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综合测试(一)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德国鲁尔区相继遇到了产品滞销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划。据此回答1~2题。
1.“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的出现,主要原因不是( )
A.能源消费从“煤炭时代”进入“石油时代”,世界对煤炭的需求量明显下降
B.煤炭开挖深度的增加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鲁尔区所产煤炭的价格在市场竞争中乏力
C.钢铁出现了世界性的供过于求的状况,鲁尔区的钢铁工业受到各国钢铁产品低价格的冲击
D.鲁尔区铁矿资源主要来自法国西南部,运输成本不断提高
解析:鲁尔区交通便利,国内钢铁工业所需的铁矿石主要从瑞典、俄罗斯等国家获得。而且20世纪50年代随着大型交通工具的发展,铁矿石的运费是不断降低的。其他三项所述内容都是“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
答案:D
2.20世纪70年代以后,鲁尔区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 )
A.旅游、商业、金融和保险业等“无烟经济”受到重视,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B.很多工厂变为农田,农业的地位不断提高
C.煤炭和钢铁企业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以增强对外竞争力
D.开发本国铁矿资源,减少进口铁矿石数量
解析:鲁尔区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旅游、商业、金融和保险业等“无烟经济”受到重视,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煤炭和钢铁企业的数量不断减少,但是规模在扩大。钢铁企业所需要的铁矿石依然主要来自其他国家。废弃的煤矿得到复垦,但是农业的地位没有不断提高。
答案:A
东北平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但近年来,由于进口大豆的冲击,市价大幅下降,由原来的2.2元/km降到现在约1.6元/kg,降幅近30%,由于价格下跌,产品滞销,豆农的生产积极性大受打击,纷纷减产或转产,我国东北大豆生产呈现萎缩之势。读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比较表和下图,回答3~5题。
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比较表(运输费用以到达大连为例)
含油量 运输费用(元/kg) 生产成本(元/kg) 生产方式
国产大豆 17% 0.18 1.60 粗放式
进口大豆 19% 0.26 1.28 集约式
3.图中阴影所示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有利的条件是 ( )
A.热量充足 B.土壤肥沃
C.沼泽广地 D.资源丰富
4.图中阴影地区代表的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分别是 ( )
A.春小麦、棉花 B.春小麦、玉米、棉花
C.春小麦、玉米、棉花 D.春小麦、大豆、甜菜
5.从表中数据分析,提高东北大豆竞争力的主要措施是( )
A.增加劳动力 B.扩大种植面积
C.加大科技投入 D.加大农业补贴
解析:东北平原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光照和热量不足,但该地区黑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东北平原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而不是冬小麦,玉米也是该地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油料作物大豆和糖料作物甜菜为主。由于热量不足,东北地区不适宜种植喜温的棉花。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国产大豆含油量低,生产成本高,生产以粗放式为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大豆品质的重要措施是加大科技投入。
答案:3.B 4.D 5.C
下图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完成6~7题。
6.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推行大规模机械化,建设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7.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如果生产活动不合理,很容易产生荒漠化。我国西北农牧业分布的地区由于过度发展种植业,沙漠化会不断地向东、向南发展。
答案:6.D 7.A
下图为湿地被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8~9题。
8.湿地被破坏后,表示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曲线、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的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解析:湿地能调节气温和河流流量,被破坏后其调节功能减弱,气温年变化和河流流量年变化增大。
答案:B
9.下列有关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
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解析:人类对三江平原的开垦,导致湿地面积缩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答案:D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江汉平原 D.成都平原
解析:太湖平原位于沪宁杭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很快,耕地被大量侵占;再加上农业结构发生改变,故在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明显。
答案:A
11.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人均耕地面积多
解析:黑龙江省与人口大省河南相比,人口较少,人均耕地面积多,粮食商品率较高。
答案:D
欧洲西部有许多河流和运河构成内流河航运网。青藏高原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据此完成12~13题。
12.欧洲西部河流发展航运的条件优越,从自然因素考虑是欧洲西部( )
①经济发达 ②地势平坦 ③水能丰富 ④降水丰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西藏自治区内河运输不够发达,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境内无大江大河
B.河流结冰期长,不利于通航
C.落差大,不利于通航
D.政府对发展内河运输不够重视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河流航运的因素。解题关键是了解西欧与青藏高原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以及经济状况。12题欧洲西部多平原地形,河流落差小,水流平缓,又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分配均匀,水量变化小,从自然条件看非常有利于发展内河航运。流域内又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内河航运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13题西藏自治区虽然河流众多,但多是河流源头,落差大,对发展内河航运极为不利。
答案:12.D 13.C
稀土用途广泛,是很多高精尖产业必不可少的原料。由于生产无序、竞争无度,作为世界第一大稀土生产国的中国,不具有定价权,稀土价格长期低位徘徊。下表反映的是2009年中、美、日三国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读表完成14~15题。
国家 储量(%) 产量(%) 消费量(%)
中国 36 97 41
美国 13 0 13
日本 0 0 26
其他 51 3 20
14.20世纪70年代我国稀土资源储量曾占世界总量的74%,而到2009年仅占世界总量的36%,其主要原因是( )
①世界稀土资源的储量基数提高 ②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 ③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④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5.2009年打响的“稀土保卫战”初显成效,稀土价格正在由“土价”向正常价位回归。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 )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②大力开采,不断提高产量 ③进行保护性开采 ④进一步扩大出口份额,赚取外汇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题干所问为资源储量的变化,有中国储量和世界储量两个变量,所以分析时也应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对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并提高资源的附加利润。
答案:14.A 15.A
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16~17题。
16.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部门是( )
A.原料工业 B.加工工业 C.采掘业 D.治金业
解析: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改革开放初期,其经济核心部门主要是采掘业。
答案:C
