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向欧洲国家发出邀请,以共同制订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称,这个计划“不是针对哪个国家,也不是针对哪一派信仰原则,而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该计划( )
A.并非出于对抗苏联的目的 B.只适合市场经济体制国家
C.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D.利于资本主义秩序的稳定
2.1946年3月,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在美国的威斯敏斯特学院进行,其主要内容是主张英美联合遏制苏联,对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该演说( )
A.实际上揭开美苏冷战的序幕 B.有助于欧洲的经济恢复
C.是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D.针对华约的建立而提出
3.“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冷战”时期己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美苏两极格局己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 )
A.推动美国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B.标志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C.推动欧共体的成立 D.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5.下面是1988年和1993年美国3种重要刊物使用“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汇的情况统计。由此可知( )
名称 词汇 提及次数
1988年 1993年
《纽约时报》 自由世界 71 44
西方 46 144
《华盛顿邮报》 自由世界 112 67
西方 36 87
《国会记录》 自由世界 356 114
西方 7 10
A.报界一直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B.官方意识形态与主流民意互相背离
C.美国报界经常变更用语与政治无关 D.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影响社会文化
6.二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美苏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激烈的对抗,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措施 A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措施 B C
军事措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A.“铁幕演说” B.欧洲经济共同体
C.经互会 D.越南战争
7.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发表演讲提出:“美国应尽自己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以防止欧洲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该演讲说明美国( )
A.主动承担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责任 B.努力恢复和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
C.引导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发展的道路 D.力图以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阵营
8.对于朝鲜战争的报道,苏联报纸说,“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同一天的美国报纸则说,“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了广阔的前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据此推知,当时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是( )
A.美苏媒体的对立 B.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和斗争
C.缓和与动荡并存 D.“热战”是主要的对抗形式
9.1947年,丘吉尔说:“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这段话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源 B.“铁幕演说”的内容
C.杜鲁门主义的实质 D.马歇尔计划的背景
10.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处对应的正确选项是( )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两极格局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1.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美苏两国尽管在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但并未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双方总是在对抗中寻求妥协。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雅尔塔体制的规定所限 B.双方不了解对方的实力
C.双方力量对比相对均衡 D.出于对国际舆论的畏惧
12.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主动缩减隔离线(从800海里减到500海里),苏联不硬闯隔离线,在该线附近停航、改航。这反映出( )
A.美国实力趋向衰落 B.冷战中双方的理性克制
C.苏联处于战略攻势 D.和平对话取代军事对抗
13.1962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法国总统戴高乐极力反对。他怀疑英美的亲密关系,并将英国进口相对低价的英联邦国家农业产品视为对低效的法国农民的一种威胁。这表明( )。
A.美国操控了西欧的内部事务 B.法国成长为世界重要一极
C.欧洲一体化具有一定曲折性 D.经济全球化趋势遭受挫折
14.古巴导弹危机中西欧看到了苏联的“虚弱”,对苏联的恐惧大大减弱。西欧主动和东欧缓和,与东欧之间的经贸快速发展。据此推知,古巴导弹危机( )
A. 恶化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关系 B. 推动不结盟运动兴起
C. 加强了欧共体国家的政治联合 D. 导致美欧同盟关系破裂
15.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 )
A.美国旨在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C.冷战格局下美苏交流与对抗并存 D.苏联旨在对美国输出先进科技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默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适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通制芯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通制政策,苏联将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材料二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摘编自《冷战风云》
