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52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522(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5 08:51: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主题阅读创新学案
(第522期)
晨读素材篇
名言警句
《论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译文: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免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是否用心认真地复习?
4、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5、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8、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三十岁开始自立,四十岁面对一切事情都能明白其中之理而不被迷惑,五十岁了解宇宙自然之理,六十岁时对别人所说的话能分清是非,七十岁便能随心所欲、随意而为,但一切行为都不会超越规矩准则的。
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亲密团结而不想到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亲密团结。
10、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追究了。
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晓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财利。
1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译文:腐朽的木头不可用以雕刻,腐土一样的墙壁是不可以被粉刷的。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不感到耻辱。
14、三思而后行。
译文: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1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消逝的时间,像流水一样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1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1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2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1、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定下来。
2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译文:如果想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你首先要把自己的工具准备好。
2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诗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译文: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洲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我心中的好对象。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译文:紧紧拉着你的手,愿意白头偕老。
3、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译文:看那淇水弯弯岸,碧绿竹林片片连。高雅先生是君子,学问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态庄重胸怀广,地位显赫很威严。
4、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译文:一天不见心上人,就好像隔了三秋长啊!
5、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译文:我已决心离开你,去那理想新乐土。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河畔芦苇白茫茫,夜来清露凝成霜。我所思念的那个人,正在河水的那一方。
7、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译文:心中这样爱着他,为什么不大胆向他/她诉说 爱情的种子深埋心中,何时能忘,不受折磨
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译文:当初我离开家的时候,正是杨柳依依的阳春;现在我戍边归来,冒着霏霏的雪花。
写作指导篇
作文素材 | 材料作文导写示例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常动则筋骨竦,气脉舒。 ——(清)颜元
(2)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领导人
(3)自强不息、突破自我、绽放生命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主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对“健康成长”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参考立意
1.身体健康是成功的前提。
2.既要身体健康也要精神健康。
3.健康成长是事业的基础。
【佳作范文】
用健康生活方式建设健康中国
大家一定还记得,疫情期间,“戴口罩、勤洗手”是防疫的标配;后疫情时代,这一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得以继续保持。在两会期间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十四五也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吾辈青年自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用健康体魄建设健康中国。
清华大学有一种这样的体育精神: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的,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为祖国做贡献的重要前提。君不见,抗疫英雄钟南山80多岁高龄仍坚持每周锻炼3次以上;君不见,无腿勇者夏伯渝43年不曾停止铁人般的训练69岁登顶珠峰;君不见,红军靠着健康的体魄和意志长征二万五千里……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用健康的体魄奋斗平安中国,建设健康中国!
健康是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健康促进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健康问题不只是中国问题,更是发展中国家问题,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中国用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为世界脱贫攻坚事业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在这次全球性的新冠肺炎抗击战中,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世界各国抗疫赢得了宝贵的窗口期。
健康是国家发展活力的保障,是立柱之本,立足之基。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经济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但繁忙的学习工作、超负荷的压力、长期缺乏锻炼导致了“文明病”的多发,许多人拿着高薪却职业病缠身,辛苦积攒的收入最后却填了医药费的窟窿;前几年的高以翔猝死事件已经敲响了警钟。有人说,人生最大的哀痛是,子欲孝而亲不在;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家未富人先亡。我相信,无论是我还是电视机前的大家,都不愿意经历这样的遗憾吧?健康是个人生存的基础,是美好人生的保证。
一代伟人有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生的财富。”中国人堕落为“东亚病夫”是吸食鸦片的瘾性、懒于运动的惰性在作祟;而中国人跨越为“东方巨人”靠的是不懈锻炼的韧性和不甘耻辱的反击。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已然开启。
在此,我呼吁国人们,行动起来吧,在后疫情时代,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着力打造健康的身体,健康中国需要每一位国人用健康的身体去建设,美好华夏需要每一位国人用健康的体魄去奋斗!
