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作品主题训练谭谈作品(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作品主题训练谭谈作品(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5 07:3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学作品专题训练-----谭谈作品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故乡那座山,老家那个园
谭谈
早先,公路只能通到山那边。每次从外面回家,汽车只能开到山那边一个叫大塘的地方。然后,沿着那条挂山而上的石板山径拾级而上,拐一个弯,又一个弯;上一个坡,又一个坡。不知出过多少身热汗之后,山顶上一座古亭,才立在面前了。那穿亭而过、迎面而来的清风,把我这个远方归来的游子接到了亭。饮下守亭大娘免费提供的一杯凉茶,一种家的温馨就弥漫在全身……
于是又下山了。下了一个石坡,又一个石坡,面前,就看见一个盖着黑色瓦片的屋顶了,那就是自己的家。那年那月,自己就是从这里拱到这个世界里来的。
那时候,我心里总纳闷:这山上,满山遍地全是石头,树长不高,花开不多,水流不远,我们的先祖,为什么要为它取一个如此美丽动听的名字“花山岭”呢?
小时候,我经常在这儿的山上山下跑。春天,上山捡雷公屎(地皮菇)做菜;夏日,上山摘桐子树叶,回家包麦子粑粑;冬季,则到山上割茅草,给家里烧火做饭。这山间的每一块石板,都印下过我的脚印啊!
那时候,心里时不时在想:什么时候,如果这山上真的有花常开不败,那该多的好呀!
近些日子,一群花山岭上人,突发奇想,要把这山好好打扮一番,在这里建一个农民公园。平日里那些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平平常常的石邦邦,突然间升华了,亮堂了。有些,如天狗咬月;有些,如卧佛赏山;有些,似蛟龙入海;有些,像山鹰展翅;有些……一个个奇形怪状的石头,顿时变得妙不可言了。这不就是千年不败的奇石之花吗?山的西南坡,前年建起了大型太阳能发电厂。整坡整坡的山,规规整整地覆盖着一块块光伏发电板。它们面向蓝天,收集散落在宇宙间的光能,把它变成电流,来造福人类……无疑,这也是我们花山岭上的花,现代科技之花,文明生活之花!
千百年来,无花可赏的花山岭啊,在当今这个伟大的时代,你已华丽转身了!
那么,接我来到人世间的、山脚下的那个家园呢,又是一番什么模样了呢?
伟大的时代,织密了乡间公路的网络。我那老屋的人们,追求生活的便利,纷纷搬出老屋,到老屋对面新修的公路边盖起了红砖新屋。一年一年,那栋老屋,就成了一片废墟。
而老屋,对于我,它永远在心里,它是我心中一栋不倒的精神之屋!
老屋建于何年已无从查考,听老辈人讲,它是我的高祖领着他的六个儿子,在一座荒山上建起来的。从屋的北头到屋的南头,十几个厅屋,两百多间房子,足有半里多路长。屋场有南北两个槽门。南槽门上,悬挂着一块雕刻有“进士”两个大字的木匾。不知是我们的先人里曾经出过一个进士、还是先祖们为了装门面而私自制作。
老屋里曾,先后接来了八代人,他们中或求学,或从军,或经商,走南闯北。有些,已定居于繁华都市;有些,已落户在异域他乡。但不管他们走到哪里,这老屋,都深深地藏在他们的心里。这幢屋是有灵魂的,这是一个家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灵魂!
