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类文阅读练习
对标课文
《社戏》
聚焦能力
1.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品味语言,培养语感。
1 《社戏》前章
鲁 迅
①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②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③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④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地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⑤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⑥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注:即京剧名角谭志道)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①。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②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③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④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⑤!”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⑥,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⑦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⑦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⑧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⑨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⑩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注释】
①小叫天:即京剧名角谭志道。②塞(sè)责:敷衍。③延宕(dàng):拖延。④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有目连救母的典故。⑤龚云甫: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旦。 ⑥定章:定则。⑦胖开:形容肥胖的身体只要一有缝隙便膨胀开来的状态。
阅读任务
1.文章记叙作者在北京两次进戏园看戏的经历。结合文章,简要概述作者两次看戏的原因。
2.赏析句子。(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
【方法点拨】分析表达方式作用:(1)从五种表达方式类型判断;(2)抓句子关键词语,概括句子内容;(3)结合上下文,从作者意图入手。
3.品味词语。
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中“闪烁”有何好处?
2 听 戏
梁实秋
①听戏,不是看戏。从前在北平,大家都说听戏,不大说看戏。这一字之差,关系甚大。我们的旧戏究竟是以唱为主。我从小就喜欢听戏,常看见有人坐在戏园子的边厢下面,靠着柱子,闭着眼睛,凝神危坐,微微地摇晃着脑袋,手轻轻地敲着板眼,聚精会神地欣赏那台上的歌唱,遇到一声韵味十足的唱,便像是搔着了痒处一般,从丹田里吼出一声“好!”若是发现唱出了错,便毫不容情地来一声倒好。这正是真正的观众,是他维系戏剧的水准于不坠。当然,他的眼睛也不是老闭着,有时也要睁开的。
②生长在北平的人几乎没有不爱听戏的,我自然亦非例外。我起初是很怕进戏园子的,里面人太多太挤,座位太不舒服。记得清清楚楚,文明茶园是我常去的地方,全是窄窄的条凳,窄窄的条桌,而并不面对舞台,要看台上的动作便要扭转脖子扭转腰。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打赤膊,而我从小就没有光脊梁的习惯,觉得大庭广众之中赤身露体怪难为情,而你一经落座就有热心招待的茶房前来接衣服,给一个半劈的木牌子。这时节,你环顾四周,全是一扇一扇的肉屏风,不由得你不随着大家而肉袒,前后左右都是肉,白皙皙的,黄橙橙的,黑黝黝的,置身其中如入肉林。(那时候戏园里的客人全是男性,没有女性。)这虽颇富肉感,但决不能给人以愉快。戏一演便是四五个钟头,中间如果想要如厕,需要在肉林中挤出一条出路,挤出之后那条路便翕然而阖,回来时需要重新另挤出一条路。所以常视如厕如畏途,其实不是畏途,只有畏,没有途。