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加工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B.原料工业2000年比1995年增加了25%
C.采掘业增加值比重2000年比1985年、1995年都低
D.2000年与1995年加工工业产值差不多
解析:据图可直接得出答案。
答案:C
下面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因素示意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人为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 )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解析:读取图中各点的数据后可知,五个影响因素中过度樵采的比重最大,超过30%。
答案:A
19.关于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气候干旱 ②黑土广布 ③植被稀疏 ④水源充足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少,荒漠广布。
答案:C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 km2,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据此回答20~21。
20.拉鲁湿地的作用表现在 ( )
A.防止土地荒漠化
B.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C.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D.减少拉萨市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
解析: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湿地生态效益和保护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相对较简单。
答案:C
21.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上游乐场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解析:对于湿地的开发和利用,应做到在不影响其生态效益发挥的前提下,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此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图甲是“我国南方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乙是“该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图”,据图完成22~23题。
22.图乙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有( )
①坡地垦田 ②围湖造田 ③林地利用 ④果园开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对照图甲、图乙可以看出A地西北方向等高线密集,却是耕地;湖泊面积缩小,可能是围湖造田所致。
答案:A
23.对于该地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有( )
①环境污染 ②湖泊淤积、湖面缩小.调蓄功能增强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下游洪水威胁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砍伐森林,开垦耕地,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坡地垦田,使水土流失加剧,再加上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少,致使洪水威胁增加。
答案:B
图甲为“2000~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乙为“2002~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完成24~25题。
24.2000~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
①2000~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②2000~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③2002~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④2003~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从图甲中2000~2007年耕地面积曲线变化可以看出,耕地面积先减小后趋于平缓,各年减少幅度不同,其耕地总量在1.2亿公顷以上;2002~2003年曲线的坡度最陡,说明减少最快。
答案:C
25.2002~2007年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
①建设用地增加 ②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③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④未利用地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从图乙可以看出各类土地的变化状况,林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等呈增加趋势,且林地增加较为显著 ;耕地、未利用地减少较快,说明耕地减少的原因,一是建设用地增加,二是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答案: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2分)
材料一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20世纪80年代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迅速由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发展成为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
材料二 目前,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正经历着从“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的新跨越。珠三角经济圈作为东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产业转型中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的双突破。
材料三
(1)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的________型工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促使其发展的主要原因除了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外,最重要的国际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革开放以后,三大经济圈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现由“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新跨越的过程中,不断伴随着产业转移,当前东部地区迁移出的产业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_;这类产业转移对实现“效益东部”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地区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2)题,图中三大经济圈具有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优势;第(3)题,东部地区转移出去的主要是污染严重、能耗较高、技术含量低的产业。
答案:(1)劳动密集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 (2)①地处沿海,位置优越,交通便利;②工农业发达,产业基础好;③市场广阔,对外开放程度高;④教育和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⑤国家政策的扶持;⑥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设施较完善等。 (3)技术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等 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土地、资源、能源的压力;缓解环境污染压力;部分劳动力就业矛盾加剧等。
27.读“安徽省地形图”(图1)和“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荒漠化扩大的影响因素示意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14分)
(1)填写空缺,比较安徽省甲河以北和乙河以南地区的差异。
地形 自然带 城镇空间特征
甲河以北地区 平原 团块状,受自然条件限制小
乙河以南地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主要原因。结合图2可知,________、________因素所占比重最大。
(3)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面积广大的自然原因主要有哪些?土地荒漠化引发的最突出的气象灾害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安徽南部和我国西部地区都存在着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安徽南部主要表现为________,我国西部主要表现为________,但其形成又有相似之处,其共同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针对这一原因,你认为最为有效的解决措施是什么?
