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单元知识梳理(课件)【2023春统编版八下语文考点梳理与集训】(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01第一单元知识梳理(课件)【2023春统编版八下语文考点梳理与集训】(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5 08:4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人教八下语文期中期末复习课件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2023春部编版八下语文期中期末复习
期中部分(1-3单元)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感受民俗
知 识 梳 理
寻找共性
寻寻找找
篇 目 体 裁
第 四 单 元 1. 社戏 小说
2. 回延安 诗歌
3. 安塞腰鼓 散文
4. 灯笼 散文
学习仿写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本单元文章集中体现了各地的民风民俗,学习课文要理解并体会出其中深刻的文化内涵。
1 社 戏
一、文体:短篇小说
二、文题解读
旧时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
地方叫做“社”。民间每到播种或
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
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
人们以演戏的形式进行祭祀,那时
演的戏就称为“社戏”。课题概括
了记叙的主要内容。
三、作家作品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四、写作背景
《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五、小说知识
定义
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类别 按篇幅及容量
按表现的内容
按体制
按语言形式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侧面描写。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神话、科幻、公案、传奇、武侠等
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六、重点字词
蕴yùn藻 屹y立 潺chán潺 家眷 船篷péng
棹zhào 楫(jí) 撮cuō 惮dàn 归省xǐng
行háng辈 撺cuān掇duo 凫fú水 絮xù叨dao
怠dài慢 漂piāo渺miǎo 桕jiù树
乐土:安乐的地方。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弥散:弥漫消散。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漂渺: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社戏
平桥概况——略写
(1—4)
乐在其中
赵庄看戏——详写
(5—30)
戏后余波——略写
(31—40)
无限怀念
无船出行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归航偷豆
深夜返回
戏平豆香
追忆童
年往事
向往美
好生活
优美的环境
优厚的待遇
有趣的生活
六一公公送豆 怀念那豆那戏
七、课文结构
八、课文主题
文章以“社戏”为线索,生动地叙述了“我”童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善良、淳朴的农村小伙伴形象,表达了对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的怀念和对农村小伙伴美好情谊的眷恋之情,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九、释疑解惑
1、鲁迅文章中的“我”:《社戏》是鲁迅写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虚构的,所以文中的“我”不是鲁迅先生本人.鲁迅的小说往往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特别是主人公叫“迅哥儿”,更容易使读者产生错觉.虽然课文内容是虚构的,但反映的却是鲁迅少年时代的生活。所以说“我”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不是作者,但有作者的影子。
2.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因为“我”所难忘的,是那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即人情、景物、回忆。(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2 回延安
一、文体:现代诗 (陕北民歌“信天游”)
二、文题解读
诗题“回延安”直接交代了事件,简明概括。一个“回”字,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喜悦和眷恋之情。
三、创作背景
贺敬之于1956年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 (区)青年造林大会。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回延安》。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四、作家作品
陕北文化:
陕北民歌“信天游”和“安塞腰鼓”、
闹秧歌、农民画、剪纸、泥塑……
五、关于“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地方民歌,本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小曲子”,它渗透进陕北人的日常生活:货郎用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年节用歌声来庆祝,婚嫁用歌声来助兴。信天游使用的自然是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展示了浓郁的陕北民俗风情。总体上说,它奔放热烈,感情浓郁,扣人心弦,回肠荡气,充满了高原的苍凉质朴。其歌词是以七字句式为主的变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回延安》就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词句之中多方言风味。
六、重点字词
1.生字注音
盏(zhǎn) 羊羔(gāo) 登时(dēng) 油馍(mó) 窑洞(yáo)
羊肚(dǔ) 糜子(méi zi) 脑畔(nǎo pàn) 眼眶(kuàng)
2. 多音字注音组词
店铺(p ù) 羊肚(d ǔ) 糜子(méi)
铺开(pū) 肚子(dù) 糜烂(mí)
3.词语
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登时:民间用语,形容事物的发展迅速,立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七、课文结构
八、课文主题
诗人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胜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和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九、拓展阅读
比兴手法
比、兴是“诗经六艺”之二。比即比喻,形象生动,情感深挚。兴是先说其他事物,引来要说的事物。也就是触景生情,托物兴感,启发联想和想象。比和兴时常是融合在一起的。如第二章中运用比兴、排比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这些比兴手法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脉相承的。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3 安塞腰鼓
一、课文文体:散文
二、作者介绍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多理事。著有散文集《黄上情》 《刘成章散文选》《纤丽的阳光》《羊想云》,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
三、安塞腰鼓
源于战争和祭祀,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一腔热血,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和“中国第一鼓”。
安塞腰鼓可有几千人一起演奏,非常壮观。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1995年陕西省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腰鼓之乡”。
四、课文背景
