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期末语文练习卷 (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期末语文练习卷 (2)(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5 06:5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期末语文练习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选自林庚《唐诗综论》,有删改)
材料二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材料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这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B.“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直指的意义因为固定所以易用,偏于类型;联想的意义因为游离所以难用,偏于个性。
D.绿多样统一,而青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于是青山绿水,可以说是两种性格的体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B.“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C.“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妙处需要联想到“小龙团”茶泡在泉水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才能体会到。
D.世界是绿色的,而春游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因为绿是具有多样统一性的谐和色调。
(3)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下列诗词名句中的“青”与绿无关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C.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D.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小团月”与“小龙团”二者在意味上的差别。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袁家楼
侯发山
大哥事先将公司的事安排停当,趁着十一假期,开车带着两个兄弟回老家了。
父母已经过世,又不是清明,也没听说哪家乡亲办事,还不到给村里老人发放补助的日子,现在回来干啥?老二心里暗自嘀咕。老三呢,还想利用这个假期到巩义的康百万庄园走一走。不能说大哥的话就是圣旨,但在一个锅里搅稀稠大半辈子了,他们了解大哥,大哥做什么一定有他的道理。
车停在村外,大哥在前头带路。他似乎知道两个兄弟心里有点儿小小的不乐意,一边走一边说:“其实咱袁桥也不错,有活了500多年的大槐树,有牛王庙,有四合院……不但有历史文化,还有红色基因。我相信,袁桥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游人如织的好地方。”
老二和老三都没有吭声,类似的话大哥说过很多次。
大哥把他们带到了“袁家楼”那里。连同这一次,大哥是第二次带他们来这里了。
“袁家楼”是明朝万历年间,由他们的七世祖袁国臣所建,坐北面南,为砖木结构建筑,通高15米左右,占地约60平方米,共三层,砖砌的墙厚约80厘米,楼内设有暗道,直通寨墙外面。该楼起到了登高远望、避难、防护外来侵犯的作用,所以被民间俗称为“避难楼”。有碑记载:“公袁氏,讳梦松,公兆其子也。家有楼,高百尺,孑然特出,因共称为‘袁家楼’焉。相传建自明时。明季盗充斥,有土寇至村,族人避难楼上,贼环而攻,有剧贼负方不趋进,将以火其门,楼上以磨石下击剧者,立毙,贼惊,楼得无恙。”
上一次,大哥没有表态,只是围着“袁家楼”转了几圈。这一次,大哥开口了。他说:“来到这里,你们两个会想到啥?”
老二心里一惊。难道大哥是为金元宝而来?传说,“袁家楼”建好后,修建者还将一大锅的金元宝存储于某处,以备将来修缮之用,该处距“袁家楼”仅一箭之地。这金元宝的藏身处,后人遍寻无果,至今仍是一个谜。又想,大哥是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会有这个想法?不可能。
老三想的是,莫非大哥要出资修缮这栋楼,然后将其弄成一个景点收取门票?中,主意不错。生意人嘛,在商言商。虾米再小,也是一盘菜。
两个兄弟也都是精明人,没把各自的心思说出来,都拿眼瞅着大哥。
大哥扑哧一声笑了,说:“我的脸上又没花,你们看啥?你们好好看看这栋楼。”老二和老三不好意思地相视一笑,便把视线转向眼前这座巍峨的楼。
大哥叹了口气,便往正题上引:“常言道,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邻。咱们先祖当年建这栋楼,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整个村子的乡亲。”
老二说:“大哥,您是不是想请人挖掘一下,宣传我们袁家的祖先?”老三说:“拍成电影,咱袁桥火了,咱袁家也就一下子出名了。”“当年咱的祖先是为了名声吗?”大哥说罢,长出一口气,似乎有点失望。“大哥,您的意思——”老二疑惑地问道。老三的眼睛里也藏满了问号。
大哥答非所问,继续说道:“清成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登封县境内乱军滋扰,为保护乡民,袁家十六世袁梦松出资修建了土寨墙。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伪军的骚扰和破坏,登封第一次党代会就是在袁家十九世袁毅家召开的……”
老二终于忍不住了,说:“大哥,您越扯越远了。您究竟要干啥?直说嘛。只要决策正确,我和老三都不会拦您。”
“大哥,您是不是有什么难处?常言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有我和二哥,怕什么?!”老三附和道。
大哥看看老二,又看了看老三,说:“咱袁家的祖先给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们能有家国情怀,造福一方,咱们应该将祖先的宝贵精神发扬光大,我打算建一栋楼……”
老三打断大哥的话,扑闪着眼睛,说:“大哥,也建“袁家楼”?