③对戏园的环境并无需作太多的抱怨。任何样的环境,在当时当地,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戏园本称茶园,原是喝茶聊天的地方,台上的戏原是附带着的娱乐节目。乱哄哄地高谈阔论是未可厚非的。那原是三教九流呼朋唤友消遣娱乐之所在。孩子们到了戏园可以足吃,花生瓜子不必论,冰糖葫芦,酸梅汤……应有尽有。成年人的嘴也不闲着,条桌上摆着干鲜水果蒸食点心之类。打热手巾把的茶房从一个角落把一卷手巾掷到另一角落,我还没看见过失手打了人家的头。特别爱好戏的一位朋友曾经表示,这是戏外之戏,那洒了花露水的手巾也还是不可或缺。
④在这样的环境里听戏,岂不太苦?苦自管苦,却也乐在其中。放肆是我们中国固有的美德之一。在戏园里人人可以自由行动,吃,喝,谈话,吼叫,吸烟,吐痰,小儿哭啼,打喷嚏,打呵欠,揩脸,打赤膊,小规模的拌嘴吵架争座位,一概没有人干涉,在哪里可以找到这样完全的放肆的机会?看外国戏园观众之穿起大礼服肃静无哗,那简直是活受罪!我小时候进戏园,深感那是另一个世界,对于戏当然听不懂,只能欣赏丑戏武戏,打出手,递家伙,尤觉有趣。记得我最喜欢的是九阵风的戏,如百草山泗州城之类,于是我也买了刀枪之类在家里和我哥哥大打出手,有一两招也居然练得不错。从三四张桌子上硬往下摔壳子的把戏,倒是没敢尝试。有一次模拟打棍出箱范仲禹把鞋一甩落在头上的情景,我哥哥一时不慎把一只大毛窝斜剌里踢在上房的玻璃窗上,哗啦一声,除了招致家里应有的责罚之外,惊醒了我的萌芽中的戏瘾戏迷。后来年纪稍长,又复常常涉足戏圈,正赶上一批优秀的演员在台上献技,如陈德琳,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等等,我渐渐能欣赏唱戏的韵味了,觉得在那乱糟糟的环境之中熬上几个小时还是值得一付的代价,只要能听到一两段韵味十足的歌唱,便觉得那抑扬顿挫使人如醉如迷,使全身血液的流行都为之舒畅匀称。研究西洋音乐的朋友也许要说这是低级趣味。我没有话可以抗辩,我只能承认这就是我们人民的趣味,而且大家都很安于这种趣味。这样乱糟糟的环境,必须有相当良好的表演艺术家才能控制住听众的注意力。前几出戏都照例的是无足观,等到好戏上场,名家一露面,场里立刻雅雀无声,不知趣的“酪来酪”声会被嘘的。受半天罪,能听到一段回肠荡气的唱儿,就很值得,“语音绕梁三日不绝”,确是真有那种感觉。
⑤后来,不知怎么,老伶工一个个的凋谢了,换上来的是一批较年轻的角色,这时候有人喊着要改良戏剧,好像艺术是可以改良似的。我只知道一种艺术形式过了若干年便老了,衰了,死了,另外滋生一个新芽,却没料到一种艺术成熟衰老之后还可以改良。首先改良的是开放女禁,这并没有可反对的,可是一有女客之后,戏里面的涉有猥亵的地方便大大删除了,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认为这好像是个损失。台面改变了,由凸出的三面的立体式的台变成了画框式的台了,新剧本出现了,新腔也编出来了,新的服装道具一齐来了。有一次看尚小云演天河配,这位人高马大的演员穿着紧贴身的粉红色的内衣裤作裸体沐浴状,观众乐得直拍手,我说:“完了,完了,观众也变了!”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戏。听戏的少了,看热闹的多了。
⑥我老早就离开北平,与戏疏远了,但小时候还听过好戏,一提起老生心里就泛起余叔岩的影子,武生是杨小楼,老旦是龚云甫,青衣是王瑶卿,小生是德珺如,刀马旦是九阵风,丑是王长林……有这种标准横亘在心里,便容易兴起“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感。我常想,我们中国的戏剧就像毛笔字一样,提倡者自提倡,大势所趋,怕很难挽回昔日的光荣。时势异也。
(选自刘湛秋主编《20世纪中国文化散文·游走与遐思》)
阅读任务
1.第①段中作者对听戏的样子极尽描写,有何作用?
2.第④段中“苦自管苦,却也乐在其中”,结合文章分析具体“乐”在哪里?
3.第⑤段主要表达方式为议论,但仍插叙了“尚小云演天河配”这件事。请简要分析此处记叙的作用。
对标课文
《回延安》
聚焦能力
1.整体把握内容,理解民俗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抒情方式和信天游特点,品味语言。
3 延安行
朱相如
太阳蛋蛋滴溜溜的圆
高速路送我上延安
翻了架圪梁梁拐了道弯
满眼眼都是翠格盈盈的山
身穿兰花花新衣衫
清洌洌的汾川河绕山涧
稻花花香过了苞谷谷又甜
山沟沟铺成了金银川
深不过黄土地高不过天
圣地就在那延河边
枣园的灯光杨家岭的旗
化作了东方霞满天
撒到天上就闪星光
撒到地里就壮腰杆
小米米躬身南泥湾
致敬359旅的老模范
洗了个手来和白面
米酒酒醉了朗格旅游的团
宝塔山上灯塔塔亮
捂暖了心扉拂亮了眼
东去的黄河南飞的雁
分送着崖畔上的山丹丹
鲜苹果狗头枣娤①一篮
添一首信天游咱送给新延安
(选自2017年10月25日《烟台日报》)
【注】①娤,读音是zhuāng,汉字,古同“妆”。
阅读任务
1.本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在横线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的内容。
——感受延安——
2.本诗在内容和形式上如何展现陕北的民俗内涵?