这些年来,许多城里都建有老干活动中心,那是党和政府对老干部的关爱。这,引起了这老屋一个在省城工作的子孙的联想:自己的村里,那些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更值得社会的尊重和关爱,也应该有一个休闲、阅读、健身、娱乐的场所啊!于是,他和一群老屋的子孙,聚在一起合计后,一个美丽的设想产生了:在这老屋的废墟上建一个村里的老农活动中心。中心里,有供老人们阅读的晚晴书屋,有供孩子们学习的小天使阅览室,有健身广场,有棋牌娱乐室。想到就做。他首先在微信里向文友们发出呼吁,一下子,南南北北的作家朋友,就捐寄来了六千多册精美的图书。接着,他又带头捐资、筹资百余万元,用于活动中心的建设。如今,在当地各级政府的支持和老屋子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美丽的梦想,正在落地,正在变为现实……
老屋新生了,在新时代用新的生命为后人服务了!于是,它被人们取名为:还童园。
花山岭,我故乡的山。还童园,我老家的园。
(摘编自《十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实过去花山岭并不美,但这留下了作者儿时的记忆。经过花山岭人的不断努力,如今的花山岭果真有了“常开不败”的花朵。
B.作者对花山岭和老屋的今昔变化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结尾处所写“花山岭,我故乡的山。还童园,我老家的园”,与题目相照应。
C.本文语言平实、自然,如“那穿亭而过、迎面而来的清风,把我这个远方归来的游子接到了亭”,表现作者对故乡细腻真挚的情感。
D.作者笔下的故乡,古老而又鲜活,既富饶美丽又远离喧嚣,但这只是个美丽的梦想。
2.本篇散文用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作者选取了故乡的“山”和“园”作为描写对象,结合全文,简述它们和生活于此的人们的关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水
谭谈
人是故乡亲,水是故乡甜。
离开都市,游走在潇湘山水间。钻过雪峰山的原始次生林,走过美丽惊险的龙头溪,赏过静如明镜的白马湖,又去湄江。湄江,是流淌在我故乡涟源深山里的一条小河,属长江水系。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开发旅游的春风里,她那神秘的面纱才被掀开,她那美丽动人的容姿才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
尽管,她美丽动人的姿容就藏在离我的出生地不过二十多里地的地方,然而,我以前却不知她,不识她,未见她。那些年月,谁又会去关注这些偏僻的角落呢?
故乡,对每一个游子,都有一种特别的力量。一声呼唤,便欣然前往。湄江最神奇的地方,是她的行踪。她神秘地消失,又惊人地冒出。她冲冲撞撞,从深山老林里闯出来后,在一口叫湄塘的大山塘里神秘地消失了。河道在这里断了。尽管江水日夜不停地流进来,而这口不过几亩水面的山塘的水面,却不见涨。流进来的水到底哪里去了呢?人们百思而不得其解。而在离这里几里路以外的一堵百余丈高的山崖下,却神奇地冒出一股水流,在这里形成一个深潭。潭心,从地层深处鼓出的水流,状如一朵一-朵美丽的莲花。于是,她有了一个漂亮的名字:莲花涌泉。涌泉流出,在这里流出一条新的河流……立在这莲花涌泉前,人们想:这里涌出的水,是不是就是那条在面塘里消失的湄江呢?据说,某一天,他们往面塘里倒了一筐谷糠,次日,这些谷糠,竟然从莲花泉孔里冒了出来。于是,这条神秘地消失又神奇地冒出的江,继续她的前程,流入涟水,汇入湘江,进入洞庭、长江,最终走进了大海大洋。
赏过观音岩下的莲花涌泉,我们来到了湄塘。如今,人们称其为湄塘湖了。湖的对面,连续三道状如门框的石崖挺立,湄江,就从从容容从这一道一道石门里流出。山水相依相偎,情意绵绵。人们把这里称为三道岩门。
湄江的水,最动人的地方,在仙人府。这是一个高达一百余米的能见阳光能见蓝天的大溶洞。一条小溪,从洞底流出。溪的两边,铺满圆滑、光洁的鹅卵石。居住在深山高处的山民,就是踏着这样的卵石河道出山进山。这是我三十多年前第一次进洞时见到的情景。如今,攀过一段水泥筑就的游道,面前出现了一片蓝天,洞的尽道,一堵险峻的高崖上,泻落一挂水流,击打在崖下的状如海龟的巨石上。仰头望去,溪流泻落的山崖上面,拱立着一座由石崖构成的自生桥。原先,这天生桥前面,有一个村庄,住着十几户人家。当年,他们要出门,都要从这高崖上攀下,穿过这个数百米的大洞,走出山去。可以想见,他们的生活是多么艰辛。国家实行扶贫惠民政策之后,他们才从这高山上搬出,移居到便于生活的新居去了。