“老三别打岔,让大哥把话说完。”
大哥说:“村里的孤寡老人也有不少,虽说咱们每月给他们发着补助,可他们还住在老房子里……咱们出资,建一栋全是两室一厅的房子,免费给他们住。”
“这个想法好!大哥,我支持。”老二竖起了右手的大拇指。
“大哥,您咋不早说啊?我没意见。”老三说。
大哥笑了。看得出,他是由衷地高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话一点不错。一路走来,正是有两个兄弟的大力帮助,他的事业才犹如滚雪球般越做越大。
后来,楼建好了,袁桥的孤寡老人也搬了进去。这些老人当中,就有袁毅的孙子袁铁木。袁铁木一辈子没有成婚,无儿无女。这次搬家,他的幸福感不亚于那些儿孙满堂的老人。
乡亲们把袁氏三兄弟建的那栋楼叫“幸福楼”。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袁家楼”的创作背景、历史文化价值和红色基因,这是为了给下文三兄弟建“幸福楼”埋下伏笔,起到了烘托袁家兄弟具有家国情怀的作用。
B.小说中第三段通过老大的话,简要介绍了袁桥。由老大的话可知,他对袁桥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非常熟悉,他看好袁桥的发展。
C.“都拿眼瞅着大哥”“老三的眼睛里也藏满了问号”都写了眼睛,前一句表明老二、老三故意卖关子,后一句表明老三希望得到答案。
D.“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文中一是指在两个兄弟的辅佐下,大哥的事业才以蒸蒸日上,二是指三兄弟团结共建“幸福楼”造福乡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使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从建造时间、建造人、用料、形制、功用等方面介绍“袁家楼”,使读者对“袁家楼”有一定的了解。
B.小说语言特色鲜明,如多用民间俗语,增强了小说的生活气息;兼用书面语与口语,使小说语言富于变化;多用短句,节奏明快等等。
C.小说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心理描写等正面描写,为读者刻画了袁氏兄弟团结一心、具有家国情怀的人物形象。
D.小说以全知视角展开叙述,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的向我们讲述了袁氏兄弟的共建“幸福楼”的故事。
(3)有人说:“读侯发山的微型小说《袁家楼》,读出了一种历史厚重感。”《袁家楼》的历史厚重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4)作者在小说中安排老二、老三这两个人物,有哪些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②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 张孝祥传》有删节)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B.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C.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D.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
B.莅事,意思是处理公务,与《张衡传》中的“视事三年”的“视事”意思相同。
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沿袭于唐代的道,承接元代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
D.行在,也称行在所。含义为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后来廷试也因高宗读其策论而拔为第一。
B.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C.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
②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5)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平甫弟衢州道中
王安石
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阴翳长。
幽鸟不见但闻语,小梅欲空犹有香。
长年无可自娱戏,远游虽好更悲伤。
安得冬风一吹汝,手把诗书来我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炯”写浅溪受到日光照耀后光彩明亮;“碎”写其光影细碎,这应与野林的蔽日有关。
B.前两联从多种感觉写景,“阴翳长”是视觉,“但闻语”是听觉,“犹有香”则是嗅觉。
C.作者长年远游,虽有美景相伴,却是无人作陪,自娱自乐也未能消除心中的孤独和悲伤。
D.冬风一吹,汝即手把诗书,飘然降临;尾联“安得”引出的一问,表现出作者想象力之奇。
(2)作者借本诗向平甫弟传递了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仁政”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核,杜牧《阿房宫赋》中就谈到,如果秦国能“   ,   ”,谁又能够消灭得了它呢?
(2)《念奴娇 过洞庭》中“   ”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   ”,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3)《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化用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描绘金陵锦绣江山图的名句是:“   ,   。”
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自建馆之初到抗战前夕,河南省博物馆馆藏和专业人员队伍不断丰富,而抗战的到来打断了河南省博物馆的发展进程受阻。馆藏文物在开封沦陷后大多   。一些精品文物被工作人员转运至汉口,后来又被运送至重庆。1949年,存于重庆的文物大部分被运往台湾。至此,河南博物馆   。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博物馆得以恢复。1961年,河南博物馆由开封迁至郑州,有了更好的展陈环境。1997年,河南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组建河南博物院。次年,河南博物院新馆投入使用。
河南博物院的众多文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九大镇院之宝”。(  )。妇好鹄尊出土自殷墟妇好墓。妇好墓出土的文物中,不论是硕大的司母戊鼎还是精美的妇好鹄尊,都   。贾湖骨笛是新石器时代器物,自《国家宝藏》节目播出后,便开始出圈,成为“网红”文物。全国各地的古典音乐爱好者   ,只为一睹中原音乐文物瑰宝的风采。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下落不明 名存实亡 遐迩闻名 纷至沓来
B.不翼而飞 名存实亡 名噪一时 蜂拥而至
C.不翼而飞 名不副实 遐迩闻名 蜂拥而至
D.下落不明 名不副实 名噪一时 纷至沓来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建馆之初到抗战前夕,河南省博物馆馆藏和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而抗战的到来打断了河南省博物馆的发展进程。
B.自建馆之初到抗战前夕,河南省博物馆馆藏不断提高,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而抗战的到来使河南省博物馆的发展进程受阻。
C.自建馆之初到抗战前夕,河南省博物馆馆藏不断丰富,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而抗战的到来使河南省博物馆的发展进程受阻。
D.自建馆之初到抗战前夕,河南省博物馆馆藏和专业人员不断增多,而抗战的到来打断使河南省博物馆的发展进程受阻。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九大镇院之宝”中,一些文物近年来成为“网红”文物
B.“九大镇院之宝”中既有近年来走红的“网红”文物,也有人们耳熟能详的文物
C.人们对“九大镇院之宝”中的文物耳熟能详,特别是近年来走红的“网红”文物
D.“九大镇院之宝”中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文物,也有近年来走红的“网红”文物
二、(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气象条件变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周期性的缓慢变化,另一种是非周期性的剧烈变化。气象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①   ,现代医学把这种病症称为“气象过敏症”。②   :注意力不集中、困倦乏力、头痛晕眩、失眠、心跳加快等。