4 延安,我把你追寻
祁念曾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阅读任务
1.诗中画线语句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在文中各找出一个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并赏析其抒情效果。
(1)直接抒情句:
抒情效果:
(2)间接抒情句:
抒情效果:
对标课文
《安塞腰鼓》
聚焦能力
1.自主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2.品味语言的诗意。
5 安塞听鼓声
霍竹山
①何其雄壮威风哉!走进节日的安塞,走进世界上最厚实的黄土地,便走进了鼓声的欢快与激烈。
②世界上哪有如此豪放热烈的鼓声--气势磅礴,刚劲奔放,令闻鼓者热血沸腾,手舞足蹈。恨不能有千万只耳朵,听鼓点的激情;恨不能长千万双眼睛,看鼓槌的狂热。在腾腾沓沓的鼓声中,山峦开始扭动身姿,树木开始舒展筋骨,河水开始倒流,天空开始旋转。
③静谧。平日里,黄土地就像一幅贴在窗口的窗花,恬静得不发一丁点的声息。一朵山丹丹花儿在背坡上,静静悄悄开了,又悄悄静静谢了;一只羊儿默默地啃着无言的地皮,犄角上升起了太阳,又落下了月亮。静谧的山线,静谧的草木,静谧的窑洞……
④但在节日里,当一杆丈余长的铜唢呐闪亮地举向天穹,高亢地轰鸣时,一切顿时变了。
⑤一声山崩地裂的吼声,八百个拢羊肚肚手巾,身着羊皮大褂,腰系红绸,腿扎绑带,英姿勃勃的汉子在雄壮的鼓声中,潮水一样涌出。打、踢、跨、跺,虎虎生威;收、放、弛、张,刚柔相济。鼓人合一,人随鼓舞;人鼓一体,鼓随人欢。鼓声急促,人似骏马奔腾;鼓声沉缓,人若雁落平沙。节奏清亮时,好像游鱼戏水,鼓手是那样的潇洒自如;节奏浑沉时,仿佛风卷落叶,鼓声是如此的刚劲激昂。过裆鼓阳刚雄劲,若鹰击长空;缠腰鼓优美大方,若燕语绕梁;下岔鼓豪迈粗犷,若平地滚雷;飞燕鼓气贯长虹,若鱼跃龙门……在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这气吞山河的安塞腰鼓,这八百剽悍的陕北汉子,让我们体验“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英雄气概。
⑥在黄土高坡上,场地的限制,打腰鼓的汉子只有百八十人。鼓声野野的,在空阔的高原上荡来荡去,声传百里,这自然是另一番情趣的了。鼓声时而飞瀑跌谷,震人心魄;时而鸟鸣林间,悦耳动听;时而雾锁荒山,无声有声;时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时而“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十字步、劳动步、平侧蹬、双腿蹬,鼓点清脆,好似金鸡三点头;单过街、双过街、正八字、倒八字,鼓声密集,恰如骤雨扫屋檐--这野野的鼓声,让我们领略“尘埃遮高山,甲兵怒冲天”的征伐场面。
⑦鼓声凝时,若雪落高原,若古道幽情,使听者如醉如痴。
⑧鼓手动时,似惊蛇飞舞,似午夜狂欢,令观者激情满怀。
阅读任务
1.第②段“山峦开始扭动身姿,树木开始舒展筋骨,河水开始倒流,天空开始旋转”有何表达作用?
2.第③段写平日里静谧的黄土地,与写安塞听鼓有何关系?
