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670(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670(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5 08:5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670期)
文言知识篇
文言词语课内外联合判断题(二)
附(课外文言篇目):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降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练习二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效便计于王”与“难于上青天”(《蜀道难》)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B.“文请行矣”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两句中的“行”字含义相同。
C.“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与“恐托付不效”(《出师表》)两句中的“恐”字含义相同。
D.“秦必去矣”与“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必”字含义不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国之半与秦”与“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B.“秦必去矣”与“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两句中的“去”字含义不同。
C.“秦已去魏”与“已矣乎!”(《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已”字含义相同。
D.“魏王悉韩、魏之兵”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两句中的“悉”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闻之”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两句中的“闻”字含义不同。
B.“夜见孟尝君”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两句中的“夜”字含义不同。
C.“秦且攻魏”与“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两句中的“且”字含义相同。
D.“孟尝君之赵”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得闻乎”意思是能讲给我听听吗?“闻”使动用法,其后省略宾语“余”,即赵王。
B.“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中的“兵”是军队的意思,与《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中的“兵”含义相同。
C.“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与“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于”用法和意义相同。
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中的“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愿子之行也”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愿”字含义相同。
B.“歃盟”的意思是歃血为盟,古人盟会时,嘴唇涂上牲畜的血,表示诚意,旧时指宣誓缔约,现指阶级的联合,国与国的联合。
C.“许诺”的意思是“同意,应允”,与《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许诺”中的“许诺”含义相同。
D.“岁不熟”的意思是年成不丰熟。“熟”指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又特指庄稼可收割或有收成。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王尚未许也”与“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两句中的“尚”字含义相同。
B.“臣效便计于王”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两句中的“效”字含义相同。
C.“王不用臣之忠计”与“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涉江》)两句中的“用”字含义不同。
D.“魏王折节割地”中的“折节”意思是魏王主动改变志节、降低身份、降下身段,投秦之所好,以求秦退兵。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名文,食客数千人,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乃至鸡鸣狗盗之徒,无贫贵贱,皆招致之,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B.“寡人愿子之行也!”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两句中的“之”字含义相同。