看过故乡的水在这里做的精彩的表演之后,我们坐上了游艇荡漾在湄峰湖里。这是一个人工湖,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水库。人们在两山之间筑起一道大坝,拦住从大山深处流出的湄江水,让往年白白流走的湄江水,按照人们的意愿通过一条条沟渠,流入远远近近的田野,去浇灌庄稼,给谷粒灌浆……大坝内的这库湖水,在没有风的时候,真像一块静卧在青峰翠岭间的绿宝石。更让人惊异的,就是在这样美妙的环境里,我认识了一个无手的朋友。他叫吴毅,一个二十九岁的青年。他年幼时遭电击,不幸失去了双手。他并没有因此而趴下,而是坚强地站立起来。在全国残运会上,他一举夺得游泳金牌。我们见面时,他给我们泡茶递水、递烟,全是靠他那无手的双臂完成。这天,他来接我们,要领我们去看他开办的湄江山泉水厂。他们村里的一个石崖下,涌出一股大泉,水质经有关方面检验,质量极佳。于是,他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办了这个桶装水厂。把故乡最佳的山泉水,销出山外,送到都市,供给南南北北的人们饮用。
看了他厂房里自动化加工处理原水的设备以后,他把我们引到了取原水的那道山崖前。从两堵石壁的夹缝里,流出一股巨大的泉水。水量之大,在泉口流出了一条溪河。此刻,我忍不住躬下身去,捧了一捧水喝了。这水,还真有一丝丝甜……站在这个位汉子前,我觉得自己突然变矮了。我为故乡这样自强不息的山里汉子自豪,也为故乡这样神奇的山水骄傲!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化用“月是故乡明”,而且连来两句,既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又凸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还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B.作者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衬托等多种艺术手法,把描写、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熔于--炉,使文章丰富生动,自然流转。
C.不管是直接写水的文字还是写人的相关活动,都是围绕湄江之水来选材,本文以“故乡的水”来谋篇布局,可谓“形散神聚”。
D.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主要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同时辅以时间的延续这一思想线索,写出湄江水今昔之不同。
5.作者所写的故乡的水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并简析。
6.本文标题是“故乡的水”,却为什么要写天生桥十几户人家生活的变迁和吴毅的故事?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春走老山界
谭谈
①其实,只有到了四月,山野里的春色才最浓烈,最灿烂。春的表演才最癫狂!嫩绿的新叶,压在深绿的老叶上,此时全部张开了身姿,展示着它的魅力,使山色具有了鲜明的层次感。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把或浓或淡的芳香,洒满坡坡岭岭。整个山野,都沐浴在芳香里……
②我们此行,是去拜会红军长征途中著名的老山界。
③汽车,在一个字接一个“之”字的山间公路上奔驰。我的双眼,贪婪地向前张望,只见前面山头上的一棵棵大树,仿佛一个个绿色的云团,浮动在天际。刚刚下过一场雨,山腰里升腾起一缕缕轻纱似的云雾。山头在这一缕缕云雾里时隐时现,像一个披着婚纱的新娘,姿态娇美。
④老山界,深藏在舜皇山里。舜皇山原名红云山,每当旭日东升时,山顶红云翻滚,山涧瀑布有如丹霞升腾,深秋时节,满山红叶,一片灿烂,因此得名。更名舜皇山是源于一个传说。相传此山一条修炼多年的孽龙得道后,作恶多端,荼毒生灵,轩辕黄帝的后裔舜帝巡山到此,决心为民除妖。他得天神之助,浴血奋战,几经劫难,终于除去孽龙。人们为纪念舜皇功德,将此山更名舜皇山。
⑤我们一路奔山而上,去追寻老山界。车前的山景,总是在雾帘里若隐若现,难得一睹它的真容。汽车在一块平地上停下了。站在这里,放眼望去,远处浮在云雾里的三座山峰,似乎如骏马在天际间奔跑。而近处山崖上,一丛丛、一树树紫色的杜鹃花,正热烈地绽放着,璀璨一片。沿着山谷,一条小溪一路叮咚而下。几场春雨过后,窜动在小溪里的溪水更充沛了,溪水蹦跳着勇猛向前。遇到高崖,一蹦而下,化身壮丽的瀑布;遇到巨石,委曲求全,绕道而行。它总是千方百计向前奔去,去探寻更广阔的世界。
