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31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老山界》课件(共31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5 15:33:02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6. 老山界
陆定一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课前诵读
诗中提到的“五岭”指的是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和越城岭,其中越城岭又名“老山界”,它是长征路上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在广西兴安华江瑶族乡,又称瑶山,是五岭之一,越城岭的中段分支,呈西南—东北走向,长21公里,宽6公里,方圆126平方公里。其主峰猫儿山,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向上看,耸立于云端之中;向下望,简直是绝壁悬崖。1934年,红军长征途经这里,翻越的第一座高山就是老山界,由此而举世闻名。
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内的大秀才。代表作品有《金色的鱼钩》《老山界》《怀念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模范党员,一门忠烈》等。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著作编为《陆定一文集》。
作者简介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三万六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穿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背景链接
惊惶( ) 苛( )捐杂税
打颤( ) 骨碌( )
酣( )然入梦 蜷( )缩
缀( ) 矗( )立
澎湃( ) 落( )得很远了
huáng

zhàn
gū lu
hān
quán
péng pài
zhuì
chù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惊慌:
呜咽:
酣然入梦:
矗立:
苛捐杂税:
景致:
惊慌,害怕慌张。惶,恐慌。
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琴声。
甜美、畅快入睡。酣然:喝酒畅快的样子。
高耸地立着。
指反动统治下的繁重捐税。
风景。
检查预习——理解词意
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本文记叙了红军战士经历种种困难成功翻越老山界的故事。
时 间 地 点 人 物 活 动
第 一 天
天黑
夜里
半夜里
第 二 天 黎明以后
山沟、瑶民家
沿着山沟向上走;与瑶民攀谈
山脚
准备爬山
山路上
夜行军
半山腰
半夜露宿
雷公岩
吃饭;翻越雷公岩,继续爬山
山 顶
顺利下山,征服老山界
顺序: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
下午
下午
2、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请同学们试着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3):翻越老山界的意义
下午
沿着山沟
向上走
傍晚
在瑶民
家攀谈
天黑
山脚
登山
黎明
半夜
“之”字
路攀爬
吃饭、登山
山腰露宿
到达
山顶
下午两点多
一气跑下山去
宿营地
4、请同学们试着绘制红军翻山路线图。
5、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1)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2)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3)饥饿——吃饭难;
(4)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困 难 具体表现 战士的态度 红军精神
走路难 ①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④表现了红军战士  不畏艰险  的顽强意志、  乐观主义  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悬崖峭壁、
山高路险  
不畏艰
险 
乐观主
义 
活动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为什么能够战胜这些艰难险阻?完成表格。
困 难 具体表现 战士的态度 红军精神
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②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④表现了红军战士  不畏艰险  的顽强意志、  乐观主义  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酣然入
梦、观赏夜
景  
不畏艰
险 
乐观主
义 
困 难 具体表现 战士的态度 红军精神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④表现了红军战士  不畏艰险  的顽强意志、  乐观主义  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处境难 ③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不畏艰
险 
乐观主
义 
敌人追击、
枪声密集  
反衬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2、红军翻阅越老山界之初,遇到一个瑶民大嫂,她的丈夫为什么躲藏起来,“按照习惯”说明了什么?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阀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以为是反动军阀,因此男人躲藏起来。
“按照习惯”说明,反动军阀欺压百姓是常有的事情。
瑶民大嫂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她看到红军,先是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渐渐了解了红军;当红军战士讲到她的苦难时,她不由“哭”了。当红军送她粮食,她“欢喜”的接受了。
变化的原因:一是红军的宣传,使她知道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而不是欺压百姓的军阀;二是红军战士对穷苦百姓的关心和帮助使她感动。
本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篇幅写瑶民大嫂呢?
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伍,也是宣传队、播种机、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侧面说明了红军长征是为了改变人民受苦受难的命运,从而丰富了文章中心主旨。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3、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这句话。
①以声衬静。通过写听觉的感受来突出山的寂静,还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②多角度运用对比。有寂静与声响的对比,远近对比,大小对比,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突出山的寂静。
③运用了博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前两个用动物设喻,后两个用流水设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
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凸显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刻画出了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
4、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景色:明朗、清新。
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5、作者在文章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课文最后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是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的,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①“抢”在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因为当时军情紧急,时间仓促,为了抓紧时间登山,顾不得别的了。“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1、文中有些词语,初读觉得奇怪。请看下面两个句中的划线词语,该如何理解?
①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②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活动三: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②“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以及马匹、装备等,行动比较困难,由此才更能突出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生怕”是“很怕”的意思,表达了红军深切爱护群众利益的心情。“显眼”是“突出,醒目”的意思,说明红军考虑得周到,也体现了红军对群众的关心。
2、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3、“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奇在哪里?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文中的“奇观”指千万红军战士手举火把在“之”字形的山路上攀登高峰,人与山,火光与星光浑然一体,交相辉映,交织出一幅壮丽的图景。“奇观”一词是作者对眼前恢宏景象的慨叹,更是对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赞扬。
这里是在用拟人和反问的手法,嘲讽国民党反动派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不去抗日,却来对付红军,这种反动行径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4、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课堂小结
本文真实地再现了长征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奋发昂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文章主旨
写作特色
1.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2.描写生动,语言朴实优美、凝练而细腻。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拓展延伸
同学们知道这三首词是谁写的吗?是在什么时候写的?你从第一首词中读到了哪些内容和情感?
这是毛泽东写的《十六字令三首》,描写了长征路上红军征服高山的英雄气概。其中第一首是毛泽东翻越老山界,登上老山界主峰猫儿山的山顶时写下的。
课后作业
1、课后阅读《金色的鱼钩》;
2、完成《补充习题》P29页拓展阅读《重走老山界》。
老山界
 翻山以后
不怕困难
意志顽强
革命乐观
主义精神
走路难:悬崖峭壁 山高路险
吃饭难:粮食短缺 肚子饥饿
睡觉难:路窄石硬 寒气逼人
处境难:伤病员多 敌人追击
决定翻山
翻山经过
开篇点题
呼应开头,升华主旨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