专家对气象条件非周期性剧烈变化引发气象过敏症做过分析。他们指出,当天气发生变化时,气象要素会发生变化,刺激感受器官和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要进行调节,使人体保持生理平衡。当然,完成这一调节过程③   。如果天气变化剧烈,人体适应天气变化需要的时间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人体就会出现气象过敏症。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气象条件非周期性剧烈变化为何会引发气象过敏症?请根据第二段简述原因。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青年人中流行“躺平”“内卷”。“躺平”,形容当下年轻人对工作生活的态度。它大体是当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法改变、无法掌控、无法解决的事时,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不奋斗、不努力,赚多少就花多少,是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内卷”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类似于养蛊、互相倾轧之意。与之相比,当代杰出的史学家、教育家洪业年轻时就定下了“三有三不”原则,所谓“三有”:第一是有为,第二是有守,第三是有趣。
“三有”原则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请任选其二,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高一(下)期末语文练习卷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选自林庚《唐诗综论》,有删改)
材料二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读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材料三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长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选自林庚《唐诗综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这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B.“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直指的意义因为固定所以易用,偏于类型;联想的意义因为游离所以难用,偏于个性。
D.绿多样统一,而青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于是青山绿水,可以说是两种性格的体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A.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B.“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C.“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妙处需要联想到“小龙团”茶泡在泉水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才能体会到。
D.世界是绿色的,而春游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因为绿是具有多样统一性的谐和色调。
(3)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下列诗词名句中的“青”与绿无关的一项是  C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C.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D.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小团月”与“小龙团”二者在意味上的差别。
【解答】(1)B.“‘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错误。依据材料一,“木”具有着一般“木头”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可见是“木头”等的形象,而不是“双重形象”。
故选B。
(2)A.“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错误。应是木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B.“不能捉摸”错误。原文材料二是“不易捉摸”。
D.“因为绿是具有多样统一性的谐和色调”错误。“春游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的实际原因是“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而且青“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本项的错误在于强加因果。
故选C。
(3)C.“朝如青丝暮成雪”中的“青丝”是指“黑发”,此处的“青”是指蓝色。
故选C。
(4)从论证结构来看,文章由大量的诗词材料引入,如“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提出诗人钟爱用“青”而并非“绿”;然后分析原因“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得出青具有“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的结论,论证结构清晰。
从论证方法来看,方法多样。如运用了举例论证,“‘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论证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如引用诗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说明春的信息首先体现为草与柳的变化;如“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运用了对比,论证“青”“绿”的不同特征。
从论证语言来看,大量诗词的引用让语言形象生动;同时语言还具有严谨性,如“很少称之”“大概由于”等体现了严谨的特点;论证语言生动且严谨。
(5)结合“‘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分析可知,“小龙团”是对一种茶叶的直指。
结合“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分析可知,“小团月”则能让人联想到明月照水,清泉泡茶。
“小龙团”的直指意义——一种茶叶的名称,“龙”暗示了茶的品质。(其本为宋代贡茶)“小团月”的直指意义——外形圆满,“小团月”带来的联想意义——给人带来明净澄澈、皎洁光亮的感受,而这样的感受更能烘托出月色下的宁静氛围,进而表现惠山的泉水甘冽,诗人在月色下品茶的洒脱闲趣,暗示了一种闲适而美好(圆满)的意境。
答案:
(1)B
(2)C
(3)C
(4)①论证结构清晰。由大量材料引入,提出诗人钟爱用“青”而并非“绿”,然后分析原因,得出青具有“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的结论。(答层层递进或递进式结构亦可)
②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③论证语言生动且严谨。大量诗词的引用让语言形象生动;“很少称之”“大概由于”等体现了严谨的特点。
(5)①“小龙团”是对一种茶叶的直指。
②“小团月”则能让人联想到明月照水,清泉泡茶。
③“小龙团”暗示了茶的品质。(其本为宋代贡茶)“小团月”暗示了一种闲适而美好(圆满)的意境。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袁家楼
侯发山
大哥事先将公司的事安排停当,趁着十一假期,开车带着两个兄弟回老家了。
父母已经过世,又不是清明,也没听说哪家乡亲办事,还不到给村里老人发放补助的日子,现在回来干啥?老二心里暗自嘀咕。老三呢,还想利用这个假期到巩义的康百万庄园走一走。不能说大哥的话就是圣旨,但在一个锅里搅稀稠大半辈子了,他们了解大哥,大哥做什么一定有他的道理。
车停在村外,大哥在前头带路。他似乎知道两个兄弟心里有点儿小小的不乐意,一边走一边说:“其实咱袁桥也不错,有活了500多年的大槐树,有牛王庙,有四合院……不但有历史文化,还有红色基因。我相信,袁桥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游人如织的好地方。”
老二和老三都没有吭声,类似的话大哥说过很多次。
大哥把他们带到了“袁家楼”那里。连同这一次,大哥是第二次带他们来这里了。
“袁家楼”是明朝万历年间,由他们的七世祖袁国臣所建,坐北面南,为砖木结构建筑,通高15米左右,占地约60平方米,共三层,砖砌的墙厚约80厘米,楼内设有暗道,直通寨墙外面。该楼起到了登高远望、避难、防护外来侵犯的作用,所以被民间俗称为“避难楼”。有碑记载:“公袁氏,讳梦松,公兆其子也。家有楼,高百尺,孑然特出,因共称为‘袁家楼’焉。相传建自明时。明季盗充斥,有土寇至村,族人避难楼上,贼环而攻,有剧贼负方不趋进,将以火其门,楼上以磨石下击剧者,立毙,贼惊,楼得无恙。”
上一次,大哥没有表态,只是围着“袁家楼”转了几圈。这一次,大哥开口了。他说:“来到这里,你们两个会想到啥?”
