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临沭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3-19 18:1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临沭第二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读下图“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回答1~3题。
1.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1954年 B.1960年 C.1963年 D.1995年
2.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均明显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
A.经济的发展 B.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C.死亡率上升 D.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从图中“三率”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接近
A.高——高——低模式 B.高——低——高模式
C.低——低——高模式 D.低——低——低模式
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中所示2000年中国人口流动特征是(  )
①上海和江苏迁入人口之和与四川迁出人口大致相等
②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比重约为22%
③图中人口迁出的6个省份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
④图中人口迁入的6个省份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迁入区的影响是(  )
①提高城市化水平②改善环境质量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④增加交通压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右下图是我国各省不同年份生育率分布的盒形图(以生育子女数量表示),盒内的分隔线为中位数,线段向上至最大值,向下至最小值。读图回答6-7题。
6.该图说明我国(  )
A.人口增长加快 B.人口总量减小
C.人口出生率下降 D.人口生育率的省际差异增大
7.我国人口生育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的推进 B.国家人口政策
C.人口老龄化 D.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进入“人口红利”期,“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社会抚养指数相对较小,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较大,据此回答8-9题。
8.“人口红利”期,在我国主要表现为
A.劳动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B.抚养指数不断下降
C.失业人数增加,人均收入降低
D.家庭人口规模减少
9.预计2015年前后,我国达到“人口红利”高峰,“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A.人口总量减少
B.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C.就业困难
D.经济衰退
下表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10-11题。
年龄段(岁) 0-14 15-29 30-44 45-59 ≥60
男性人口(万人) 5.04 25.14 14.68 4.94 1.76
女性人口(万人) 3.84 37.10 11.63 4.01 1.78
10. 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C.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11. 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A.缓和了当地的就业压力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一,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图,回答12-13题。
12.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是为: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供养的人口数量为
A.8000  B.10000  C.6000  D.4500
13.日本、荷兰、比利时等国家,虽然土地、矿产资源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原因是
A.气候适宜 B.自然灾害少
C.大量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 D.人口素质较高
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读后回答 14-15题。
14.图中 ③ 比 ① 国家 0-14 岁人口比重( )
A 约高6% B 约低6%
C 约高1% D 约低1%
15.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中② 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A .计划生育 B .鼓励生育
C .采取移民政策D .鼓励人员出国
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2003年中国外出务工的农民达1.14亿。读图完成16-18题。
16.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
A.新疆、山东、北京 B.四川、湖北、福建
C.广东、浙江、上海 D.上海、江西、浙江
17.新疆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主要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文化因素
C.教育因素 D.资源因素
18.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快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 D.加速中部地区的资源开发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0.图示反映了(  )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清代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民于东北,称为“闯关东”。直到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比山东高了2/3。改革开放以来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完全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根据上述材料,回答第21-23题。
21.地理学中最适于用来解释华北人口迁移现象的是(  )
A.交通易达性
B.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C.经济区域专业化
D.环境人口容量变化
22.当华北男性人口大批移民东北时,东北的人口金字塔最可能出现的下列形式是(  )
23.形成“雁南飞”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政治因素 B.环境因素
C.经济因素 D.文化因素
右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读后完成24-25题。
24.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25.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右下图是我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26-27题。
