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孙犁《白洋淀纪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孙犁《白洋淀纪事》(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5 12:4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孙犁《白洋淀纪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石猴
——平分杂记
孙犁
大官亭是饶阳县有名的富村,这村里有很多地主和财东。平分时候,这村的浮财,远近都嚷动。大官亭附近有个小官亭,小官亭的浮财,账单不到一尺长,有几个妇女坐在炕头上,一早晨的工夫就分清。分清了,可是人们还有意见,妇女们为一尺二尺洋布争吵起来。你的细,我的粗,她的花样好……新农会主席就说:“别争了,你们到大官亭去看看,人家那里,丝棉绸缎,单夹皮棉,整匹和零头的绢纺,堆满五间大屋子,间间顶着房梁。要像你们这么争起来,就一辈子也分不清了!”
“在那里主事的,可得有两下子,账房先生也得有一套!”妇女们说。
“一套还不够!总得有好几套。”主席说,“工作组是县级干部,账房是过去给七班管事的侯先生!”
“保管也得是行家!”妇女们说。
主席说:“那是。先别说牲口、车辆、红货木器、农具粮草,都有专门男保管;衣服布匹、锡铜瓷器、大镜花瓶还有两位女保管。”
小官亭的人们正议论大官亭的红花热闹,大官亭的贫农团却出了问题。
出了什么问题?原来在大官亭做平分的干部是县联社的老侯,这人从小是个买卖底,家里现在的成分,有的说是中农,有的说是富农,土地会议上也没弄清楚,表上也没填明白。
这个老侯二十六七岁,长得细眉细眼,见人就笑,很有个外表上的人缘。穿得时兴干净,脑袋上的毛巾总是新的,衬衣小褂的尖领总露在外面,鞋总是小圆口,紫花白镶边,一切穿戴都是冀中人看来顶漂亮的。
工作组刚从土地会议上下来,人们都是兢兢业业,只怕犯错误,出偏向。渐渐政策越来越宽大,干部的作风也就松懈下来。不久,小区联席会上,大官亭一个代表反映老侯有男女问题,小区区委书记老邴追问,老侯只承认求妇女部做过一双鞋。过了几天,小区工作组开会的时候,老侯掏出烟荷包抽烟,那真是一个非常鲜亮精致的玩意,蓝缎子白花,还有一个用黑丝绳系着的小小的石猴儿。
那小猴儿弓着身子吃着偷来的仙桃。工作组的同志们抢着看,老侯只是眯着眼笑。
传看一遍,人人夸好。夸针线活儿做得好,也夸小猴儿雕刻得巧,老侯赶紧抢回装到口袋里去了。
老邴却把脸一板说:“哪里来的?”
因为老邴这么一问,人们的脸也都板起来,老侯也不笑了。他说:“求人做的。”
“谁做的?”
“妇女部。“缎子是谁的?”
“贫农团的,是一块不成材料的零头。”
“小猴儿呢?”
“是在贫农团乱东西里捡出来的。”
“你动手捡的?”
“是女保管捡出来,我看了看说好,她们就说:老侯正求人做烟荷包儿,再送给你个小猴做坠儿吧!”
“这就成了你的坠儿,累坠儿!”老邴说,“同志,你要反省一下。”
“我反省什么?”老侯紧张起来。
“我要你反省:侵占了农民的斗争果实!”
“没有那么严重!”
“没有那么严重?我问你,缎子和猴儿是不是果实?”
“是果实,可是像这个鸡毛蒜皮的东西,农民并不在乎,是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送给你吧,老侯,你为我们忙上忙下,这么点东西没人反映!”
“想想吧,同志!”老邴说,“他们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才送给你;你倒说是鸡毛蒜皮!”“你要往深里想嘛,我也没有办法。”老侯说。
“他们不会忘记这点东西的,他们要祖祖辈辈传说:哪年哪月村里闹平分,工作组老侯从我们这里拿走一个玉石猴儿!”