老二心里一惊。难道大哥是为金元宝而来?传说,“袁家楼”建好后,修建者还将一大锅的金元宝存储于某处,以备将来修缮之用,该处距“袁家楼”仅一箭之地。这金元宝的藏身处,后人遍寻无果,至今仍是一个谜。又想,大哥是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会有这个想法?不可能。
老三想的是,莫非大哥要出资修缮这栋楼,然后将其弄成一个景点收取门票?中,主意不错。生意人嘛,在商言商。虾米再小,也是一盘菜。
两个兄弟也都是精明人,没把各自的心思说出来,都拿眼瞅着大哥。
大哥扑哧一声笑了,说:“我的脸上又没花,你们看啥?你们好好看看这栋楼。”老二和老三不好意思地相视一笑,便把视线转向眼前这座巍峨的楼。
大哥叹了口气,便往正题上引:“常言道,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邻。咱们先祖当年建这栋楼,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整个村子的乡亲。”
老二说:“大哥,您是不是想请人挖掘一下,宣传我们袁家的祖先?”老三说:“拍成电影,咱袁桥火了,咱袁家也就一下子出名了。”“当年咱的祖先是为了名声吗?”大哥说罢,长出一口气,似乎有点失望。“大哥,您的意思——”老二疑惑地问道。老三的眼睛里也藏满了问号。
大哥答非所问,继续说道:“清成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登封县境内乱军滋扰,为保护乡民,袁家十六世袁梦松出资修建了土寨墙。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伪军的骚扰和破坏,登封第一次党代会就是在袁家十九世袁毅家召开的……”
老二终于忍不住了,说:“大哥,您越扯越远了。您究竟要干啥?直说嘛。只要决策正确,我和老三都不会拦您。”
“大哥,您是不是有什么难处?常言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有我和二哥,怕什么?!”老三附和道。
大哥看看老二,又看了看老三,说:“咱袁家的祖先给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们能有家国情怀,造福一方,咱们应该将祖先的宝贵精神发扬光大,我打算建一栋楼……”
老三打断大哥的话,扑闪着眼睛,说:“大哥,也建“袁家楼”?
“老三别打岔,让大哥把话说完。”
大哥说:“村里的孤寡老人也有不少,虽说咱们每月给他们发着补助,可他们还住在老房子里……咱们出资,建一栋全是两室一厅的房子,免费给他们住。”
“这个想法好!大哥,我支持。”老二竖起了右手的大拇指。
“大哥,您咋不早说啊?我没意见。”老三说。
大哥笑了。看得出,他是由衷地高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这话一点不错。一路走来,正是有两个兄弟的大力帮助,他的事业才犹如滚雪球般越做越大。
后来,楼建好了,袁桥的孤寡老人也搬了进去。这些老人当中,就有袁毅的孙子袁铁木。袁铁木一辈子没有成婚,无儿无女。这次搬家,他的幸福感不亚于那些儿孙满堂的老人。
乡亲们把袁氏三兄弟建的那栋楼叫“幸福楼”。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小说叙述了“袁家楼”的创作背景、历史文化价值和红色基因,这是为了给下文三兄弟建“幸福楼”埋下伏笔,起到了烘托袁家兄弟具有家国情怀的作用。
B.小说中第三段通过老大的话,简要介绍了袁桥。由老大的话可知,他对袁桥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非常熟悉,他看好袁桥的发展。
C.“都拿眼瞅着大哥”“老三的眼睛里也藏满了问号”都写了眼睛,前一句表明老二、老三故意卖关子,后一句表明老三希望得到答案。
D.“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在文中一是指在两个兄弟的辅佐下,大哥的事业才以蒸蒸日上,二是指三兄弟团结共建“幸福楼”造福乡邻。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小说使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从建造时间、建造人、用料、形制、功用等方面介绍“袁家楼”,使读者对“袁家楼”有一定的了解。
B.小说语言特色鲜明,如多用民间俗语,增强了小说的生活气息;兼用书面语与口语,使小说语言富于变化;多用短句,节奏明快等等。
C.小说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心理描写等正面描写,为读者刻画了袁氏兄弟团结一心、具有家国情怀的人物形象。
D.小说以全知视角展开叙述,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的向我们讲述了袁氏兄弟的共建“幸福楼”的故事。
(3)有人说:“读侯发山的微型小说《袁家楼》,读出了一种历史厚重感。”《袁家楼》的历史厚重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4)作者在小说中安排老二、老三这两个人物,有哪些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答】(1)C.“前一句表明老二、老三故意卖关子”错误,根据文意,前一句表明老二、老三都期待大哥公布答案,想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
故选C。
(2)A.“小说使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错误,并未运用议论,而是记叙、说明的表达方式。
故选A。
(3)原文“‘袁家楼’是明朝万历年间,由他们的七世祖袁国臣所建,坐北面南,为砖木结构建筑,通高15米左右,……楼内设有暗道,直通寨墙外面”,“袁家楼”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时间久远,是由七世祖袁国臣所建,历史悠久,可见其具有历史建筑的厚重感;
原文“‘公袁氏,讳梦松,公兆其子也。家有楼,高百尺,孑然特出,因共称为‘袁家楼’焉。……明季盗充斥,有土寇至村,族人避难楼上,……楼上以磨石下击剧者,立毙,贼惊,楼得无恙”“传说,‘袁家楼’建好后,修建者还将一大锅的金元宝存储于某处,以备将来修缮之用”,小说通过写碑文记载和传说,介绍“袁家楼”,叙述与“袁家楼”相关的历史故事,来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可见其具有历史事件的厚重感;
原文“清成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登封县境内乱军滋扰,为保护乡民,袁家十六世袁梦松出资修建了土寨墙”“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日伪军的骚扰和破坏,登封第一次党代会就是在袁家十九世袁毅家召开的……”,清成丰年间袁家十六世袁梦松出资修建了土寨墙,抗日战争时期,登封第一次党代会在袁家十九世袁毅家召开,“袁家楼”与很多人与事紧密相关,在这些历史英雄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了历史厚重感,可见其具有历史人物的厚重感;
