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柳青《创业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柳青《创业史》(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5 07:3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柳青《创业史》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创业史(节选)
柳青
繁星一批接着一批,从浮着云片的蓝天上消失了,独独留下农历正月底残余的下弦月。现在,在河边、路旁和渠岸刚刚伐着嫩芽尖的春草上,露珠摇摇欲坠地闪着光了。
梁三老汉是下堡乡少数几个享受这晨光的老人之一。他在天亮以前,沿着从黄堡通县城的公路,拾来满满一筐子牲口粪。他回来把粪倒在街门外土场里的粪堆上,女儿秀兰才离开暖和的被窝;老婆也是刚起来,在残缺的柴堆跟前扯柴,准备做早饭。
“睡着吧,梁老爷!睡到做好早饭,你起来吃吧!”老汉在心里恨着儿子生宝,“黑夜尽开会,清早不起来,你算啥庄稼人嘛!”
“日头照到你屁股上了!还不起来吗?梁伟人!”
“你那是吆呼谁呢?”老婆在旧棚屋烧着锅问。
“咱的伟人嘛!谁能睡到这时不起呢?”
老婆手里拿着拨火棍,走到门口,忍不住笑。
“你掀开门看看,宝娃还在屋里不?”
老汉掀开门一看,果然,炕上只剩了一个枕头,连被子也带起走了。
“到哪里去了?”老汉转过身来气呼呼地问,“县里开罢会还没一月,又到哪里去了?”
“你不知道吗?”老婆笑着说,“区委上王书记在咱家住了那么些日子,帮助互助组订生产计划。你没听说今年割毕稻子后要换另一号稻种吗?他到郭县买那号稻种去了……”
“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听说过吗?……”
老汉看也不看老婆,把后脑壳给她。但老婆仍然解劝:
“就是没见过嘛!可是王书记看咱宝娃为人民服务热心,叫他领带的互助组试办哩。他是个党员,怎能不遵?”
“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啊?”老汉冲到老婆面前来了。
日头用温暖的光芒,照拂着稻地里复种的一片翠绿的青稞。在官渠岸南首,桃园里,赤条条的桃树枝,由于含苞待放的蓓蕾而变了色——由浅而深。人们为了护墓压在坟堆上的迎春花,现在已经开得一片黄灿灿了。
他现在独自一个人,枕着自己的胳膊,他躺在松软的黄土和柔嫩的麦苗上,手里不停地把土块捏面。他仰望着无边蓝天上,几朵白云由东向西浮行。一只老鹰在他躺的地方上空盘旋,越旋越低。开头,老汉并不知觉,后来老鹰增加成四只、五只,他才发觉它们把他当做可以充饥的东西了。
“龟子孙们!我还没死哩!”他坐起来,愤怒地骂道。
老鹰们弄清楚他是个活人,飞到别处觅食去了。
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在官渠岸的小巷里爆发了,惊动了梁三老汉。
“噢噢,架梁啦!”老汉在麦地里坐起来,用手齐眉搭起棚瞭望着,情不自禁地开口说,“架梁啦!架梁啦!蛤蟆滩又一座新瓦……”
他想:“也到那里去看看……
新刨过的白冕晃的木料支起的房架子上,帮助架梁的人,一个两个地正在从梯子上下地,木匠们还在新架的梁上用斧头这里捣捣、那里捣捣,把接缝的地方弄得更合窍些。中梁上挂着太极图,东西梁上挂满了亲戚们送来的红绸子。中梁两边的梁柱上,贴着红腾腾的对联,写道:“上梁恰逢紫微星,立柱正值黄道日”,横楣是:“太公在此”。这太极图、红绸子和红对联,贴挂在新木料房架上,是多么惹眼,多么堂皇啊!他在大伙中间,仰起戴破毡帽的头看着。
啊!那是郭振山!多大汉子高耸在人群中间,就像仙鹤站在小水鸟中间一样,洪亮的嗓音在和聚在他周围的人谈论着什么。他是村里的代表主任、四九年的老共产党员,在村里享有最高的威望。
“你在你的党好哩!”梁三老汉在心里恭敬地对郭振山说,“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俺生宝不是那种和人争气的人。你把他拉进去,叫我老汉怎弄哩?”但是老汉光在心里这样想,嘴里却不敢这样说。他在地多的人和能干的人面前,有一种难以克制的自卑感。
梁三老汉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耳朵上,逮住人们所说的每一句话。
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头发、胡子和眉毛都雪白了的郭二老汉的红光脸上。他奇怪;这个老人说话又慢,声音又低,他用一种什么方法教导儿子安分守己过光景的呢?他多么想参考参考旁人的训子方法。
“走!郭二叔!”梁三老汉亲切地要求,“到你屋里蹲一阵去。咱谈叙谈叙,好不好?”