“这不是玉石的,”老侯说,“我没卖过古董,我也懂这个眼,这是化石的;化石猴儿,不信,你们看!”他拿着小猴儿在桌面上一划,留下一道白印。
“我们这里没有珠宝商人,我只是请你想想:你给党造成了什么影响?”老邴说。
果然,不久就听见群众传说:大官亭贫农团斗争出来一件宝贝,是个玉石猴儿。说这是七班的传家之宝,是七班的老祖宗从云南做官得来的。后来又说:这个猴儿你别看那么小,可古董得怪。天要刮风,它的身上就发热;天要下雨,它的身上就发湿。这猴儿能算卦,能避邪,能治病,长疙瘩长疮,叫它一磨就好。夜里能放宝光,能变戏法,能骑羊做戏,能把石头桃变成深州大蜜桃。
有人问:这宝贝不知要落到谁手?就传说:工作组老侯强要了去。后来县里又要去送给冀中了,边区又派人要去了。咳,听说各村值钱的果实,边区都要拿走。
谣言比什么也传得快。没人在街上说,却有人在集上讲,不久整个的饶阳县都传遍。天不下雨,有人说:你看要有大官亭那猴儿多好;哪村死了人,人们就说:摸不着大官亭那猴儿,那猴儿比什么中医西医全顶事,他这病,要遇见人家那猴儿就死不了……
县委听到这谣言,说谣言明显地表露着政治问题,叫老邴查明报告,调老侯到党校整风。老侯临走哭了一场,把荷包和小猴儿交给老邴,老邴倒出荷包里的烟,把荷包和小猴儿亲自送到大官亭,交到贫农团。贫农团正副主席和各位代表,当场把荷包和小猴儿,丢在保管股的铁柜里,从今以后,谁也不敢动这个祸害了。
老邴在代表面前做了检讨,代表们说“邴同志:这真是叫人哭不得笑不得。这是从哪里说起,老侯同志要为这个受处分,可真冤枉!邴同志还得和上级把这个情由提说提说。全是一派谣传!这村的老年人,也从来没听见七班有过什么猴儿,能这么兴妖作怪!”
老邴说:“兴妖作怪不是猴儿,是我们的敌人,村里有看不见的无线电。老侯同志作风不好,叫人家借尸还魂,受点处分也不算冤枉。”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四日
(选自孙犁小说集《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小官亭为平分的事争吵,展现了平分事务的繁琐,让读者窥见大官亭平分的不易。
B.土地会议后,随着政策的宽大,干部作风渐渐松懈,但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纪律依然很严明。
C.女保管主动将小猴儿送给老侯做坠儿,体现了老侯的好人缘,也足以证明老侯的正直与清白。
D.小说小中见大,通过普通石猴被人造谣而兴妖作怪的事件,巧妙地再现了土地改革的复杂性。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石猴”是本文的线索,小说围绕“得石猴——谈石猴——传玉猴——交石猴”展开,与《茶馆》里“莫谈国事”的纸条作用相同。
B.小说前文老侯“见人就笑”“眯着眼笑”与后文调到党校时“哭了一场”形成对比,展现了他对自身错误的深刻认识。
C.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在妇女们、老侯、传谣群众等各色人物之间自由切换,使文章不蔓不枝,娓娓道来。
D.“村里有看不见的无线电”一句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表面上指看不见的电波,实指传播谣言、暗中破坏的反动分子。
3.对话描写是孙犁小说的一大特色。请以老邴和老侯的对话为例,分析其文学效果。
4.孙犁认为:“真实的小说就是能够真实地传达出现实生活的小说。”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主张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秋阁
孙犁
一九四七年春天,冀中区的党组织号召发动大生产运动,各村都成立了生产委员会。
一过了正月十五,街上的锣鼓声音就渐渐稀少,地里的牛马多起来,人们忙着往地里送粪。
十九这天晚上,代耕队长曹蜜田拿着一封信,到妇女生产组组长张秋阁家里去了。秋阁的爹娘全死了,自从哥哥参军,她一个人带着小妹妹二格过日子。现在,她住在年前分得的地主曹老太的场院里。
曹蜜田到了门口,看见她还点着灯在屋里纺线,在窗口低头站了一会,才说:“秋阁,开开门。”
“蜜田哥吗?”秋阁停了纺车,从炕上跳下来打开门,“开会呀?”
曹蜜田低头进去,坐在炕沿上,问:“二格睡了?”