材料三 二战结束.来自美国的新的军事消费,其影响外溢到了欧洲和日本。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大炮和黄油需求的推动下,西方的经济已经稳稳当当地走上了一条扩展增长之路.正是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体制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由于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法德之间发生争执的传统根源也就消失了;而且由于德国被分裂开来,并受到外族的控制,这也大大便利和鼓励了法德之间的合作。
——摘编自戴维·卡莱欧《欧洲的未来》
(1)材料一作者认为冷战的起源是苏联扩张。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冷战”对欧洲的影响。
17.(主题:冷战与二战后的国际关系)
——据方连庆,王炳元等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根据上表中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自拟论题,论题至少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试卷第1页,总3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解析】据材料“向欧洲国家发出邀请,以共同制订经济复兴计划……是针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可知有利于恢复欧周国家的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故选D项;据所学,马歇尔计划是美苏冷战的措施,排除A项;据材料“不是针对哪个国家,也不是针对哪一派信仰原则”说明不止针对市场经济国家,排除B项;材料“向欧洲国家发出邀请”不能体现全球化,排除C项。
2.A【解析】“1946年3月,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在美国的威斯敏斯特学院进行,其主要内容是主张英美联合遏制苏联,对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美苏冷战的序幕,故选A项;有助于欧洲的经济恢复是马歇尔计划,排除B项;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是杜鲁门主义,排除C项;华约的建立在1955年,排除D项。
3.A【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世界出现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说明在二战之后的“冷战”时期,世界就已经呈现出了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故选A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就已经呈现出了政治多极化趋势,但是在这个时候,美苏两极格局并没有被多极化所取代,而是呈现出这种趋势,排除B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政治多极化趋势”,而不是“一超多强”局面,排除C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出现了“政治多极化”趋势,但没有涉及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且,随着诸多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不断出现,世界才呈现出政治多极化现象,排除D项。
4.D【解析】题干说明西德加入北约(1955年)直接刺激了苏联牵头成立华约组织对抗,1955年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冷战的形成,也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故选D项;题干中“新军事集团”,没有体现经济方面的,排除A项;美苏冷战正式开始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排除B项;欧共体是1967年建立,是一个经济联盟并非军事集团,排除C项。
5.D【解析】据材料可知,相比1988年,1993年三种刊物所使用“自由世界”的次数减少,而使用“西方”的次数增多,原因在于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结束,这说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影响社会文化,故选D项;1993年三种刊物所使用“自由世界”的次数减少,说明报界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减弱,排除A项;材料所列仅为美国刊物的用语,不能反映官方意识形态,排除B项;材料中两种词汇在冷战前后使用次数的变化,说明美国报界用语的变化与政治有关,排除C项。
6.C【解析】“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不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政治上的措施,故A项错误;欧洲经济共同体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组织而不是美苏对抗的措施,故B项错误;经互会是苏联对抗资本主义阵营的措施,故C项正确,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不是苏联对抗美国的军事措施,故D项错误。
7.D【解析】材料“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以防止欧洲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的恶化”表明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恢复经济,是为了防止欧洲政治经济恶化,巩固资本主义阵营,故选D项;材料信息未涉及维护世界和平,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帮助欧洲国家,未包括世界其他国家,排除B项;材料信息未提及欧洲联合,排除C项。
8.B【解析】据材料“苏联报纸说,‘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同一天的美国报纸则说,‘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了广阔的前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可知苏美两国正对朝鲜战争的报道针锋相对,体现了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与斗争,故选B项;美苏媒体的对立只是表象,并不是当时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排除A项;缓和与动荡并存出现于两极格局结束后,排除C项;两极世界格局下以冷战为主,局部热战,排除D项。
9.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在二战后经济衰败、矛盾尖锐的景象,为援助西欧,美国制定了扶植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的马歇尔计划,故选D项;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源是美国与苏联争夺世界霸主,排除A项;“铁幕演说”发表是在1946年,排除B项;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苏联,与材料中欧洲形势不符,排除C项。
10.B【解析】根据题干漫画内容可知,西欧试图借助一条绳子来到达顶点,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947年,可知该漫画反映的史实发生在二战之后,据此可知,漫画中的绳子指的就是马歇尔计划,即1948年4月美国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来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故选B项;杜鲁门主义指的是美国通过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来增强它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的力量,与漫画中的“西欧”无关,排除A项;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于1955年5月“华约”组织的成立,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11.C【解析】雅尔塔体系规定了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体系,未涉及对抗妥协,故A项错误;战后,彼此的军事实力是较为了解的,故B项错误;战后由于双方军事实力比较均衡,双方都不愿直接爆发冲突,所以才能维持战后较长时间的和平,故C项正确;国际舆论仅是一种考量因素,但并不具有实质性的约束作用,故D项错误。