C.“文愿借兵以救魏”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以”字含义相同。
D.“燕王尚未许也”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两句中的“许”字含义不同。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将伐魏”与“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将”字的含义不同。
B.“魏王闻之”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两句中的“之”字的含义不同。
C.“告之曰”与“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两句中的“告”字的含义相同。
D.“子为寡人谋”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句中的“为”字的含义相同。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国之利也”与“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两句中的“利”字含义不同。
B.“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与“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养生主》 )两句中的“而”字含义相同。
C.“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与“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D.“燕不救魏”与“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两句中的“不”字含义不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请行矣”与“于是公子请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两句中的“请”字含义不同。
B.“又西借秦兵”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两句中的“西”字含义相同。
C.“王且何利?”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何”字含义相同。
D.“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与“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两句中的“乎”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与“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道里”的含义相同。
B.“寡人听子”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两句中的“听”字的含义不同。
C.“乃为之起兵八万”与“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两句中的“乃”字的含义不同。
D.“以从田文”与“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的含义不同。
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为之起兵八万”与“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两句中的“起”字的含义相同。
B.“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与“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输”字的含义相同。
C.“魏王大说曰”与“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两句中的“说”字的含义不同。
D.“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诗经·蒹葭》)两句中的“且”字的含义相同。
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大恐”与“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恐”字的含义不同。
B.“割地请降于魏”与“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请”字的含义相同。
C.“归燕、赵之兵”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诗经·邶风·静女》)两句中的“归”字的含义不同。
D.“而封田文”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封”字的含义不同。
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谓赵王曰”与“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的“谓”字的含义相同。
B.“文愿借兵以救魏”与“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愿”字的含义不同。
C.“愿大王救之”与“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两句中的“愿”字的含义相同。
D.“国之半”为定语后置句,“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国之半”翻译为“半个魏国”。