6 陕北秧歌
张亚宁
①忽听铿锵的锣鼓声从天而降,似千军阔步前行,有排山倒海之势;似众仙齐奏鼓乐,有醉人的天籁之音;又似万马奔腾,有激越大地之威。
②惊叹是什么如此振奋人心。循声望去——蜚声海内外的陕北秧歌扭得正欢。
③你瞧,七八个剽悍的陕北汉子打着红边牛皮鼓,拍着大小铜镲,敲着小铜锣……呵,中年伞头手中的大花伞犹如旋转的螺旋桨,十字步扭得天旋地转。哦,一群英俊的后生和俊俏的姑娘踏着鼓点,个个生龙活虎,活灵活现……哦,已一把年纪的老大爷老大娘也不甘示弱,与小伙姑娘媲美,摇着、扭着、跳着……
④仔细听,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鼓点你扭头看去,乐队的汉子们忘乎所以,恨不得把那个红边鼓敲碎,巴不得把那把铜唢呐吹破,真想把那大小铜镲拍烂,一心想把那小铜锣击个窟窿……闭上眼睛,静心地听。时而粗犷奔放,能使河流为之激扬动荡;时而稳步柔美,能使无数人为之心醉;时而缓和细腻,能使大地为之倾倒。
⑤仔细看,一群男女老少扭起来了。排是排,行是行。一会儿排成“龙摆尾”,一会儿犹如“梅花盛开”,一会儿好像“老虎扬尾”,一会儿胜似“大灯笼”,一会儿能比得过大姑娘的长辫子,一会儿好像一朵朵枣花……红与绿的扇子在姑娘们手中飞起来转起来,红与绿的丝带飘起来,观者不仅是眼花缭乱,而是眼神跟着扇子起落,不知道最后的眼神落在何方。花折伞在后生们手中撑起来舞起来,撑起时,似乎要直穿云霄,舞起时,犹如飞轮旋转。手、脚、头,全部是活的,真是眼光不知道放在哪里。放在哪里都是恰到好处的。
⑥一声惊吼,两只水船上场了,像在水中一样,轻飘飘地游来游去。坐在船舱里俊俏的姑娘唱道:“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几十几道弯里几十几条船……”这边声音一落,那边的艄公接着唱道:“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十九道湾里九十九只船……”酸酸的唱曲惹得人心里暖暖的,你瞧那些小孩子,被架在父亲或者爷爷的肩膀上,笑着,鼓着掌。你看看,那群帅气的小伙子,捧腹大笑……
⑦忽然,两只威风凛凛的雄狮不知从何方而出,摇着脑袋,摆着身子,张着血盆大口,或凭空后仰翻滚,或高台俯卧衔球,或单狮走桩,或双狮争戏,或扮鬼脸。起势、奋起、迎宾、施礼、惊跃、酣睡、道谢,将威武之狮的喜、怒、哀、乐之状舞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时间,场内场外一只只眼睛齐聚在威武的狮子身边,整个场里凝寂一般。一个转身,狮子落地,场内场外齐声欢腾,掌声、喝彩声震荡着天空,老太太的两颗门牙差点飞落出来,歪着脖颈双手慌忙捂住。
⑧随即,一系列小节目开幕了。一群孩子戴着可爱的头盔,摇摇摆摆,可爱至极;跑驴背上的姑娘们时不时做个鬼脸,让你笑弯腰;一首首酸曲、一折折小戏、一个个滑稽小品……男女老少目不暇接。
⑨这就是陕北人死了都要扭的秧歌,独具特色的陕北秧歌。
阅读任务
1.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 第⑦段中作者还运用侧面描写,有何好处?
对标课文
《灯笼》
聚焦能力
1.感知内容,体会情感。
2.分析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7 怀念皮影戏
文雪梅
①皮影戏在家乡又称“灯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专家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②皮影戏班不大,六七个人就可以组成一个班子。演员中男的多,女的只要一两个,班主都是当地有名的老艺人。演戏的行头和道具很简单,最多两只小箱子就可全部盛下。箱子里自然包括表演时用的板胡、二胡、锣鼓等乐器,两根木棍撑起一张白纱布,就是演戏时的屏幕,一盏25瓦的昏黄灯泡,一张桌子、几条凳子,这样皮影戏的舞台就搭好了。俗话说“银灯映照千员将,一箱容下百万兵”,就是皮影戏最真的写照。
③夜幕降临,皮影戏班子准备晚上的演出了。我们小孩子跟在戏班子后面像一窝蜂似的,东跑西窜,吵着闹着,那种高兴劲比过年还兴奋。白发苍苍的老爷子、老太太早已提着小板凳占据了戏场中间的最佳位置,相互间谈论着即将开演的戏名,演员的唱功,也有乘此机会拉家常者,神吹海侃者,谈到高兴之处,他们开怀大笑,却满嘴看不到一颗牙齿,那种情景仍记忆犹新。我们小孩或追逐嬉戏或好奇地趴在台前看演员的一举一动。这个时侯,满屋子人声鼎沸,笑声、打闹声此起彼伏。
④皮影演唱的戏曲都是乡亲们耳熟能详的老戏——《杨门女将》《三娘教子》《周仁回府》……老师傅的娴熟操纵使得小小皮影的武打场面紧锣密鼓,伴随着合拍的乐音,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⑤记忆里最难忘的是《拾黄金》那场戏,只要那位诙谐幽默的“懒汉”一出场,伴奏便欢快起来,连板胡都拉出轻柔跳跃的曲调。“懒汉”拾到一块包得严严实实的包裹,以为是黄金,结果一层又一层地拆开,发现才是一块石头时,惹得全场人捧腹大笑,特别是我们小孩子异常活泼,笑声荡漾在整个戏场。幽默中不失深刻内涵,这就是皮影戏的真谛所在。皮影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陪伴人们走过那些生活贫瘠的年代。