“好嘛!你是个勤快人,平素请也请不到……”
(有删改)
【注】《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三老汉的“梁老爷”“梁伟人”等称呼,既有对儿子生宝的不满,也有对生宝行为的不解。
B.“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啊?”表现了梁三老汉对互助组的反对,反映了其思想落后。
C.老鹰在梁三老汉头上盘旋并且以为找到充饥的东西,说明了梁三老汉正躺在地上生闷气。
D.文末郭二叔说梁三老汉是个“勤快人”,照应开篇梁三老汉的表现,说明梁三老汉威望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蓝天上的繁星、春草嫩芽尖上的闪亮露珠,衬托梁三老汉起得早,也预示农村将有美好气象。
B.小说通过梁三老汉与老婆的对话描写,从侧面表现了梁生宝舍小家为大家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C.小说语言刻画出色,如“你在你的党好哩!”表现梁三老汉对郭振山的恭敬及对其拉儿子进党的埋怨。
D.小说采用了多种手法塑造梁三老汉: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表现;既有行动描写,又有神态描写。
3.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梁三老汉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4.请简要概括梁三老汉眼里的“庄稼人”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创业史(节选)
柳青
一个初春的阳光灿烂的上午,嘴里噙旱烟锅的庄稼人,提粪筐的庄稼人,和倒背双手的庄稼人,纷纷从稻地塄坎上的许多小径,向梁三老汉的草棚院走去。
“哎,宝娃子买的叫啥稻种呢?”
“百日黄嘛。听说从插秧到搭镰割稻子,只要一百天。”
“怪!自古常言:一月缓苗,一月长,一月出穗,一月黄。这‘百日黄’少二十天,差一个节气还多哩!”
“就要看打粮食怎样呢!”
“听梁生宝吹,这号稻子秆秆不高,穗穗够长。”
“出奇!这么说,肥料大些,也不怕长滥?”
“人家说,肥料大了,只要水灌均匀,没关系喀。”
“啊哈!有这么好的稻种?买回来多少呢?”
“一石多。听说本互助组分毕,还有余头哩。”
“要是有余头,咱也分它点试试看!……”
“百日黄”稻种的生长期短,在蛤蟆滩引起了这样广泛的兴趣,庄稼人们把梁三老汉的草棚院挤得水泄不通。说话的声音很嘈杂,好像黄堡镇上的粮食市场一样。
人们把粗大的手伸进解开的口袋里,用指头捏一撮稻种,放在手掌心里细瞅,用大拇指头搓搓,用口轻轻吹去稻糠,又细瞅,把大米粒投进嘴里嚼碎,然后唾掉,然后互相交换意见。
都说:成色不赖!
头上包着头巾的梁生宝,用一个升子,把稻种从麻袋里,舀到他互助组的人带来的器具里头。一群庄稼人严严实实把生宝挤在中间。大伙争着抢着,要分多出来的稻种。
在生宝起身到郭县去之前,他曾征求过村内各代表和各互助组长,如若有人愿意换新稻种的,可以凑钱给他,他可以给大伙捎办。但是有的人实在是弄不到钱;有的人摸不清稻种究竟好坏,不愿意冒一块钱的险;有的人担心生宝办不好事情,恐怕要白白分担他的车票、路费。现在,这些庄稼人被新稻种早熟的优点吸引住了。这给生宝很大的鼓励:庄稼人尽管有前进和落后、聪明和鲁笨、诚实和奸猾之分,但愿意多打粮食、愿意增加收入,是他们的共同点。这就使得互助合作有办法,有希望了。——想到这里,他精神抖擞,容光更加焕发了。
人们拥挤着,喧嚷着,一霎时把生宝弄得头昏脑涨。……
当院里只留下生宝一个人的时候,他把剩下的稻种一称,不住地惋惜地咂嘴。
“把它的!弄下这事!”