解析:第(1)题,从图1中可以看出,甲河是淮河,淮河以北是温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乙河位于长江以南,有低山丘陵分布,受地形、河流的影响,城镇空间分布多呈条带状。第(2)题,结合图2,可直接读出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是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两个最主要因素。第(3)题,我国西部地区深居内陆,距海洋远,湿润水汽难以到达,因此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同时我国西部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在土地荒漠化地区易引发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第(4)题,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退化则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二者共同的人为原因都是生活用能不足而造成的过度樵采。解决生活用能不足的措施包括种植薪炭林,推广省柴灶,开发新能源等。
答案:(1)
地形 自然带 城镇空间特征
甲河以北地区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乙河以南地区 平原、低山、丘陵 条带状,位于山间、河谷中,受自然条件限制大
(2)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3)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多大风。土地荒漠化引发的最突出的灾害是沙尘暴。
(4)水土流失 荒漠化 过度樵采 因地制宜地利用沼气、地热、风能、太阳能等能源;种植薪炭林;推广省柴灶,提高能源利用率。
28.珠江径流流量丰沛,水力资源丰富,全流域可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约为2512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168亿度。其中西江的红水河落差大,流量大,开发条件优越,成为水力资源的“富矿”。读下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2分)
(1)分析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流域梯级开发产生的电能主要输往________地区,是我国________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除了发电外,流域的梯级开发还能产生哪些方面的综合效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珠江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其流经地区地势起伏大,所以其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第(2)题,该流域流经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经济发达,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该流域梯级开发产生的电能主要输往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第(3)题,梯级开发是包括防洪、航运、发电、灌溉、旅游等在内的综合性长远开发方案。
答案:(1)降水多、流量大;落差大(或多峡谷)。 (2)华南(或珠江三角洲) 西电东送 (3)防洪、航运、水产养殖、供水、旅游等。(任答4点即可)
29.读下图,回答以下问题。(12分)
(1)填出图中字母所处的农业带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E________,F________,G________。
(2)小麦带属于________气候,水果和灌溉农业带属于________气候。
(3)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不到全国人口的3%,却成为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地形和气候条件记忆美国农业带分布,并理解其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好处。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少而出口农产品多,主要是因为美国地广人稀,且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答案:(1)乳畜带 小麦带 玉米带 棉花带 畜牧和灌溉农业带 水果和灌溉农业带 亚热带作物带 (2)温带大陆性 地中海 (3)充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的优势,更好地应用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4)农业现代化程度高,地广人稀(共112张PPT)
成才之路·地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湘教版 · 必修3
基础清单·速查
知识归纳·整合
基础达标·训练
基础清单·速查
知识归纳·整合
基础达标·训练
(点此链接)
(1
2
3
荒漠化的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月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荒漠化危害:使生物生产能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荒漠化防治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
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类型: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地球之肾”: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以洞庭湖区为例)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地资源问题:天然湿地数量减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
保护湿地:退耕还湖还沼泽、禁止乱捕滥猎
冶理前的田纳西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大面积荒芜
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重视环保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今天的田纳西河流域:洪水灾害得到有效控制;拥有全美最大的水电、火电、核电相结合
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的电力系统,建成了一个以电力工业为龙头,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森林覆盖率已超过60%,旅游设施齐全
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的经验:设置专门的开发机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不断
大开发力度;提高流域开放度
区域农业的(发展条件: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地广人稀;发达的工业和科技
可持续发展特点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以美国为例)(对策: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鲁尔区的繁荣:煤炭、水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离铁矿区较近;广阔
产资源合理开发和的市场
鲁尔区的衰落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生产结构单一;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
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革命的冲击
德国鲁尔区为例
鲁尔区的新发展:对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的改造;发展新兴工业和服务业;拓展交通;调
整工业布局;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进程:城乡一体化模式→城市群模式
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工业化的推动作用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题:大量占用耕地;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对策:治理污染;优化产业结构;搞好城镇和区域规第二单元综合测试(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我国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情况图,回答1~2题。
1.由于政策原因,我国耕地逐年减少,由于生态退耕使耕地减少比重最大的一年出现在( )
A.1998年 B.2000年 C.2002年 D.2003年
2.由于耕地数量的减少,为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农业应重点做好( )
A.确保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
B.控制农村人口数量
C.植树造林保护生态
D.科学种粮,提高单产量
解析:根据图中生态退耕和结构调整减少耕地的数量,可知2003年我国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最大,其所占的比重也最大。由于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除切实保护好耕地外,还要增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以确保粮食安全。
答案:1.D 2.D
读珠三角与周边地区区域合作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箭头代表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线箭头代表资源和能源
B.实线箭头代表技术和资金
C.虚线箭头代表资源和技术
D.虚线箭头代表资源和资金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实线箭头代表技术和资金,虚线箭头代表资源和劳动力。
答案:B
4.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带来的可能影响有( )
A.公司总部向粤西地区转移
B.不利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
C.减轻珠三角地区的环境压力
D.大量廉价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转移
解析: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利于粤西地区的产业升级,能改善珠三角地区的环境质量,减轻环境压力,但不会导致总部向粤西地区转移。