【参考答案】
1【答案】B
B项,前者是动词“离开”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行为”的意思。A项,前者是介词“对、向”的意思,后者是介词“比”的意思。C项,二者都是“恐怕”的意思,表示推测。D项,前者是副词“一定”的意思,后者是假设连词“倘偌,假如”的意思。
2【答案】C
C项,前者是副词“已经”或“……之后”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停止”“算了吧”的意思。A项,二者都是动词“给予”的意思。B项,前者是动词“离开”的意思,引申为“撤军”。后者是“相距、距离”的意思。D项,前者做动词,根据语境翻译为“率领所有的”,后者是副词,全部,全都的意思。
3.【答案】C
C项,前者是“将要”的意思,后面懂得动作“攻”即将发生;后者是“将近”的意思,后面跟表示时间的名词。A项,前者是“听说”的意思,后者是“听见”的意思;B项,前者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在夜里”,后者是“夜晚”的意思;D项,二者含义都是动词“到”的意思。
4.【答案】B
B项,前者是“军队”的意思,后者是“兵器”“武器”的意思。C项正确,符合结构“形容词+介词(于)”,“于”表示比较。D项,前者是“……的原因”的意思,后者意思是“是用来的……”。
5.【答案】A
A项,前者是动词“希望”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愿望”的意思。
6【答案】B
A项,二者都是副词,意思都是“仍然”,表示动作行为仍在继续。
B项,前者是“贡献、进献”的意思,后者是“效果、功效”的意思;
C项,前者是“使用、采纳”的意思,后者是“被任用”的意思。
7【答案】C
B项,二者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子之行”本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之”后就变成这个句子的宾语了。“松柏后凋”也本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之”后就变成这个句子的宾语了。C项,前者是目的连词,连结两个动词,译为“来”;后者是介词,表示原因,后面跟名词,译为“因为”“由于”。D项,前者是动词“答应”的意思;后者是动词“期望”的意思。
8.【答案】C
C项,前者译为“成为赵国的屏障”;后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为“被(受)蒙蔽”之意,表示被动。A项,寡人君主谦称,正确。B项,乘四马一车,正确。D项,文言文中“国”即“国都”,正确。
9.【答案】C
C项,前者是“告诉”的意思,后者是“告慰”的意思。A项,前者是副词“将要”的意思;后者是“大将军”的意思。B项,前者是代词,代指“秦国准备攻打魏国”;后者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作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二者都是介词“替,给”的意思。
10【答案】B
B项,前者是连词,连结动词“出”和“望”,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所以这里“而”表示顺承,翻译为“就”。后者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翻译为“可是”。A项,前者是名词“利益”“好处”的意思,后者是形容词“快、迅猛”的意思。C项,二者都表示假设关系,翻译为“即使”。D项,前者是否定副词,暗示前后句为否定的假设关系。后者通“否”,根据语境,翻译为“不从师”。
11【答案】C
C项,前者的意思是“有什么”,后者是动词,通“呵”,意思是“问,盘问,诘问”。A项,前者是“请求”“恳请”的意思,后者是“邀请”的意思。B项,二者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向西”。其共同特征是结构相同,都是“西+动词”结构。D项,前者是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翻译为“呢”;后者是用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
12【答案】C
C项,前者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后者是副词“竟然”的意思。A项,二者的意思是“路上行程、路程”。B项,前者是“听从”的意思;后者是“听到”的意思。D项,前者是动词“跟随”的意思,后者古同“纵”,南北方向,也指合纵的盟约。
13【答案】A
A项,前者是“派遣”的意思,后者是“起义,起事”的意思。B项,二者都是“运输、输送”的意思。C项,前者通“悦”,“高兴”的意思。后者是动词“叙说”的意思。D项,二者都是连词,表示递进关系,翻译为“而且”。
14【答案】B
B项,前者动词“请求”的意思,“向魏国割地求和”;后者是副词,表示请求对方允许说话人(即“我”)做某事。A项,前者意思是“恐惧、害怕”;后者是“恐怕,表示估计兼担心”的意思。C项,前者是“归还”的意思;后者通“馈”,“赠送”的意思。D项,前者是“加封”的意思,后者是“疆域,分界”的意思。
15【答案】C
C项,前者是代词,代指魏国;后者是动词“到、往”的意思。A项,二者都是“对……说”的意思。B项,前者是动词“希望”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愿望”的意思。D项正确。
作文素材篇
作文素材 | 热点话题与人物素材(二)
热点解读
01
“学习困难”门诊,能纾解学习困难吗
前不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登上了热搜,很多网友对此感兴趣并表示相见恨晚——“效果好吗”“快来帮我看看”“要是我小时候也有就好了”……