惟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惟愿健康中国惊艳世界。
开卷有益篇
微时评:村民因“致富愿望不强”被上黑榜公示,谁该反思
  “无妻儿老幼,平日无所事事,生活漫无目的,小农意识,追求较低……脱贫致富愿望不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懒惰思想严重”,在陕西汉中市城固县,一位村民因此上了村里公布的“黑榜”,并引发舆论关注。
  城固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设立“红黑榜”是为了鼓励先进村民、激励后进者。当地各村“红黑榜”的评选会评估村民多个方面的表现,已经持续了几年。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当然没有错,但“脱贫致富愿望不强”难道就应该作为反面典型接受批判吗?这样的思想和行为虽然不值得鼓励,但这位村民毕竟没有违法违纪,至于如此上纲上线吗?
  据媒体报道,该村“红榜”上公布了获得“最美志愿者”“最美家庭”“最美婆婆”“最美媳妇”等头衔的多名村民及其事迹,而“黑榜”上只公示了一个人。村干部介绍,“村里‘黑榜’评了没几次,只有他进过”。从村干部的介绍中足以看出,仅就助力脱贫致富而言,“黑榜”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一人独占“黑榜”,不仅容易使当事人产生抵触心理,而且很容易成为一种群体性羞辱——除了“脱贫致富愿望不强”之外,该村难道就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不文明行为吗?
  公开资料显示,近几年,云南腾冲、海南万宁、湖南常德等地均有地区设立了类似的村民“红黑榜”,目的在于提升当地文明水平。综观各地“红黑榜”,针对的都是不文明行为,而不是个人的生活态度。不文明行为折射的是个人素质低下,影响的是公共利益,破坏的是社会风气。相比之下,生活态度和方式纯属个人行为,即使格调不高,也不至于影响他人。如果一定要设立“黑榜”,不文明行为显然更应该首先入选。
  贫穷不是罪过,“脱贫致富愿望不强”更不是“制度性羞辱”的理由。这也正是此次事件备受关注的焦点:打着“杜绝不文明行为”的旗号讨伐个人生活态度,这种方式本身“文明”吗?
  实际上,对于当地相关部门来说,面对“脱贫致富愿望不强”的村民,非但不应该大加挞伐,反而应该躬身自省:村民为什么“脱贫致富愿望不强”?是自身能力不足导致的缺乏信心动力,还是客观条件有限造成了畏难情绪?辨明村民的实际需求,才能激活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拔掉思想上的穷根。扶贫工作贵在精准,相比起那些浮于表面的评价榜单,深入了解困难群众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行动,才是解决“脱贫致富愿望不强”问题的关键所在。
拓展训练篇
藏青色西服
季明
工地离住处,有很长一段路程,老磨他们需要坐公交车回去。
傍晚,收工之后,老磨他们满身都是泥灰和臭汗。他们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一方面是喘息片刻,另一方面呢,老磨他们是在等大傻。
大傻,真名叫于大厦,喊来喊去,老磨他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于大傻。大傻跟老磨他们不一样,每次收了工,立即冲洗干净,然后从带来的包里,取出一套西服,换上,再把脏工作服,裹上塑料袋,塞进那个包里。
那西服,是藏青色的,大傻来到这个城市打工,刚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就上街买了这套西服。等大傻换洗完毕,大家一块儿往回走。这景象有些独特:一群脏了吧唧的民工队伍里,走着一位身穿干净而笔挺西服的人,很是不协调,同时,也让大傻显得很另类,很不合群。
回去的时候,正值晚高峰,公交车上异常拥挤,但只要老磨他们一上来,人群立马闪开条道,让他们过去。毕竟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衣服,与泥灰和汗水亲密接触。这个时候,车上绝对没有空座位,但老磨自有办法,他来到一个座位旁,站住,随着车的晃动,身体与坐着的乘客,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在泥灰和汗味的骚扰下,终于,那位皱着眉头、捂着鼻子的乘客,忍无可忍,狠狠瞪了老磨一眼,起身离开,老磨赶紧一屁股拍到座位上去。
这时候,一身西服的大傻,则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用不屑的目光看着老磨,他最讨厌的,就是老磨这个拙劣的表演。
节假日不干活时,老磨他们喜欢逛逛街,穿着也很随意,有的干脆就穿着皱巴巴的工作服。大傻则不同,必须换上西服,才出门。这样一来,大傻就很醒目,在一行人中,很有些众星捧月的样子。这令老磨他们非常不舒服,就与大傻拉开了距离。
一次,老磨斜着眼睛,说,大傻,穷烧个啥哩?瞧把你能的,穿上西服你还是农民工,变不成城里人!