原文“该楼起到了登高远望、避难、防护外来侵犯的作用,所以被民间俗称为‘避难楼’”“清成丰年间,……袁家十六世袁梦松出资修建了土寨墙”“抗日战争时期,……登封第一次党代会就是在袁家十九世袁毅家召开的……”“咱袁家的祖先给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们能有家国情怀,造福一方,咱们应该将祖先的宝贵精神发扬光大,我打算建一栋楼……”,从明朝袁国臣为了保护乡亲而建“袁家楼”,清朝袁梦松为保护乡民修建土寨墙,抗日战争时期袁毅家召开登封第一次党代会,到如今袁家三兄弟为改善村里孤寡老人的居住条件而建楼,处处体现出袁家人的家国情怀,可见其具有家国情怀的厚重感。
(4)原文“父母已经过世,又不是清明,也没听说哪家乡亲办事,还不到给村里老人发放补助的日子,现在回来干啥?老二心里暗自嘀咕。老三呢,……不能说大哥的话就是圣旨,但在一个锅里搅稀稠大半辈子了,他们了解大哥,大哥做什么一定有他的道理”,开头写老二、老三对老大回老家的疑惑和猜测。从情节上看,作者安排老二、老三这两个人物意在为下文老大讲述发生在“袁家楼”历史事件和提出建“幸福楼”等情节做铺垫;
原文“现在回来干啥?老二心里暗自嘀咕。老三呢,……大哥做什么一定有他的道理”,开篇写老二心里暗自嘀咕,老三也不清楚大哥具体要干什么。从效果上看,作者安排老二、老三这两个人物意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原文“老二心里一惊。难道大哥是为金元宝而来?”“老三想的是,莫非大哥要出资修缮这栋楼,然后将其弄成一个景点收取门票?”“大哥看看老二,又看了看老三,说:‘咱袁家的祖先给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们能有家国情怀,造福一方,咱们应该将祖先的宝贵精神发扬光大,我打算建一栋楼……’”“村里的孤寡老人也有不少,……咱们出资,建一栋全是两室一厅的房子,免费给他们住”,老二想大哥是为金元宝而来,老三想大哥修缮这栋楼是将其弄成一个景点收取门票。从人物塑造上看,作者安排老二、老三这两个人物意在衬托大哥虑事深远、造福百姓、乐于奉献(具有家国情怀)的人物形象;
原文“‘这个想法好!大哥,我支持。’老二竖起了右手的大拇指”“‘大哥,您咋不早说啊?我没意见。’老三说”,老二、老三都心甘情愿帮助老大创业,兄弟三人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建“幸福楼”。
答案:
(1)C
(2)A
(3)①历史建筑的厚重感。小说中“袁家楼”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由七世祖袁国臣所建,具有悠久的历史。
②历史事件的厚重感。小说介绍“袁家楼”,叙写与“袁家楼”相关的历史故事。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
③历史人物的厚重感。多少年来,在“袁家楼”发生了很多人与事,在那些穿越过历史的英雄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了历史的厚重感。
④家国情怀的厚重感。小说写袁家为了保护整个村子的乡亲而建“袁家楼”,袁梦松为保护乡民而出资修建土寨墙,登封第一次党代会在袁毅家召开,袁家三兄弟为改善村里孤寡老人的居住条件而建楼,这些人和事体现出袁家人的家国情怀,令小说具有厚重感。
(4)①从情节上看,为下文铺垫。小说以老二、老三对老大回老家的疑惑和猜测开篇,为下文老大讲述发生在“袁家楼”历史事件和提出建“幸福楼”等情节做铺垫。
②从读者上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开篇写老二不明白大哥这次回老家的意图,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往下阅读。
③从人物塑造上看,衬托了大哥的形象。通过写老二、老三面对“袁家楼”之所想,衬托大哥虑事深远、心系乡亲、乐于奉献(具有家国情怀)的人物形象。
④从主题上看,小说通过写老二、老三帮助老大创业,三兄弟齐心建起“幸福楼”,体现了作者对三兄弟团结精神的赞美,丰富了小说主题。(也可答成对三兄弟具有家国情怀的赞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②下,孝祥遂罢。
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 张孝祥传》有删节)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B.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C.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D.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
B.莅事,意思是处理公务,与《张衡传》中的“视事三年”的“视事”意思相同。
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沿袭于唐代的道,承接元代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
D.行在,也称行在所。含义为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后来廷试也因高宗读其策论而拔为第一。
B.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C.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
②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
(5)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请简要说明。
【解答】(1)句意:孝宗即位后,张孝祥担任平江府知府之职。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违法获取暴利,张孝样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庭”是“知府庭上”的意思,作后句“无滞讼”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C;“籍”是动词,抄家、没收家产的意思,“籍其家”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D。
(2)A.“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错误,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会试中选者才能参与。
故选A。
(3)A.“廷试也因高宗读其策论而拔为第一”错误,因果不当,根据原文“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可知,主要是因秦埙之策是秦桧的言辞,所以考虑将张孝祥拔擢上来的。
故选A。
(4)①“既”,已经;“素”,原来、向来;“为汤思退所知”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及”,等到。句意:张孝样己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
