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5 23:42:5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教学 要求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重点)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难点)
教学 课时   三课时。
1.认识“屠、苏”2个生字,会写“符”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理解“屠苏”“曈曈日”等词语的意思,明白古诗的大意。
4.能了解诗句所描写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课件。
一 诗词导入,简介作者
1.诗词激趣。
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几句诗词,大家读一读,看看这几句诗词都跟什么节日有关。(出示课件1)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设计意图:通过与节日有关的诗词导入课文的古诗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
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清明、重阳、中秋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首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题目叫“元日”。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教师:“元日”中“元”的意思是开始,第一。那么“元日”是什么意思呢 (指农历正月初一)古时候的“元日”就是现在的春节,这首诗就是写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
2.教师简介作者。(出示课件2)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进士。封荆国公,世称“荆公”。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二 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初读古诗,理解字词。
(1)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平时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出示课件3)
①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错误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②解释重点词语。(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出示课件4)
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新桃换旧符: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
2.识记字形,书写生字。(出示课件5)
(1)识记生字。
熟字加偏旁:付+?=符
(2)指导书写。
“符”:上短下长。“付”的左下竖稍短些,横写在横中线上。点写在竖中线上。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正确书写,培养学生认字、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学生熟读古诗: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 联系生活,理解古诗
1.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吗
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的别人家是怎么过春节的。(出示课件6)
  ①放鞭炮。(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②吃年夜饭,喝酒庆祝。(庆祝新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③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三点。(出示课件7)
  爆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交流人们现在是怎么过春节的,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三个词语,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理解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注释、字典、插图,或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理解诗句。
①“一岁除”中的“除”是什么意思 (“除”是“去掉”的意思)我们现在过春节放鞭炮不就是为了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吗 了解了这个,谁来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
②如果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酒是离别之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酒是思念之酒,那么这“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屠苏酒是一杯什么酒呢 (祈福酒,辟邪酒,长寿酒)
③我们之前已经理解了“曈曈”的意思,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④了解桃符。(出示课件8)
教师:看,这就是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写上字或画上画,就可以求福避祸,后来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春联。最后一句诗描述的是家家户户把门上的旧桃符换成了新桃符的情景。
(3)教师:俗语常说“诗中有画”,这首诗中就藏着很多古人过春节时的画面,你从这些画面中看到了过春节的哪些习俗 (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桃符)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指名说)
(4)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5)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师生评议。
诗意: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淳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6)赏析诗句。(教师指导,学生感悟)
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前两句诗紧扣题目“元日”,写出了春节时人们放鞭炮、畅饮美酒的热闹欢乐的节日气氛。后两句诗紧接着前两句的欢乐气氛,用早上的太阳象征无限光明的未来,用“新桃换旧符”的习俗,表现出万象更新的景象。
(7)引导思考,诵读古诗。
①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
②诗人的心情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从他写的这首诗中看出来,也可以从图片中看出来。(出示课件9)
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③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评议。
四 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朗读古诗。(出示课件10)
元  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让学生根据古诗中的朗读节奏标志朗读,指名读。学生自由评议。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2.诗中不仅有画,诗中还有情。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已度过了自己人生中的很多个元日,为什么会在这一年写下《元日》这首诗呢 (学生自由说)
教师引导:诗歌是情感的流露,要进一步了解诗歌蕴含的意义,必须进入诗人的生活背景之中。教师适当讲解王安石的政治背景,让学生体会他当时的情感。
3.你觉得诗中的哪个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的心情 (暖)
暖,日字旁,“日”就是太阳,沐浴着阳光身体就会感到温暖。“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心暖。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诗词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我们称之为“诗眼”。这首诗的诗眼就是——暖。
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刚出任宰相,他想进行改革,让国家更加富强,让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他希望改革就像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就像人们用新桃符换掉旧桃符一样。(教师引读)
听到的爆竹声是悦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吹来的屠苏酒是暖的——春风送暖入屠苏;
照进千家万户的阳光是暖的——千门万户曈曈日;
人们换桃符的心情更是暖的——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个“暖”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是高兴、兴奋、激动、愉快的。
让我们齐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元日》,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与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五 总结古诗,检查背诵
1.《元日》的主题思想。(出示课件11)
  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了春节热闹、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直至熟读成诵。(范读—练读—指名读—师生读)
2.抽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六 结合古诗,迁移学习
1.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而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春联”。
2.《元日》描写的是传统节日“春节”的景象,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呢 简单说说这些传统节日的主要活动。
3.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过节时的精彩画面。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元日》,迁移学习,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进一步的了解。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而诗句所描写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学生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2.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学完古诗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交流了中国其他传统节日的习俗,使学生对《元日》这首诗的理解更深。
3.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9 古 诗 三 首
元  日
放爆竹 饮屠苏酒  贴桃符 欢乐祥和
1.认识“魂、酒”等3个生字,会写“欲、魂”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
课件。
一 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教师: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祭祖、扫墓、踏青等习俗。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中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去看看吧。(板书题目:清明)
设计意图:用谈话引入清明节,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中。
2.教师简介作者。(出示课件12)
  杜牧(803—853),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又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亦能文,《阿房宫赋》颇有名。有《樊川文集》。
二 自读古诗,学习字词
1.读准字音,熟读古诗,勾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认读生字。(出示课件13)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错误的读音。注意读准前鼻音“魂”。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写字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两遍,争取第二遍比第一遍写得好。(出示课件14)
欲 魂 借 酒 何 牧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谷+欠=欲 鬼+云=魂 酉+氵=酒 可+亻=何
