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2022-2023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同步课件(人教版)(36页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1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2022-2023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同步课件(人教版)(36页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2-15 23:0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4.1.1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化来的;
2. 尝试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四种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异同、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在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 认同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新知导入
你会怎样回答图中小朋友问的问题呢?
新知讲解
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
仔细比较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
曾经流行于世的人是神创造的观点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新知讲解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比较1:现代类人猿的分布和生活方式
特征:前肢粗长,后肢细短,髋骨较窄。
新知讲解
长臂猿 猩猩 大猩猩 黑猩猩
分布 南亚、东南亚以及云南的热带雨林 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的热带雨林 非洲东部和西部的赤道地区。 非洲丛林,非常社会化的动物。面部表情丰富。
食物 以植物为食,亦吃昆虫等 以树叶和果实为生,偶尔吃小动物和鸟蛋。 主要以植物嫩芽和果实为食。 食性相对复杂、包括树叶、果实和昆虫等。
生活方式共同点 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丛林,适于树栖生活,从大自然获取食物,没有制造工具、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没有语言文字的交流。 新知讲解
比较2: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
新知讲解
现代类人猿 人类
运动方式 攀援,半直立行走,靠臂行走 直立行走
制造工具的能力 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一般不会制造工具 可以制造并使用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脑发育程度 脑容量小(约400mL) 无语言文字能力 脑容量大(约1200mL)
语言文字能力强
新知讲解
比较3: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性
珍·古道尔,英国生物学家。
形态结构(面部表情、行为表现)
新知讲解
生理功能(身体结构)
新知讲解
细胞色素c是一种蛋白质,约有110个氨基酸。用氨基酸序列测定法分析结果显示:人与黑猩猩亲缘关系最近。
细胞色素c水平 生物 差异数目 生物 差异数目
黑猩猩 0 金枪鱼 21
猕猴 1 果蝇 27
袋鼠 10 小麦 35
马 12 酵母菌 44
新知讲解
基因水平:2005年9月1日《自然》和9月2日《科学》:黑猩猩是第一个基因组测序的非人类灵长动物。研究显示黑猩猩和人类基因组的DNA序列相似性达到98.5%。
新知讲解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事实
观点
动物行为学证据:面部表情、行为方式
比较解剖学证据:牙齿结构、身体结构
分子生物学证据:基因序列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课堂练习
【解析】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在丛林中采摘果子等为食,不会制造工具;而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C符合题意。
关于现代类人猿与人类区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运动方式不同
B. 祖先相同
C. 制造工具能力相同
D. 脑发育程度不同
C
新知讲解
从猿到人的进化
古猿
进入草地生活
留在森林生活
地球环境发生改变
现代人
现代猿
进化
进化
新知讲解
从猿到人的进化
东非大裂谷:地质研究表明:1000万-2000万年前,地壳运动剧烈,相继出现了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脉,在东非形成了全长6000多千米的大裂谷。当时的气候也发生剧烈变化(逐渐向干燥寒冷转变)。在地形和气候巨大变化的影响下,东非大裂谷地区原先的热带丛林,有一部分变成了稀树草原。
新知讲解
从猿到人的进化
森林古猿进化的事实:
化石证据1: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距今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少女“露西”骨骼化石。化石显示她髋骨比较宽阔,下肢骨粗壮,与现代人比较相似,脑容量500mL。
新知讲解
从猿到人的进化
森林古猿进化的事实:
化石证据2:距今32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阿法种足部骨骼化石显示:古人类拥有坚硬的两足和稳固的足弓,掌握直立行走的能力,这是人类独有的特征。
新知讲解
从猿到人的进化
森林古猿进化的事实:
