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人教版 七年级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太宗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形容你印象中的宋朝
北宋灭亡时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被新崛起的蒙古铁骑逼得跳海。
澶渊之盟
靖康之耻
南宋偏安
宋朝给后人留下“积贫积弱”窝囊的印象
新课导入
然而,这个看似“不争气”的朝代有何吸引力?
“如果让我选择,
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汤因比
新课导入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人教版 七年级下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发展的具体表现。
2. 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理解我国古代南方经 济发展的原因。
3. 认识到宋代的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 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兴盛; 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探究点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
2.结果
(1)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2)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
(3)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1)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2)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西以西拓展,
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新课探究
3.具体表现
(1)粮食作物
特点:①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②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谚语称:苏湖(常)
熟,天下足。
水稻:①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
②北宋时将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南
方农民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③南方水稻在宋朝政府的大力提倡下被推广到北方。
占城稻
稻
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的首位。
北宋:
广东 福建
苏州
湖州
南宋: 江淮和川蜀一带
“苏湖(常)熟,天下足”
重要粮仓
棉花种植的推广
常州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推进
北宋:
广东 福建
南宋: 江淮和川蜀一带
(2)经济作物
特点:在南方有很大发展。
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产茶的州县
比以往有所增加。
棉花: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
广东和福建;南宋后期推进到江
淮、川蜀一带。
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南方战乱少,北方人大量南迁。
材料:
随着宋朝农业技术的提高,使得一些人从土地中脱离出来,那么脱离出来的这部分人又是怎样维持生计的呢?
探究点二:手工业的兴盛
手工业兴盛
手工三绝:纺织、制瓷、造船
1.特点: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泉州湾宋代
海船模型
“号为冠天下”的
蜀地丝织品
缠枝牡丹纹梅瓶
(1)纺织业
2.表现
纺 织 业
丝织业
棉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胜过北方
发达地区有四川、江浙
南宋后期兴起
海南岛已有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出轻纱,举之若无,
裁以为衣,真若烟雾。 --陆游《老学庵笔记》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纺织
蜀锦
黄道婆,又名黄婆或黄母,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南宋棉毯
相关链接
(2)制瓷业
制 瓷 业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瓷器,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为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 ,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
制瓷业
定窑
官窑
汝
窑
钧窑
官窑
哥窑
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景德镇
(3)造船业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造 船 业
广州、泉州、明州水平很高,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南宋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配备先进指南针
广州
泉州
明州
开封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
造船业
罗盘针
“南海一号”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长约30米、宽约10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载重近800吨。据推断整船文物可能达到6万至8万件。
“南海一号”模型
探究点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宋代商业
宋代商业
商业城市
特点:分布在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
代表:人口多达百万的开封和杭州
城郊市镇
概念: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商业贸易区
乡镇草市
概念:受都市商贸活动辐射而形成的商业区
空间:店铺数量增加,可以到处开设店铺
时间:不受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
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
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
①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
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限制;
②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③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即草市。
宋朝打破了商铺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营业限制
随处可见广告招牌
商业繁荣,竞争激烈,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商标。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图)
“刘家上色沉檀拣香”
想一想,南方商业繁荣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1)自唐朝晚期开始,南方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重大发展,
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自北宋开始,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
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3)南宋时期,南宋政权重视商业特别是对
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
商业的繁荣。
货郎图
2.海外贸易
海外贸易
政府态度——鼓励
管理机构——市舶司
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岸
作用:外贸所得成为南宋重要财政收入
特点: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世界海外贸易大国
大商港:广州、泉州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纸币
(1)出现原因
①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
②金属货币携带不便。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 现“交子”。
②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 铜钱并行的货币。
(2)出现及发展
交子
会子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商业中心
制瓷中心
世界商港
观察图标:这时期的经济发展,南方兴盛还是北方兴盛呢
纺织中心
苏湖粮仓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 35811000 45095000 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 60000000 14319000 81:19
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
知识链接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给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南北方的划分
4.经济重心南移
(1)开始:唐朝中期
(2)结束:南宋
(3)表现: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清明上河图
魏晋南北朝
基础
唐中期
开始
南宋
完成
南方
北方
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过程
朝 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 (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探究·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地方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经历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北宋初期到南宋中期南方气温变幅小于北方,农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南宋中后期正值温暖期,环境湿润,雨量充沛,南方地区的耕作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材料三
宋代政府致力于兴办农业推广事业,或优良品种,或新式农具,或新的种植方法等,都进行推广。还将生产发展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依据。
宋朝政府的扶持
材料四
北人南迁
南方战乱少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你从经济重心南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
3.要重视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
知古鉴今
农业发展
商业繁荣
手工业发展
南方经济的发展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课堂小结
A
随堂训练
1.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 )
A.南方战祸少,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
D.麦田面积扩大。
A
2.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交子 B.会子
C.关子 D.铜子
3.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在( )。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D
4.“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据此可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南方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B.产茶州县有所增加
C.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
D.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A
意思是苏州和湖州丰收,足可供养天下(南宋),说明南方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5.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由此可见,宋代制瓷业( )
A.私营作坊为主 B.产品行销世界
C.遍布沿海地区 D.工艺水平高超
D
6.宋朝的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这表明当时的宋朝( )
A.制瓷技术先进 B.边界贸易兴旺
C.经济重心南移 D.海外贸易发达
D
7.北宋时都城东京每年从南方运输粮食600万石左右;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上述现象表明(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江南地区开始开发
C.东南地区赋税沉重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