形近字比较:猎—借 牡—牧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指导书写“欲、魂、牧”三个字。
“欲”:左右同宽,“口”略向右上倾斜。“欠”第三笔撇伸向“谷”下,捺向右下伸展。
“魂”:左窄右宽,左边的“云”要写得靠上一些。“鬼”的长撇要舒展些,插到“云”的下面。
“牧”:“牜”的最后一笔提要有力。第八笔捺稍长一些。
注意:“牛”作偏旁时的笔顺与“牛”字不同。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解决生字的音、形,让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识字,明确生字写法,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
三 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二句诗。(出示课件1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指名读。解释重点词语。(出示课件16)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欲:快要。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结合注释和插图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师生交流,教师归纳)(出示课件17)
  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更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
(3)教师归纳,学生质疑。
教师:“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 (天气不好,恰逢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们的心情如何 (凄迷、哀伤)
(4)指导朗读:想象诗句表达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5)总结学法。学生试讲,教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句诗。
2.学习第三、四句诗。(出示课件18)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指名读,齐读。解释重点词语。(出示课件19)
(2)结合注释和插图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20)
  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3)学生先自学,再集体交流。
(4)结合图画,理解诗句。
是谁在“借问酒家何处有” (诗人)他为什么要打听哪里有酒家呢 (因为他想歇歇脚,避避雨,顺便小饮几杯酒,暖暖身子,也借酒消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
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牧童会说些什么呢 (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家)“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 (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趣味,引发无穷的想象)
(5)体会诗人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自由读)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那种“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重点词语,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体会诗情,读出诗味。
3.描述全诗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出示课件21)
4.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品诗味。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明确该如何学习古诗,为以后学习古诗提供学习方法。
四 学生反馈,背诵默写
1.学生反馈所学知识。(出示课件22)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  )代诗人(  )所写的《  》。全诗通过描写凄迷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情。
2.学生背诵《清明》,并在纸上默写下来。(同桌互相检查)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这种传统文化,能让学生领略我国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古诗会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清明》时,要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通过范读,让学生明确古诗的节奏;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在教学诗意时,教师结合课件,向学生展示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9 古 诗 三 首
清  明
雨纷纷——欲断魂愁闷振作问酒家——杏花村
1.认识“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等4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课件。
一 揭题导入,简介作者
1.在古代,沟通方式并不便捷,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时,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课件23)
  题目很重要,它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的一扇门,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忆”是想念的意思)
  (1)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2)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
3.教师简介作者。(出示课件24)
王维(701 —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前期写过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兼通音乐,精绘画。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介绍诗题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读准字音,学习生字
1.读准字音,熟读诗句,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认读生字。(出示课件25)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错误的读音。注意读准后鼻音“兄”。
(2)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
3.识记生字,指导书写。(出示课件26)
兄 独 异 佳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比较:只—兄 导—异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独、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3)指导书写“独、异”两个字。
“独”:部首是“犭”,“虫”末点有力。
“异”:上面是“巳”,第四笔横宜长。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 感悟古诗,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划分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出示课件27)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学习第一、二句诗。(出示课件28)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生小组内交流,派代表汇报。(出示课件29)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异客:作客他乡的人。
每:每当。
逢:遇到。
倍:格外,更加,加倍。
(3)是谁“独在异乡为异客” (王维)“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 (因为重阳节这天,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设计意图: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理解并感悟古诗内容。
(4)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30)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5)教师:这两句诗直接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在他乡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其中哪些字
词触动了你 (“异乡”“异客”“倍思亲”)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从“异乡”和“异客”中感受到诗人在他乡的孤独感;从“倍思亲”中感受到诗人平日对家乡、亲人也是念念不忘的,只是在重阳佳节更加思念亲人)
(6)请你们试着用朗读表达出王维的思念。(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3.学习第三、四句诗。(出示课件31)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生小组内交流,派代表汇报。(出示课件32)
遥知:自己在远方想到。
遍:到处,都。
茱萸: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3)“兄弟”为什么要“登高处” (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4)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33)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
(5)教师小结:这两句诗,诗人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乡,而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想象着家乡的亲人们都佩戴着茱萸登高,却发现少了一个人,他们该有多么遗憾啊!这种通过想象别人的感受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法,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6)请你们想象一下,诗人的亲人登高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指名说)
(7)带着感情再读一读这两句诗。
4.再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加深对全诗的理解)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可分为几层 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异地他乡的诗人,每逢重阳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学生看图、配乐朗读古诗,读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四 背诵古诗,体会感情
1.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做到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让学生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2.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课件34)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直接表达诗人思念之情的是哪两句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五 布置作业
1.以叙述的口气,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指名说)(出示课件35)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插戴着茱萸,在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2.在学过的古诗中,你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 请你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
  古诗教学中少不了“指导朗读”。为了让学生感受诗歌悠扬的音韵、美好的意境和蕴含在其中的感情,朗读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的,从自由练读到品析想象读再到深情诵读,要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品出诗句中蕴含的味道。同时启发学生想象,填补诗句的含蓄之处,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在边读诗边想象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起走进那浓浓的乡愁。
9 古 诗 三 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