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牧童短笛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牧童短笛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3-02-15 09:3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案
NO:15
课 题 牧童短笛 授课时间
主备教师 课型 唱歌 课时 1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能认真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理解乐曲所表现的意境,掌握作品的曲式结构,熟悉作品音乐主题。
过程方法 了解贺绿汀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扩大音乐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理解乐曲所表现的意境。
难点关键 掌握作品的曲式结构,熟悉作品音乐主题。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钢琴小品,欣赏时采用整——分——整的方式,即先完整聆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把握乐曲的结构,再分段聆听,关注每乐段音乐的表现特征,熟悉并能辨别音乐主题。
教学准备课程资料 教材、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 学 流 程 设计意图要求程度 动态调整
一、复习演唱歌曲《牧童》。 全体学生随钢琴伴奏演唱。二、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1、学生聆听全曲,并思考: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是独奏还是合奏?说一说乐曲给你们的整体情绪体验。教师提供一些表情术语供学生选择,如:恬静、优美、庄严、活泼、抒情、欢快等。2、学生聆听全曲,在老师的引导下,听辨乐曲结构,即整首乐曲有几个乐段组成,说说判断的理由。小组合作探讨乐曲的结构。3、教师小结,讲解乐曲的结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三、对比聆听乐曲第一乐段和第二乐段1、播放乐曲,引导学生找出音乐的变化。2、设计符合第二乐段音乐特点的声势动作,随音乐参与表现。3、引导学生编创固定的节奏型,随音乐拍击参与表现。四、对比聆听第一乐段和第三乐段1、教师播放这两个乐段,先从听觉上感知两个乐段音乐的异同。2、出示两个乐段的旋律片段,学生随琴唱一唱曲谱,比较旋律的异同。五、简介中国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加花变奏的创作手法。六、随琴哼唱第一乐段音乐主题,并熟记。七、揭示乐曲名称,认识曲作者贺绿汀。1、教师揭示乐曲名称。2、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中的音乐故事“贺绿汀与《牧童短笛》”。设问:《牧童短笛》创作于哪一年?贺绿汀当时创作钢琴曲《牧童短笛》的原因是什么?《牧童短笛》作品名称的由来是什么?3、师生就上面的问题交流探讨,了解作者及乐曲的创作背景。此曲创作于1934年,在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之钢琴曲”评选中荣获一等奖。曲名原为《牧童之笛》,后作者根据“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古诗意境,更名为《牧童短笛》。贺绿汀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游击队歌》、《嘉陵江上》、《森吉德玛》等。八、完整聆听乐曲1、教师播放乐曲,第一、第三、乐段随音乐用la演唱主题参与表现。第二乐段用声势动作或打击乐器演奏固定节奏型参与表现。 九、小结。 整体感知乐曲,在感性基础上,在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合作探讨的形式自主发现乐曲结构。对比欣赏,更加深入了解乐曲的旋律、结构,通过声势动作、拍击固定节奏型的方式,参与聆听,加深对作品主旋律的印象。这是中国的钢琴作品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所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取材于生活的艺术是最有生命力和艺术魅力的。再次巩固对主旋律的记忆。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牧童短笛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