“怎呢?”妈在屋里问。
“弄得咱不够了。”
生宝妈坐在草棚屋炕上做鞋帮,通过敞开的窗口,温和地责备儿子:
“你常是冒冒失失,做事没个底底。我说你先把自家的稻种舀出再分,你说不好,要先人后己。这阵好!看弄得自家不够了吧?”
“罢哩!咱用上一部分旧稻种算哩。”生宝乐呵呵地说。
梁三老汉在磨棚子里磨玉米面,听见这事,心在他胸膛里蛮翻腾。他忍耐不住,颠出磨棚,站在院里。罗面把他弄得头发、眉毛、胡子一片粉白。他用非常丧气的目光,灰心地盯着生宝,袖子和瘪瘦的手上,落着一层玉米面粉,指着生宝说:
“你呀!你太能了!能上天!你给互助组买稻种嘛,你给大伙夸稻种这好那好做啥?这阵弄得自家也不够了!好!好!精明人!”
给老汉这么一说,生宝反而呵呵地大笑了。他笑继父的做人标准。生宝觉得有必要认真地向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他收敛了嬉笑,很严肃地用他学来的道理,给继父讲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什么不同。
“啥叫自发的道路呢?”生宝说,“爹!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咱分下十亩稻地,是吧?我甭领导互助组哩!咱爷俩就像租种吕老二那十八亩稻地那样,使足了劲儿做。年年粮食有余头,有力量买地。该是这个样子吧?嗯,可老任家他们,劳力软的劳力软,娃多的娃多,离开互助组搞不好生产。他们年年得卖地。这也该是自自然然的事情吧?好!十年八年以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咱爷俩名下了。咱成了财东,他们得给咱做活!是不是?”
梁三老汉咧开黄胡子嘴巴笑了,为了表示他的心善,不赞成残酷的剥削,他声明:
“咱不雇长工,也不放粮。咱光图个富足,给子孙们创业哩!叫后人甭像咱一样受可怜。……”
“那不由你!”生宝斩钉截铁地反驳继父,“怪得很哩!庄稼人,地一多,钱一多,手就不爱握木头把儿哩。扁担和背绳碰到肩膀上,也不舒服哩。那时候,你就想叫旁人替自个儿做活。爹,你说:人一不爱劳动,还有好思想吗?成天光想着对旁人不利、对自个有利的事情!”
老汉在胡子嘴巴上使着劲儿,吃力地考虑着生宝这些使他大吃一惊的人生哲学。
生宝坐在矮凳上,继续向坐在对面的继父宣传。
“图富足,给子孙们创业的话,咱就得走大伙富足的道路。将来,全中国的庄稼人们,都不受可怜。现在搞互助组,日后搞合作社,再后用机器种地,用汽车拉粪、拉庄稼……”
梁三老汉一听这些在他认为不着边际的空谈,便轻蔑而嘲笑地眯起皱纹眼皮,问:
“要几年?用机器种地要几年?明年?后年?”