答案:C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5~6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 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5.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 D.植树造林
解析:结合图表信息可以看出该地草地显著减少,耕地增加,由于草地被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应该退耕还草。
答案:B
6.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 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 D.内蒙古高原西部
解析:该地沙地、草地面积广阔,最可能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
答案:D
下图为国家“十一五”规划划定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2000~2008年的经济统计数据,据此完成第7~8题。
2000~2008年中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较
7.造成图中四大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差异的因素有( )
①地理区位 ②矿产丰富程度 ③产业结构 ④对外开放程度 ⑤科技水平 ⑥土地面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③⑤⑥
8.2008年东部生产总值增长率最低,说明( )
A.中、西部经济加速增长,东、西部差距逐渐消失
B.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西移,造成东部发展衰落
C.东部受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减产
D.东部外向型经济比重高,受国际市场影响大
解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多方面基础上产生的。东部地区虽然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但面积有限,资源尤其是矿产、能源缺乏。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造成国际市场萎缩,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速度都受到冲击,其中东部外向型经济比重高,因此生产总值增长率最低。
答案:7.C 8.D
湖北省50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我国西部地区的一批烟波浩淼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泊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据此回答9~10题。
9.使“八百里洞庭”退居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水土流失严重 ③蒸发和下渗 ④引水灌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重,加之围湖造田,使得洞庭湖水面缩小。
答案:A
10.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
B.冰雪融水水量不足
C.引水灌溉,蒸发旺盛,下渗量增大
D.围湖造田
解析: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主要是不合理的引水灌溉、蒸发旺盛、植被稀少、下渗量增大等原因造成的。故C正确。
答案:C
读“田纳西河流域某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回答11~13题。
11.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及对应的植被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
B.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2.从图中可知本流域内径流的季节变化是( )
A.冬末春初流量大,夏秋流量小
B.春末夏初流量大,秋季流量小
C.夏秋流量大,冬春流量小
D.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
13.此流域内河水的补给方式及水汽主要来源地是( )
A.冰川融水,阿巴拉契亚山
B.大气降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C.大气降水,太平洋
D.湖泊水,五大湖
解析:本题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及其对径流的影响,解题关键是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出气候类型。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老棉花种植区,本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由图可知,该地降水冬末春初多,夏秋相对较少,因此河流受降水补给的影响,冬末春初流量大,夏秋流量相对较小。该地位于美国东南部,降水主要来自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沿岸。
答案:11.D 12.A 13.B
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结合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中国人均耕地小于法国,是因为耕地总量小于法国
B.加拿大平原面积广阔,故人均耕地最多
C.日本平原面积占国土一半以上
D.中国人口多,山区面积大,人均耕地少
解析:中国耕地总量远大于法国,但人口众多,所以人均耕地量远小于法国;加拿大由于地广,人口稀少,故人均耕地多;日本山地和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75%,平原面积占比重很少。
答案:D
15.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是( )
A.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占用了大部分耕地
B.人口增长率很低,但每年增加人口多
C.由我国“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结构决定
D.土地荒漠化严重,耕地大面积减少
解析:明确题干“耕地比重小”,即在土地构成中所占比例小这一关键信息,其原因是由我国“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结构决定。
答案:C
读下图,回答16~18题。
16.丙区域农作物播种时间大约在( )
A.3、4月 B.7、8月 C.12、1月 D.9、10月
17.乙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 )
A.小麦 B.水稻 C.棉花 D.玉米
18.丁地农业带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①气候湿冷,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②靠近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市场广阔 ③交通便利 ④该地气候暖湿、土壤肥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以及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为小麦带,乳畜带(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区)以南为玉米带。由于中部和北部气候上的差异,中部生长期较长,北部生长期较短,所以中部种植冬小麦,北部种植春小麦。春小麦的播种时间在春季。乳畜带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乳畜带纬度位置偏北,气温湿冷,无霜期短,土地较贫瘠,不适宜种植谷物,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这里接近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和五大湖区,拥有巨大的牛奶和乳制品消费市场和便利的交通。
答案:16.A 17.D 18.A
截至7月7日8时,2011年黄河汛前调水调沙水库调度阶段工作结束,官方初步计算小浪底水库排沙3 639万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9~20题。
19.黄河调水调沙多选在汛期来临之前,是因为( )
A.此时黄河水量最丰富
B.此时黄河河水含沙量最大
C.此时黄河下游河段需水量最大
D.可为汛期防洪留出足够的库容
解析:黄河调水调沙的关键性工程为小浪底水利枢纽,其最主要的功能为防洪,汛期之前进行调水调沙,可为防洪留出足够的库容,同时还节约了其他季节宝贵的水资源。
答案:D
20.综合治理黄河,除调水调沙外,还需要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 )
①中游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 ②下游加固大堤,清理河道 ③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④建立水利枢纽,合理调节水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黄河中游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下游除为地上河外,还受夏季洪水、冬春断流、水污染等问题的困扰,因而题中所述措施都是治理黄河的有效措施。
答案:D
中部地区是指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崛起战略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据此完成21~22题。
21.连续几年粮价低迷,种粮难保本,弄不好就赔钱,成了大多数农民的心病。可是在洞庭湖区,却有几个种粮大户承包数千亩粮田,生产、加工一体化获得了极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些种粮大户在粮价低迷的情况下种粮食之所以能获得极可观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因为( )
①大规模生产活动能降低生产成本 ②粮食加工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③他们生产的粮食价格低廉很容易销售 ④他们生产的粮食品质优良因此价格比其他农户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从题干可知这些种粮大户采取的是大规模生产,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深加工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答案:A
22.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 )
A.政府增加对农民的财政补贴
B.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D.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解析: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
答案:C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中国最珍贵的是土地,最不被人珍惜的也是土地。读我国耕地减少构成情况(单位:万公顷)表,回答23~25题。
构成年代 建设占用 生态退耕 结构调整 灾毁
1997年 19.2 16.4 4.7 5.9
1998年 17.6 16.5 16.5 7.0