②“俄”,不久;“起”,被任用;“济”,辅助治理;“湖南遂以无事”省略句,正常语序为“湖南遂以(之)无事”。句意: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
(5)根据原文“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可知,汪澈首先弹劾张孝祥,并使其被罢职,是因为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
根据原文“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可知,汪澈首先弹劾张孝祥,并使其被罢职,是因为张孝祥出自汤思退门下,受到汤思退的大力提拔;
根据原文“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可知,汪澈首先弹劾张孝祥,并使其被罢职,是因为张孝祥与汪澈一同任职时年少气盛,常常欺侮他。
答案:
(1)D
(2)A
(3)A
(4)①张孝样己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
②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
(5)①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②张孝祥出自汤思退门下,受到汤思退的大力提拔。③张孝祥与汪澈一同任职时年少气盛,常常欺侮他。
参考译文:
张孝样,字安国,历阳乌江人。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得第一名。考官已定下秦埙在读书人中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了秦的对策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于是把张孝祥提拔为第一名,而秦埙为第三名。皇上告诉宰相说:“张孝样诗词、文笔都很美。”
皇上抑制秦埙而提拔张孝祥,秦桧已经很不高兴了,后来又知道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关系密切,秦桧一向怨恨胡寅。于是暗示谏官诬陷张祁有造反的企图,(张孝样被牵连)由皇上下诏关进监狱。恰逢秦桧死去,魏良臣私下奏请皇上为张孝样解除监禁洗脱罪名,于是任命张孝祥为秘书正字。
当初,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张孝样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汪澈老成持重,而张孝祥年少气盛,往往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等到汪激担任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劾张孝祥好邪程度不亚于卢杞,张孝祥于是被罢官。
不久张孝样任抚州知府。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县中很老练的人也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后,张孝祥担任平江府知府之职。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违法获取暴利,张孝样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张浚从蜀地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张孝祥前往行在(杭州)。张孝样己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皇上赞扬了他。遇金人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宣谕使弹劾张孝祥使之失去职位,被罢黜。张孝样复职为集英殿修撰、静江府知府,他治理有声誉功绩,又因为谏官的意见被罢。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张孝祥又等待诏命,改任荆湖北路安抚使。他组织修筑了寸金堤,从此荆州没有洪水之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各地转运的粮食。
张孝样在显谟阁直学士职位上致仕。张孝祥请求担任管理祠观的闲职,后因病死去,终年三十八岁。孝宗感到十分惋惜,有用才不尽的感触。张孝祥才智出众,文章水平超过一般的人,尤其擅长书法,曾亲自书写奏札,高宗看了后说:“他将来一定闻名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平甫弟衢州道中
王安石
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阴翳长。
幽鸟不见但闻语,小梅欲空犹有香。
长年无可自娱戏,远游虽好更悲伤。
安得冬风一吹汝,手把诗书来我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炯”写浅溪受到日光照耀后光彩明亮;“碎”写其光影细碎,这应与野林的蔽日有关。
B.前两联从多种感觉写景,“阴翳长”是视觉,“但闻语”是听觉,“犹有香”则是嗅觉。
C.作者长年远游,虽有美景相伴,却是无人作陪,自娱自乐也未能消除心中的孤独和悲伤。
D.冬风一吹,汝即手把诗书,飘然降临;尾联“安得”引出的一问,表现出作者想象力之奇。
(2)作者借本诗向平甫弟传递了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解答】(1)C.“自娱自乐也未能消除心中的孤独和悲伤”赏析错误,原句是“无可自娱乐”,即不能自娱自乐。故选C。
(2)前两联重在写景。“浅溪受日光炯碎,野林参天阴翳长。幽鸟不见但闻语,小梅欲空犹有香”,浅浅的溪流,明亮的日光;野外的树林,树高影长;幽鸟藏于林间,歌声直入人耳;小梅安静地绽放,梅香飘逸于路间。描写了一幅衢州途中的自然风光美景图,景由心生,可见作者苏轼内心的喜悦快乐之情。后两联重在抒情。颈联“长年无可自娱戏,远游虽好更悲伤”,经年以来,没有可以娱乐的事情,只有自己自娱自乐,远游途中的美景虽好,但是没有陪伴之人,内心依然是悲伤寂寞的。可见写出了作者的寂寞伤感之情。尾联“安得冬风一吹汝,手把诗书来我旁”中“来我旁”,运用想象的手法,想象弟弟借着东风将弟弟送到自己的身旁共论诗书,写出了对弟弟平甫的思念之情。
答案:
(1)C
(2)①于衢州道中看到美好风光而生的喜悦之情。溪光明亮,野林影长.幽鸟歌唱,小梅飘香。心境开朗,心情舒畅。②远游时感到的寂寞伤感之情。“远游虽好更悲伤“便是对此情的印证。③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作者在尾联中表达了希望弟弟前来共论诗书的愿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仁政”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核,杜牧《阿房宫赋》中就谈到,如果秦国能“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又能够消灭得了它呢?