“睡了。”秋阁望着蜜田的脸色,“蜜田哥,你手里拿的是谁的信?”“你哥哥的,”蜜田的眼湿了,“他作战牺牲了。”
“在哪里?”秋阁叫了一声把信拿过来,走到油灯前面去。
她没有看信,她呆呆地站在小橱前面,望着那小小的跳动的灯火,流下泪来。
她趴在桌子上,痛哭一场,说:“哥哥从小受苦,他的身子很单薄。”
“信上写着他作战很勇敢。”曹蜜田说,“我们从小好了一场,我想把他的尸首起回来,我是来和你商量。”
“那敢情好,可是谁能去呀?”秋阁说。
“去就是我去。”曹蜜田说,“叫村里出辆车,我去,我想五天也就回来了。”
“五天?村里眼下这样忙,”秋阁低着头,“你离得开?我看过一些时再说吧,人已经没有了,也不忙在这一时。”她用袖子擦擦眼泪,把灯剔亮一些,接着说“爹娘苦了一辈子,没看见自己的房子、地就死了,哥哥照看着我们实在不容易。眼看地也有得种,房也有得住,生活好些了,我们也长大了,他又去了。”
“他是为革命死的,我们不要难过,我们活着,该工作的还是工作,这才对得住他。”蜜田说。
“我明白。”秋阁说,“哥哥参军的那天,也是这么晚了,才从家里出发,临走的时候,我记得他也这么说过。”
“你们姐俩是困难的。”曹蜜田说,“信上说可以到县里领恤金粮。”
“什么恤金粮?”秋阁流着泪说,“我不去领,哥哥是自己报名参军的,他流血是为了咱们革命,不是为了换小米粮食。我能够生产。”
曹蜜田又劝说了几句,就走了。秋阁坐在纺车怀里,再也纺不成线,她望着灯火,一直到眼睛发花,什么也看不见,才睡下来。
第二天,她起得很早,把二格叫醒,姐俩到碾子上去推棒子,推好叫二格端回去,先点火添水,她顺路到郭忠的小店里去。
郭忠的老婆是个歪材。她原是街上一个赌棍的女儿,在旧年月,她父亲在街上开设一座大宝局。她从小在那个场合里长大,应酬人是第一,守家过日子顶差。等到大了,不知有多少人想算着她,父亲却把她嫁给了郭忠。谁都说,这个女人要坏了郭家小店的门风,甚至会要了郭忠的性命。娶过门来,她倒安分守已和郭忠过起日子来,并且因为她人缘很好,会应酬人,小店添了这员女将,更兴旺了。
可是小店也就成了村里游手好闲的人们的聚处,整天价人满座满,说东道西,拉拉唱唱。
郭忠有个大女儿名叫大妮,今年十七岁了。大妮以前也和那些杂乱人说说笑笑,打打闹闹,近来却正眼也不看他们。她心里想,这些人要不得,你给他点好颜色看,他就得了意,顺杆爬上来,顶好像竭子一样螫他们一下。
大妮心里有一种苦痛,也有一个希望。在村里,她是叫同年的姐妹们下眼看的,人们背地说她出身不好,不愿意叫她参加生产组,只有秋阁姐知道她的心,把她叫到自己组里去。她现在很恨她的母亲,更恨那些整天游手好闲的那些人,她一心一意要学正派,要跟着秋阁学。
秋阁来到她家,在院里叫了一声,大妮跑出来,说:“秋阁姐,到屋里坐吧,家里没别人。”
“我不坐了,”秋阁说,“吃过饭,我们去给抗属送粪,你有空吧?”
“有空。”大妮说。
大妮的娘还没有起来,她在屋里喊:“秋阁呀,屋里坐坐嘛。你这孩子,多咱也不到我这屋里来,我怎么得罪了你?”
“我不坐了,还要回去做饭哩。”秋阁走出来,大妮跟着送出来,送到过道里小声问:“秋阁姐,怎么你眼那么红呀,为什么啼哭来着?”