⑥终于,一块巨石立在我们面前。几个威严的大字,赫然入目:老山界。这块碑石告诉我们,这里是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惨烈的湘江之战后,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当年翻越这座山的陆定一,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于是,一篇美文《老山界》进入了共和国的中小学课本,激励着一代一代国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为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傍着这座山的东安、新宁、城步三地,都立有老山界的碑石。那么,哪里,才是真正的老山界?当年,中央军委两个纵队和红五、红八、红九军团从桂军白崇禧开放的西线进入湘桂边境的新宁县,走进舜皇山,翻越老山界,到达广西资源县油榨坪集结。这座山很大,老山界也很大。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
⑦在这里,不时看到一队队游人,艰难地走在这条山道上,追寻当年红军的足迹。我站在碑前,望着山间荆棘丛生的小道,陷入了沉思。当年,红军战士,一路走去,走过二万五千里,经历了多少如湘江战役般惨烈的战斗,多少鲜活的生命,倒在这条路上啊!这时,又一队着蓝色红军服的人,站在这块刻有老山界的巨石碑前宣誓,一个个神情庄重。他们是长沙邵阳商会一批成功的商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到来的前夕,走进老山界,跋涉红军长征路,学习红军精神,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每天每天,这块碑前,这条路上,总有人在追寻红军的足迹。他们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老者,更有青年……红军自有后来人啊!
⑧如今,有一个汉子,又走进了这座山,他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要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山民手拉手,领着他们走一条新时代全民奔小康的长征之路。他和我们一道,沿这条傍着小溪的古道踏步而下。沿溪两岸,一丛丛野生茶树,正冒出新芽。我忍不住摘下几丛,放嘴里咀嚼。开始,有一股苦涩味,而嚼着嚼着,竟有丝丝的甜味出来了。清冽的山溪水,就在脚下撒娇似地流动,我躬下身去,用手捧上山泉水,和着嚼碎的野茶,吞下肚去,味道特别极了。
⑨近年来,都市里的人,纷纷走进最偏僻、最原始的乡村,追求生活的原生态。深藏在这山谷小溪边的野茶,根须扎在山泉水边,汲着微量元素丰富的山泉水,枝叶长在云雾中,收纳极鲜极净的空气。然而,品质如此上乘的东西,这些年来,藏在深山人未识。守着这些宝贝的山民,依然没有摆脱贫困。从这座大山脚下走出去的山民之子老唐,放弃他在美国已有相当规模的事业,毅然回到家乡,寻找帮助乡亲走出贫困的道路。他不进行任何人工干预,只组织当地村民采摘散生在涧谷间的野茶,又聘来农大的茶叶专家,指导加工,生产出了香型独特的野生红茶、白茶和黑茶,受到了消费者欢迎。眼下正是野茶开摘的时节,一条条溪涧旁的野茶林里,山民们正在采摘两叶一针的嫩茶芽。坡头岭上一栋栋农舍里,堆放着刚采摘回来的散发着清香的新茶。山民们在山中采到野茶叶,一担一担地送往茶叶加工厂。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⑩踏春舜皇山,追寻老山界,探访采茶人,让人发出由衷的感叹:老山界人正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舜皇山的神话传说,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与后文红军为人民幸福生活而不惧艰险的精神相呼应。
B.文章中描写春雨过后溪水窜动蹦跳,虽呈现出不同状态,但总是向前奔流,不断探寻新世界,意蕴丰富。
C.作者写三地皆立老山界碑石之事,并对未能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具体位置感到遗憾,体现出作者的求真精神。
D.文章中山民之子老唐回乡帮助乡亲脱贫致富的创业思想契合了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使文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一个游览者的旁观视角来写此次拜会老山界的行程,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B.文章中景物描写多处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展现出了山野春色浓烈灿烂、山谷溪水奔涌欢腾等春日美景。
C.文章引用陆定一的《老山界》,不仅为老山界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而且为后文写老山界人的新长征路做了铺垫。