26.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  )
A.初期阶段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
27.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交通不便 ②地价上涨 
③污染严重 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读我国城市数量分布表,回答28-30题
经度范围 800以西 800—900 900—1000 1000—1100 1100—1200 1200—1300 1300—1350
城市数 3 16 11 114 369 142 12
占全国城市总数的比率(%) 0.45 2.40 1.65 17.09 55.32 21.29 1.80
气候带 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青藏高原区
城市数 64 299 177 121 1 5
占全国城市总数的比率(%) 9.61 44.83 26.54 18.14 O.15 0.75
28. 影响我国城市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矿产 B.交通 C.气候 D.经济
29. 我国最东部(经度1300E以东)和最西部(经度900E以西)城市数少的主要原因是
A.最东部交通不便
B.最东部冬天太冷
C.最西部为少数民族聚居区
D.最西部自然条件差
30. 以下关于自然条件与城市区位的叙述不正确是
A.我国和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都位于平原地区
B.世界城市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地区,我国城市多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C.河流的人海口,往往成为城市建设的最优地点
D.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是沿江河湖道发育壮大起来的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区域发展基础、产业发展体制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一个地区城镇化进程会出现较大的差异。下图是“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2000—2005年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图”,读图完成31-32题。
31.2000年到2005年,我国大陆沿海的城市化水平
A.京、沪、鲁、桂没有提高
B.京、沪、鲁、桂的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C.除京、沪、鲁、桂外,其它省市增幅一样
D.2005年,大部分省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2.对近年来我国大陆沿海的城市化进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广东、江苏两省因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创业,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B.浙江、福建两省一些城市因受地形的束缚,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C.广东省的大城市建设步伐较快,中小城市培育体制欠佳
D.海南因旅游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下图是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33-34题。
33.图中有关城市热岛强度的信息,正确的是
A.晴天日平均值约1.7℃,最大值约3.7℃
B.阴天日平均值约0.9℃,最大值约2.4℃
C.热岛强度与天气情况有关,云量少,风速小,热岛效应微弱
D.阴天时热岛效应显著
34.若图示热岛强度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密切,其依据是
①城市人口密度高于农村 ②臭氧层空洞不断扩大 ③海陆热力环流显著 ④峰值时刻与人流、车流高峰期吻合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35-37题。
年龄 0~14 岁15~59岁 60岁以上 总计
甲 人口数 2000 6500 1500 10000
死亡率(%) 0.6 0.6 2.5
乙 人口数 3500 6000 500 10000
死亡率(%) 0.8 0.7 2.2 0.81
35.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
A.0.775% B.0.675% C.0.885% D.0.95%
36.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段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37.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读图3“中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38-40题。
38. 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 1950~1960年,城市化进程变慢B. 1960~1970年,城市化水平较高
C. 1970~1980年,城市化水平降低D. 1980~2010年,城市化进程较快
39. 我国城市化的表现是
①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增加
③农村人口减少 ④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0. 城市化进程过快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 交通拥堵 B. 噪声污染 C. 住房紧张 D. 农业人口减少
二、综合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11分)
材料一:三亚市部分人口资料。
材料二: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从1991年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2.12倍,而城市化水平仅仅增长了0.89倍,土地扩张速率是人口城镇化速率的2.38倍,城市土地扩张与城市人口密度相背离。有些地方在城镇化过程中过度发展房地产,有些地方出现了农民“上楼吃饭,下地干活”的现象;另外我国人口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脱离的人口有两亿多。
材料三: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很高,但城市中存在很多贫民窟,这些贫民没有正式工作,只能以乞讨、捡垃圾为生。
⑴三亚流动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是 ,属于 因素。(2分)
⑵三亚流动人口 素质较低,推测三亚的产业结构可能以 指向型工业或者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为主。(2分)
⑶城市化过程中最本质的变化是从以 为主到 为主的变化。(4分)
⑷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我国新型城镇化(目前可以理解为城市化)过程中应重点加强的措施。(3分)
42.读下图,回答问题:(9分)
(1)从三幅图对比来看,上海市的城市用地规模明显 ,城市人口数量呈 趋势。
(2)此过程反映了该地区 过程。
(3)上图中,城市在该过程中将日益突出的问题有 、
、 等。
(4)当代世界城市化发展表现出许多新特点,主要有哪些?
① ;
② ;
③ 。
<100万人
100-200万人
>350万万人
200-250万人
300-350万人
250-300万人
<50万人
>1000万人
300-250万人
150-250万人
50-150万人
中国民工流出省份空间分布图
中国民工流入省份空间分布图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