大傻不服气,说,穿干净点不好吗?农民工就应该是脏兮兮、臭烘烘的形象吗?那是犯贱!
大傻又说,挤公交时,你看人家那厌烦的目光,我都替你脸红。
这话,噎得老磨直翻白眼,一愣一愣的。于是,老磨他们就决定,必须收拾一下大傻。
这天,收了工,冲洗完毕,大傻却发现那个装着西服的包不见了。大傻急了,遍地翻找,可横竖找不到。
老磨他们坐在地上,喝水抽烟,冷眼看着大傻忙活,偷偷地笑。
过了许久,满头大汗的大傻,仍然四处寻找那个包。
老磨喊,大傻,别找了,再不回,天就黑啦。
又有人喊,大傻,你那西服,长翅膀飞啦。
大傻不听,依然在工地上跑来跑去,执着地寻找。
老磨他们说,真是个大傻熊!就撇下大傻,先走了。
当老磨他们得到消息,赶到医院时,大傻已躺在了手术台上。在寻找西服时,楼顶一截钢筋倏地掉下来,从大傻的左肩膀插进去,从腰部穿透出来……
老磨他们怔怔地守在手术室外,彻底傻了。
过了很久,大傻才被推出来,仍处在昏迷之中。老磨哭了,冲上前去,喊,大傻,不穿那西服,你他娘的能死啊?!
第二天,老磨他们来到工地,从一堆水泥里,挖出那个装着西服的包。它,已经变成了个水泥疙瘩,半晌,他们都没说话。
许多天,老磨他们都像丢了魂儿,蔫着脸,闷头干活,那件藏青色的西服,总是在眼前晃动、晃动……
一个月后,大傻出院了,但需要回家继续休养。那天,老磨他们专程上街,精心挑选,给大傻买了套藏青色的西服,送了过去。
大傻走后,老磨他们每人也都买了套西服,藏青色的,像大傻一样,收工后,冲洗干净,换上西服,再去挤公交车。这时候,他们才发现,乘客们的目光,很平和,丝毫没有了厌恶、敌意和距离,能同这个城市的人们亲密地挤在一起,坐一程车,这感觉,真不赖!
于是,老磨就给大傻打电话,他说,于大厦,现在咋样?养好了赶紧回来吧,我们等着你!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藏青色西服”为题,显得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小说以空间顺序展开,如老磨和于大厦逛街的场景,突显他们形象的反差,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埋下了伏笔。
C.小说写于大厦及工友挤公交回家的情景属于详写;于大厦在工地上受伤的情景只做了必要交待,属略写。详略得当。
D. 于大厦受伤前后老磨的态度和行为形成对比。于大厦受伤前,老磨斥责于大厦穷烧;于大厦受伤后,老磨被深深触动,真正理解了大厦的行为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2. 小说中于大厦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 “藏青色的西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与解析篇
1. B(B项“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埋下了伏笔”错,因为这一场景对他们穿藏青色西服没有预示作用,下文也没有他们都穿西服逛街的场景照应;)
2. (1)自尊,每次收工于大厦换上干净而笔挺西服再走出工地。(2)尊重他人,有较高素养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坐公交车时,老磨用泥灰和汗味抢占座位,而于大厦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
3. (1)藏青色西服是行文的线索,使故事的情节更加集中紧凑。(2)藏青色西服是人物精神的外在体现。于大厦穿藏青色西服体现的是自尊和尊重他人,老磨和工友从不理解到认可再到自己穿藏青色西服,是文明素养的提升。(3)藏青色西服是文明素养的象征,小说的主题强调了只有自尊和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尊重,老磨和工友的转变换来乘客平和的目光,意味着人们的文明素养在不断提升,深化了小说主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