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一节
行星的运动
必修(二)
学习目标:
1 知道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历程。
2 掌握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内容,熟记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内容。
3 明确开普勒第三定律中k值的大小只与中心天体有关。
自学:
阅读课本P32-P35内容,标记出知识点,找出重难点,找出自己的疑惑点
5min
自学指导1:6min
阅读课本33-35页科学足迹,回答以下问题:
(1)地心说的内容?是谁完善的?什么是恒星?什么是行星?
(2)日心说的内容?是谁提出的?太阳、月亮和众星每天由东向西的运动是因为什么?
(3)第谷·布拉赫的贡献是什么?
(4)开普勒是怎么发现行星的运动并非匀速圆周运动的?
精讲点拨1:
阅读课本33-35页科学足迹,回答以下问题:
(1)地心说的内容?是谁完善的?什么是恒星?什么是行星?
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从头上飞过,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地心说是由托勒密最终完善的;
绝大多数的星星的相互位置都几乎是固定的,几百年内不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它们是“恒星”;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这五颗亮星在众星的背景前移动,有的在几个星期内就发现明显的位置变化,它们叫“行星”
精讲点拨2:
阅读课本33-35页科学足迹,回答以下问题:
(2)日心说的内容?是谁提出的?太阳、月亮和众星每天由东向西的运动是因为什么?
行星和地球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由于地球自转,我们看到了太阳、月亮和众星每天由东向西的运动
(3)第谷·布拉赫的贡献是什么?
他把人们测量天体位置的误差由10’减小到2’
精讲点拨3:
阅读课本33-35页科学足迹,回答以下问题:
(4)开普勒是怎么发现行星的运动并非匀速圆周运动的?
在他对火星轨道的研究中,70余次尝试所得到的结果都与第谷的观测数据有至少8’的角度偏差,他想这不容忽视的8’也许正是因为行星的运动并非匀速圆周运动,此后经过多年的尝试性计算终于发现并先后于1609年和1619年发表的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
自学指导2:4min
阅读课本32-33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开普勒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阅读做一做,如何画出一个椭圆?思考椭圆上的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2)开普勒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近日点和远日点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3)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中学阶段我们研究行星的运动是怎样处理的?
精讲点拨4:
阅读课本32-33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开普勒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阅读做一做,如何画出一个椭圆?思考椭圆上的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画出一个椭圆需要一根细绳和两个图钉,把白纸铺在木板上,按上两个图钉(距离比细绳的长度要小),把细绳两端系在图钉上,用一直铅笔紧贴细绳滑动,使绳始终保持紧张的状态,画出的轨迹就是椭圆,两个图钉的位置就是椭圆的焦点。
由于椭圆上的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始终等于绳长,所以是一个定值。
精讲点拨5:
阅读课本32-33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2)开普勒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近日点和远日点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近日点的速度最大,远日点的速度最小,行星从近日点运动到远日点,做减速运动;从远日点到近日点,做加速运动。
精讲点拨6:
阅读课本32-33页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3)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中学阶段我们研究行星的运动是怎样处理的?
所有行星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1.行星绕太阳转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在圆心;
2.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3.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特别注意:k值只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
小结:
行星的运动
↖
↘
发展历程
开普勒三大定律
1、托勒密完善了地心说
2、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3、第谷·布拉赫把天体位置的测量误差大大减小
4、开普勒提出三大定律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重大变革
1、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
2、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3、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整理记忆:
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当堂训练:
完成36页课后题第一、二题
限时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