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导 入
齐桓晋文之事
部编版高中必修下册
学习目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 在把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理解文中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含义。
目 录
01 作者简介
02 写作背景
03 预习检测
04 整体感知
05 细读文本
06 总 结
作者简介
PART 01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一说字子舆或子车,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写作背景
PART 02
知识链接——齐桓公
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第三子,母为卫姬。
知识链接——晋文公
晋文公(约前697年-前628年),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国君(前636年-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为狐姬。
重耳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除卓越的事功外,他还留下了“退避三舍”“志在四方”“贪天之功”等典故。
知识链接——齐宣王
齐宣王田辟彊(?-前301年),妫姓,田氏,名辟彊,战国时代田齐第五位国君(前320年-前301年在位),齐威王田因齐之子。
田辟彊执政期间,齐国得到快速发展,国势继续上升。他继其祖齐桓公、父齐威王后,在稷下广开学宫,招揽四方游士、学者,使稷下学宫之学臻于极盛。
此外,田辟彊还留下了“滥竽充数”“缘木求鱼”“安步当车”以及拜钟离春为后等典故。
预习检测
PART 03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原文
齐桓晋文之事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齐宣(xuān)王问曰:“齐桓(huán)、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zhònɡ)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yù)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原文
齐桓晋文之事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xìn)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yú)?’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wéi)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wū)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qín)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páo)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duó)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jūn),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yú)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xié)太山以超北海,语(yù)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ɡuǎ)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bǐ)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duó)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bì)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qǐ)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lì)中国,而抚(fǔ)四夷(yí)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yuán)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dài)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zōu)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shì)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ɡǔ)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tú),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hūn),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fǔ)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mǐn),请尝试之!”
曰:“无恒(hénɡ)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ɡǒu)无恒心,放辟邪(yé)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wǎnɡ)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xù)妻子,乐(lè)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shàn),奚(xī)暇(xiá)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hé)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xiánɡ xù)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bān)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bó)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整体感知
PART 04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重点字词及译文
不得已
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宾前句,臣未闻之也
文学常识——王道
王道:中国帝王学说,所谓王道,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按照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安民、养民
宾前句,莫之能御也
宾前句,由何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到哪里去?之,往
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
走向
宾前句,牛之何
省略句,将以(之)衅钟
古代杀牲以血涂钟行祭。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吝惜,舍得
狭小
对……感到奇怪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痛惜,哀怜
区别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这,指以羊易牛
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厨房
同“悦”,高兴
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判断句,乃……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禀报
视力
相信
偏偏,却
表示被动,被动句
整车的柴火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表现
告诉
同“肢”,肢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形→名,敬爱
形→名,爱护
同“型”典范、榜样,名作动,做榜样。
治理
名作动,称量
丈量
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结怨
心里痛快
古义:把推广到
今义:连接并列的词组或成分
使动,使……动起来;
使……受到危害
状后,于诸侯构怨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形→名,指美味的食物。
形→名指轻软暖和的衣服。
指绚丽的颜色。采,同“彩”。
指音乐。
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开辟。
使动,使……朝见,使秦楚来朝见。
莅,统治。
古今异义:
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
如此。
恐怕,可能。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
同“盍(hé)”,何不。
指仁政王道。
同“途”道路。
憎恨
奔走求告
使动,使……臣服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不明事理,糊涂。
聪慧
同“网”,名作动,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规定
养活
丰年
荒年
古今异义
古义:到这一步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只是
足
讲求
名作动,穿
猪
季节
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同“斑”,头发花白。
用头顶着物件。
名作动,种植
名作动,称王
状后句,以孝悌之义申之
细读文本
PART 05
结构图解
齐桓晋文之事
以羊易牛
折枝之喻
求鱼之喻
牛羊之喻
心怀仁术
见牛未见羊
挟太山以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
能行王道
求鱼:辟朝莅抚
缘木:后必有灾
应行王道
治国良策
制民恒产
治以礼义
王道乐图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保民而王。
首先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
然后再用“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
3、文中孟子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社会?
孟子描绘了一个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
4、本文的文本特色有哪些?
①层层深入,跌宕生姿。
孟子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逐步启发对方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本文组织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4、本文的文本特色有哪些?
②取譬设喻,形象生动。
孟子文中的比喻,本体或喻体并非都是实际存在的事物,而是凭空造说,带有寓言性和夸张性,却并不给人虚假之感,而是更显道理之真,情事之实。
4、本文的文本特色有哪些?
③气势浩然,逻辑严谨。
本文一环扣一环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义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
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宣王心动,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总 结
PART 06
文章记述孟子游说齐宣王行仁政的过程。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能够保民而王。
文章通过孟子喻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何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