“我哥哥牺牲了。”秋阁说。
“什么,秋来哥呀?”大妮吃了一惊站住了,眼睛立时红了,“那你今儿个就别到地里去了,我们一样做。”
“不,”秋阁说,“我们还是一块去,你回去做饭吃吧。”
(节选自《白洋淀纪事》)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环境描写使小说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B.“那你今儿个就别到地里去了,我们一样做。”这句话既是对张秋阁的热切关心,也表明了郭大妮的坚定决心。
C.小说叙写根据地干部群众的支前生活场景,从正面渲染了战争场面的血腥与残酷。
D.小说写出了战争年代冀中区人民的生活风貌,表现了他们的美好人性。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小说的情节由曹蜜田的退场和郭大妮的出场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B.小说描写小店环境,插叙郭忠老婆的情况,主要是为了映衬张秋阁的美好形象。
C.小说大量运用口语,社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格朴实。
D.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富有个性,既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7.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体现了人物的哪些宝贵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是这一文学流派的显著特征,请以本文为例,简析这一特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碑(节选)
孙犁
树枝开始摇动,霜雪大块地往下落。风来了,雾也渐渐稀薄。枪声响到河南岸,人们全掩藏到堤后面去了……
雾腾起,河流显出来,河两边水浅的地方,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流却更浑浊汹涌了。
他们渐渐看见一小队,黑衣服的战士,冲着这里跑来。战士们弯着身子飞跑,跑一阵就又转回身去伏在地上射击。他们分成了三组,显然是一组对付着一面的敌人。敌人也近了,敌人从三个方向包围上来,形成了一个弓背。这一小队,黑衣服的战士就是这个弓的弦,是这弦牵动着那个弓背,三面的敌人迅速地逼近他们。
“那穿黑衣裳的是我们八路军!夜里才过去的。”小菊兴奋又担心地,大声告诉她身边的人。
这一小队人马,在平原上且战且走。他们每个人单独作战,又连结成了一个整体,自己留神是为的保护别人。在平原上初冬清晨的霜雾里,他们找到每一个可以掩蔽自己的东西:小壕沟、地边树、坟头和碑座、大窑疙瘩和小树林。他们在那涂满霜雪的小麦地里滚过来了。
这自然是撤退,是突围。他们一个人抵挡着那么些个敌人。三面的敌人像一团旋转的黄蜂,他们飞上飞下,迫害着地面上的一条蜈蚣。蜈蚣受伤,并且颤抖了一下,但就是受伤的颤抖,也在观战人的心里形成了悲壮的感觉。
人们面前的土地是这样的平整和无边际。一小队人滚动在上面,就像一排灿烂的流星撞击在深夜的天空里,每一丝的光都在人们的心上划过了。
战争已经靠近河岸。子弹从观战人们的头顶上吱吱地飞过去。人们低下头来,感到一种绝望的悲哀。他们能渡过这条河吗?能过来可就平安了。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敌人一扑面子压过来,炮火落到河岸上,尘土和泥块,掩盖了那一小队人。
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在炮火里出来,身子像火一样热,心和肺全要爆炸了。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他们万分艰难地走到老金的家里。村北里也响起枪来,村里大乱了。母女两个强拉硬扯地给他们脱下冻在身上的衣服,小菊又忙着把家人过冬的棉衣服叫他们穿上,抱出他们的湿衣服去,埋在土里。
大娘含着两眼热泪说:“你们不能待着,还得走,敌人进村了!”她送他们到村西的小交通沟里,叫他们到李庄去。到那里再暖身子吃饭吧。她流着泪问:
“同志!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滚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赵老金这一旁观者视角生动地描述了八路军战士与敌人交锋、撤退突围、渡河牺牲等战斗场面,激烈紧张,让人感到惊心动魄。
B.小说通过小菊把家里的棉衣都拿出来给冻僵的战士、大娘含泪送别战士、赵老金救助打捞战士等情节,体现了百姓与八路军之间的军民鱼水情。
C.小说中多次写到河,“河”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开头写河水结冰为后文战士殒身冰河做铺垫,也与结尾处赵老金在冰河里打捞英雄相照应。
D.小说后四段在刻画赵老金时,主要是通过动作描写、心理的描写和环境的烘托来表现他内心的悲痛沉重,含蓄蕴藉却又感人至深。
10.小说中的八路军战士虽然不是主人公,但是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谈谈作者是如何成功地塑造这一群像的?
11.孙犁曾经说过“战时的英雄文学需要‘悲壮’‘而不是悲哀’”。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碑》这篇小说“悲壮”的特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吴召儿
孙犁
我们机关搬到三将台,是个秋天,枣儿正红,芦苇正吐花。我们来了一群人,不管牛棚马圈全住上,当天就劈柴做饭,上山唱歌,一下就和老乡生活在一块儿了。
我组织民校妇女识字班,课程第一是唱歌,歌唱会了,剩下的时间就碰球。山沟的青年妇女们,碰起球来,真是热烈,整个村子被欢笑声浮了起来。
一天,我翻着点名册,随便叫了个名字:“吴召儿!”