(2)《念奴娇 过洞庭》中“ 短发萧骚襟袖冷 ”写因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但词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 稳泛沧浪空阔 ”,表现出词人不管处境如何,自己心神毫不动摇的气度。
(3)《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化用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描绘金陵锦绣江山图的名句是:“ 千里澄江似练 , 翠峰如簇 。”
【解答】故答案为:
(1)(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重点字:递)
(2)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浪空阔 (重点字:萧)
(3)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重点字:澄)
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
6.(9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自建馆之初到抗战前夕,河南省博物馆馆藏和专业人员队伍不断丰富,而抗战的到来打断了河南省博物馆的发展进程受阻。馆藏文物在开封沦陷后大多 下落不明 。一些精品文物被工作人员转运至汉口,后来又被运送至重庆。1949年,存于重庆的文物大部分被运往台湾。至此,河南博物馆 名存实亡 。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博物馆得以恢复。1961年,河南博物馆由开封迁至郑州,有了更好的展陈环境。1997年,河南博物馆与中原石刻艺术馆合并,组建河南博物院。次年,河南博物院新馆投入使用。
河南博物院的众多文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九大镇院之宝”。(  )。妇好鹄尊出土自殷墟妇好墓。妇好墓出土的文物中,不论是硕大的司母戊鼎还是精美的妇好鹄尊,都 遐迩闻名 。贾湖骨笛是新石器时代器物,自《国家宝藏》节目播出后,便开始出圈,成为“网红”文物。全国各地的古典音乐爱好者 纷至沓来 ,只为一睹中原音乐文物瑰宝的风采。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A.下落不明 名存实亡 遐迩闻名 纷至沓来
B.不翼而飞 名存实亡 名噪一时 蜂拥而至
C.不翼而飞 名不副实 遐迩闻名 蜂拥而至
D.下落不明 名不副实 名噪一时 纷至沓来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自建馆之初到抗战前夕,河南省博物馆馆藏和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而抗战的到来打断了河南省博物馆的发展进程。
B.自建馆之初到抗战前夕,河南省博物馆馆藏不断提高,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而抗战的到来使河南省博物馆的发展进程受阻。
C.自建馆之初到抗战前夕,河南省博物馆馆藏不断丰富,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而抗战的到来使河南省博物馆的发展进程受阻。
D.自建馆之初到抗战前夕,河南省博物馆馆藏和专业人员不断增多,而抗战的到来打断使河南省博物馆的发展进程受阻。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九大镇院之宝”中,一些文物近年来成为“网红”文物
B.“九大镇院之宝”中既有近年来走红的“网红”文物,也有人们耳熟能详的文物
C.人们对“九大镇院之宝”中的文物耳熟能详,特别是近年来走红的“网红”文物
D.“九大镇院之宝”中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文物,也有近年来走红的“网红”文物
【解答】(1)第一空,下落不明:人或物在什么地方不清楚。不翼而飞:①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②形容消息、言论等传布迅速。语境强调不知道文物的下落,而不是强调文物突然不见了,应用“下落不明”;第二空,名存实亡:名义上还有,实际上已经不存在。名不副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有名无实。“名存实亡”为中性词,“名不副实”含贬义。语境不含贬义,且语境是说河南博物馆的文物被运送到了别的地方,博物馆内没有什么文物了,应用“名存实亡”;第三空,遐迩闻名: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名噪一时:指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很响,广为人知。语境强调司母戊鼎、妇好鹄尊名气大,并非只在一定时期闻名,应用“遐迩闻名”;第四空,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蜂拥而至:形容很多人拥挤着聚集过来。语境强调爱好者从全国各地纷纷到来,应用“纷至沓来”。故选A。
(2)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馆藏和专业人员队伍不断丰富”应为“馆藏不断丰富,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二是结构混乱,“打断了河南省博物馆的发展进程受阻”句式杂糅,改为“使河南省博物馆的发展进程受阻”。C项修改全部正确。故选C。
(3)承接上文“最珍贵的要数‘九大镇院之宝’”,下文谈论的话题是“九大镇院之宝”,应放在句首;
后文先列举了“九大镇院之宝”中人们熟知“硕大的司母戊鼎”“精美的妇好鹄尊”,后列举了“网红”文物“贾湖骨笛”,根据前后照应原则,“‘网红’文物”应放在“耳熟能详的文物”后面。故选D。
答案:
(1)A
(2)C
(3)D