⑥有次,看武斗的一场戏,演到最精彩处,我忍不住和几个伙伴挤到前面想看个究竟,想知道这么热闹的场面是怎么表演出来的。跑到后台,让我诧异的是那么多人的打斗戏竟然是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表演着,只见他们一人控制着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累得师傅们满脸汗水。多年后,每每想起这一幕,我不由感叹皮影艺人绝妙高超的功夫,敬畏起他们不辞辛劳的精神。
⑦皮影戏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戏中有除恶扬善的钟馗,也有劈山救母的陈香,还有正直公平的包拯,他们都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是那些“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皮影人,把它们深深地嵌入了我幼小的心田。
⑧社会发展很快,皮影戏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今,当我们茶余饭后打开电视,看着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电视节目,或是轻点鼠标下载自己喜欢的电影时,我总感觉这些先进的娱乐方式和当年的皮影戏相比,好像少了点什么。
⑨皮影戏虽然看似拙朴,但拙中寓巧,蕴含着家乡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奇巧的艺术创造力。当年皮影的制作者和表演艺人都已年逾古稀或相继辞世,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令人欣慰的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正全面开展,我们期待着皮影戏美好的未来!
阅读任务
1.文章围绕“家乡的皮影戏”写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2.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综合分析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
8 沙湾鱼灯
王锦强
①沙湾地属岭南珠三角番禺水乡,因此人们对“鱼”有着独特的感情。明代中叶以来,每年的三月初一至初三,沙湾都要举行盛大的北帝诞祭祀活动。其中,必有鱼形大灯笼及晚间小型鱼灯的展演项目。由于历代有不少文人参与,其造型、工艺愈见精巧,节目形式与艺术内涵更为丰富。
②沙湾鱼灯的前身,还可追溯到祠堂及富家大宅门前悬挂的大小灯笼。南宋开村以来,沙湾聚居着何、李、王、黎等几大家族,农耕经济及商业十分繁荣,乡村内祠宇民居、富户豪宅鳞次栉比,入夜后尽显万家灯火。灯笼通常悬挂于门廊、檐下,上面写有祠堂堂名或该户人家姓氏,并绘有工细书画及传统工艺纹样。灯笼的工艺水平与大小,往往显示了该家族或府第的显赫程度。例如:沙湾何氏是富甲一方、誉满番禺的名门望族,其始建于元初的大宗祠门前便悬挂了一对特大的灯笼,直径达1.9米、高2.2米,一面写有“留耕堂”,另一面则写着“何”,昭示着该宗族的财雄势大与人丁兴旺。
③逐渐,大灯笼被引用到迎神赛会的仪仗队列里,当中还有扎制成鱼形提举巡游的,而晚间照明用的手提小灯笼,便发展成为造型多姿多彩的鱼灯。此外,由于鱼灯的基本扎作易于掌握,美感也易于表现,甚得人们喜爱,因而在重大节庆之夜,沙湾鱼灯总能让乡人们乐在其中。从1945年起,沙湾将每年10月10日定为鱼灯巡游的日子,数量和款式众多的鱼灯均由学校学生扎作。
④沙湾鱼灯的艺术造型并不全是鱼形,还有各种动物、水果等形状,因以鱼的造型居多,且取“余”的谐音,便统称为“鱼灯”,还作为孩子们在全年节日里的娱乐玩具。这也是沙湾鱼灯有别于其他地区“花灯”的不同之处。每逢佳节来临,人们便会扎制出金鱼、鲤鱼以及白兔、莲花等各种款式,大的以竹竿擎着,小的以短竿提着,造型生动传神、亮丽灿然,寓意“百般生利”,表达了人们祈求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吉庆有余的美好愿望。这美好的寓意及其所承载的独特民俗文化,使鱼灯艺术在沙湾历经数百年魅力不减。
⑤适应于近水而居的生活环境,利用自然环境中易得的原材料——竹篾,沙湾人发展出以编织竹制品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在生产之余,人们就地取材,用编制竹制品的剩余材料扎制鱼灯,作为儿童的玩具,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在生活、生产上的感受,体现出浓郁的水乡文化的特色。