我听见嗤的一声笑了。抬头一看,在人群末尾,靠着一根白杨木柱子,站起一个女孩。她正在背后掩藏一件什么东西,好像是个假手榴弹,坐在一处的女孩子们望着她笑。她红着脸转过身来,笑着问我:“念书吗?”
“对!你念念头一段,声音大点儿。大家注意!”
她端正地立起来,两手捧着书,低下头去,就念开了,书念得非常熟快动听。就是她这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不知怎的一下就印进了我的记忆。下课回来,走过那条小河,我听到了只有在阜平才能听见的那激动的水流的声响,听到在这山草衰白柿叶霜红的山地,还没有飞走的一只黄鹂的叫唤。
十一月“反扫荡”。我当了一个小组长,我们的向导老不来。我跑到村长家里去找,村长胡子拉碴的,散披着黑羊皮袄,见我就笑着说:“男的分配完了,给你找了一个女的!”
“女的就女的吧,只能这样了。”我说。
一个女孩子跑出来,穿着一件红棉袄,一个新鲜的白色挂包,斜在她的腰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真是,”村长也在抱怨,“这是‘反扫荡’呀,又不是到区里验操,也要换换衣裳!红的目标大呀!”
“尽是夜间活动,红不红怕什么呀,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女孩子笑着,“走吧,同志!”说着就跑下坡去。
在路上,她走得很快,我跑上前去问她:“我们先到哪里?”
“先到神仙山!”她回过头来一笑,这时我才认出她就是那个吴召儿。
“到了神仙山,我有亲戚。”她说,“我姑住在山上,她家的倭瓜又大又甜。今天晚上,我们到了,我叫她给你们熬着吃个饱吧!”
天黑的时候,我们才到了神仙山的脚下。她爬得很快,走一截就坐在石头上望着我们笑,像是在这乱石山中,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来。
北斗星转下山去,我们才到了她的姑家。
“这都是我们的同志。”吴召儿大声对她姑说,“快给他们点火做饭吧!”老婆子拿了一根麻秸,在灯上取着火,就往锅里添水。吴召儿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
“你爹给你买的新袄?”姑问。
“他哪里有钱?是我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
以后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
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一清早放晴,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不知她现在怎样了。我能断定,她的生活和历史会在我们这一代生活里放光的。
1949年11月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我们”组织民校妇女识字、唱歌、碰球,渲染了欢乐祥和的氛围,表现出融洽的军民鱼水之情。
B.吴召儿认真的读书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十一月“反扫荡”中,村长安排她做向导,我乐意接受了。
C.“突然开出一朵红花,浮起一片彩云”含蓄点出吴召儿的“红棉袄”,富有诗意美,读来别有一番趣味。
D.小说结尾“放光”一词含义深刻,表明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将被后人永远铭记。
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吴召儿出场时在背后掩藏的东西可能是假手榴弹,这为后文写她拉开真手榴弹的弦截敌埋下了伏笔。
B.小说写“我”与吴召儿第二次见面时,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穿着红棉袄,挎着白挂包,包里装着三颗手榴弹。
C.小说对“村长”和“姑”的描写着墨不多,但外貌、语言等相关描写富有个性,也从侧面烘托了吴召儿的形象。
D.小说描写了山顶的暴雨狂风,既表现了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暗示了“反扫荡”斗争中人们处境的危险。
14.请简要分析“吴召儿”的形象特点。
15.“荷花淀派”小说以场景描写见长。请比较这篇小说与课文《荷花淀》在“场景描写”上的不同之处。
答案
1、C“也足以证明老侯的正直与清白”错。党的纪律是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老侯拿了别人送的石猴,就不能证明自己的正直与清白。
2.C
A.“与《茶馆》里“莫谈国事”的纸条作用相同”错。“石猴”是本文的线索,但“《茶馆》里‘莫谈国事’的纸条”不是线索,《茶馆》的线索是人物的悲剧命运和茶馆的历史变迁。