1999年 20.5 39.5 13.5 10.7
23.我国建设占用耕地较大的两种情况是( )
A.旅游工程、交通道路
B.城市化、交通道路
C.交通道路、水利工程
D.水利工程、航天工程
解析: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也不断加快,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占用了大量耕地,使得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更加拮据。
答案:B
24.生态退耕较多的两个省区应该是( )
A.甘肃、内蒙古 B.内蒙古、辽宁
C.辽宁、山东 D.江苏、广东
解析:为了保护我国耕地资源,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诸如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等生态退耕措施,尤其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西北地区,力度更大。
答案:A
25.专家警示,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必须保持18亿亩的耕地底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措施适宜的是( )
A.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B.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禁止任何建设乱占耕地
C.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D.提倡农村住房独立化
解析:保护我国耕地资源的具体措施有很多,但大规模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禁止任何建设占用土地等措施违背自然规律或是不符合我国目前发展的实际,是不合理的措施,农村住房独立化会占用大量耕地。
答案:C
二、综合题
26.(2013·安徽文综)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3分)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图中陕西高原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陡坡开垦带来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不良后果导致的土地退化、肥力下降以及生态恶化现象;另外这里生产力低,种植单一农作物也导致病虫害、生态失衡等问题的产生。第(2)题,农业生产优势自然条件可从气候、光、热、水、水热组合、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效益要兼顾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分析。第(3)题,从循环经济角度设计方案,即要遵循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变废为宝的原则,有利于促进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答案:(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2) 自然条件: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 效益: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3)方案一 文字表述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做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放入沼气池发酵可解决农民日常所需的能源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方案二 方案设计(如下图)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就在人们为荒漠化忧心忡忡时,“石漠化”的幽灵又肆无忌惮地袭来。“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喀斯特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材料二 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
坡度 5°~10° 10°~15° 15°~20° 20°~25° 25°~30° 30°~35° >35°
土层厚度(mm) 120 81 80 78 71 42 20
有机质层厚度(mm) 28 20 17 15 12 9 7
(1)由以上材料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层厚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层厚度、有机质层厚度又直接影响土壤的________________。
(2)易发生石漠化的地区,在兴建大型工程时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与我国的地形、地质、气候及人类活动相联系。我国的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多石质山地,且降水丰沛,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石漠化现象严重。
答案: (1)坡度越大,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层厚度越薄 肥力 (2)①避免破坏植被;②注意地基牢固与否 (3)①地形崎岖,坡度大,水土物质极易流失;②土壤贫瘠,厚度薄;③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④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植被
28.结合我国沙尘天气分布图,沙尘暴路径示意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从干湿状况看,沙尘暴发生的地区属于我国的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
(2)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沙尘暴的发生呈现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沙尘暴路径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现象日益加剧,分析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单位草场面积的载畜量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解析:本题以沙尘暴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西北荒漠化的成因及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由图可知沙尘天气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从图中还可知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受山岭阻挡,气候干旱。第(1)题,沙尘暴发生的地区属于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第(2)题,该题考查从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沙尘暴的发生呈现的趋势是频率加快,间隔变短。第(3)题,我国沙尘暴路径呈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原因是我国北方地区处于亚洲高压的东部,冬、春季盛行西北季风。第(4)题,应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第(5)题,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减少种植业,适度发展畜牧业。
答案:(1)干旱 半干旱 (2)频率加快,间隔变短(3)因为我国北方地区处于亚洲高压的东部,冬、春季盛行西北季风。 (4)自然原因:气候异常,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土地沙化严重。人为原因:北方草原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草场退化、沙化。 (5)C
29.(2013·江苏地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1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图1
图2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_______苏中地区________苏北地区________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城镇化的差异和发展特点、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区域发展方向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读图即可看出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城镇化水平主要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第(2)问,城镇化进程特点可以从起步早晚、速度快慢、水平高低等角度分析。第(3)问,优势条件主要从受上海市的影响角度分析,规划淮安增长极可以带动苏北地区的发展。第(4)问,城镇化不能只追求数量和速度,而要注重质量,发展过程中还要注意区域的协调发展。第(5)问,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发展要立足本区域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结合三个选项所述的发展策略,即可进行匹配。
答案:(1)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2)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3)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 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4)质量(内涵发展) 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 (5)② ③ ①第二单元综合提升(二)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下图是“1990~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变化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能源消费与GDP的增长特点是( )
A.单位GDP能源消费2002年最低
B.能源消费量2007年开始下降
C.能源消费与GDP的年均增速相同
D.单位GDP能源消费呈下降趋势
解析:读图可知,单位GDP能源消费2010年最低;能源消费量不断上升,2002年后增长较快;GDP的增速较能源消费更快,说明单位GDP能源消费呈下降趋势。
答案:D
2.能源与GDP增长的关系是( )
A.能源消费增长会减缓GDP增长
B.GDP增长速度取决于地区能源储量大小
C.GDP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D.我国能源丰富,可以满足GDP高速增长的需要