⑥挂灯、赏灯是沙湾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民间文化传统。每逢重要日子,各家各户均会扎制或购买鱼灯,挂于屋檐或天台,合家赏灯。同时,正月里在祠堂挂灯,为前一年增添的新丁祈福,是沙湾沿袭已久的习俗。“灯”与“丁”谐音,在祠堂添挂新灯笼寓意“添新丁”。一方面是以这一形式,祭祀祖先并报告祖先族中又添新丁,祈求列祖列宗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表达内心的喜悦和对祖先的告慰;另一方面,这也是古代的一种户籍登记方式,意味着新丁开始有分得族内财产的权利。
阅读任务
1.本文重点介绍沙湾鱼灯的发展史。在历史变迁中,沙湾鱼灯也赋予了不同内容的民俗文化内涵,沙湾鱼灯的前身是祠堂及富家大宅门前悬挂的大小灯笼,当它悬挂在门前,它昭示着 ;沙湾鱼灯的造型不全是鱼形,还有其他动物的形状,因取“余”的谐音,便统称为“鱼灯”,当佳节来临时,它寓意着 ;在正月里,当它在祠堂悬挂时,它则有 的寓意。
2.《陕北秧歌》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激情澎湃。并善于抓住演员的动作展开描写,展现了表演者的粗犷豪放。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
答案详解
第一单元
1 《社戏》前章
1.第一次:朋友跟我说北京戏是最好,应该看它而见见世面;
第二次:看戏只是用来应付劝募人和好事者。
2.这句话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从不同角色的表演、表演的内容变化、时间点的变化来表达作者对看戏的不耐烦。
3.这里用“红的绿的”借代为台上演员,用“闪烁”巧妙地表达演员已经在台上开始表演了,用词新颖。
2 听 戏
1.生动形象描写了听戏的陶醉样子,让读者有清晰的了解,也为后文对听戏的减少,戏剧的没落的伤感做铺垫。
2.可以乱哄哄地高谈阔论,可以呼朋唤友消遣娱乐,可以足吃,可以看“戏外之戏”。
3.记叙尚小云丑态的表演却赢得观众的喝彩的事,印证了作者认为观众品味的低俗带动戏剧的蜕变的观点。
3 延安行
1.到达延安;离开延安
2.内容上,描绘了一系列具有陕北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汾川河、黄土地、苞谷、枣园的灯光、杨家岭的旗等;采用“信天游”形式,四行一节,节内押“ɑn”韵,ABB式的用词,也采用了比、兴的手法。
4 延安,我把你追寻
1.文中作者追寻延安,实际上是追寻延安精神,“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象征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2.示例(1)直接抒情句: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抒情效果:这句话运用了直接抒情,直接、强烈地抒发了对延安精神的赞颂之情。
(2)间接抒情句: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抒情效果:这句话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间接含蓄地表达了对延安精神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赞颂之情。
5 安塞听鼓声
1.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连山峦、树木、河水、天空都动容了,一起应和鼓声。
2.第③段写平日里静谧的黄土地,属于环境描写,为后文做铺垫,突出安塞腰鼓的气势,令天地为之变色。
6 陕北秧歌
1. 运用了夸张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乐队汉子们忘乎所以的情态,突出了锣鼓声的粗犷奔放。
2.衬托舞狮技艺高超得到大家认可。
7怀念皮影戏
1.介绍皮影戏班子人数和道具;众人看皮影戏的热闹场面;印象深刻的戏曲;皮影戏对 “我”的影响;皮影戏的现状及“我”对皮影戏的期盼。
2.第⑤段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描绘了《拾黄金》那场戏带给人们欢乐的场景,表达对皮影戏的喜爱之情,揭示皮影戏幽默中不失深刻内涵的真谛。
8沙湾鱼灯
1.该家族或府第的显赫程度;百般生利,表达了人们祈求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吉庆有余的美好愿望;“添新丁”。
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