二、(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7.(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气象条件变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周期性的缓慢变化,另一种是非周期性的剧烈变化。气象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① 体就会出现一些病症 ,现代医学把这种病症称为“气象过敏症”。② 气象过敏症的主要表现为 :注意力不集中、困倦乏力、头痛晕眩、失眠、心跳加快等。
专家对气象条件非周期性剧烈变化引发气象过敏症做过分析。他们指出,当天气发生变化时,气象要素会发生变化,刺激感受器官和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要进行调节,使人体保持生理平衡。当然,完成这一调节过程③ 需要一定的时间 。如果天气变化剧烈,人体适应天气变化需要的时间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人体就会出现气象过敏症。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气象条件非周期性剧烈变化为何会引发气象过敏症?请根据第二段简述原因。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解答】(1)第一处,上句说的是对人体的影响,下句说的是对人体影响的结果“病症”,所以,此处应为“人体就会出现一些病症”;第二处,上句说的是“气象过敏症”,下句说的是这种症状的具体表现,所以,此处应为“气象过敏症的主要表现为”;第三处,后句说的假设天气变化剧烈,人体适应天气变化需要时间来完成上文提及的“这一调解过程”,所以,此处应为“需要一定的时间”。
(2)根据专家分析可知,气象条件非周期性剧烈变化引发气象过敏症与“气象要素发生变化”“刺激感受器官和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是否保持生理平衡”有关;再结合“天气变化剧烈时,人体适应天气变化需要的时间不能得到满足,人体就会出现气象过敏症”等信息,即可得出答案:当气象条件出现非周期性剧烈变化时,气象要素发生变化,刺激人体感受器官和内分泌系统,如果内分泌系统来不及将生理状态调节至平衡,人体就会出现气象过敏症。
答案:
(1)①人体就会出现一些病症
②气象过敏症的主要表现为
③需要一定的时间
(2)当气象条件出现非周期性剧烈变化时,气象要素发生变化,刺激人体感受器官和内分泌系统,如果内分泌系统来不及将生理状态调节至平衡,人体就会出现气象过敏症。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来,青年人中流行“躺平”“内卷”。“躺平”,形容当下年轻人对工作生活的态度。它大体是当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法改变、无法掌控、无法解决的事时,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态度,不奋斗、不努力,赚多少就花多少,是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态。“内卷”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类似于养蛊、互相倾轧之意。与之相比,当代杰出的史学家、教育家洪业年轻时就定下了“三有三不”原则,所谓“三有”:第一是有为,第二是有守,第三是有趣。
“三有”原则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请任选其二,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答】
有为以求进,有守以养心
岁月不居,如今,虽然诸多人高喊“躺平”,佛系养生,但在竞争激烈的当下,也有许多人奋发进取,亦有许多人陷于逐利的漩涡之中。殊不知,有为以求进,有守以养心,方为我辈在时代语境下应有的态度。
有为,尽我个人之心构筑强国之力。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是陶渊明劝诫后人的话。历史上的有为之人,无不在困境中努力拼搏。汉朝时,匡衡因家穷,买不起蜡烛,于是在墙壁上凿小孔,借邻家的光亮来学习,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经过艰苦奋斗,成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成功没有一蹴而就,成功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奋斗。而我们青年如今正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怎能不尽力去做“有为”之人呢?所以,只有努力刻苦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唯有奋斗,才能不负青春。
有守,于万湍激流中秉持一芯烛火。
北岛曾这样表达他对于初心的坚守:“如果有一天你也不免凋零,我只有一个愿望,保持着初开时的安详。”我们若迷失在对利益的追逐中,失去了对初心的坚守,则不免沦为名利的奴隶。初心,是为追求美好不懈努力;初心,更不应被囿于私心的狭隘空间。文天祥状元出身,若他迎合世俗,何愁飞黄腾达?但身处乱世,历经磨难,他仍未改“臣心一片磁针石”的报国之情。杨善洲本可安享退休生活,但他却坚持用二十年的时间改造荒山,让郁郁葱葱的林木见证他一生为民的执着与信念。可见,初心易得,始终难守。须守初心,方能坚定脚下的步伐,不迷失前进的方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有人蜕变为贪污腐败分子,有人德不配位,身为明星却偷税漏税……也有更多的人,会在镜中朱颜变尽之前,遗忘了初心,掩盖了初心。初心可贵,需要每个人的坚守,也需要国家层面精神文化的引领。守住初心,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加深对初心的理解。
让我们以有为之水激发展之流,以坚守之山保初心之纯。莫让无水之山少了神韵,无山之水缺了风骨。只有二者相融相生,才能在新时代改革和创新的征途中既不忘初心之情怀,又铭记责任之担当。有为以求进,有守以养心,个人之力才能点滴汇聚成强国之音。中国的明天,必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