B.“展现了他对自身错误的深刻认识”错。“老侯临走哭了一场”是因为自己一时疏忽造成今天的局面而感慨,选项总结程度过重。
D.“一语双关”错。此处的无线电就是指传播谣言、暗中破坏的反动分子,是比喻修辞。
3.①折射人物心理活动。如“我反省什么?”“没那么严重!”你要往深里想嘛,我也没有办法”展现了老侯从起初的紧张到后来满不在乎的心理变化;
②突显人物形象。老邴对老侯的批评展现了老邴讲原则、政治警惕性高的形象;
③交代故事情节。老邴和老侯的对话既说明了石猴的来历,又暗示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④在矛盾冲突中显示主旨。老邴说的“你给党造成了什么影响”,令老侯警醒,也令读者深思。
4.①小说贴近时代,反映真实的农村生活。通过分浮财时石猴所引发的种种事件,再现了建国初期农村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②小说塑造了真实的人物形象。通过分浮财的种种事件。塑造了老邴讲原则,有党性,老侯政治警惕性不高的形象,以及部分百姓落后、迷信的形象;
③小说语言生活化。如运用“主事的”“有一套”“烟荷包”“提说提说”等充满口语化、地域化色彩的词语再现了真实的生活情境。
5、C“正面渲染”错,应该是侧面烘托。文中没有对战争场面正面描写,所以是侧面描写。
6.B“张秋阁”错,应该是“郭大妮”。小说插叙郭忠老婆的出身,交代了郭大妮的家庭环境,所以插叙郭忠老婆的情况,主要是为了映衬郭大妮的美好形象。
7.①自觉革命、不怕牺牲。张秋阁明白“哥哥是自己报名参军的,他流血是为了咱们革命”。
②大公无私、顾全大局。张秋阁拒绝“到县里领恤金粮”,理解哥哥革命“不是为了换小米粮食”。
③自力更生、自立自强。张秋阁说“我能够生产”,而不是靠政府抚恤救济。
8.①小说着重叙写根据地后方的“大生产运动”,并不刻意表现解放战争时期战场的残酷与牺牲的壮烈。
②小说着力表现人们积极投身社会变革、共同学习进步的乐观精神,略写生活的重压与人生的苦难。
③小说突出表现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人情美、人性美,有兄妹家人之间的难以割舍,有邻里发小之间的互助互爱。
A“赵老金这一旁观者视角”错误。小说中群众、小菊、赵老金都是旁观者。
10.(1)正面描写(或动作描写):文中描写了战士们在战斗中奔跑、隐蔽、钻出烟火、跳进河里、敲打冰面等一系列动作,展现出他们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形象。
(2)侧面衬托:文中通过写群众对战斗中的战士们安危的担心牵挂、赵老金一家对战士们的关怀帮助,侧面表现战士们情系百姓、保家卫民的形象。
(3)环境衬托:文章开头描写风摇树动、霜飘雾腾、枪声密集、河水汹涌,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表现战士的英勇无畏、顽强不屈。
(4)场面描写:文中描写了在敌我力量悬殊的严峻形势下,八路军战士与敌人交锋、撤退突围、渡河牺牲等战斗场面,表现战士的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形象。
11.(1)战斗时的悲壮:八路军小队与敌军力量悬殊,敌人像黄蜂一样从三面包围,战士们像一条蜈蚣,虽受到敌人重创,依然顽强不屈、英勇战斗,非常悲壮。
(2)牺牲时的悲壮:八路军从炮火中冲出后,被迫跳进冰河,冰冷的河水使他们失去知觉,悲壮地牺牲。
(3)打捞时的悲壮:赵老金在战士们牺牲的河边固执地打捞英雄,百折不回,以一种无声的方式纪念牺牲的英雄,这种行为很悲壮。
(4)情感沉重悲壮:作者含蓄地描述在残酷的反围剿斗争中八路军战士的负伤与死亡的情景,重点表现战士们的牺牲以及赵老金一家的悲痛,渲染、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氛围,蕴含着沉重悲壮的感情。
12.B“乐意”错,“女的就女的吧,只能这样了”表明“我”的无奈。
13.C“但外貌、语言等相关描写富有个性”错,对“姑”没有运用外貌描写。
14.①活泼率真。“我没有别的衣服,就是这一件”表明她的率真,“笑着”“就跑下坡去”“和她姑有说不完的话”表明她的活泼。②勤劳能干。“(新棉袄)是给军队上纳鞋底换的”表明她勤劳能干。③机智勇敢。“把棉袄翻过来伪装”表明她的机智,“你去集合人,我去截兔崽子们”表明她的勇敢。④关心同志。“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表明她对同志的关心。
15.①《荷花淀》中人物活动场景主要是水上;《吴召儿》主要写的是山上;②《荷花淀》中正面描写激烈的战争场面;《吴召儿》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③《荷花淀》详写战争场面,《吴召儿》略写战争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