解析:我国能源资源丰富,但人口多,能源的消费量大,不能满足GDP高速增长的需要,需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等能源。GDP的高速增长导致能源消费不断增长。
答案:C
读“阿斯旺工程与三峡工程对比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两个工程利弊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为华北地区供水
B.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中下游
C.阿斯旺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
D.阿斯旺工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解析:三峡工程的首要目标是防洪,受益最大的应为中下游地区。尼罗河的洪水能够为下游地区带来肥沃的土壤,修建大坝的主要目的是灌溉和发电,阿斯旺大坝建成之后对尼罗河下游及其三角洲地区影响最大。
答案:B
4.从年泄洪量比较,三峡工程远高于阿斯旺工程的原因是( )
A.三峡工程位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三峡工程以上河段主要流经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丰富
C.尼罗河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量稀少
D.阿斯旺工程上游农业发达,取水量较大
解析:年泄洪量可以从年径流量考虑,三峡工程位于长江干流上,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年径流量大;阿斯旺大坝以上的尼罗河流经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蒸发旺盛。
答案:C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更犹如一道被6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据此完成第5~6题。
5.文章描述的污染类型有( )
①大气污染 ②水污染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 ④热污染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黑烟和悬浮粒子属于大气污染;污水和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描述的是水污染;文中没有出现固体废弃物污染和热污染。
答案:A
6.导致鲁尔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②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 ③机械制造业先进 ④经济发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机械制造业先进和经济发达不是环境恶化的必然原因,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将废弃物任意排放带来的恶果,
答案:A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迁过程图。读图,回答7~9题。
7.该地区位于( )
A.珠江三角洲 B.江淮平原
C.黄河三角洲 D.三江平原
解析:该地种植甘蔗、水稻以及花卉,由此可知此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
答案:A
8.该地区土地利用变迁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的变化 B.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C.灌溉技术的提高 D.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解析:从图中可知,水稻、甘蔗等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减小,而面向市场的蔬菜和花卉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大,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答案:A
9.发展到第Ⅲ阶段时,该地区最有可能( )
A.自然灾害多发 B.农业人口比重上升
C.农业投入不足 D.商品率大幅度提高
解析:发展到第Ⅲ阶段时,只有蔬菜和花卉,而蔬菜和花卉主要是面向市场的,所以该地区最有可能商品率大幅度提高。
答案:D
读漫画“如此汲水”,完成10~11题。
10.图示漫画主要说明( )
A.井越深,水质越好
B.水有多深,植被根系就能扎多深
C.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植被枯死,生态恶化
D.应以植被根系的深度作为掘井深度的依据
11.植被对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我国西北内陆荒漠化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乔木是( )
A.白杨 B.胡杨 C.红树林 D.栎树
解析:漫画的教育意义主要在于提醒人们应珍惜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进而保护地表植被,防止生态恶 化;西北荒漠化地区的耐旱植物有胡杨、梭梭、沙拐枣等,其根系一般都较发达。
答案:10.C 11.B
下表反映了2002年~2003年间,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阅读材料,完成12~14题。
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比较表(%)
12.四大经济圈2002年~200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C.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解析: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2002年~2003年四大经济圈的第二产业比重都在上升,而第一、三产业比重都略有下降。
答案:C
13.与其他经济圈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 )
A.第一产业比重较低 B.第二产业轻工业比重大
C.劳动力素质比较高 D.生产设备比较先进
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其他三大经济圈的重工业比重都大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B
14.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中,下列工业的比重将上升的是( )
①劳动密集型工业 ②资金密集型工业 ③技术密集型工业 ④资源密集型工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中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比重将上升。
答案:B
二、综合题(共22分)
15.下图中铁路I沿线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铁路Ⅱ沿线地区经济欠发达,当地人民在河流中游两岸开展传统粮棉生产,下游有许多未充分开发的风景区。A城市新中国成立以前以煤炭开采为主要经济支柱,1995年铁路Ⅱ延长铺设到B城后,A城市经济结构开始转变,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城市却出现了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据此材料并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11分)
(1)简要概括图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描述A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为A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改造献计献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结合图文材料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材料中明确说明了“A城市新中国成立以前以煤炭开采为主要经济支柱,1995年铁路Ⅱ延长铺设到B城后,A城市经济结构开始转变”。第(3)题,一方面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又要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答案:(1)①煤、铁等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旅游资源丰富;②粮棉种植历史悠久,农业基础较好;③海洋、铁路等交通运输便利。(2)由原来的以煤炭开采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到钢铁工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3)①调整产业结构,从以资源型为主向以科技、市场型为主转变,并促进其第三产业的发展;②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保护城市环境。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1分)
材料一:继2012年4月食用油涨价后,2012年7月食用油第二轮涨价再起,从猪肉到大蒜、鸡蛋,从花生到大豆……近年农产品涨价“你方唱罢我登场”。
材料二: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分布区,该基地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2009年以来美国大豆以低廉价格占据国内大豆市场38%,由于进口大豆的冲击,豆价大幅下跌,由原来的2.2元/kg,降到现在的1.6元/kg,降幅近30%。
材料三 东北平原某地生态农业示意图。
(1)东北平原地区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水平较高的农业区,从自然条件来看,这里有利于机械化、水利化建设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商品粮基地,东北平原与其他商品粮基地比较,其突出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北作为我国传统的大豆生产区,其突出的区位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统计,我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相当于国内大豆的总产量,进口大豆在我国畅销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针对材料一中农产品涨价现象,应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在东北大豆产区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推广,试分析图示生态农业模式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广阔,耕地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水利化建设;东北作为商品粮基地,由于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大豆适合生长于中温带地区,东北黑土肥沃;进口大豆比国内大豆含油量高,且价格低廉;生态农业的好处可从品质、提高单产、国内外市场、机械化建设等几个方面分析。