生宝说不上要几年。生宝是个诚实人,他不能胡诌。他只笑不说话了。他再辩论下去,不仅没有意义,反而还会弄坏。只要不决裂,他相信,他将来能改变继父的想法。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生宝从郭县带回来的稻种“百日黄”,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从大家热烈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庄稼人贪小便宜,以及愿意多打粮食的愿望。
B.对于儿子生宝分稻种把自家分得不够的结果,生宝妈只是“温和地”责备他,这种态度说明生宝妈对儿子慈母般的关心,不愿过分责备他。
C.听完梁生宝关于自发的道路的打比方解释,梁三老汉咧开黄胡子嘴巴笑了,这是因为梁生宝的话某种程度上切合了梁三老汉内心真实的想法。
D.作者在刻画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矛盾双方时,将他们安置在分稻种这一统一事件下,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关系,加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6.梁生宝和梁三老汉,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7.小说原名“稻地风波”,后更名为“创业史”,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雨夜小站
柳青
春雨唰唰地下着。透过淌着雨水的玻璃车窗,看见秦岭西部太白山的远峰、松坡,渭河上游的平原、竹林、乡村,百里烟波,都笼罩在白茫茫的春雨中。
当潼关到宝鸡的列车进站的时候,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了灯火。由于春汛,渭河的渡口暂时取消了最后一次摆渡,旅客们都陆陆续续进了这个旅馆或那个旅馆,只剩年轻的庄稼人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一条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黑幢幢地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
来这里买稻种的生宝,碰到一个难题。小伙子问过几家旅馆,连睡大炕也要两角钱。他从家乡起身时,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心想:随便什么地方不能滚一夜呢?没想到眼前唰唰的春雨却把他搁在了这个小站。
“把他的!到哪里过一夜呢?”
站在这异乡的陌生小街上,生宝的心却回到渭河下游的稻地里去了。钱对于那里的贫雇农,是多么困难啊!起身时收集稻种钱,难着哩!其他互助组[注]的庄稼人,要劳驾他捎买些稻种,临了却没弄到钱。本互助组有两户,也是作为组长的他先垫着。生宝心里明白:他带来了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还有运费和来回的车票。他怎能贪图睡得舒服,多花一角钱呢?
从前,汤河上的庄稼人不知道这郭县地面有种叫“百日黄”的急稻子,秋天割倒稻子来得及种麦,夏天割倒麦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稻麦两熟。
任老四曾经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娃们就有馍吃了嘛!”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开会时拿眼睛盯着生宝说的。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我哪怕就在这席棚底下蹲一夜哩,也要省下这两角钱!”生宝对自己说。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十三岁就给财东家熬半拉子长工,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叫作“困难”!他觉得: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可他知道继父梁三不这么想……
一九二九年,生宝跟着他妈夹在衣衫褴褛的人群中,逃难到下堡村,是继父梁三的草棚屋收留了他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死了两回牛,后来连媳妇也死了,再后来租不到地,连父亲留下的三间房也拆得卖了木料和砖瓦。可自从草棚屋里有了生宝母子,曾经被命运打倒的梁三,又开始创立起家业来,他操劳着,忍耐着,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可拆掉三间房的地上长起来的榆树已经比碗口粗了,家业依旧没创起来。
土地改革的那年冬天,梁三家分得十来亩稻地,老汉早已干瘪的身体突然就有莫名其妙的精力,见天天不亮就开始忙乱起来,但对于生宝也渐渐生出许多不满。
看见郭振山家盖瓦房,他心里气:“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你弟兄三个外头有人干事,屋里有人种地,你们积极得起啊!可俺家里的地怎弄哩?”
听说生宝担任互助组组长,他冲到老婆跟前抱怨:“他为人民服务!谁为我服务?成天不着家,啥时才能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
这次买稻种,老汉照旧不高兴:“谁见过汤河上割毕稻子种麦来?等碰破了脑壳后,你才知道铁是铁,石头是石头。”
想到这,生宝觉得有必要回去后认真地跟继父做点解释工作,主要说明大家富裕的道路和自发的道路有啥不同。爷俩使足了劲种地,的确年年粮食有余,然后有力量买地。可像任老四家那样的,劳力软,娃多,离开互助组就搞不好生产,就得年年卖地。那十年八年后,老任家又和没土改一样,地全到他爷俩名下了!
想到能改变继父的想法,生宝满脸堆起笑容,他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碗汤面,然后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在那些七凑八凑来的人民币中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
踏着土街上的泥泞,生宝从饭铺跑到车站票房。划着一根洋火,观察了全部情况;划第二根洋火,选定睡觉的地方;划了第三根洋火,把麻袋在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生宝和衣睡下了。他想:在这里美美睡上一夜,明日一早过渭河,到太白山下的产稻区买稻种呀!
