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16 23:0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纲要下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授课题目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
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次课程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感受性学习,通过老师呈现的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悟历史。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整理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文字、图片、数字故事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增强思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得到情感熏陶和价值观上的升华。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位于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一课,上承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及其他国家的发展。 本课包括“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的瓦解”三个子目。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知道二战后冷战发生、发展和终结,冷战的基本特点,以及冷战过程中国际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的趋势。首先,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冷战、冷战发生的原因、冷战与两极格局形成;其次,学生在学习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处理中,体会冷战的重要特点——自我控制机制,理解冷战“既非和平,又非战争”的奇特局面。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次的授课对象是赣州市平川中学高一(1)班的学生。 优点:高一的学生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学习历史的方法,阅读史料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使用史料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探究。 不足:学生正处在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抽象的概念难以消化和理解;对政治博弈等的题材的了解不多,因而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其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组织教学。 对策: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生动直观的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
核心目标 通过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了解“冷”的国际关系的表现下、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原因,从而认识到核武器时代各国保持克制与理性的重要性,理解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自主分析史料,把握冷战的基本进程、理解冷战的特征、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各类历史地图,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素养目标:时空观念)。 (3)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教师创设的历史情境,在提取、分析史料信息的基础上加深对冷战相关问题的理解,通过自主探究、讨论、总结形成较客观的观点和看法(素养目标:历史解释)。 (4)学生体会到冷战带给人类的苦难,了解核战争年代的自我控制机制,认识到新时代的发展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冷战的发生、发展和终结。 难点:冷战的基本特点。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图片、视频、历史地图、文字材料、数字故事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研习法、探究合作法
(一)教学资源 图片、视频、历史地图、文字材料、数字故事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研习法、探究合作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 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行为】解说“修昔底德陷阱” 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当时观察到: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迅速崛起,这种崛起的力量让原来的霸主斯巴达感到恐惧,最终爆发了战争,结果是两败俱伤,这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后来,大家就用“修昔底德陷阱”这个词来描述一个现象——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要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 材料一: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乔治·凯南 【教师提问】凯南指的两个“战争”是什么? 【教师小结】两个“战争”指二战的欧洲战争、“冷战” 解释冷战的定义、持续的时间。 学生跟随教师的解释,明白“修昔底德陷阱”的含义 学生跟随教师的设问,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修昔底德陷阱”描述和分析美苏冷战时期大国间的关系
冷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一目,完成二战后初期时间条 根据课本,提取历史变迁信息,完成二战后初期时间条 通过时间轴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兴起与发展;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进一步强化时空观念
【教师提问】是谁,挑起了冷战? 冷战缘起 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 二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美国在全球扩张,称霸世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的影响,国家利益冲突。 通过教师所展示关于战后美国、苏联和西欧的表格材料以及文字材料,并结合所学,总结归纳美苏冷战的原因 结合表格与文字材料,锻炼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总结、归纳和提炼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冷战序幕: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 【教师讲述】结合地图讲解“铁幕”的地理位置。 【教师行为】播放丘吉尔“铁幕演说”视频 通过视频和地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铁幕”的理解
两极形成 阅读教材找出冷战在下图所示各方面的表现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美国冷战的目的及其作用 目的:加强美国对西欧控制,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实现称霸世界战略。作用:复兴欧洲经济。 【教师提问】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后,是否覆盖所有的国家和地区 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是否意味着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呢? 【教师讲述】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 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实力强于苏联及其盟国的实力。 通过地图,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两极格局的特征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形成 【教师讲述】 欧洲 柏林危机、德国分裂、第二次柏林危机 世界:50-60年代初——加勒比海的危机 冷战被冲击 【教师讲述】 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世界多级化趋势在不断发展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112页,分析归纳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引导学生从典型事件上来理解冷战的发展与多级力量的形成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 【教师讲述】 冷战的变化 从对抗到缓解 (1)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2)缓和: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苏联实施战略收缩。(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 冷战的结束 【教师讲述】 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当今局势: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教师讲述】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目前是“一超多强”。 通过图片以及重要事件使学生认识到冷战的变化
四、如何评价冷战 【教师提问】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对冷战进行评价。 材料一:消极:美苏对抗,进行核军备竞赛,使得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 积极:(1) 美苏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材料二:积极:(2)两国开展军备竞赛客观上有利于科技的发展; 材料三:积极:(3)促进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利用精选的史料,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冷战启示:合作共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