答案:(1)地势平坦,耕地集中连片 (2)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人少地多) (3)土地肥沃 (4)价格低,含油量高 (5)保持合理的种植面积;打击游资炒作、囤积;管理好市场;政府大力支持农业生产。 (6)①缓和饲料、肥料、燃料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良好循环;②实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作物产量提高;③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副业,提高农民收入。一、单项选择题
西藏和黑龙江的沼泽湿地面积广大。读表,回答1~2题。
占全国沼泽湿地面积比(%)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黑龙江 22.13 20.97 17.67
西藏 24.17 25.55 26.75
1.黑龙江省和西藏自治区沼泽湿地成因的相似之处是( )
A.降水丰富,集中于夏季 B.气温低,蒸发微弱
C.冰雪覆盖,有利于下渗 D.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解析:本题考查沼泽湿地的成因,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黑龙江省地处高纬地区,西藏自治区位于高海拔地区,两地沼泽湿地共同的成因是气温低,蒸发弱。
答案:B
2.下列关于两地湿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黑龙江湿地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农业基地的开发
B.湿地减少加剧了黑龙江的洪涝灾害
C.西藏湿地面积增大与全球变暖有关
D.旅游资源的开发是西藏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黑龙江省由于农业基地的开发,湿地减少,加剧了洪涝灾害;西藏地区湿地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全球变暖导致冰雪融水量增大,湿地面积扩大。
答案:D
读“青海湖近百年来水位变化曲线图”,回答3~4题。
3.青海湖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并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未能起到的作用是 ( )
A.灌溉农田 B.保护物种
C.旅游观光 D.调节气候
解析:青海湖是咸水湖,不能灌溉农田。
答案:A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近百年来青海湖的水位持续下降
B.1880年至1930年青海湖水位下降的幅度最快
C.青海湖水位下降的原因是连续干旱,降水少
D.青海湖水位下降使湖水含盐量增加,鱼类资源急剧减少
解析:曲线图显示,近百年来青海湖的水位个别时期稍有上升,青海湖水位下降幅度增大的时间大约是在1930年至1960年左右,青海湖水位下降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
答案:D
下表反映了四个省区煤炭、太阳能、天然气、水四种资源的丰歉程度(★号越多代表资源分布越丰富),据此完成5~6题。
5.读上表,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甲—天然气 乙—煤炭 丙—水资源 丁—太阳能
B.甲—天然气 乙—太阳能 丙—水资源 丁—煤炭
C.甲—煤炭 乙—太阳能 丙—水资源 丁—天然气
D.甲—煤炭 乙—天然气 丙—水资源 丁—太阳能
解析:从表中四个省区地理环境判断,新疆地处内陆,大陆性气候显著、光照充足,太阳能、天然气资源丰富。陕西煤炭资源、天然气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矿产能源基地。四川与广东地处湿润气候区,水资源丰富,但广东矿产缺乏,而四川天然气丰富。
答案:C
6.甲类资源丰富区的资源开发方向为( )
A.稳定以煤炭开发为核心的工业体系
B.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
C.产业全部升级,第三产业全部替代第二产业
D.提高重工业产值比重
解析: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要有计划地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趋向多元化。
答案:B
“中国灯都”古镇有3 000多家灯饰企业,产品占了全国市场份额的六成以上,产品出口80个国家和地区。可谓“一灯照亮全球”。在中山大地上,还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如小榄五金、沙溪休闲服装、黄圃食品、南头家电、东凤小家电、大涌红木家具和牛仔服装。完成第7~8题。
7.在古镇发展为“中国灯都”的过程中,珠江三角洲地区( )
①城市工业化加速了农村城市化 ②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③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 ④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古镇发展为“中国灯都”的过程也就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是农村工业化加速了农村城市化。
答案:A
8.中山市经济模式的优越性是( )
A.在分散专业化经营的情况下,实现规模生产
B.不需要投资和购置机器设备
C.用生产的产品偿还外商提供的设备、技术等的价款
D.只需要提供土地、劳动力和简易加工场所
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中山市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镇一品”,选项B、C、D均是“三来一补”开放模式的特点。
答案:A
二、综合题
9.2013年3月19日,新华社全文播发《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简称计划报告)。
计划报告指出,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研究制定新十年振兴战略政策文件,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开放。促进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加快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开展城区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试点。
东北地区是以钢铁等部门为主的老工业基地。以下为“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和“东北某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图”。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
(1)请简述东北地区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工业,B表示________工业。
(4)试分析图中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的以钢铁工业为主导的老工业基地,区位条件十分优越。主要表现在:当地煤、铁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交通便利;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在东北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拥有全国大市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单一产业结构的影响,加上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落后,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头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日趋合理,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答案:(1)煤、铁资源丰富;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技术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 (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3)机械 森林 (4)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第二单元综合提升(一)
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读图,完成1~2题。
1.如果把珠江三角洲比作图中的“后院手工作坊”,则“沿街店面”是( )
A.澳门 B.香港 C.上海 D.台湾
解析:珠江三角洲尽管也靠近澳门,但是澳门的城市职能不符合“前店后厂”的要求。
答案:B
2.如果把珠江三角洲比作图中的“后院手工作坊”,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后院手工作坊”承担产品加工、制造和装配 ②“后院手工作坊”承担订单、原材料、设备、设计和销售 ③“沿街店面”承担产品加工、制造和装配 ④“沿街店面”承担订单、原材料、设备、设计和销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珠江三角洲在“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中,发挥的是劳动力便宜的优势。
答案:D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据此完成3~4题。
3.田纳西河的水系、水文特征是( )
①水系发达,支流众多 ②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③水量丰富,流量不稳定 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田纳西河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冬春季节多雨,夏秋少雨,流经山地,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答案:A
4.长江三峡水能丰富的原因是( )
①地处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 ②长江径流量大 ③地形平坦 ④河流落差大
A.①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长江三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水量大;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答案:D
沼泽是在多水的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经大面积开发,已成为全国性的商品粮基地。但近年来出现了诸如气候趋干、旱灾增多等环境恶化现象,于是国家决定这里今后不再垦荒。据此回答5~7题。
5.三江平原分布的沼泽,属于(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由沿海到内地的地域分异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现象
6.下列有关三江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单产高,但商品率较低
B.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
C.纬度高,气温低,多为两年三熟
