露面的场合极不适应。“沉”字也表现了作者对以于敏为代表的科学们的赞美与敬佩之情。
2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根据文段(一)第①段中“郭永怀的科研方向横跨了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第⑤段中“凝聚了自己十几年心血的所有研究成果和资料”和第⑥段中“知识都在科学家的脑袋中,他们拿不走”,可知郭永怀有对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
根据文段(二)第①段中“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第③段中“于敏和团队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可知,于敏身上也具有对科学研究执着精神;
根据文段(一)第②段“郭永怀激动万分,恨不得立马就飞回祖国母亲的怀抱”,第④段中“让他加入美国国籍的来信不止。当他执意回国时,美国则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给他设置重重障碍,许多朋友也劝他不要放弃大好前程”等可知,郭永怀有非常强烈的爱国精神。
根据文段(二)第①段中“从那时起,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第④段中“在那里,科研人员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可知于敏在最艰苦的环境中研究实验,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也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二人身上所共同具有的执着科研、爱国精神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