开了两年多的门诊突然被关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主任朱大倩坦言“没想到”。她告诉记者,门诊“火”了之后,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来加号的人多了。有些程度较轻、还称不上“困难”的孩子,也跟着家长来了。“如果关注的热度,能带动更多家庭科学认识学习困难,改善亲子关系,也是好事。”
什么是学习困难?哪些因素会造成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到底能不能治?到学习困难门诊就诊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探访。
学习困难,能“治”吗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早在1998年就开设了心理科。2020年9月,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主要是看到心理门诊里亲子冲突与学习有关的非常多,但到底是孩子不愿意学,还是确实没能力学,其中原因还应细分。
朱大倩介绍,学习困难门诊在全国很多医院都有开设。但由于家长对此认识不同,很多时候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情况、“走投无路”了才来医院就诊。这几年情况明显在变化。“从我自己接诊的经历看,以前是智力障碍、多动症患者多,约占七成,而近五年,情绪障碍的病例多了起来。”
“搞清楚原因,其实很多情况家长不必特别担心。”采访当天下午,朱大倩接诊了一个孩子。“这个初中生其实算不上学习困难。和他交谈后,他也意识到自己的主要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分析认为,这和较长时间的网课有关。于是我和孩子约定,到9月开学后一个月再见面。聊完之后,孩子放松了,家长也很开心。”
朱大倩认为,有必要对“学习困难”有科学全面的认知。“学习困难是一个在很多因素的作用下,造成孩子学习状态不好、成绩不良的结果。国内外研究报道学习困难的发生率为20%左右,男生比女生的数量更多一些。”朱大倩介绍,“造成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家庭教育的原因外,学习困难可能由各种神经发育问题、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文化和环境不利因素等所造成。”神经发育问题造成的“学习困难”孩子中,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门诊最常见的情况,这些孩子因为神经发育不完善,难以集中注意力,造成学习时易分心、发呆、畏难,影响了学习成绩。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孩子虽然智力正常,但在某项特定的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发育落后,进而影响到相应的学科成绩。这两类孩子,往往被误解成“小学渣”或者不爱学习的“小懒虫”,实际上,经过正规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行为治疗、专业的康复训练等,这些孩子的情况是可以大大改善的,甚至可以从“学渣”逆袭成“学霸”。
朱大倩特别提醒,在学习困难门诊就诊的孩子中,大约三分之一存在一些情绪和精神心理障碍,比如“学校适应障碍”“焦虑抑郁”等。尤其在中学阶段来就诊的孩子中,情绪问题的比例很高。
“很多孩子的学习兴趣丧失、和大人对抗行为,被家长、老师误解为‘青春期叛逆’。”朱大倩说,对这类孩子,我们会动员孩子的家庭、学校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支持,配合专业的药物和心理治疗,也能获得良好的改善效果。
到门诊就诊,是一种什么体验  
每周四下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学习困难”门诊开诊,限号20人。这些天,门诊一直是满号状态。
“学习困难”门诊接诊患儿后,医生会详细地和家庭进行访谈,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孩子本人的情绪、发育状态等,充分收集信息,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访谈结果,开出一些标准化的评估和检查来鉴别孩子的困难所在,获得一些量化指标。
完成检查后,医生会帮助家长解读检查结果,分清孩子是“不能学习好”还是“不愿意好好学”,帮助家长去理解问题所在,和家长一起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治疗开始后,通过定期复诊随访,医生还会不断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孩子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朱大倩说,来就诊的家庭通常都能有所获益,因为通过一系列的访谈和检查,家长能够分清孩子是“不能学习好”还是“不愿意好好学”,他们通常如释重负,对将来的教育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
在门诊,有些被认为“学习困难”的孩子,实际上自身没有太大的困难,而是在家长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或不合适的学习环境影响下,没有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比如,有的家庭给孩子安排的学习负担太重,没有运动和玩耍时间。有的家庭学习环境比较嘈杂,孩子很难安静地投入学习。朱大倩说,这种情况下,会耐心指导家长调整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发挥出学习潜能。