D.尚未开发的沼泽性荒原适宜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三江平原分布的沼泽,如从地带性因素看应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所以它属于非地带性现象。三江平原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粮食作物主要是春小麦,一年一熟。
答案:5.D 6.D
7.下列关于东北沼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沼泽既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可开发成大面积湖泊,发展水产养殖
B.沼泽土壤肥力极高,应加以改良扩大耕地面积
C.沼泽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应大力开发利用这些动植物资源
D.应保护东北沼泽地,维持生态平衡,发挥其生态效益
解析:东北沼泽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沼泽既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沼泽具有同湖泊和森林一样的功能——调节气候、缓和气候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对沼泽的过度开发和利用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虽获得了眼前的经济效益但丧失了生态效益,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D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盖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8~9题。
8.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草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解析:本题考查了数据表格的分析处理能力以及地表植被与水土流失形成的关系。从不同植被覆盖情况下的泥沙含量分析可知,其泥沙量从小到大依次为: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
答案:D
9.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自然恢复植被对地表的覆盖度高且其自然平衡的能力强,系统内的物种较为多样化。人工单一树种系统内的种群,自我平衡能力差,病虫害严重,地表的覆盖度低。对于第④选项,“还林”的生态综合效益确实较“还草”强,但从表中可看出草地保持水土的能力较林地强。
答案:B
读下列材料,回答10~11题。
材料:美国国土总面积为96 291万hm2,其中耕地达19 745万hm2,占世界耕地总面积(150 151万hm2)的13.15%,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美国人均耕地0.7 hm2,是世界人均耕地(0.23 hm2)的2.9倍。
10.美国成为世界上耕地最多的国家的自然原因是( )
①美国是世界上版图最广的国家 ②美国的平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大 ③美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较为温暖湿润 ④美国的大量外来移民长期开荒的成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11.美国的人均耕地是我国的多少倍( )
A.7 B.70 C.2.9 D.29
解析:美国成为世界上耕地最多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适宜、水源充足、平原广阔、土壤肥沃,加上美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使其农业成为世界农业的典范。
答案:10.D 11.A
12.(2013·广东文综)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用以表示区域发展要素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下表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沈阳
解析:由题意可知,数值越接近1,则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与第二多城市无异,珠三角城市群不但数值较小,且2008年与2011年数值变化幅度最大,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
答案:C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2011年6月19日在其首次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证实,中国正在金沙江建设4座巨型水电站。其规划装机规模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引起的争议一点不比三峡工程少。结合下图,完成13~14题。
13.金沙江干流适于水电梯级开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短缺,电力缺口大
B.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C.径流量丰富,且季节变化大
D.地质条件稳固,适于建坝
解析:A项为社会经济原因;C项径流季节变化大不是水库建设的有利条件,且径流量并不丰富;金沙江地处横断山区,地质条件不稳定,D项错。
答案:B
14.水库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可能有( )
①库区及周围地区云量增多、湿度增加 ②上、下游间物种交流受到阻隔 ③流速减缓造成水质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 ④引发旱涝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①为有利影响;水库建设能有效地防止旱涝灾害,④错。
答案:B
二、综合题(共22分)
15.下面是贵州清镇王家寨小流域石漠化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11分)
材料一:不同坡度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材料二:不同坡向石漠化景观分布统计图。
材料三 石漠化地区恶性循环示意图。
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省区)。
(2)潜在石漠化一般出现在地形坡度____________以上地区。然而,实际上无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____________以下地区;严重石漠化出现的坡度范围是____________。
(3)石漠化最严重的情况出现在什么方向的山坡上,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指出该小流域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我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喀斯特地貌典型,石漠化问题严重。第(2)题,根据图例,阅读材料一的曲线图可得出结论。第(3)题,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南坡出现严重石漠化的概率值最大,在我国南坡为向阳坡、夏季风的迎风坡。水热充足,如果植被被破坏最容易产生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从而产生石漠化问题。第(4)题,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石漠化的产生与人口的过度增长产生的人口压力关系密切;因而控制人口增长,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环境是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措施。
答案:(1)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2)35° 10° 10°-30° (3)南坡;南坡是迎风坡、向阳坡;气温较高,多雨,水热较充足;一旦森林遭受破坏;石灰岩容易受到雨水的溶蚀、冲刷作用;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岩石裸露,形成严重的石漠化现象。 (4)人为原因:人口压力大;人均耕地面积小;粮食需求大;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生产不足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恶性循环。合理化建议;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等。
16.(2013·广东文综)青海省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261 m,几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快,区域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11分)
材料一 1996~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图(下图)
材料二 2011年西宁市工业产值结构图
(1)“到西宁避暑,请带上毛衣”。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宁市形态呈条带状,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3)1966~2008年期间,西宁市耕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所占比重总体分别呈何种变化趋势?其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能带来哪些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所以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较大。第(2)题考查城市空间形态。受地形和河流影响,城市分布在河谷地带,所以呈条带状。第(3)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例,图中体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所以导致耕地比重降低,而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第(4)题根据图示:西宁的工业结构为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产生的问题有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答案:(1)海拔高,夏季凉爽;气温日较差较大。 (2)地形 河流 (3)耕地:比重下降。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占用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比重上升。城市(镇)化及工业化的发展。 (4)特点: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为主,高能耗产业比重大。问题:①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可能带来资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③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