遗物化石证据3:比露西更晚的遗物化石证据表明:古人类不仅能够使用工具,而且能够制造简单的工具,如各种石器等。距今175万年前的古人类使用的石器。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骨质工具距今约150万年,发现于东非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以长颈鹿距骨为原料。目前考古调查、多个考古发掘工作围绕遗址仍在进行中,努力寻找更多旧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
新知讲解
从猿到人的进化证据
最主要的证据:化石
分子生物学证据:基因序列
比较解剖学证据:牙齿结构、下肢骨结构、脑容量
地质学证据:热带丛林变成稀树草原
新知讲解
从猿到人的进化
根据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进化发展大约分为南方古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和智人阶段。
新知讲解
从猿到人的进化
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500万~400万年间,还带有猿的一些特征,如弯曲的指骨、稍微突出的犬齿和较小的脑颅,它们是能够满足直立行走的古猿。
南方古猿
新知讲解
从猿到人的进化
能人生活在距今300万~100万年间,它们的脑容量比南方古猿的大,脑的沟回与人的已经相似,可能已经具有语言能力了。
能人阶段
新知讲解
从猿到人的进化
生活在距今200万~30万年间,最早用火,并开始狩猎;能像现代人一样奔跑;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制造石器;具有语言能力。
直立人阶段
新知讲解
从猿到人的进化
生活在距今30万~4万年间。晚期智人已经身穿缝制的兽皮衣,并能使用简单的工具如长矛和标枪捕猎,随着双手和智能的不断进化发展,智人最终进化为现代人类。
智人阶段
新知讲解
从猿到人的进化
脑容量变化示意图
新知讲解
1、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
2、脑容量的逐渐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课堂练习
【解析】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里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
人类学家把下列哪一项作为人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准?( )
A. 直立行走
B. 骨盆变短增粗
C. 下肢增长
D. 脊柱由弓状变为“S”形
A
课堂总结
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1.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及主要特点
南方古猿:直立行走
能人:具有语言能力
直立人:最早用火,开始狩猎,能制造石器
智人:穿兽皮衣,持标枪和长矛捕猎
2.(1)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
(2)最显著的变化——脑容量的增加
课堂练习
1.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下列特征最先发展的是( )
A. 体型变大
B. 直立行走
C. 行走速度
D. 攀缘能力
2.下列陈述中,不属于事实的是( )
A. 北京猿人的化石发现于周口店的龙骨山
B. 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
C. 有身体缺陷的夫妇,可以指望通过试管婴儿技术生育孩子
D. 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D
B
课堂练习
3.现代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A. 森林古猿
B. 黑猩猩
C. 长臂猿
D. 南方古猿
4.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是 ( )
A. 后肢
B. 奔跑飞快
C. 脑容量增加
D. 群居生活
C
A
课堂练习
5.有一种新药即将应用于临床,为了确保药品的安全性,需要在下面的动物中进行药物实验。为了实验效果比较接近于人,你认为应该选择的动物是( )
A. 黑猩猩 B. 狒狒
C. 猕猴 D. 金丝猴
6.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森林的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发展有直接关系
B. 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
C. 古人类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促进了脑的发育
D. 现代类人猿在现在生活条件下仍然可以进化成人类
D
A
课堂练习
7.科学家在以色列发现了非洲以外最古老的现代人类化石,将人类首次走出非洲的时间推前至少5.5万年。关于人类进化说法错误的是( )
A.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祖先
B. 化石是研究人类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C. 据化石推测“现代人类”不能直立行走
D. 非洲现代人类化石比以色列的更古老
8.森林古猿变成人,与以下哪种因素关系密切 ( )
A. 四肢越来越发达
B. 能够用树枝、石块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
C. 制造简单工具
D. 地壳剧烈运动,森林大量消失
D
C
课堂练习
9.人类在进化历程中发生的变化,不包括( )
A. 被迫由树上下地生活
B. 生长变快、体力增强
C. 大脑越来越发达,产生语言
D. 臂和手变得灵活
10.森林古猿的一支,由于环境的改变,其一些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由树栖下到地面生活,这为它们进化成人类奠定了基础。下列所述与此无关的是( )
A. 直立行走,以便寻求食物、发现敌害
B. 前肢的解放,使前后肢分工明确,前肢逐渐变成了手
C. 为了使用火烧烤食物,它们逐渐下地并适应了陆地生活
D. 由于经常围捕猎物,它们要相互协作交流,因此逐渐产生了语言
C
B
作业布置
练习:
1.题
2.题
3.题
4.题
5.题
科学家的故事:
我国科学家与北京猿人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