票房外头,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气是凉的,可生宝心中是热的……
(节选自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有删改)
【注】互助组: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农民为解决各自劳动力、生产工具不足的困难,而建立的劳动互帮互助组织。
8.小说善于利用自然环境来塑造人物,突出主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梁生宝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
9.结合小说内容,请概括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
10.小说中两次写到“春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1.小说开头、结尾分别描写“春雨”,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
1、C“说明了梁三老汉正躺在地上生闷气”错,老鹰在梁三老汉头上盘旋并且以为找到充饥的东西,只能说明老鹰以为梁三老汉是个死人,不能说明梁三老汉在生闷气,二者没有直接的关系。
2.C“‘你在你的党好哩!’表现……对其拉儿子进党的埋怨”错,由原文“‘你在你的党好哩!’梁三老汉在心里恭敬地对郭振山说”可知,“你在你的党好哩!”表现梁三老汉对郭振山的恭敬。而下一句“‘你把俺生宝拉进党里头做啥嘛?俺生宝不是那种和人争气的人。你把他拉进去,叫我老汉怎弄哩?’但是老汉光在心里这样想,嘴里却不敢这样说”才是对其拉儿子进党的埋怨。
3.表达了梁三老汉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羡慕和祈盼。
4.(1)庄稼人要勤快;(2)庄稼人应该按照传统方式种地;(3)庄稼人要安分守己过日子。
5.A“庄稼人贪小便宜”错误,大家关于“百日黄”讨论激动且热烈,从他们讨论的内容上可以看他们愿意多打粮食的愿望,但不能因此推断庄稼人“贪小便宜”。
6.①梁生宝先人后己,梁三老汉只为自己着想。梁生宝分稻种先别人再自己;梁三老汉主张先把自家的稻种舀出再分。②梁生宝憧憬未来,梁三老汉只顾眼前。梁生宝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相信将来会用机器种地;梁三老汉只希望能解决眼前个人的温饱问题。③梁生宝思想先进,梁三老汉思想狭隘。梁生宝认为给子孙们创业,图富足,得走大伙富足的道路;梁三老汉只图个人富足。④梁生宝乐于助人,梁三老汉精明利己。尽管大家没有凑钱让梁生宝带稻种,梁生宝依然多买稻种帮助他人;梁三老汉对于梁生宝夸稻种好,把自家稻种分得不够后很生气,表现出他精明利己得思想。
7.①原名“稻地风波”格局狭小,不能很好地反映作品的全貌。②“创业史”符合作品的情节发展,更能让读者认识到新中国农民创业“图富足”的决心。③“创业史”更能体现出几代人创业“图富足”的共同努力和艰辛付出。④“创业史”将新中国农民的创业和时代发展联系在一起,更能展现作品的深度和广度。⑤“创业史”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对未来实现共同富裕充满了期待。
8.①渭河上游自然环境特点:气候异常,茫茫春雨,春汛到来。②睡觉时外面环境特点:春雨淅沥,天气凉。
9.社会环境(含家庭环境)特点: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低下,农民生活困苦,农村成立互助组,区委(政府)重视农业粮食增产,鼓励梁生宝外出买稻种;但梁生宝家境贫穷,继父抱怨他不顾小家而为互助组创业,反对梁生宝买稻种。
10.①为人物活动提供自然背景。描写梁生宝就是在这“春雨”茫茫环境中肩负着互助组交给的重任。②歌颂人物勇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小说描写梁生宝外出买稻种战胜困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他带来的不便,由于春雨带来春汛,导致渭河停渡,他只好在车站票房过夜,而他心中的热情战胜了春雨带来的凉意。③深化小说主题。小说把人物放在“春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描写主人公一心为公,勤俭节约,赞扬了土地改革时期普通农民代表在合作化过程中艰苦创业,为集体做出了重要贡献。
11.①故事在“春雨”中展开,又在“春雨”中收束,首尾呼应,使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加严谨。②开篇的“春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正是因为春雨导致春汛,才使得渭河停渡,梁生宝只好在车站票房过夜;也正是因为春雨不停,使“怎么过夜”成了梁生宝眼下的难题。③结尾的“春雨”反衬出人物心理。淅淅沥沥的春雨带来丝丝凉意,使梁生宝渴望带领大家共同发家致富的火热激情显得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