“学习困难”需要科学认识  
“近两年来,‘学习困难’门诊已接诊和帮助1500多名学习困难的孩子,有很多成功的治疗案例。”朱大倩告诉记者。“我们曾经遇到一个同时有阅读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语文考试只能考十几分,数学成绩挣扎在及格边缘,一写作业就发脾气,厌学情绪很强烈。经过评估后确定了困难所在,我们帮助家长制订了一个逐步改善的计划。”朱大倩介绍,因为孩子有重度注意力缺陷,首先用药物治疗改善孩子的注意力。同时配合行为治疗,指导家长调整教育方法,做一些注意力的训练。我们也鼓励家长用讲解配合阅读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习重要的知识点,弥补孩子自己阅读的缺陷。同时和康复科的医生合作,对孩子的阅读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在这样的计划下,家长首先认识到孩子带着这样的困难学习已经非常辛苦了,所以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就从以前的批评打骂,变成了理解和帮助。和学校老师沟通后,老师也能够理解孩子的困难。这样就为孩子创造了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他对学习就没有那么害怕和厌恶了。几个月后,孩子明显能更专注地学习,虽然阅读速度还是比较慢,但是能积极地尝试,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在数学上发挥了自己的优势,进步到八九十分,语文成绩也接近及格了。
朱大倩对一个前来就诊的刚上初三的孩子印象深刻。家长反馈孩子沉迷游戏,上课睡觉、不听讲,作业晚上拖着不做。原本学习主动、成绩优异的孩子,就像换了个人。和孩子访谈后,她发现这个孩子最近一年一直被严重的抑郁情绪困扰,对学习、运动都丧失了兴趣,每天都感到情绪低落、没有精力,甚至出现了消极的念头。加上孩子的父母关系不太和睦,在学校里孩子和朋友也有些矛盾,这些因素都加重了抑郁的情绪。
“发现这些问题后,我们和家庭进行了沟通,让父母愿意放下对学习的担忧,首先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当孩子情绪调整好了,他原本拥有的学习能力自然而然就能发挥出来。”朱大倩说。一年后,孩子顺利恢复了学业,成绩也稳定进步,考上了自己心仪的高中。
朱大倩介绍,也有一些孩子在评估后发现其存在广泛的神经发育问题,比如精神发育迟缓,在智力发育上可能无法发生很大改变。这些孩子往往在普通班级中很难跟上正常的学习进度,家长投入了大量精力也收效甚微。这时我们会指导家长调整教育方向,降低对学习成绩的过高追求,转而关注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
“总的来说,学习困难是一件值得重视并且需要科学认识的事。”朱大倩说,学习固然重要,但家长不能只盯着学习。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应当更多地帮助他们查找原因,看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找到困难所在,才能够提供有效的干预和支持。
实战训练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讹诈
梁晓声
老会计半年后退休。
他供职的一家国有公司正在改制。几天来公司经理忙碌又亢奋,老会计却觉得自己似乎是局外人。但他期待着经理找他,因为公司有一笔“小金库”资金,近百万。只有经理和他知道。经理常对他说:“等积累多了,全公司来一次公平分配,每个员工都有份儿!”老会计很感动。
经理陪客都带上他。他不善言谈,也不能活跃气氛。每当经理默默无言地将一只手亲昵地拍在他肩上时,他简直就有点儿暗觉得宠了……
经理终于找他了。他想请经理对“小金库”做出指示,但见经理一副费心劳神的样子,未开其口。经理却主动说:“今晚到我家!别忘带着账本。”经理的一只手在他肩上拍了拍。
晚上。经理与老会计隔桌相对而坐。聊着聊着,经理把两万元钱放在老会计面前,让老会计收好,并说:“给你个人的钱。”老会计一愣。
“别多虑。是从‘小金库’里出的钱……”想起经理曾说过“每个员工都有份儿”,老会计不再狐疑。他确乎心安理得地收下了。经理笑了。接下来按照经理的指示,他一笔一笔地将“小金库”的钱从账上高明地转移了。
一觉醒来,老会计回忆昨晚的全过程,渐渐地不那么心安理得了。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和钱打了一辈子交道,却从未在钱上动过歪念。如果有朝一日……他还可以在法律面前替自己辩护。
第二天,老会计拎着手提包,径直走到经理那张宽大的办公桌前,把两万元钱轻轻放在桌上,以极低的声音说:“经理,我不能接受这两万元钱……”经理一惊,神色慌张地去插上办公室的门。
“嫌少是不是?!”
“经理,我……我不是……我真的不是……我只不过……”老会计口拙舌笨起来。
“你,你嫌少也不能这样啊!”
“经理,我发誓我不是嫌少……”老会计面红耳赤了。
经理又拿出一万元,连同老会计放在桌上的两万元一齐替老会计收进了手提包。
经理在老会计的耳上悄语:“你我之间,难道还不能开诚布公么?”经理不容老会计再说什么,左手从背后按在老会计左肩上,右手从背后拍拍老会计的右肩,将老会计亲亲密密地“送”出了办公室……当夜,老会计失眠了。
几天后的中午,老会计在公用电话亭拨响了经理办公室的电话。“经理吗?您现在说话方便吗?”经理正独自在办公室午休,他心虚地用另一只手捂上了话筒。
“方便。可你在哪儿给我打电话?!”
“公用电话亭……经理,您误解我了。我不是嫌少。请您耐心听我解释,我……我……”
“公用电话?……得啦得啦,别解释了!有话当面说!”经理啪的一声挂了电话。老会计在那头手握着话筒发愣。
第二天,老会计收到经理给的一个存折。上面竟然存着10万!
第三天,经理又接到了老会计的电话。老会计在电话里又作解释,说他怎么还会嫌少呢?女儿女婿至今住在一间老平房里,13万元快够他们买套两居室的商品楼房了呀!但事情不是钱不钱的问题啊!
