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2022-2023学年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精品课件(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2022-2023学年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精品课件(部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6 21:5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时空观念:知道契丹和党项崛起的经过,看图了解两个民族的活动范围
历史解释:知道辽和西夏建立的过程,掌握两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澶渊之盟对宋辽的影响,理解民族和平交往的意义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材料、形势图,知道宋、辽、夏和战的原因和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宋、辽、夏之间的和与战,知道和平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和战交织中的新
民族关系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和战交织!和平交往!
契丹建国,从部落联盟首领到大契丹皇帝
燕云传奇,宋辽和战的起点与终点
澶渊之盟,宋辽约为兄弟之国
党项建国,雄踞西北二百年的军事国家
文明交流,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
兄弟政权和战交织,和平交往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契丹建国,国号称辽
北宋武士
契丹武士
西夏武士
问题一:阅读教材,完成契丹崛起的相关内容,9世纪后期,契丹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
“白马青牛”——契丹族的历史记忆
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 ——《辽史》卷37:《志第七·地理志》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隋唐时期,契丹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中原战乱,北方汉人北出长城,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问题一:阅读教材,完成契丹建国的相关内容,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建国后的发展状况?
耶律阿保机,出身于迭剌部。36岁时出任八大部落联盟的首领,四出攻掠,实力雄厚。916年,阿保机骗七部大人赴宴,伏兵杀死。随后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即皇帝位,年号神册,定都上京临潢府,国号大契丹。庙号太祖。
上京
辽上京遗址
四时钠钵图:春钠钵
四时钠钵图:冬钠钵
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
辽国设南面官和北面官两院制,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
民族交融
契丹货币
920年仿照汉字的形状,加以增损,制订出契丹大字。后来又仿照回鹘文字制订出契丹小字。
契丹鸡冠壶
民族交融
宋辽和战,澶渊之盟
燕云十六州,今天的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坐困于太原,遂向辽帝耶律德光求援,割燕云十六州,甘做“儿皇帝”。在契丹援助下灭后唐,是后晋开国皇帝。
幽云十六州一失,北部边防从此无险可守,胡人铁骑纵横驰奔于千里平原,昼夜即可饮马黄河。割让幽云十六州,成为影响中国政治格局一件大事,此后四百余年中,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每一个汉人王朝梦寐以求的理想。
问题一:阅读教材,概括宋朝三位君主在位期间北宋与辽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太祖: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互通使节
太宗:数次攻辽失败,后采取防御政策
真宗:辽军南下攻宋,宋辽在澶州大战
问题二:阅读教材,归纳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分析澶渊之盟给宋辽两国带来了什么影响,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辽士气大挫,取胜无望,进退两难。于是,便派人向宋提出议和要求。而宋真宗本来就对取胜信心不足,因此放弃了澶州之战所获取的大好战机,欣然接受了辽的议和要求。辽宋之间和议的城下之盟被称为澶渊之盟。
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为兄,辽为弟;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朝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材料一:(1004年)宰相王钦若 :“城下之盟虽春秋时小国犹耻之,今以万乘之贵而为澶渊之举,是盟于城下也,其何耻如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1029年)自景德(宋真宗年号)以来,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据统计北宋耕地面积增加了68%左右。
——《宋史》
材料三:(1044年)宰相富弼:“自此,河湟百姓,几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
——《资治通鉴》
①对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②对辽来说每年得到岁币,财政状况改善,人民安居乐业,生产发展。③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西夏建国,宋夏和战
问题一:阅读教材,完成党项崛起的相关内容,西夏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发展状况?
在银川以西30公里的贺兰山麓下,西夏王陵九代帝王安息于此,被称为“中国金字塔群”。西夏王国前期与北宋辽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宋金鼎足相持,雄踞西北200年。
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生活在西北一带,后投靠唐朝,被唐朝皇帝赐为李姓,称为平夏部,北宋初年,党项族仍向北宋称臣。后因宋削减藩镇兵权,引起李氏不满。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
建立起“东尽黄河,西界玉门,
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的兴盛帝国。
兴庆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西夏买牛契约
李元昊人创造西夏文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
民族交融
问题二: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如何?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概括宋夏和约的内容和影响?
元昊建国后,西夏与宋的关系正式破裂。在此后的三川口、好水川、麟府丰、定川寨四大战役中,西夏歼灭宋军精锐数万人。并在河曲之战中击败御驾亲征的辽兴宗,奠定了宋、辽、夏三分天下的格局。
连年的战争使西夏受到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西夏战力虽强但没有长期消耗的实力,宋也不想举全力拿下西夏。双方于1044年签订了“庆历和议”,开始了休养生息。
夏取消帝号,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7万两银和3万斤茶叶。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问题三:根据相关史事,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和材料,思考宋辽、宋夏议和的影响?
宋与辽、西夏的互市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积极:双方边境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
消极:宋每年给辽、西夏交纳大量岁币,加重了北宋民众的赋税负担。
宋徽宗宣和二年即1120年,宋金签订了海上之盟,约定协作灭辽后,金归还燕云十六州给宋,而海上盟约并没有像澶渊之盟一样继续带给北宋百年的繁荣,更没有实现赵宋王朝的燕云迷梦。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契丹建国,国号称辽:白马青牛,游牧北方,国势渐强
宋辽和战,澶渊之盟:澶州大战,宋辽议和,不见干戈
西夏建国,宋夏和战:元昊称帝,先战后和,边境互市
兄弟相争,和战交织:文明交流,和平交往,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