20世纪80年代,远离家乡的刘成章回到西安后,脑际回闪着“安塞腰鼓”那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回旋着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面对祖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他怦然心动,他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五、重点字词
1、生字词注音
恬静(tián) 亢奋(kàng) 晦暗(huì) 蓦然 (mò)
束缚(fù) 闭塞( sè) 冗杂(rǒng) 严峻(jùn)
震撼(hàn) 辐射(fú) 燥热(zào) 淋漓(lí)
烧灼(zhuó) 渺远(miǎo) 瞳仁(tóng rén)
羁绊(jī bàn) 磅礴(pángbó) 戛然而止(jiá)
大彻大悟(chè) 叹为观止(wéi) 安塞腰鼓(sài)
2、多音字注音组词
边塞(sài) 强大(qiáng) 旋风(xuàn) 遗落(yí)
瓶塞(sāi) 强迫(qiǎng) 旋转(xuán) 遗赠(wèi)
敷衍塞责(sè) 倔强(jiàng)
3. 形近字注音组词。
地震(zhèn) 恬静(tián) 隐晦(huì) 绊脚石(bàn)
振奋(zhèn) 括号(kuò) 后悔(huǐ) 陪伴(bàn)
沉思(chén) 遗憾(hàn) 嘎小子(gǎ) 遗漏(yí)
冗杂(rǒng) 撼动(hàn) 戛然而止(jiá)派遣(qiǎn)
4、词语释义
流苏:边饰; 缘饰。 恬静:安静;宁静。
亢奋:极度兴奋。 晦暗:昏暗;暗淡。
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
蓦然:猛然;不经心地。 冗杂:(事务)繁杂。
磅礴:(气势)盛大,雄伟。 颤栗:发抖,打哆嗦。
茂腾腾:充满活力,多用于形容干活卖力的青年男子。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惊心动魄: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六、课文结构
七、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描写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歌颂了生命之奔腾的力量,让人感受到黄土高原所蕴含的壮阔以及当地人民豪放的气概和精神。
八、拓展阅读——排比修辞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其作用是增强语势,加深感情,使之有感染力。
1、句内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子排比: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落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大彻大悟!
4 灯笼
一、课文文体:回忆性散文
二、作者介绍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
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
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三、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 20 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
“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
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
艺术的知识分子和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传统工艺:灯笼
灯笼 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后来灯笼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四、重点字词
1、生字注音
争讼(sòng) 领域(yù) 斡旋(wò) 静穆(mù)
焚身(fén) 溺炕(nì) 神龛(kān) 犬吠(fèi)
磷火(lín) 可悯(mǐn) 思慕(mù) 锵然(qiāng)
褪色(tuì) 燎原(liáo) 幽悄(qiǎo) 怅惘(chàng wǎng)
熙熙然(xī) 暖融融(róng) 马前卒(zú) 霍骠姚(piào)
2、多音字。
恐吓(hè) 骠勇(piào) 宿舍(sù)
吓人(xià) 黄骠马(biāo) 一宿(xiǔ)
星宿(xiù)
3、形近字注音组词
磷火(lín) 喧嚷(rǎng) 诉讼(sòng) 褪色(tuì)
鱼鳞(lín) 土壤(rǎng) 松树(sōng) 腿脚(tuǐ)
火焰(yàn) 烛火(zhú)
肉馅(xiàn) 腐蚀(shí)
4、词语释义
斡旋:调停,调解。
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正堂:官府治事的大堂。
未始:未必。幽悄:幽深寂静。
斗方大字:这里指一尺见方的大字。斗方,书画所用的一尺见方的纸。
谈吐:指谈话时的措词和态度。
掌故: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迹。
静穆:寂静肃穆。
思慕:还念,追慕。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美好。
褪色;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
燎原:大火延烧原野。比喻势态不可阻挡。
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
夜深星阑:夜将尽。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五、课文结构
六、课文主题
作者运用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其早年与“灯笼”有关的一些生活景象,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并在结尾处结合当时的国运时事,借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明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正能量”。
七、拓展阅读
1、形散而神不散
作者围绕灯笼组织了丰富的材料,串联起许多与灯笼相关的事与情,“灯笼”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思的寄托之物。小小灯笼承载着厚重丰富的文化内涵,寄寓着作者赤诚的乡国情怀。行文显得自由随意,顺着思绪展开,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人文,纷至沓来。结尾处,点晴提神,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进而表达自己的报
国志愿。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总之,“灯笼”是课文的话题,是串联材料的线索;情思是课文暗藏的线索,它既串联材料
内容,又是课文的主旨所在。以灯笼为纽,以真情为带,作者谈乡俗,谈亲情,谈历史,谈壮志,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知识梳理
1、记叙(叙述) 2、描写 3、抒情 4、议论 5、说明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
表达方式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描写、叙述、议论和抒情融于一体,以描述为主,以议论为辅,情思暗蕴。点明情思意绪的抒情句、议论句少而精当,行文以描写、记叙为主,多种表达方式自然而然地交错进行保证了形象感和和思想性的统一。如课文末尾,先叙述“塞外点兵” “吹角连营” “将军在挑灯看剑”以及历史上几位保家卫国将领之后,接着议论: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这是表明心愿的议论,又满含着渴望与深情。最后一段进一步抒情明志,深化主题。
知识梳理
修辞手法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例如: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安塞腰鼓》
2.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回延安》
3.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例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 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安塞腰鼓》
4.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作用: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
2、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例如: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安塞腰鼓》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