D.文章语言风格生动典雅,如“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沉睡在大山里的野茶林,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
9.结尾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0.本文在构思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案
D“……但这只是个美丽的梦想”错误,将文中现实中的故乡理解为“理想化”的故乡,错误,在作者笔下,故乡并非是理想化的,文中花山岭的变化以及老屋新的功用,都表明新时代的故乡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是变化的故乡。
①“我”是故乡变化的讲述者、亲历者,是文章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②第一人称便于写人记事,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从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写起,使作品更具有真实性。③第一人称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很自然地回忆家乡的过去,描述家乡的变化,流露出作者对故乡的真挚情感。
3.①故乡是人们的栖身之所。故乡的山和园养育了她的子孙,如作者去花山岭采摘野菜,“老屋”就曾先后接来了八代人。②人们是故乡的建设者。如打扮花山岭,建农民公园;在老屋的废墟上建村里的老农活动中心。③故乡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归宿。作者在文中称老屋是心中不倒的精神之屋,改成还童园,保留了这份精神寄托。
4.D“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主要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同时辅以时间的延续这一思想线索”错。本文采用的是单线结构——以空间线索行文,下湄江水流经于不同地方而呈现出不同的情形与特点,虽然文中涉及了不同时间,但不同时间的事都被统摄于湄江之水这一中心,并未以时间为线索行文。
5.①故乡的水神奇,她神秘地消失,又惊人地冒出,源远流长。②故乡的水从容长情,与山相依偎,情意绵绵。③故乡的水动人,从仙人府洞底流出,又在洞的尽头的高崖上泻落一挂瀑布。④故乡的水美妙,湄峰湖在无风时,像一块静卧在青峰翠岭间的绿宝石。⑤故乡的水水质好,清甜,这里出产的桶装水远销各地。
6.①写天生桥十几户人家生活的变迁,一方面写出了这些人家曾经伴水而居,从侧面写出了流经仙人府的湄江水的动人;另一方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拓展了作品的丰厚内蕴。②写吴毅的故事,突出了吴毅的自强不息,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突出了作者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与自豪之情。
7.C“感到遗憾”“求真精神”错。原文为“红军穿山而过,陆老到底描绘的是哪一段?这并不重要了。或者应该说,三块碑石标示的,都是真的”,虽未确定陆老笔下老山界的位置,但并未觉得遗憾,因为作者认为这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每一块石碑都是“纪念革命先辈,为宣传红军精神”。
8.D“典雅”错。“典雅”是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而该项中“各种各样的野花,张狂地绽放”一句,显得生动活泼;“如今成了山民的取款机”一句,通俗且富有时代气息,都不符合“典雅”的风格特点。
9.①总结全文,表达作者了春走老山界的感受。②歌颂了老山界人赓续长征精神,奋斗新征程的伟大实践,深化了主题。
10.①本文以拜会老山界的游踪为线索,串联起作者的见闻与感受,脉络清晰。先写汽车在山间公路沿途所见之景;之后写到达后由老山界碑石而联想起的老山界革命故事,并在此看到众多游人拜会老山界、在碑石前宣誓,追寻红军足迹;然后写沿小溪古道而行,看见野生茶树,据此写到老山界人的乡村振兴之事。②本文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文章将老山界的神话传说、老山界的红军长征历史与眼前的春景、拜会老山界的游人、新时期老山界脱贫致富的人和事以及作者对老山界乡村振兴的赞叹之情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