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三课 象外之境
——中国传统山水画
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 肖阳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 剩山卷31.8cmx51.4cm(纸本水墨)元代 黄公望
浙江省博物馆 1350年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
201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富春江沿岸部分风景
探究思考:1、画家描绘的是真实的富春江风景吗?
山水画不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画家的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富春山居图》 纸本水墨 元代 黄公望
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浓郁的山水情怀?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不下堂筵,坐穷泉壑”,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山水有着特殊的情感,魏晋时期,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与欣赏促成了山水诗和山水画的诞生,山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
《富春山居图》 纸本水墨 元代 黄公望
思考:
1、中国山水画为什么不称作风景画?
一、山水情怀
山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心系家国天下,悠游山水之间常常是种奢望,山水画的出现,满足了“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追求。
《富春山居图》 纸本水墨 元代 黄公望
一、山水情怀
枯中有润、淡雅的笔墨表现秋天“枯润墨法”
米点皴
山坡和水纹用浓墨、淡墨和枯墨进行复勾,
浓淡结合、浑然天成
山石干笔皴擦
线条疏密有致
粗细变化,聚散组合,远近浓淡干湿结合,苍苍茫茫
披麻皴
披麻皴、解索皴
寒林
枯木
孤舟
江雪
山水画中经常表现寒林、枯木、孤舟、江雪等场景,居高人逸士、寄寓情怀展现高洁人生境界。
“长披麻皴”的画法
横向长皴
为什么说“山水以形媚道”?
《富春山居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怀?
山水之形是万物规律的具体化、人在山水中可以洗心养身、澄怀观道,可以无限通有限,获得“天人合一”的精神体验
蒙冤入狱,隐居富春山,借山水创作抒发情怀
《富春山居图》 纸本水墨 元代 黄公望
在《富春山居图》中,按照富春山脉络的延伸,应用了“长披麻皴”的画法,江面以横向长皴来表现水面波纹,与山体相交接的浅水处也用长线条皴擦来表示。高峰和平坡用浓淡朦胧得横点,描写丛林,用变化了的”米点皴“法,粗细变化,聚散组合,远近浓淡干湿结合,苍苍茫茫。远山高峰远树穿插淡墨小竖点,上细下粗,似点非点,似树非树。山石大部分用干笔皴擦,线条疏密有致;长披麻皴为主,略加解索皴;皴笔的转折灵活自如,墨虚实枯润相融。
二、妙夺造化
1、什么是“外师造化”?
2、什么是“中得心源”
3、为什么说画中的山水不同于真山真水?
《青卞隐居图》 元 王蒙
山水画的创作源于自然,画家只有饱游饫看才能从外在的自然山水中汲取创作素材,在头脑中提炼概括,神领意会,令“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局部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局部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清 石涛 纸本设色
对比:
这两幅作品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留白方式有何不同?
雄伟壮阔
气势磅礴
清远萧疏
三、因心造境
溪山行旅图 北宋 范宽 绢本水墨
六君子图 元代 倪瓒 纸本水墨
马远 踏歌图 绢本设色 南宋
大斧劈皴
方硬刚健陡峭山石
构图上突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山水画构图,对景色进行大胆剪裁
马远 踏歌图 绢本设色 南宋 局部
千里江山图 北宋 王希孟 绢本设色 51.5cm x 1191.5cm 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 局部 北宋 王希孟 绢本设色 51.5cm x 1191.5cm 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 局部 北宋 王希孟 绢本设色 51.5cm x 1191.5cm 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 局部 北宋 王希孟 绢本设色 51.5cm x 1191.5cm 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 局部 北宋 王希孟 绢本设色 51.5cm x 1191.5cm 故宫博物院
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