“老流氓!”此时的经理,不是似乎感到,而是确信自己被讹诈了。
他恼怒地扯断了电话线……三天后,老会计收到了一份专递信件,其中只有一把缠着纸条的钥匙。纸条上,打印着一处地址。
又过了几天,经理被宣布为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总裁。当人们纷纷围向经理碰杯祝酒时,秘书将经理请到一旁,低声说办公室里有电话在等他接。来电话的正是老会计。
“经理,您也会收到一份专递信件。其中有属于你的房子的钥匙,还有那存折。您前两次给我的3万元钱,我存入存折了。容我最后一次解释,我并不嫌少。”“喂,喂!”轮到老会计将电话挂断了。
“妈的!”经理咬牙切齿地挤出两个字,心里感到一种将被牢牢地黏住并被步步紧逼地讹诈着的恐惧,身体不由得抖了一下。
不久老会计遇害了。
老会计遇害不久,经理被推上了被告席。原因是“雇凶杀人”。在事实面前,他供认不讳。
他的律师替他请求减刑。理由是他杀人的动机是受到了一次接一次的讹诈。于是律师娓娓讲述讹诈过程……站在被告席上的男人双手捂脸哭了。他原本企图将“小金库”的钱以个人的名义买入公司的股份,十年后会使他成为千万富翁……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被一个自己一向认为言听计从的人所讹诈。
听众席上也有人在哭。是老会计的儿子、女儿和女婿……他们想不通他们的父亲何以会变得那么贪。
那一时刻法庭极静。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讲述了一个即将退休的老会计在公司改制过程中遭遇的尴尬,因在金钱面前的错误选择所引发的人生悲剧。
B.小说以“三次电话”为线索,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一波三折,讲述了一个老会计是如何一步一步讹诈经理,最后使经理“雇凶杀人”的故事。
C.小说注重在细微之处表现人物,从“神色慌张地去插上办公室的门”等细节描写可以看出,经理是一个很擅长演戏且老谋深算的人。
D.小说构思精巧,当经理说“给你个人的钱”时,“老会计一愣”,这句话与后文“从未在钱上动过歪念”前后照应,颇显作者的匠心。
2.小说刻画了老会计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三次提到经理拍老会计的肩,请分析经理这样做的目的和老会计当时的心理。(6分)
答案与解析篇
1.D 解析:A项,“因在金钱面前的错误选择所引发的人生悲剧”错误,文中的老会计与经理打电话不是因为嫌钱少,而是想向经理说明自己退钱的真实原因。B项,“小说以‘三次电话’为线索”“老会计是如何一步一步讹诈经理”错误,小说以“小金库”为线索,并且老会计不是为了讹诈经理,“老会计讹诈”是经理按照个人的想法得出的结论。C项,“经理是一个很擅长演戏且老谋深算的人”错误,文中的“神色慌张地去插上办公室的门”主要表现了经理的惊讶和心虚,怕其他人知道了这件事情。
2. 答案:①清廉正直。与钱打了一辈子交道,但对金钱没有动过歪念。②为人谨慎,做事执着。当意识到自己参与了经济犯罪时,为了划清界限,一而再再而三地把钱退给经理。③性格懦弱,明哲保身。当意识到经理可能独吞“小金库”里的钱时,只想到退钱来保全自己,却不敢揭发。
解析:回答此题,应注重把握人物的言行。比如老会计没有对自己掌管的钱动过歪念,可以概括出老会计的清廉;当经理送给他钱时,他明白这是经济犯罪,就屡次退钱并想向经理说明自己退钱的原因不是嫌少,而是因为这种行为是犯罪,由此可以判断他是一个谨慎、执着的人;当然,老会计最后被杀与他的不善言谈、懦弱有关。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是举报经理,而不是通过退钱明哲保身。由以上内容可以得出老会计的性格特征。
3. 答案:①第一次,经理暗示老会计,自己很器重他,老会计受宠若惊。②第二次,经理暗示老会计,不会亏待他,老会计因期待已久而如释重负。③第三次,经理暗示老会计不要背叛自己,老会计因退钱失败而无奈。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应注意经理拍老会计肩膀的前因后果,即为何要拍老会计的肩膀、有何目的、结果如何等。第一次,是“经理陪客”时,拍肩膀是经理对老会计的安慰,暗示对老会计的器重;老会计因为不善言谈,不能活跃气氛,所以每当经理拍他的肩膀时,都觉得有点受宠的感觉。第二次,是经理让老会计带着账本到他家时,这时经理想暗中处理“小金库”,拍肩膀表现的是经理对老会计的暗示,表示自己心里有数,不会亏待老会计;老会计因经理终于找他谈“小金库”的事而如释重负。第三次,是经理送老会计出自己办公室门的动作,表达的是对老会计的一种劝告,不要背叛他;老会计却因退钱失败而失眠了。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