12.B【解析】据材料可知,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主动缩减隔离线”,苏联则“不硬闯隔离线”,从而避免了双方的直接冲突,这反映出在冷战过程中美苏双方都保持了理性克制,故选B项;材料强调美苏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克制,没有体现双方的实力,也没有体现哪一方处于攻势,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反映美苏之间的“和平对话”,排除D项。
13.C【解析】戴高乐由于“英美的亲密关系”和英联邦内部市场,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受到阻碍,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具有一定的曲折性,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控制,故A项错误。当时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开始兴起,法国的综合实力不足以成为世界重要一极,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共同市场”,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全球化”状况,故D项错误。
14.A【解析】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国家原来受到苏联控制,而西欧加快与东欧发展关系,会导致苏联在东欧的影响力减弱,东欧倾向于西欧,从而引发社会主义阵营内关系恶化。
15.C【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在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说明在冷战格局下,美苏之间既有对抗,也有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苏的文化往来,不是单独强调美国一方缓和与苏联的紧张关系的意图,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交流,且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可知苏联学习美国的先进科技,而不是对美国输出科技,故D项错误。
二、材料题
16.答案:(1)不同意。
理由: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结果,不应该仅归因于苏联扩张。
(2)具体体现:欧洲冷战: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提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苏联和东欧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
亚洲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影响:促成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和合作;造成欧洲分裂和长期对峙;推动了西欧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进程。
17.示例一论题:冷战格局下,美苏之间既有对抗也有缓和。
阐述:冷战格局下,美苏在欧洲、美洲、亚洲开展了一系列对抗活动。如北约与华约的对峙,柏林危机、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冷战格局下美苏之间也有缓和,朝鲜战争只局限在局部地区,美苏并没有直接的军事冲突;古巴导弹危机最终也是美苏双方达成妥协而解决;美苏也针对核武器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协议或条约;苏美达成为期5年的空间技术合作协议;苏联从阿富军撤军;等等。
所以,美苏冷战,既有对抗也有缓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示例二论题:冷战格局下既有冲突也有缓和。
阐述:战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格局开始形成;马歇尔计划加强了美国与西欧国家的合作,遏制苏联;与之相对,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了情报局和经互会;中苏建交也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在两极对峙格局之下,国际关系紧张,爆发了朝鲜战争、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也造成了部分国家的分裂。美苏的军备竞赛,严重威胁到世界的和平。冷战格局下也伴随着美苏两极间的缓和,朝鲜战争只局限在局部地区,美苏并没有直接的军事冲突;古巴导弹危机最终也是美苏双方达成妥协而解决;美苏也针对核武器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协议或条约;中国与法国建交,中美关系的缓和以及中日建交。苏美达成为期5年的空间技术合作协议;在战后冷战的40多年里,中国及第三世界国家等和平的力量在不断增长。美苏两国不敢轻易动武,维护了战后世界总体的和平状态。
所以说,冷战格局下既有对抗也有合作,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示例三论题:战后世界由两极对峙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方向发展。
阐述: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局面开始形成;北约与华约的对峙,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美苏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战争、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重大事件都是两极对峙格局的体现。在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之外,为维护自身的安全,西欧从衰落中走向复兴和联合;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到70年代,日本开始推行全方位外交;这些都冲击了两极对峙格局,80年代东欧剧变、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正式瓦解,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所以说,战后40多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孕育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详解】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不局限于以上答案。只在学生能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论题正确,论证充分,条理清晰即可得分。可从二战后美苏双方冷战的表现得出冷战格局下,美苏之间既有对抗也有缓和。阐述时,可举例冷战对抗过程中双方妥协的具体事例进行说明,如冷战格局下美苏之间也有缓和,朝鲜战争只局限在局部地区,美苏并没有直接的军事冲突;古巴导弹危机最终也是美苏双方达成妥协而解决;美苏也针对核武器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协议或条约;苏美达成为期5年的空间技术合作协议;苏联从阿富军撤军等。